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优质5篇)

小编: 灵魂曲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

小数除法,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朋友有可能算理不理解,除到一半卡住了;也有可能记录不规范,硬生生地凑出了答案。但总归是没有后劲,越到后面越会错。所以,在今天这样的“小数除法”第一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我们必须是一步到位,高效通过。

为此,我做了三件事:

因为对于最近的除法学习,已经是在四年级上册的时候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而现在小朋友们已经五年级上册了,差不多过去了整整一年,所以遗忘是很正常的事情。

于是在昨天,开学的第一天,我除了检查和反馈暑假作业,选举数学班长和组长,剩下的时间里就很用心地陪着小朋友们回顾了“整数除法”。果然,两个班的正确率都只有一半左右。

当小朋友们把遗忘在角落里的除法掀开屏障,不约而同又恍然大悟地发出那一声“哦”时,我终于可以放心教学第二天的'“小数除法”了。

当小朋友们看着:11.5÷5是一道新除法,也就是“小数除以整数”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用上我们常用的绝招——转化。

于是,各种“转化”应运而生,如有为了转化而转化的“商不变的规律”,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得数。

再看这种方法,一眼看去,也有点像“商不变的规律”,但细想却不是,再品味,对了!这原来是利用“被除数,除数和商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得到的结论”:当被除数乘10,除数不变时,商也乘10,那么倒回去,商就要除以10,所以商是2.3。

继续看:这是一种更明显的转化,通俗易懂。

比较:不过后两种转化的道理事实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数,也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接着看:这种方法能看明白吗?哦,可以进行适当修改,那么转化的思想就更正确了。

不过,也有已提前学习过,直接竖式计算出来了的。

虽然有小朋友已经能够正确地用竖式计算11.5÷5,但是会计算不代表理解为什么这样算,而且少数人的正确计算也不能代替所有人对未知的探索。

于是,交流,尝试,再交流,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终于可以得出结论:

原来小数除以整数的道理和整数除法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

要从高位除起;

相同数位要对位;

哪一位除得的商就要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

只不过:当除到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时候,因为是几个0.1除以几,所以商得到的也是几个0.1,因此这个时候要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点上小数点,而且要把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终于,这一天的打卡,正确率越高,而且还要个别组长漏登记的。

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二

教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分为以下三点进行: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

通过一道0.8×1.2得出一个较为浅显的表象,因而我这里是这样处理这个环节的,我不急着去归纳,而是出示两道计算6.7×0.3和0.56×0.04,让学生在利用0.8×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1.2因数一共有位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1、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0.29×0.07,先29×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2、突出口算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打基础。

如在课堂上布置了多种常用的、常见的口算,这样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而且为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小数,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比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正确率也较高。

在知识障碍出引发学生的思考,着力解决当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时,积怎样处理点小数点。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特别是小数点的处理。在新知学习中,着重让学生观察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列竖式时出现了点错小数点的现象,有的只关注第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的只关注第二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从而出现了虎头蛇尾的错误频出。

2.计算出错仍是学生计算的拦路虎,该进位不进位,该对齐数位不对齐。

1.加强计算的练习,特别是加强口算题卡的练习,强化口算能力。

2.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在课堂上多关注,多留给他们答题的机会。

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四

小数乘小数是整数乘法的发展,是小数乘法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即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在转化的过程中,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是学习的重点。我以为这一节知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本节课的课后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现象:

1、竖式中的错误:部分学生列竖式时,按照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对齐小数点的位置列式,显然是对算理没有理解。

2、积的小数位数数不对,体现在两方面:有的孩子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也算在小数位数里了,导致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多两位。

3、还有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根据因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从而使积的小数位数总是少一位或几位。

4、由于因数中间有0的整数乘法没过关,在小数乘法笔算时也犯同样的错误。

对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错误,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说算理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改错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因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做到既重视教学过程又重视教学结果;既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应用小数点移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的经验,再次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

先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其作用是:

1、提供小数乘小数的生活素材。由计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3、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教育。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1.2扩大到它的10倍是12,0.8扩大到它的10倍是8,计算后的结果是96平方米,这个过程表述的虽然不如教科书呈现的那么简单,但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