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读后感 美术教育论文读后感(优质5篇)

小编: LZ文人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论读后感篇一

断断续续地,我教少儿学习美术已近二十年了。经验告诉我,三到十岁的少儿不应将大量的时间化在学习简笔画上,也不宜直接学习素描写生。尤其是近几年利用周末独立办班后,更是切身体验到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需要——不是想简单地学会画几副简笔画就够了,而是想通过美术这门艺术挖掘潜力、完善人格、体验别样的成功、别样的乐趣。因此,在我的“尖尖角”美术乐园里,如何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是我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我将所有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基础的不同分编成几个班,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用尽可能用丰富多变有趣的手法来表现美术的方方面面,既不强求孩子的作品跟老师的一样,更不要求和其他孩子一样,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教孩子画小鸟,练习圆、半圆、三角形的组合图形,我通常是先引导孩子回忆并联想曾经见过的各种小鸟,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画一画,评一评。总结出小鸟的基本形是圆、半圆与三角形的组合,色彩是丰富多变的。然后我会利用至少三个课时教孩子运用三种以上的方法来表现小鸟。一、剪纸拼贴画,二、简笔画,三、写生临摹加想象画。同时,每一节的课后作业我都会要求孩子带着课堂所学知识去重新观察分析生活和书中的小鸟,然后在新课开始的时候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对于每一个孩子我都会设法找出一个优点,当堂在他们的《美育周记册》上画上红色的星星、月亮、太阳等等,以资鼓励。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练习,我都会认真地将它们悬挂在教室里,经常地找个理由点评一番,充分地肯定优点,慎重地、建议性地指出不足。比如小鸟的头画的不圆,我会微笑着说:“哎呀,小鸟是不是不听话,被他的妈妈打了一锤,把头给砸扁啦?”如果孩子画的小鸟身子太小,我会说:“小鸟好可爱呦,有点像大头儿子哦。再画一个身体大点的,强壮点的鸟儿做它的小头爸爸,好吗?”这样一说,孩子多半会带着快乐的好玩的心情再画几只鸟出来。时常是2-xx-xx小时课都上完了,许多孩子还不愿意放下画笔回家。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我带了几个孩子上附近的山上写生,有位路过的老者询问:你这是教美术、素描还是简笔画呢?这话初一听似乎老者还挺懂行,细一琢磨其实是个外行。可以断言,这位老者对美术是一知半解,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是一窍不通。

经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都知道,美术不仅仅是拿笔在纸上绘画。如果说美术是一座四层楼,绘画则是这四层中的一层,另外三层分别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雕塑。而素描和简笔画呢,则不过就是这搂中的.钢筋或几小块砖。在我的日常美术教学中,对第一次来学习美术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这样讲解美术的分类和学习目标:美术好比是一个人,我们的四肢可分别代表美术的四大门类;学习美术就是要学习如何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如果说美术像语文的话,那么简笔画就像其中的夸张手法,而学习素描就有点像语文课上学字词语法,那么写生呢就好比是写日记。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不可能只学写日记,更不可能把夸张手法作为主课讲上一学期。但是奇怪的是,目前社会上就有很多课外美术辅导班把简笔画教孩子一画就是一两年!搞的很多家长对美术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学美术就非得学简笔画,学素描就非得画石膏,也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随便进个美术班就算学美术了。实在是荒谬。

我认为,4-14岁的孩子学美术应该尽可能地教孩子了解、接触到美术的各大门类。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接受能力分班教学。围绕造型、色彩和创意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运用绘画、工艺、雕塑等多种表现技巧引导孩子从美术的角度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美的鉴赏力和表现力。我的美术教学以激发保护孩子的美术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坚决反对美术教师图省事,一味地只教孩子学习简笔画。对于3-6岁初学美术的孩子,我更主张孩子的家长尽可能地陪同孩子一起学习,以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美术学习给以经常性的,相对比较理性和科学的辅导。目前为止我带了xx-xx这样的课外美术辅导班,我叫做美育亲子班,每班有6-1xx-xx学生各带6-10位家长,孩子的学习兴趣及作品效果明显优于没有家长陪同的班级。

请看本人为3-6岁幼儿课外美术教育亲子班所上的课外美术课教案之一。

教育论读后感篇二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教育论读后感篇三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未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停止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思考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思考,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忙他们克服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思考,从学到的扩展思考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学记》中的教育资料是丰富的,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教育也是要不断的探索的。尽管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但这些根本的的理论不会失效。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才能找到适宜的教学方法。其实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动都有它的方法。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实践的经验,我想这《学记》中的理论需先装到我的行囊中,带着它一齐去走我的教育学习之路,时常在看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育论读后感篇四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来源,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先这些说法的根源在那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能够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资料。目前自己有些资料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样上?此刻有很多争议。我选取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好处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状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十分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为师纠错。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思考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必须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能够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带给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应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应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群众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明白《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必须是!

教育论读后感篇五

上哪里去找一本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枯燥的豪言壮语,更没有用深奥的道理和华丽的词语故弄玄虚。它只是用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来谱写这首名为“爱”的乐章。《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怎能让爱感化你,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吧!

在某个大学里,一位教授提问了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最需要什么?”全班同学的答案无谓是“金钱,地位,权利”之类的,可当教授宣布正确答案的时候,全班都惊叹了,因为,答案是“爱”也是因为这个,在他们的一次平时作业中成绩为零。看了这个问题,你思考到了什么?试问,如果当时你坐在那个教室里,你又会毫不犹豫的在卷纸上写什么呢?爱的教育,当你又一次的联想到了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说是,人们需要爱的教育。我想这应该是不可否定的,我认为只有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人们才会更幸福。

我相信大家小的时候都学过《小抄写员》这篇文章吧!其中主人公叙利奥的父亲因家庭需要钱,就接了一些签条来抄写,叙利奥想替父亲抄写,父亲不答应。叙利奥便不再请求父亲,等到半夜起来替父亲工作,由于睡眠不足,白天经常打盹。父亲却一再的误解叙利奥。叙利奥被误解后,总是下决心要停止工作,但是为了父亲为了家庭他又继续工作。父亲到最后竟然不管他,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弱。终于有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请求叙利奥原谅,也更加珍爱叙利奥。在我学过这篇文章后,我立刻流下晶莹的泪珠,感动我的不仅仅是叙利奥那任劳任怨的举动,而是他们父子俩那深厚的情谊!

爱的教育让我们心潮澎湃,爱的教育让我们相信天使在人间,那位天使活在我们心中,活在我们永远永远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