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编: JQ文豪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熟练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4、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语言的简洁,用词的精确。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

情感态度目标:

熟读课文,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易懂。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陈蕃的情况,突出了它的两个特点:心存大志及生活懒散;第二部分为2至5段,通过薛勤与陈蕃的一番对话阐明小小的屋子都不打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第三部分为第6段,写陈蕃的感悟。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成就大事必然要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完成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事的成败,从这个角度上想,可以说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小事之分,只要是该做的就是大事,“轰轰烈烈的伟业”与“平凡小事”之间应该画等号,甚至很多时候小事大于大事,因为没有小事的一步步积累就无所谓大事。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事的重要性。

第一步,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在导课时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大事和小事是什么?这里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学生可能不知从何说起,老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一些事情,如:实现理想、考上好的大学、捡起路边的纸花……让学生按大事和小事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补充。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的讨论埋下伏笔。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检查完生字预习情况后,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使学生对课文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步,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围绕“陈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开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来品读讨论:

a讨论:陈蕃的'志向是什么?理解“扫天下”的意思。

b辩论:“扫一室”是大事还是小事?

c通过前面的讨论辩论来体会“大事”与“小事”的关系。

第四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语文天地”中自读课文《少了一个马掌钉》,积累有关名言警句。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不让道理只停留在学生的嘴上,而是真正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我认为在教学本课时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实现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纸花、考上好大学、每天坚持锻炼身体20分钟、做好一次值日、写好一次作业)请大家将这些事情按大事小事分分类。

2.你心目中还有哪些事算大事,哪些是算小事呢?说一说,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a当学生谈到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想一想陈蕃的志向是什么?算大事还是小事,理解“扫天下”的表层意思,并把它归到大事栏中,理解它的特殊含义。

b当学生提到,陈蕃生活很懒散,他的房间很乱时;

(1)引导学生抓住“肮脏”、“污浊”以及“着实”、“不禁”等词来体会陈蕃房间的乱,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炼与巧妙。

(2)提问:陈蕃为什么不打扫房间?学生找到陈蕃的话“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指导朗读)

(3)组织学生围绕“‘扫一室’到底是大事还是小事?”展开辩论,体会“扫一室”的特殊含义。

c你能给自己在开始时写好的“大事”“小事”再分分类吗?说说你的感受。(可以引用二年级学过的课文《特殊的考试》以及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来说理。)

3.现在你想怎样劝劝陈蕃呢?

a学生先列发言提纲,之后交流。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将“心存大志也不能忽视小事,要从小事做起”这一道理内化。

b我们来看看薛勤又是怎样劝说陈蕃的呢?学生读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体会反问语气表达的力度。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快速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少了一个马掌钉》,讲了一件什么事?谈谈读后的感受。

2.课件出示名言警句,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深化主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以“我和陈蕃”为题,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启发。

部编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所以在授课时要让孩子多发言,从发言中去发现孩子是否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还要让学生去大声朗读,从读中去感悟讲解、分析,使孩子们对现代诗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升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部编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时光老人在我忙碌工作时告诉我一年即将结束。蓦然回首, 自己一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品尝过失败的泪水,而这一 切也让我更加成熟与自信。

作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注重情境的设置与学习氛围的营造。为了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我经常在课前设置了几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们课前预习的兴趣。课堂上,我大胆采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 从视频影像中感知文本的魅力。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难免有一些心浮气躁。在书写时,要么是不认真,或者写错别字。而我并没有凶巴巴的指责学生,而是让学生与我一起观察、反思,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好学的学生马上发现错误,认真改正,就这样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慢慢养成了。

再次,应注重作文教学。刚开始,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不懂得构思、列提纲、打草稿、修改等,刚开始我心急如焚、茫然不知所措,等静下心来突然明白要冷静、沉着,要仔细分析原因。我首先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非常欠缺。于是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就先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地加大了,文辞便如泉涌,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其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取长补短。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我总缺乏耐心,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课堂提问时总是不能顾及每个学生,不能让每个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感想。在课堂导入中,为了导入的精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仓促导入,使学生有些疑惑。在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置没有做到步步深入,使学生困惑、不解。在教师的总结中,为了课堂环节的紧凑,课堂总结简单、干脆,没有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在语言的组织中,我的语速过快,让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在作文修改中,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写前指导,使学生下笔写作时没有方向感。我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需要时间的磨练和同仁们的指导,我也会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也会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向他人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部编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水乡行》是作者沙白写的一首诗歌。全诗共五小节,节奏明快,韵律优美。

教学开始,通过对以前课文《水乡歌》的回顾,及众多优美的水乡画面介绍,把学生带到了环境优美的水乡,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水乡行》,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水乡的各种美,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形成语感,在交流中受到情感薰陶,在交流中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水乡的路,水云铺。”“榴火自红,柳线舞。”“踏停蛙鼓”等文字,我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启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认真感受这些文字,很多孩子表达出了自己感受:水乡的环境优美,作者沙白的表达之精。学生发言积极,例如:林培鉴同学说通过家家门前锁一副;要找人,稻海深处;我读懂了水乡人特别勤劳;高易达同学说通过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我体会到了水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水乡人更是热情好客,而且水乡人划船的技术也特别高;王佳睿同学说通过水乡的路水云铺读懂了水乡的路是用白云河水铺成的,和我们家的不一样,我觉得很美;张永其同学说通过榴火自红,柳线舞。我知道这的景色不但很美,而且水乡的人们也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我觉得孩子们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仿佛亲眼看到了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水乡人的热情好客,并且孩子们领悟的也挺到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水乡行》是一首诗歌,作者沙白,写于1961年6月。全诗共五小节,节奏明快,韵律优美。作者以“行”为线索贯穿全文,全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清新淡雅,意境优美。把水乡的景之美,静之美及人之勤,情之美写提有味有趣,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写出了自然界和谐的美景,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天地。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播放一段有关水乡风景的图片给学生看,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对水乡的热爱之情。(师展示水乡风光图片)看完图片提问“欣赏完水乡风景后的感受如何”学生根据图片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学生会说“我喜欢这美丽的风景”“我喜欢坐在船上看风景的感觉”等等。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喜欢这美丽的水乡吗”学生回答喜欢。因为通过先前的交流和看图片已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我接着说:“作家沙白也和你们一样喜欢这美丽的水乡风景,由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歌《水乡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水乡行》。”

这样讲授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即便一些平时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充满了热情。他们在品读时读出了水乡的宁静,水乡的美,水乡的热闹,水乡人的勤劳淳朴,理解到位,并且能在讲完时很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整节课气氛和谐轻松,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体验到了学语文的快乐。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图片以其直观的力量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水乡行》是一首诗歌,全诗共五小节,节奏明快,韵律优美。作者以“行”为线索贯穿全文,全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清新淡雅,意境优美。把水乡的景之美,静之美及人之勤,情之美写提有味有趣,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写出了自然界和谐的美景,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天地。

通过执教《水乡行》,我认为我这节课缺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认为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教师备课时要心里装着学生怎样学。在准备《水乡行》一课的备课时,我则更多的想的是教我自己怎样教,生怕自己教不好;而考虑学生怎样学想得就少了,这样主导与主体的位置颠倒了。所以出现了感悟第一小节时,占用了较长的时间,如果在备课时心里装着学生怎样学,就不会出现让学生用画画的方法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最美的画面,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难度,还破坏了文字的意境美。如果把画画这一环节放在细读感悟之后,也许效果会好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自己感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来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怎样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形成语感,在交流中受到情感薰陶,在交流中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水乡的路,水云铺。”“榴火自红,柳线舞。”“踏停蛙鼓”等文字,如果教师在备课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启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认真感受这些文字,一方面感受水乡的优美环境,一方面感受作者沙白的表达之精。加之有感情的朗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部编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小语八册第二单元第8课《冰激凌的眼泪》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三:

1、感知全文内容,感受真挚的师生情。

2、理解文末的难句“冰激凌也留下了白色的眼泪”。

3、了解我国西部经济、教育的落后,引发学生的关注。

由于以往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或是由教师代讲,或是让学生读读而已,学生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无处操练同时语言的积累与表达训练也不能真正落实。这种无视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必须加以改进。

我认为对语文略读课文的使用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严格落实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语言的积累。2、尝试语文阅读方法的实践。3、扩充阅读量,加强感悟。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在处理本课教材时做了如下的设计

1、审题激疑。文章的标题是“眼目”,或揭示文章内容或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学会审题可培养学生深思质疑的习惯。我在板书课题后,请同学们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冰激凌的眼泪?”“冰激淋怎么会留下眼泪?”“本课的题目为什么叫冰激淋的眼泪?”等疑问。

2、感知内容练表达。本文内容很好懂,但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通顺连贯地复述出大意,对我班学生而言并不容易。为了分散难点,我在初读前提出问题,要求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读后给一分钟思考组织语言。然后同桌交流,要特别注意纠正不通顺、完整的句子。同桌交流后指两三名同学发言,好的地方要积极鼓励,不足的地方大家纠正。

3、深入理解抓词句。在感知全文内容后,我引导同学理解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分别提出了如下问题:我初来时心里怎么想?当得知孩子们连冰激凌都不知为何物是心里怎么想?我为孩子们买来冰激淋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情怎样?两周后当我读到孩子们的作文时心里怎么想?在解答每一问题时,我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同学们分别找到了“知难而退”、“不平静”、“安慰”、“感动”这些词,我再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样自然过渡到对句段的理解。

4、“打破砂锅问到底”与“拓宽视野做比较”。在教学第三段时,学生找到“知难而退”后我连续追问到“为什么我会知难而退?”“条件怎么艰苦?怎么累?”“为什么一个人要教好几个年级?”“那里为什么缺老师?”“那是怎样的地方?”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追问,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感受到了我国西部经济、教育的落后现状。讲到这儿,我又提到了我班的几名外地借读同学,他们有的也来自祖国的`西部、南部,那里确实很艰苦(可惜,课上没能及时请他们讲一讲)。而我们现在的条件与他们比起来怎么样呢?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教育学生珍惜感恩、为改变祖国西部落后面貌发奋努力。

5、类比阅读。在学习完本课后,我又安排学生读了一篇语文读本上的文章《爱你的理由》。文中讲一个女孩子在受到老师的夸奖后暗暗努力,老师又鼓励她的故事。选这篇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深入感受真挚的师生情谊,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认识。这篇处理得较简单,读读、议议、说说就结束了。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设计。在课堂的具体实施时,总体感觉思路比较清楚,表达训练落实到位,有了拓展阅读,基本像个样子。但在具体环节如“请外地借读同学介绍家乡的情况”,“文末难句的研讨”有遗漏,此外,课上的激励表扬不够,部分同学不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