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生物(精选18篇)

小编: ZS文王

教案模板是一种规范化的文档,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它具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步骤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制作一份合适的教案模板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启发。

生物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生物说课稿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这篇初一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范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生物说课稿

《生物的变异》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而本节内容是上节內容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下一章《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所以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活跃,易举一反三。学生可在课前先根据前面的内容的复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等内容。课前,学生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参与探究和讨论,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完成目标情况。

导入(投影片)棉花的短果枝和长果枝水稻的短杆和长杆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与白色各种菊花的花朵形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上述相对形状的产生原因?根据投影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结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归纳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总结: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1、巡视、指导2、讨论题(投影)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小结: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1、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结论: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

生物说课稿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的生物》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常见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这是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探究之后又是进一步对一些特殊生命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由复杂到简单,由一般到特殊对生物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3)知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安排课堂实验,所以只能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单细胞生物体,进一步巩固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同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探究法验证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三、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念,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以问题情境法为主,结合启发法、直接讲述法进行。

四、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训练反馈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变形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变形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2)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变形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2)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4、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六、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单细胞的生物。

一、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二、草履虫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有利刺激——趋向。

不利刺激——躲避。

生物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师,我要说的教科书是高中生物第一册。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本书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按照两条主要的线索编排教学内容。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先后顺序,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思想,按章节编写。本书前两章的从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细胞,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三章的三个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科结构与其功能统一思想的完美体现。二、从自然界中的两大类群动植物的分类角度出发,对比学习。在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特点和生殖过程中都主要分成动物和植物两部分来学习,如动物的减数分裂和植物的减数分裂等。

对于第一次接触复杂生物学知识的高中生来说,这种知识构建体系不但能使学生学习到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内容,还为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学习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们快速而又准确记忆和熟练应用。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活动能力。结合教材学生可以自行开展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更为侧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心理上适应这种以探究、发现、解决为主线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钻研品质,学习和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勇于创新,勇于置疑的学者风范。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并坚持始终的做事态度。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首先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思想,正确看待生命的存在问题。其次,在认识生命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对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调节,形成一个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关注生物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

教材编写知识细致具体,难度适中。充分体现对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本册教材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高中生物第一册的内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学中的许多重要分支学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新陈代谢》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学习《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的重点知识,还接触与《动物解剖学》有关的内容。第五章《生殖和发育》主要学习《遗传学》中生殖方式的重点内容。

本册书的知识内容几乎包括了生物学中所有的分支学科,但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各学科的重点知识,核心内容为主,即能学习到生物学中的精髓,又广言简意赅,难度适中。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课程类型多样,有讲授课、实验课、综合活动课和研究性课题等。依据素质教育和课改精神的要求,力争实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内容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主动探究方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有效教学。利用阅读材料来实现对学生阅读、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课题能够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发挥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文字中插有许多非文字资料,如对复杂结构的图示、显微照片、表格、对所学习的重难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图形并茂,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后包括选择、问答、图形分析等多种题型,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节后或每章后有阅读与思考专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丰富拓展知识面。

新教材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对教材资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内容全面,知识点明确,但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大量的补充性材料,如图、动画、文字说明等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在教学中,利用了校园网的便利资源,在互联网中找了许多的辅助学习材料,如用flash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比较二者区别这一难点时,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从校园中下载的植物生长过程的影片,对学生理解种子萌发,及个体发育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一些拓展性内容,不但促进了书本内容的学习,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对教材内容的增加或删减。

教材中有些内容讲解的不够全面,对一些内容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例如对动物的减数分裂做出了明确的说明,但植物的却没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花粉粒中的两个精细胞性状一样,胚囊中的卵细胞与两个极核性状相同。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的内容,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遗传学的学习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困难。

再如,对物质代谢与消化的区别,教材对消化的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许多习题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小,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复习的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以后,学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谢的区别,而且在知识上更为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个利用过程。

2、对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1)由于各地的地域、学校师资等的差异,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和活动建议有时是难以实现的,使得教材设计的内容在真正教学中形同虚设。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需要的用品多,时间周期长,大多只能以阅读的形式学习。

(2)教材中有些问题不够明确。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影响蛋白质的特点问题,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空间结构,因而对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运动是应激性的一种,书中说:“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我认为,“向性运动体现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为准确,不然学生认为,向性运动是适应性。

生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2节。本节主要内容是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分布。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本节内容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所以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生活中学生都有受伤出血的经历,利于他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儿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重点: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

(2)能够准确区别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血管的认识。

学生经过分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类比较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1、导入新课。

生活情境导入。播放医生处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视频,进行提问:

2、新课展开。

本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到57页的实验步骤。接着播放实验视频。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视频能够了解本实验的要点,如:小鱼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浸湿的`棉絮把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能够区别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自学、合作精神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二环节是探究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首先出示课件,演示动脉血管的结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总结出:

(1)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是管壁较厚,弹性较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教师介绍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有些分布较浅,比如颈部及腕部内侧能够摸到搏动的血管就是分布较浅的动脉,并简介“切脉”的方法。学生体验动脉的搏动,找到桡动脉尝试切脉。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动脉的分布,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接着教师展现静脉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与动脉相比较,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总结出:

(1)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2)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此时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静脉血管中的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后让学生思考静脉曲张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最后,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可以知道: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内血流速度很慢。此时我会请学生思考毛细血管有什么功能?我会播放毛细血管中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的生物学观点。这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会让学生课下用废弃的材料做三种血管的模型。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生物说课稿

1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学情分析。

照实验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

2、通过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的道理。通过本节的学生具有理解了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教师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和“恐龙灭绝”幻灯片,同事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最初原始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到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的生物吗?恐龙又怎么会灭绝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完习欲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出示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幻灯片,同时学生自己阅读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课文一段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减少,主要受什么影响?

2、少量黑色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应怎样做?

(二)出示雷鸟和不同环境中蛙的幻灯片,分析下列问题:

1、雷鸟和蛙色变化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2、列举其它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的例子?

(三)根据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和雷鸟与蛙体色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总结“保护色”的概念,使学生认识保护色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课前预先培训小组长,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助手,指导其他小组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学生探究实验的实施情况及数字记录,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果,讨论交流并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保护色形成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问:如果要使曼彻斯特的桦尺蠖又恢复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统一观点和做法,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虽然不能还原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本模拟探究实验过程来验证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五)拓展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阅读相关网页资料,通过资料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除了有保护色,还有警戒色、拟态等其他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要学好本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生物进化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分析,结合第二章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说课稿

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

(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

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

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

生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它既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与各章节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节课的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多,对他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器官和系统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重点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宏观结构入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习目标分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基于器官、系统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难度,因此确定器官、系统为本节的一个难点;由于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复杂,再加上人体的结构层次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式方法。

1、教法:

a、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b、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2、学法。

b、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c、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主要设备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触摸一体机。

六、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目标展示,明确新知;第三环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教师出示植物体的叶片,学生回忆植物体的叶片中都有那些组织?

2、出示西红柿果实的幻灯片,让小组讨论、交流西红柿果实中都包括那些组织?这些组织按怎样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得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出示胃的幻灯片,学生回忆胃所包括的组织,介绍人体常见的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引入系统的概念。介绍人体的八大系统,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1.教材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做起,这节课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再认识平时已经熟悉的校园里和校园里的生物,并作调查,可以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渴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学好生物学教育的契机,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通过调查可以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3.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4.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5.课前准备:

1.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2.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本节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为主,从具体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调查。

本节课运用了探究、自主、合作、激励学习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教师引导:什么是调查呢?其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我们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规或政策时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么这些依据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进行调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大家回忆并讨论交流,你们都被作了哪些调查? 有:人口普查;每天有多少零花钱;每年收多少压岁钱;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乱收费问题。

教师继续引导,这些都是调查,正是有了这些科学的调查,才使我们在写论文或做出某些决定时有了依据,更具有了说服力。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们明确了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就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调查结果。

下面我们也来做一次调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由于我们的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例如,调查临汾市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不可能到各个县区去逐个调查,只要在各县区选取一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根据我们的居住范围来分组,住校的为一组,对校园的生物进行调查;附近农村的为一组,调查农田的生物;在钢厂附近的为一组,对钢厂区的生物进行调查;市区的学生分为一组,对所在社区的生物进行调查。下面各组同学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表格(作为重点),路线,看哪个组的方案最好,表格最完善,路线设计最合理。

各组进行讨论并且进行分工,选取组长。然后各组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案,展示调查表格,确定调查的路线。

1.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不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尤其不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2.要爱护生物不要采摘花木,不要掏鸟卵,不要打雏鸟,不要捕捉小动物。

3.不要爬高,不要下水,注意安全。

4.同学之间分工明确,管记录的管好记录,集体汇总统计,写好调查报告。

5.不要贪玩,要仔细观察,不能只见大树,看不见小草,只见树上的鸟,看不见树皮上的毛毛虫。

下面老师再强调几个问题

1、 调查表格可以参考课本第8页,若有更独特的设计表格那更好,调查完后,我们要在全班把成果展示一下。各组同学先汇总一下,一共调查了多少生物?其中植物有多少?动物有多少?其它生物有多少?并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 在你调查的生物中任选用2∽3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写出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天气、调查路线,所见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等。

4、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等下节课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再强调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课堂小结

调查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比如有的女同学害怕小虫子,一看到就躲的远远的。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取舍,我们要对见到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认真的观察,如实记录。

(四)巩固练习

这里是小亮在校园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松树、杨树、鼠妇、蚂蚁、榆树、蚊子、苍蝇、柳树、菊花、麻雀、蝉、冬青、山桃、小鸟、狗尾草、蒲公英、苔藓、玫瑰,请你帮他分成两类(动物与植物),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

1、 写一份调查后的小论文或感受。

调查全年级同学的身高,并与全市初一学生相比较。

生物说课稿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生物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次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标准突出人和生物圈的思路,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本节课里,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故此,本节课要以青蛙为例来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青蛙的鸣叫、抱对、排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讲述了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及水质的优劣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最终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生殖方式、生殖发育的过程及生殖发育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能总结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关注生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

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突破。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的发育还不能摆脱水的束缚,只有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故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展示或说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首先要使学生认识青蛙的生殖行为(如鸣叫、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其次,通过字面解释、直观解释和分析对比等方法来描述蛙卵的受精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第三,两栖动物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进化观点看,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二是从个体发育观点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的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只有具有这一特征的动物才能成为两栖动物。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通过这些步骤,在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管理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思想,我采取比较法来进行教学。通过与其它动物类群生殖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展的过程。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教学中,要营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检视自我和反思自我,唤醒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本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内容的实际意义,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教育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上,随时捕捉、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之一是比较法,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相比较,青蛙发育过程中,蝌蚪时期很像鱼,与成体有很大差异,这样的发育是变态发育。通过比较,明确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只用在昆虫的发育上,不能用在两栖动物的发育上。

2、对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地区。环境变迁(如干旱)不仅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同时也会影响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3、本节课的另一个学习方法是观察法,如青蛙在生殖季节有抱对现象,这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只是不理解青蛙抱对的实际意义。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排卵和排精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提高卵的受精率。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利用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导入。陈述:“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童年里少不了童话故事伴随大家一起成长。《小蝌蚪找妈妈》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那谁能说说小蝌蚪没能找到妈妈的原因是什么?”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预示着两栖动物发育方式与其他许多动物类群的发育方式不同。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激励性的评价:“同学们的答案揭示了小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为了更适应环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板书课题: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预习阶段,自我认知,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积累,我将本节重点内容概括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弄懂了这些问题,就完成了本节课的认知目标。

1)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了那些是两栖动物了吗?

3)青蛙的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受精方式与那些动物相同,与哪些动物不同?

4)青蛙的一生要经历那几个过程?这样的发育方式叫什么发育?

5)你能归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吗?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与生活中积累知识的热情,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对知识搜集、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既活泼了课堂,吸引了学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陈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是: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我们已经知道蛙的叫声和生殖有关,但与农民的播种和收获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就这个问题,每小组阅读教材第14页“资料分析”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就这几个问题开展课堂研讨。

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影响?

2)现在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部分地区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资料显示的事实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5)如果你就餐的桌子上有“田鸡”肉,你会怎么办?现在请各小组发挥你才聪明和才智,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一起来探讨吧。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环节,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知识,不好的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而获得的知识最牢固,印象最深刻。这一意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从资料收集中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完成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还能培训学生收集分析资料,整理接收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寓意和渗透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

4、归纳总结,纳入系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教材中零星,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知识结构网络,便于整体了解,整体构建,整体利用。这主要通过板书来完成。

板书设计既要表现出来本节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同时还要反映出本节课知识体系的构建。我设计的板书如下所示:

生物说课稿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1.教材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做起,这节课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再认识平时已经熟悉的校园里和校园里的生物,并作调查,可以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渴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学好生物学教育的契机,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通过调查可以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3.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4.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5.课前准备:

1.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2.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本节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为主,从具体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调查。

本节课运用了探究、自主、合作、激励学习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教师引导:什么是调查呢?其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我们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规或政策时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么这些依据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进行调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大家回忆并讨论交流,你们都被作了哪些调查?有:人口普查;每天有多少零花钱;每年收多少压岁钱;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乱收费问题。

教师继续引导,这些都是调查,正是有了这些科学的调查,才使我们在写论文或做出某些决定时有了依据,更具有了说服力。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们明确了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就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调查结果。

下面我们也来做一次调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由于我们的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例如,调查临汾市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不可能到各个县区去逐个调查,只要在各县区选取一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根据我们的居住范围来分组,住校的为一组,对校园的生物进行调查;附近农村的为一组,调查农田的生物;在钢厂附近的为一组,对钢厂区的生物进行调查;市区的学生分为一组,对所在社区的生物进行调查。下面各组同学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表格(作为重点),路线,看哪个组的方案最好,表格最完善,路线设计最合理。

各组进行讨论并且进行分工,选取组长。然后各组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案,展示调查表格,确定调查的路线。

1.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不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尤其不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2.要爱护生物不要采摘花木,不要掏鸟卵,不要打雏鸟,不要捕捉小动物。

3.不要爬高,不要下水,注意安全。

4.同学之间分工明确,管记录的管好记录,集体汇总统计,写好调查报告。

5.不要贪玩,要仔细观察,不能只见大树,看不见小草,只见树上的鸟,看不见树皮上的毛毛虫。

下面老师再强调几个问题。

1、调查表格可以参考课本第8页,若有更独特的设计表格那更好,调查完后,我们要在全班把成果展示一下。各组同学先汇总一下,一共调查了多少生物?其中植物有多少?动物有多少?其它生物有多少?并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在你调查的生物中任选用2∽3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写出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天气、调查路线,所见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等。

4、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等下节课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再强调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课堂小结。

调查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比如有的女同学害怕小虫子,一看到就躲的远远的。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取舍,我们要对见到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认真的观察,如实记录。

(四)巩固练习。

这里是小亮在校园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松树、杨树、鼠妇、蚂蚁、榆树、蚊子、苍蝇、柳树、菊花、麻雀、蝉、冬青、山桃、小鸟、狗尾草、蒲公英、苔藓、玫瑰,请你帮他分成两类(动物与植物),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

1、写一份调查后的小论文或感受。

调查全年级同学的身高,并与全市初一学生相比较。

生物说课稿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定位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别,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特征的回顾、总结、深化,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的了解,对植物和动物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特征。但对这些生物的分类方法还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一些分类的方法,对学习本节课有基础。教师应重要的向学生传授分类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指示和技能。

三、说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能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通过小组讨论,建立起生物分类的方法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3.意识到生物分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说出分类的依据。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堂一开始,我会询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去动物园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动物园中场馆的分布,他们是随机分布的吗?有什么样的划分依据呢?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之后,继续设疑:同学们刚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无意中已经应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的身份,来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吧!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展开。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卡片。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卡片有什么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卡片分开。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是按照什么将这些卡片分开的。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进行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特征的方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东西整理出来头绪来。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

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分类的感念,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同时为学习生物的分类做铺垫。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动物和植物)。让学生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首先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征,比较这些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来将不同的生物放入相应的框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参照“探究竟”里的方法,重新设计一个分类思路,把以上生物再分一次。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可能不太科学,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通过相互补充使分类方法更加合理,总结出分类的方法。

多媒体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思考“探究竟”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最后教师通过ppt展示出不同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依据不同,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明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的分类依据。

3.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关分类的事例,以此训练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技能。

4.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课下搜集资料,找一找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鱼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这篇初一生物调查我们身边的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生物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有关遗传的知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对遗传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也常常遇到一些困惑。

“生物的遗传”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尝试区分相对性状。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4)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

(5)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爱。

(3)科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启发引导法:通过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加之教师的适时的引导,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再现、总结与归纳,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强化所学的知识,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性状和相对性状。

展示问题:

1、什么是遗传?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性状?请举例说明。

3、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示问题,让学生解决。

3、展示几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四)基因与性状:

1、出示问题,使学生明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的存在方式,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展示基因成对存在的图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图解。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人的性别决定:

2、出示问题,让学生明确: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男性性染色体组成是?女性性染色体组成是?在男、女体细胞中,除了这对性染色体外,还有22对常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就性染色体而言,父亲产生的精子有几种类型?分别是含____染色体的精子和含____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产生的卵细胞有_____种类型,是含_____染色体的。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3、展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的图示,强化学生的认识。

(六)遗传病:

通过填一填的方式,复习遗传病的病因、常见的遗传病、危害以及预防的措施,还有色盲病的基本知识。

(七)典例解析:

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学生间主动思考,相互交流,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习题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堂演练:

通过相关的练习,进一步强化所复习的遗传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便在课后进行及时的补救。此外,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最新初二生物说课稿生物的遗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生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物中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了解周围我们不经常注意的生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这是初中第二次上生物课,是对上一节课《生物的特征》的延续,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求知欲,点燃学习生物的热情,本节课脱离课堂,让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然后让同学们填写调查表,进行整理分析,学会初步调查,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比较少,只有一个调查表和讨论题,填写调查表是是关键,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讨论解决,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是学生在环境中自己成长。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小学对生物自是简单的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学生心理不够成熟贪,玩的心比较重,本节课主要是室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分组的方法使学生们相互督促学习相互进步,然学生们感受大自然无穷魅力,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去探究大自然冲动,让学生把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教学进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动物、植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花坛中的牡丹、月季、芍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蝴蝶。但是有一些却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我们该怎样做呢?

引起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调查。

人口普查、被父母调查用了多少零用钱、被问卷调查过对教师的满意程度。

加深学生对调查的理解。

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

那么你们知道怎么样做调查工作吗?

调查工作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认真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板书)。

调查法、讨论法、讲授法。

明确调查的一般方法。

调查报告。

同学们阅读课本p7的目的要求。

用具:笔、调查表、放大镜、照相机…......

方法:

1、选择调查范围。(范围要明确,不宜太广,可以对校园、家庭所在的社区、公园等等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

2、分组。(4或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3、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且相当安全的路线)。

4、调查记录。(沿着事先安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如实记录)。

生物的归类有多种,如: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种;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6、整理资料。(将归类好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知道调查的方法步骤。

了解生物归类的方法。

调查报告。

最后就是撰写调查报告,在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明确调查报告的内容。

课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突出了情感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本节课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本节课的教学法这些都是要进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