最新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十二篇)

小编: 翰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一

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

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

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

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改动。我主要通过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1、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3、巩固运用,深化规律。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过直接,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自然过度。板书太过单调,应进一步思考本节课该如何板书。在上课时我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如: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评价。解决问题时,特别是第二题在学生说清思考过程的同时应当注重学以致用用连线法解决。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很零碎,感觉到自己语词匮乏,过渡语也显得苍白无力,自己觉得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有时总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自己都觉得说话好别扭。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二

1、观察营养宝塔,初步了解合理的饮食结构。

2、通过谈话和交流,知道不能偏食,要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

3、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营养餐。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5、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游戏导入:

1、教师与幼儿互动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今天早晨你们吃了什么早餐?你们最喜欢吃什么?……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都画在了纸上,你喜欢什么就可以到老师这里随便拿。

2、幼儿自由上台拿小纸片。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都拿了哪些食物。

4、教师小结,提出疑惑。

小朋友们喜欢吃的东西真多,有的也是老师喜欢吃的,那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吃了合适吗?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哪些东西应该多吃?哪些东西又应该少吃呢?

二、营养大学堂。

1、观察营养宝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看营养结构图。

2、互动交流:

--老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应该是什么?(米饭、馒头、面包和面条,还有玉米等)--老师:的确,这些粮食做的食物可以让我们长力气。那么,吃的第二多的是什么?(蔬菜、水果)--老师:比蔬菜、水果吃得少一些的是什么?(牛奶、鸡蛋、鱼、肉……)--老师:吃得最少的又应该是什么?(巧克力这样的甜食和一些油炸的食品。)老师还要告诉大家我们每天吃东西也要讲规律。也就是"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

三、我的营养食谱。

1、设计一张营养食谱,向同伴介绍。

2、选择几份典型的食谱,引导幼儿讨论他们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健康。经讨论合格的食谱教师盖上"健康印章"。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三

自准备汇报课以来,磨课的过程让我痛并快乐着,磨课很累,需要不断设想每一环节是否合理,言辞是否妥当,内容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但是与此同时也是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思考、在钻研、也在进步着,倍感欣慰。师父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意见,耐心地帮我修改教案,在师父的帮助下这次汇报课才顺利地完成。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创设了“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找密码”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通过动手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过程,借助数位表,根据学生的反馈,提炼出两种排列的方法:位置交换法和十位固定法。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直观感受按顺序、有规律地排列,才能实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最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设计了3个问题:带有0的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涂颜色、三人合照。整节课注重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小朋友能够融入到学习的环节中,能够快乐地学习。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总结归纳有如下几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一味寻找自己预设的学生反例,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感觉有点混乱,反应出我课堂应变能力较差。

课堂处理、与学生沟通都不够顺畅,环节与环节衔接的过渡不够自然,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每一次磨课都反应了自己存在许多教学问题,每一个环节设计都需要不断反复推敲,过渡衔接词显得尤为重要,不单单是设计好自己教学内容,还要预设学生的各种答案,以做好应对回答的准备,上好一堂课没有那么容易,将是一段长期学习的过程。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四

本学期学区举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比赛。听了三所学校对同一课题“搭配问题”的不同上法,颇有感触,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重组教材,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如:罗老师把握手的问题放在课前引出有序,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出发。搭配衣服、吃早餐等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见过、做过、实践过、体会过,这样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也体现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这样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二、课前创设情境,亲历问题产生过程为下一个问题做准备。张红老师在课前谈话中,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就能探究的更加明白、透彻。也为新课的解决问题做好了充分地准备。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历问题产生过程: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唐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唐老师的整堂课中,始终以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线贯穿全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搭配衣服”解决问题: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解决了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这三个老师的课堂教学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有许多,感觉个人在教学方面与他们的差距比较大,听了三位教师的课感觉受益非浅。自己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当中,也要因地制宜的去运用其他教师好的方面,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五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衣服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顾后进生。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七

人,天生爱美,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

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班的孙红莹穿得特别奇怪:内穿长袖衬衫,外加夏季无袖裙,下穿宽松长裤、球鞋。

我本想,孩子们对同伴的衣着应该不是很在意的,但事出意料,任海苹悄悄告诉我:孙红莹穿得滑稽死了。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条裙子是夏天的时候穿的。别看孩子们年纪小,对于衣服的搭配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孙红莹穿成这样,肯定也是自己的“精心设计”吧!

中午,吃过饭,孙红莹的妈妈打来电话,吐出了自己家教中的困惑:平时重视鼓励孙红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能力是加强了,事事自己做主,乱搭配衣服穿,不听家长劝告,让妈妈头疼,希望老师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我又陷入了沉思:鼓励幼儿多动手操作、有自己的主见是对的,但由于孩子缺乏基本的服装搭配知识,造成“不常规”的搭配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丰富幼儿服装搭配方面的知识。

第二天,我从家里拿来了我宝宝的许多衣服、袜子和鞋子,给幼儿上了一节生动的常识课,开始,我先请幼儿把宝宝的衣服按季节摆放,如:春天:毛衣、外套、长裤、皮鞋、球鞋等;夏天:短袖、短裤、连衣裙、凉鞋等;秋天:长袖、长裤、毛衣、皮鞋、球鞋等;冬天: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围巾等。然后,请幼儿再讨论不同的季节衣服怎样搭配:如:现在是秋季:长袖加外套配长裤、球鞋;毛衣配厚裙(半身或背带)、连裤袜、皮鞋等,这样的穿着都是很合理、美观的。

当然,服装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不管你怎样搭配衣服,只要符合合理、美观、大方这个准则就行了。还有就是服装颜色的搭配,比较复杂,幼儿只有随年龄的增长才能慢慢体会,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课后的第二天,我看见孙红莹来园时穿了长袖加背心配长裤、皮鞋,非常漂亮!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八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生活情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多种形式来获取知识。同时,牢固树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在设计中,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贴进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以欣赏生活中的搭配现象为教学导入,以小红的衣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为教学主线,以点心和饮品有多少种搭配的可能性为教学拓展。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动手操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中运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两种方法的交替进行,使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从而悟出:只要有序操作、思考,就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所有办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

整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中所蕴涵的数学规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的现象的处理,还存在着不足。希今后多多努力,能抓住课堂的生成,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魅力。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九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设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搭配问题》是整个规律教学体系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条规律吗?仔细研究教材,我认为学生在本堂课上不仅要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搭配,服饰搭配都是搭配问题,而且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用这条规律来诠释;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更要提高学生自身数学的迁移、类推能力。教了这节课后,我认为这节课有下面几个优点: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小红参加冬游活动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 “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路线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

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造成很多的生成资源被浪费;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等:还应该更有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还是一名年轻教师,对于我而言,能够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砺练;既能在学习中提升,又能活动中成长,我一定会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也会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理念、更新思想,向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前进。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十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旨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三年前学校听课活动中,我曾经讲过这节课,当时也是经过了认真仔细的备课、制作课件,当时老师们给我评完课后,我又经过了认真地修改与完善。结合本组老师们的评课,现对本次这节课反思如下:

本节课可继续采用和延续的优点主要有:

1.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结构合理。从开始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学生探究新知,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学生对本节课也非常感兴趣。

2.本节课的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在原有基础上认真修改了教案;然后给学生设计打印了两份作业纸,1号作业纸每个小组一张,2号作业纸每个学生一张;我还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准备好了红黄蓝三支水彩笔,红黄蓝三个圆片,1、2、、3三个数字卡片。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本节课解决排列问题有两种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高位法,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排列问题,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多学生还感觉交换法更简单,但是遇到比较复杂的排列问题,首先要用固定,再用交换。所以老师们建议这两种方法是不是还是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种,并适当渗透要以固定法为主。还有交换法和固定法,也要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选择哪两个数,不能随意选数,真正做到有序思考。

2.最后那道排队的习题,以前讲课是让学生摆一摆a、b、c三张卡片,然后在纸上记一记,有几种站队方法。当时有老师提议说可以让孩子们站一站,看看有几种方法,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应用。于是这次讲课我试着让学生站了站,但是没想到孩子们纪律太乱了,有的孩子趁机就随意站,随意玩,而且因为没有记录,有的小组站迷糊了。以后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位置上稍微一推凳子站一站,注意组织好纪律,然后注意让学生边站边记录站队的方法有几种。

3.学生汇报或回答问题时,还是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说,而不能教师把知识点都总结出来

4.1号作业纸上印了学生要填写的表格,还可以在表格下方印上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防止学生遗忘这个问题,而一直需要老师提醒。

5.本节课的课题《搭配》出示的太过于突兀,教师可以在总结两种方法时渗透,例如:先选1和2搭配在一起,可以组成12 和21,选1和3搭配在一起,可以组成13和31等等。

6.练习题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例如最后站队的那道题难度太大,可以先两个人站队,再三个人站队,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练习题也增加了数量。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十一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 “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二年级搭配教学反思篇十二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分发教具使学生感知做事情的要有有序的思考意识,然后引入晴晴这位新朋友,用晴晴的口吻进行提问,使情境贯穿始终。结合本课的线索进行选材,如:穿什么衣服、配餐、打开儿童乐园的密码门、行走路线、照相的搭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用“晴晴要去儿童乐园,想衣服要穿漂亮些,请大家给他提一些建议”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衣服搭配)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连一连(配餐)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会产生价值。这产生价值的过程,正是难能可贵的创造过程”。而俗语也说的好“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

(一)整节课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二)个人的基本素养还有待提高,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的用语言提出学习要求,正确的使用评价语言,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好。

(三)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在课堂上能果断的放弃课件,但是在时间的调控上,做的不够好。所以,整节课下来超时了,少做了一道深入练习,导致课堂上没有呈现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有所渗透,在巡视中,已经有学生能用乘法原理去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在全班的交流中呈现,这不可避免的是教师的不足之处。

(四)关注学生的这方面,教师做的还不够。课件临时出错,课堂上发生变化,学生用好奇的眼神关注大屏幕,教师没有及时关注,所以,导致教学超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