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特等奖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精选5篇)

小编: MJ笔神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特等奖篇一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应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导引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不久前,我选择了一则材料《金色的草地》,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了一次阅读教学。

材料分析:

《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教学情境:

师:请同学们把《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自由地朗读一遍。

学生读。书声此时像一曲交响乐在教室里奏响……书声渐渐稀落,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情节很有兴趣。

思索片刻,有些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有些用怯生生地眼神看看我,更有的学生又一次深深地把头低了下去……看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自信。

师(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请大胆地举起你们的手吧!

又多了几双手……

生1:我找到的是这一句话:“‘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大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从这句话当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生2(迫不及待):还有!这一句话:“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特别是“常常是这样”,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

底下学生暗暗点头默许。

师:让我们一起把刚才同学找出来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学生读。

师:你们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受呢?

有学生底下说:很开心。其他学生笑

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亲情”这样的填空的形式来回答。

生3:从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亲情。

生4:我感受到了欢快的亲情。

师:从哪个情节感受到的呢?

生4:他们一起玩蒲公英。

生5:我从他们一起去狩猎这个情节中感受到了充满关爱的亲情。

生6:我从他们玩蒲公英中感受到了天真无邪的亲情。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有理有据,注意到了从原文中提取信息。那么请问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吗?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然后和你同桌轻声交流。

学生开始动起来,拿起笔认真的边读边划,与同桌轻声交流,颇有兴致。不久,开始有学生举手,较前一个问题,举手的同学明显增多。

生7:我认为蒲公英不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最后一节中写到“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这个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偏颇的,他还没有完全读懂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看清楚“最喜爱的花”和“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关系,但他的自信勇气可嘉。我听了他的理由微笑不语。下面马上有了反驳的声音:“最喜爱的一种那也是最爱啊”。刚才回答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解错误,露出了羞涩的神情。

生8:我认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中两次写到了“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我和我的兄弟已经把蒲公英当成了朋友,充满了对他的喜爱之情。

学生已经学会斟词酌句地找依据了,我肯定了他的看法。

生9:我认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在文章中两次写到了“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可见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爱。

师:那么“从那时起”是哪时呢?

生10:应该在文章第三自然段。

学生10很自豪地开始朗读,读毕。

生11:有一天,我们发现蒲公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那时起,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前面的段落,看看起先蒲公英是否是童年的我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浏览。

生12:在第一节中,我认为起先蒲公英也是童年的我的最爱。因为文章第一节写“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

师:那么,为什么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呢?

生12(略加思索):“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么不引人注意的小花”。

底下一阵细语。

生13:他们不仅揪掉,而且说这小花是不引人注意的。这应该不是最喜爱的一种表现。

师:是啊!最喜爱应该会精心的呵护,不会这么残忍地去做吧!

学生14:不是一直都最喜爱蒲公英,后来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奇妙变化,蒲公英才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

学生点头。

师:通观全文,在“从那时起”中找寻突破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刚才有不少同学了断章取义,在阅读的时候同学们决不可以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学生高兴地点头。

……

教学反思:

在这次阅读教学中,让我看到了我的学生们的潜力,但反观学生的这次阅读,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1、有些学生没有立足文本,以至于答非所问,或者主观臆断,或者随意作答;2、有些学生重视了局部的分析,却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3、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欠强,以至于理解偏颇;4、本次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导引的必不可少。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饶有兴趣地讲,学生兴味索然地听;教师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绝点燃的心灵,教师的真诚疑惑如何拭亮蒙尘的眼睛?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材料是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阅读理解是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的角色是向导,导引是关键。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阅读材料,与阅读材料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阅读材料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导引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材料。教师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并主动积极地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获得启迪。教师的“导”应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必要思路,使学生顺着正确思路去理解。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给予提示、点拨、导引。最后师生在问题上达成共识,提示阅读探索出来的新方法、新知识,以触类旁通。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在引导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积极促进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更要适时地指出他们思维的不足的,进行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在这次阅读教学中,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有学生提出“从那时后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的时候,我抓住“从那时起”作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个关键的信息,由节到段进行点拨引导,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认识深化,从而透彻地理解文章,完整地理解问题。我想当学生思考不全时要导引,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陷入模糊的时候更要积极导引,让他们走出困惑。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课堂上许多同学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在讨论中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共识。在相互切磋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这既是一种合作化学习,也是一重个性化阅读。但在这次的阅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听他人言,面对问题低头、胆怯、茫然……自己并没有进入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未上战场之前,就惧敌于千里之外,定然不战而败,古时曹刿的“击鼓论”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阅读理解比较灵活,学生经验不足,以至于处理问题的时候犹豫不决,心理一紧张,考虑不周全,思维一混乱,就会有不少的学生对于阅读失去耐心与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的状态,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方法的运用必须由外到内逐步转化,这种被动状态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无益的。我们老师在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方法的同时,更应该不时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要有成功感。

以上是我通过这次阅读教学所引发的一点不甚成熟的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努力做好“导”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特等奖篇二

知识和能力: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和方法:

1、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播放课件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初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3、播放视频,要求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那两件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想亲自在那金色的草地上走一走吗?,那可不能两手空空呀!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句就返回过去多读几遍。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你指我认,互读互查生字掌握情况。

2、生字宝宝都藏到这些词语中去了,还认识他们吗?赶紧先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3、讲解两个多音字:朝假

三、感知课文,探究草地之谜。

(课件出示图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听老师读课文,什么时候愿意和老师一起读就和老师一起读。

读完之后老师要让大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草地的什么秘密呢?用笔把它画下来

3、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呢?课件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草地就是();

中午,花朵(),它是(),草地也是();

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4、同桌互相交流(指导朗读,配表情读、带上动作读等)

5、所以作者说——多么可爱的草地!

6、那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7、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发现他们的奥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

四、写字指导

过渡语:聪明的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朋友,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吗?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耍、劲”

2、在书写时,你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吗?教师随机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后作业:

1、演一演:金色的草地不仅可爱,还给兄弟俩带来了快乐,同

桌相互合作演一演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2、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3、找一找: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花草,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课时目标

1.理解、感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复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大意。

二、感悟第2、3、4自然段感悟第2自然段:

1、读、演、说

“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2、想象、描述。

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学生描述。

3、感情朗读。

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齐读1、2自然段。

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感悟第3自然段:

1、过渡。

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伞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探究这个奥秘。

2、学生读课文。

3、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4、探究草地会变色的`原因。用课件出示句子: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a加上自己的手势读句子,体会蒲公英花朵的变化。小朋友,来,请伸出你们的手掌。现在,我们的手掌就成了蒲公英的花朵了。你能加上自己的手势,来读这几句吗?自己先试试看。

b听配乐范读,想象画面。这么有趣的花,老师也想来读呢。小朋友,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子里放放电影,想象一下会动的画面。注意,我要变啦。(配乐范读)

c交流汇报: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特等奖篇三

1.认识“蒲、耍”等6个生字,会写“蒲、察”2个生字,正确读写“窗前、蒲公英、盛开”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几张优美的图片。(ppt出示草地图片)看着这些草地,你想到了哪些词?(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描写草地的四字词语)这是我们印象中的草地,你看——再出示一张蒲公英花开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是啊,这是蒲公英花开时的情景,有一个作者用文字将它描述了下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作家笔下的《金色的草地》。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注意以下几点。

ppt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教学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第一行词语:

蒲公英花瓣绒毛

(1)请生当小老师领读;

(2)观察发现:第一行词语都是名词,和“蒲公英”有关(强调“蒲”的读音);

介绍蒲公英(学生快速浏览,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

盛开合拢玩耍打哈欠钓鱼

(1)自由读、开火车读;

(2)观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动词,知道“盛开”和“合拢”是反义词。(做动作加深印象,师说:现在你的手就是一朵花,请盛开,请合拢)

标红要写的的生字:

(1)这些都是要写的生字,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

(2)借助字理重点理解“蒲”“耍”。(理解“耍”的时候注意正确引导:出示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学生:这是面上的颊毛去戏弄女子就是“耍”。后来又有了这几种意思,这里的玩耍是指玩游戏。我们可以玩游戏,但是不能去戏弄别人。)

(3)指导书写“耍”,注意上下结构和关键笔画。

3.解决问题

(1)师:现在谁来说说这片金色的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的小作者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你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师:围绕这可爱的草地,这有趣的蒲公英,写了哪几个场景?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1—3自然段,看看他们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场景?(三个场景:蒲公英花盛开、兄弟俩玩耍、草地变色)

2.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三个场景。(出示这段话,请你自己读一读)

3.快速朗读第三自然段,用“_”画出草地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

4.那草地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时间和相应颜色变化的词。(谁来说一说草地的变化?)

5.现在谁能看着板贴把草地的变化连贯地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作者观察的时间不同,草地的颜色就不一样,还有作者观察了很长时间。)(看板书)讲完之后齐读句子。

6.教师小结: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发现它的变化情况。

7.草地变化的原因呢?你找到了吗?(出示句子)

师:读着这两个句子,你觉得蒲公英有趣吗?有趣在哪里?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你觉得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我们的手掌,有什么好处呢?(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蒲公英的花朵可以张开、合上的特点)

8.看,蒲公英真的很有趣呢呢!(观看蒲公英变化的视频。)

9.师生合作配乐读。

10.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完成课后第二题。

早上,草地(),因为蒲公英();

中午,草地(),因为蒲公英();

傍晚,草地(),因为蒲公英()。

1.作者用文字把这个慢慢变化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你有什么起启发吗?(为了搞清楚一件事的真相,我们可以进行不断地观察,连续地观察,长时间地观察,细致地观察。)

你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现在让我们也像小作者一样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吧!不过有些同学平时观察比较少,请先仔细观看视频,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播放视频和一组图片)

板书

金色的草地

早上绿色合拢耍

中午金色张开

傍晚绿色合拢

长时间观察连续观察细致观察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特等奖篇四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个人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注意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我们的民族小学》和《金色的草地》都是描写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但区别在于《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金色的草地》讲的则是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

学情分析:

爱玩儿是孩子们的天性。本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兄弟俩的故事。故事涉及小朋友在草地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可爱的草地,有趣的蒲公英这些内容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们的心。由于学习这篇课文的孩子都生长在城市,对“蒲公英的变色”理解起来会有难度。要想更好的理解课文,需要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2、多媒体情景法: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在你的心目中,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2、大家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老师今天就带大家去看一看那金色的草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

1、想亲自在那金色的草地上走一走吗?,那可不能两手空空呀!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句就返回过去多读几遍。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你指我认,互读互查生字掌握情况。

(3)讲解两个多音字:朝假

1、多种形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草地的什么秘密呢?用笔把它画下来。

3、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呢?

课件出示填空题: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草地就是();中午,花朵(),它是(),草地也是();傍晚,花朵又(),草地就()。

4、同桌互相交流(指导朗读,配表情读、带上动作读等)

5、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发现他们的奥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耍、劲”。

2、在书写时,你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吗?教师随机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大意。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

(2)想象、描述。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学生描述。

(3)指导感情朗读。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探究这个奥秘。

(2)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

(3)探究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用课件出示句子: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a、加上自己的手势读句子,体会蒲公英花朵的变化。

b、听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c、指导朗读。

d、情境说话,转化语言。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发现了这片草地的秘密,多么兴奋啊!他迫不及待地跑进家门,把这一切告诉弟弟——谢廖沙!

你能学着哥哥的口吻,和弟弟说说你的发现吗?

出示句式: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是———————,草地是——————————。中午,花朵————————,是———————,草地是——————————。傍晚,花朵—————————,是———————,草地是—————————。

把老师当作谢廖沙,说说自己的发现,相机结合说话语气、表情、姿态的引导。

3、细读第四自然段。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哪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

预设:

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

b、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c、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2、总结: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草地这片爱,才能让“我”感受到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使“我”更爱这片草地。

1、如果你喜欢积累,请把课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2、如果你喜欢表演,请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体验一番兄弟俩草地玩耍的乐趣。

3、如果你喜欢创作,请选择一个或几个季节,续写这片草地带给兄弟俩的快乐。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早午晚

可爱(细心观察)

绿金绿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特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节是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蒲公英的变化,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以情贯穿。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蒲公英这种小花呢?

生读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作者和弟弟吹那小绒毛玩很开心,所以他就写蒲公英。

生2:因为作者很喜欢蒲公英,课文里写着: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生3:蒲公英一会黄一会绿,很有意思。

二、引入情境,体会感情。

大屏幕显示一个小孩吹蒲公英种子,同学们看后笑逐颜开,“哎,真有意思!”“那时候我也玩过。”

师:吹过这种绒毛的小朋友请举手。

生:老师,我们屯水壕边上有婆婆丁,我们上学路过,经常吹着玩。

师:是吗?那一定很有趣了。

生:可好玩了。

师:可好玩了?能换一个词吗?答案就在书中。

生:可开心了。

师:小作者和你们一样开心,把你自己融入到课文中,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敢站起来读,同学们听听他开心吗?

指导学生朗读。先叫不好的学生读,大家评价后再叫好的同学读。最后同桌读。

师:这么开心的事后来怎么不做了呢?

生:因为他有了一个新发现。

生:他发现蒲公英和我们一起起来一起睡觉。

生疑惑地:老师,蒲公英的花瓣怎么像我们的手呢?怎么合拢?

师:这样吧,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新发现。

大屏幕显示:公鸡打鸣,草地是绿色的,画外配乐朗读课文:“那天——而是绿色的。”

中午,草地一片金黄;傍晚,草地又绿了。一个小孩走近草地,一株蒲公英特写在小孩脑中浮现:早晨花瓣合拢——太阳升起花瓣慢慢张开——晚上又合拢。

学生在下面有说有笑,“你看那花瓣!”“课文读得真好听”

师:怎么样?说说你的新发现吧。

生:我看到蒲公英早晨花瓣都合在一起,没开花,到白天才开花,晚上又并上了。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叫刚才提问题的同学)

生:蒲公英开花的时候就像这样,(手掌张开成花状),合上的时候好像这样(手指并成团状)

师:你这样比划倒很形象,大家都可以学学。

这次我们小组读第四段,一边读一边想草地和蒲公英的样子,一会咱们小组比读。

有了这个新发现作者会怎么想呢?

生:原来蒲公英这么好玩,一会开一会合。

生:作者肯定想,以后别揪它了,它到晚上也睡觉呢。

师惊奇:你怎么知道的?

生:你看课文里不是写着吗,“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一起起床”

师:你可真棒,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吧。

作者都想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了,他是把蒲公英当成了自己的伙伴。对待自己的伙伴能像刚才那样吗?再来一遍。

生再读。

师:这才更喜欢蒲公英了呢。其实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我们的伙伴,我们应该爱护。

三、通读全文、回到整体。

大声读全篇课文,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声音里,哪一个能像小作者一样喜爱蒲公英,就站起来读课文。

四、利用方法、课外延伸。

你也有喜爱的花草吗?和同桌说一说。老师给你们三天的时间,你去仔细观察,三天后我们来到课堂说说你的新发现。

再让学生说说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