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实用20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读书心得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写读书心得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思想。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感悟

其实读《拆掉思维里的墙》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探索的过程。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人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读书真的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过程。

书中提到了“心智模式”,让我眼中一亮,这个概念和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或者说让我想通、理解了,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书中提出概念:心智模式,我们往往把这个称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式”。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metalmodle)。

心智模式的三种来源:1.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2.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3.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其中,心智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让我最有感触,之前,也读过一本书关于人的思考的,我觉的人就像一台电脑,心智模式就是内存里的一段程序,当外界有变化时,这套程序就会自动运行,知道我们其他程序就反应、处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否有效,说有效主要是说对外部世界、所处环境、社会关系是否有效。因为这些变化心智模式也必须要变化,否则就无法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存。这就是我对心智模式的理解,比如,你在军队这个独立运行的世界、社会、环境中,就必须要有部队的这套心智模式,你就能很好的适应,当你用外部社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处理,就难以适应,同样,当你离开军队进入社会,就必须用社会的心智模式去适应,否则会处处碰壁。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闲来无事,在网络世界里游荡,偶遇多年未见挚友,其询问这些年我们的发展历程,向其表示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其也感叹世事艰辛,并向我推荐了古典的著作《拆掉思维里的墙》,简单游览了序之后,感叹原来我可以这样活着!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幸福、成功、事业,我们往往纠结于世人的看法…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我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开始想放弃,以免造成思维的混乱,但另一个心声告诉我,看,这就是你思维模式的顽固性,思维开始混乱,也就是说思维里的顽固旧墙开始动摇,我知道这本书在冥冥之中已显著功效。,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

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原来生活是可以别样的过,原来成功的模式是用来学习与借鉴,而不是复制…只要你继续前行,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感悟

上次接受了某个人的批评后,我就决定要让自己多读书,接受知识的洗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经典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在行万里路的同时,别忘了读万卷书。现在也有一个版本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开卷有益。

我的计划是一周到两周看一本书,而我计划中的第一本书就是姚姚曾经推荐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我一开始不太愿意看,因为我以为他跟那些成功励志类的书没什么差别,看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但是过了两天,疗效就退去了。说到这,我感觉自己以前好傻,放了一本陈安之的成功学在枕边,每天晚上睡前看一会,主要是勉励自己,现在想想难怪那时候睡眠不好,你说,每天睡前都打鸡血,能睡着嘛,真的是傻的可以的!

真正坐到电脑旁敲的时候,才发现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我看书是不太总结的人,但是鉴于这是我计划中的第一本书,再难我也要努力的写一点,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嘛!而且我愿意将自己看过的东西跟大家分享,有时候分享是快乐的源泉之一,所以我想把它进行到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在阅读这一本书之前,我对此已有耳闻。但是真正的看过了之后,我才发现,看时可以一直融入作者的思想,看完之后会带来很多的思考。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自己思维和行为中有很多的障碍。会生活中无法展示出我应有的能力,这一点就是我自己所谓的“墙”。这一点会障碍到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幸运的事情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在自己的墙是怎么一回事,也大概明白了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改进。

1、不管是在做什么事情,在做的过程一定不可以放弃,世界名人:肯德基的老板、爱因斯坦、史泰龙、陈安之、安东尼罗宾。已经用他们活生生的实践例子证明了这点。一个人有追求当然很好,但是最好的还是要将它实践出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将它通过自己行动实现出来,不断的去尝试。在做事情的可以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只要不断的尝试最终将变的更加的好。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争取。就这样。——当幸福来敲门)

我自己认为这一点讲的很好,但是于上面的那一点也是一脉相通的,但是这里就是将它总结升华出来。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也就是,在做事情时要努力,尽量做到最好,这样就可以突破自己限制,突破自己所谓的墙。

2、为一些未来的事情做好准备,一个人要打仗需要弹药和火力的`支持,而人生也是要在规划好的基础上做出行动。

(如果人生是路程,你的视野好比是探照灯。——拆掉思维里的墙)

明确并详细的规划好的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在地图上画好了方向,就会知道自己要去哪?相反没有规划好自己人生的方向的话,会像是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没有方向感,走一步是一步,走到哪就是那。最终终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像是一群的兔子追一个萝卜,一只狗看见了,也和他们一起去追了。最终这狗会开心吗?越卖力越南辕北辙,原因就是来自于,缺乏方向感,丧失了方向一路往过追终将会后悔。也让我明白了方向感是最重要的,是做一起事情的最最基础的一点。

3、不要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不要为了别人的想法而做事,为了完成别人的任务而这样就会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走的是别人的路,这样就会生活的很累。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要为别人而活。

(在面具之下,你又是过着谁的生活。——拆掉思维里的墙)

这一点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是,有了自己的人生路程。但是不可以被别人给限制住了,搞得自己动荡不得。像是遥控中的小汽车被牵线的木偶。我自己也知道了,这一点是我自己需要注意的,在生活中自己做主的时间多一些。

1、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没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曾经也认为过。这样做很苦,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写这剧本的人是我自己的父母,我心目中认为的“神”。对于他们的命令,作为小子的我,也只能在所不辞了。最终就被这样被限制住了,从出生到现在都被这样安排着,没有生活过是自己规划好的生活。

2、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程,这一个旅行又是充满了未知和恐惧,有一个又一个的不定因素,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恐惧。也影响到了我很多方面,导致自己怕很多的东西,怕老师、怕家长、怕同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怕自己,怕自己不好,怕自己被骂,怕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做不好。同时又在我自己的心中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放大自己对于未来的恐惧。总是会觉得自己做不好,结果预料的很惨,这样就更不喜欢去做那一件事情了。每一天都不得安宁,提心吊胆的。导致我最后觉得自己只要不差就可以了,不被骂就好了的态度。这一点障碍了我,让我不敢做很多的事情。

3、一个人的大脑模式好比一台电脑,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一个人的系统,如果一个本来是win8的系统,限制成了win98系统。功能就大大的受限了。在文中举得极端“猪”例子,告诉了我不要被自己的思维所限,不要用下意识去做事情,不然结果不是很好。在四分钟一英里的故事中,告诉我在平时不要感觉自己不行,不要提前自我否定了。但是我自己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喜欢自我否定,举得自己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如:有时候摔跤,背书,辩论。觉得自己肯定不可能可以,最终结果不是很好。

1、首先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既然我会生活在别人的剧本里,肯定是我自己的剧本不好,所以被别人用它更好的剧本取而代之了。如果想要别人不要帮我设立剧本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剧本一定要好。具体做的方法:在自己剧本不好的之前,先同意一个比我好的剧本,同时我自己也要思考。再我有自己的好剧本之后,就要开始生活在这一个剧本里,过自己的生活。

2、人身既然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这样就正是需要我们的探索,对于一个已经知道世界就没有了探索的意义,没有发现的未知事物的成就感,所以上帝最起码是公平的。对于这一点我应该做的是,顺其自然,做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空具的感觉。在这之上在制定一个航海图,知道我自己探索的方向,最终肯定会有收获,抵挡梦想的彼岸。

3、如果提前未雨绸缪了一个不可能的未来,最终肯定不会达到。这一点我也意识到了,所以如何突破这一个思想,需要我的努力。但是我可以用自己已经做过的例子来模仿。如:一开始觉得摔跤很恐怖,感觉自己不可以,结果被打一个死惨。如果改变自己的心态,认为摔跤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方法,结果没有这么惨。这一点虽说是很小的一点,但是对于我自己的借鉴肯定是有的,告诉了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局限自己,感觉简直可以,就可以突破自己的这一堵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不想对书的内容做太多的叙述,只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经典的想法是“房子毁了梦想”,“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我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开始想放弃,以免造成思维混乱。但另一个声音告诉我,看,这就是你思维模式的执拗,你的思维开始混乱,也就是说,你思维中顽固的旧墙开始动摇。我知道这本书在黑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本书,它带领一个人,一层一层地打开限制思维的墙,让我们面对什么在掌控着我们的生活,什么能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人的思维方式不应该是固定的,而应该总是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角度,否则就会被思维定势,对我们理解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障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而改变,而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如果你有梦想,你必须捍卫它。别人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想告诉你,你也一样。想要什么就要争取。”这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持你的梦想,只要你坚持走在人生的路上,你就会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在现在,成功越来越近。试着换个角度思考,换个方式行动,换个心情感受。“推倒你心中的墙”,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加绚丽。也许成功就这么简单。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长远和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维方式。本来,人生可以活得不一样。本来成功的模式是用来学习和学习的,不是用来抄袭的……只要你不断前进,你就会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在现在,成功越来越近。我知道我的思维里还有很多顽固的思维墙。我要做的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推倒思维的旧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古典此书展示给了读者新的思维理解角度,举重若轻、风趣幽默的帮读者拆掉安全感、无趣、心智模式、成功学、职业的坑、生活与幸福、自我等很多领域中禁锢我们思维上的“墙”,让我们有另一个视角来审视当下的自己,指引了另一条通向幸福的蹊径,让我们的生命体现出该有的价值。

作者希望通过此书帮助人们拆掉思维的墙,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第一部分,介绍了人们被诸多不安全感所奴役,逃不了沦为一个无趣之人的命运。

最后,书中提出应当寻找如爱、成长、超越自我等这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次兴趣,因为它们不像易消退的初恋,它们会让我们幸福一辈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第二部分,引入心智模式这个关键概念告知成功学的弊端和如何通过心智模式的转变来获得职场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书中说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说的没错,世界是客观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都不同,因为我们是主观的,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这就出现了两种人:幸运儿和倒霉蛋,幸运儿就像马云所说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最后实现。【仁者见仁而得仁,智者见智而得智】幸运儿构建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幸运世界,正所谓“梦想成真”也是这个道理。倒霉蛋则就像“司机撞猪”这个故事人物,大脑构造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注定与成功和幸福无缘。其实,我们是自己生命的巫师,生命真的可以由我们自己主宰,关键看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式。

而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局限性,所以要不断升级革新,做个终身学习者,在win-win、win-lose、lose-lose三种模式中灵活切换。举几个例子说明以前的老话很多已经不适用现在的心智模式,如努力付出就一定有所回报【其实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天道酬勤”也因此不再一定正确。】,又如是金子一定会发光,而实质上金子的物理常态就是不发光,只有经过反复的成型、打磨、抛光等锤炼才有可能成为发光的金子。

在对待成功学领域,我们应当具备足够优秀的心智模式,作者始终坚信: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并且大多无法被模仿,而失败的经验则大多可以借鉴来跳过前人走过的坑。对于任意形式的成功学,千万不可被表面所欺骗,而要看到背后的真实用意。

职场沉沦也是一样,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确实不是每行都是平等的,所以要充分启用心智模式,找到那个你热衷一生的事业。作者说:“选择职业和选择天堂一样,很多很适合你的工作会显得不那么炫目,而很多听上去的‘好职业’,也许恰恰只是广告”。作者告诫读者要警惕“职场的艺术照”,擦亮眼睛,甚至骑马找马,不断试错,“一见钟情很多,两情相悦一些,白头偕老一个”。

那么如何给职业的艺术照卸妆,看穿职业背后的隐藏面?本书给出了几个方法:首先,一个常识,如果一个东西过于完美,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其次,扩大人脉法,比如做职业访谈、参加职业培训、找职业数据库、泡职业论坛、义务实习、给名人写信等等,本质上都是找对人帮你。最后,不要坐井观天,思维僵化、眼界狭隘,努力看到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失去群星,所以果断放弃沉没成本,真正的智慧是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拥抱星星,找准目标,持续接近目标,做个“航行者”。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遭遇不公平、不开心,我们是如何做的呢?是做个自怜自爱的受害者还是果敢坚强的掌控者?古典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你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相信世界公平那是天真,寻找绝对公平那是愚蠢,应该找到那些你能改变的不公平,用你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学会面对不公平远比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肯尼迪家族的例子很好的说明特权阶级本就享受着更多的资源,世界永远不是公平的。】面对不公平、不快乐,无聊的人抱怨、懦弱的人受害、聪明的人跟随、清高的人躲避、勇敢而智慧的人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

不公平、不快乐终究会使幸福感流失,我们是怎么把自己的幸福感给弄丢的呢?是比较!我们喜欢的成功其实不是成功,是比别人成功,我们要的幸福也只是比别人幸福。其实,对于幸福而言,成功就是越来越近,幸福是一种转换力,有些人用钱换幸福,而有些人用幸福换钱。

还有一种不幸福是源于家庭,源于活在父母剧本中,帮父母圆他们所缺失的梦想,甚至有些父母布局了一场对儿女爱的绑架,让父母子女压力山大。古典推荐不能懦弱,要有主见,坚持自我,这样小时候可能会让父母不爽,但是时间长了自然会我爽-父母也爽,要用事实让他们停止质疑,但前提很可能是先让他们不爽,你得坚持自我。

第三部分,告诫要利用好正确优秀的心智模式来不断实践和尝试、加速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等待生命就是等待死亡:一旦陷入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

本书最后提到佛教的核心观念:慈悲,只有先慈爱,才能去悲悯,也即,先好好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慢慢爱更多的人。

产品的五个思维《腾讯产品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另外:不能类比思维,“拒绝被同类产品设计影响”和“压根不懂同类产品设计”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最好的办法是时刻保持从源头思考的意识,充分理解过往思路和关键环节,关注旧模式的前提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存在新的优化空间,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全新的解决方案。第一性原理是一种从问题源头进行思考的意识,好的设计者能够把这种意识纳入所有思考过程。

2、相对思维:日光和阴影。

日光投射在物体上一样,会在没有被光照的那一面投下阴影,所有的事物进入我们观察视野时,都被预设了主次,被光照亮的部分被看到了,所以是主要的,阴影面就是次要的。

事实上,物体是完整的,并不以我们的观察意志而发生改变,好像地球不断旋转,太阳就在不同的地方升起一样,所有区域都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随着时间的变化,主次和光明阴暗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了突出一个东西是明亮的,不一定要不断加强他的亮度,可以把周围的环境调整的更暗一些,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这就是相对(逆向)思维。不过没有预设的主次,就不会有正向和逆向之分。

日光和阴影也就对应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关系和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关系必然发生变化,位置也要随之调整。比如手机qq就是分析微信的客户群以通用性兼容性为主,不能过度倾斜,定位聚焦年轻化,个性化,趣味化并推出满足与pc侧场景联通需求的全新产品。

3、抽象思维。

产品人员需要有火眼金睛,也要能随时切换到肉眼模式。在设计专家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是必备的。也就是具象和抽象能力。

具象是关注色彩、交互样式,路径,流畅性,是体验。抽象关注产品骨骼,架构,产品功能之间关系,看格局,架构。

按照不同的比例看地图,很多相对位置也会合并成一个点。产品也是一样,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成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因此,抽象的过程实际就是先分类,然后提升视角的过程,是寻找事物间共性的能力。

spu\商品\sku之间的关系。层层细化和聚合抽象的关系。

好的产品设计就是运用数据有限的基础能力,去实现高满意度功能。比如qq秀,整套搭配,然后聚合抽象为各种风格化标签,如假日旅途,仲夏之梦。进不惧和不同风格的整套还可以通过内容主题包装,汇在同一个专题中向用户推荐。例如网易云音乐,在内容运营上,也是利用抽象思维,歌单功能:百家笔记网对基础的单曲进行强内容的导向聚合,聚合自由度更高的歌单切中用户情感需求,替代“专辑”方式,不是第一个推出歌单功能的应用,但是第一个以此功能为核心,全面撬动产品,背后有一个极具洞察力的产品运营团队。

4、系统思维。

这个章节看了三遍才懂。智商堪忧啊。其实就是连贯性的看一个产品,把产品当做一个模型,梳理产品中的各种反馈带来的影响变化,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反馈能起到抑制或约束的作用,也能起到扩大或者加强的作用。

例如:微信支付的红包破局。增强型回路系统。系统破局点往往不是一个大而全的方案,而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锥子,针对聚焦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并且携带“自下而上”的用户价值。

抑制约束的例子:镜中变色龙。

5、演化思维。

是五种思维的顶端,演化无处不在。

产品为何脆弱?也就是《反脆弱》的思维的应用,有生命力的产品,随着环境的变化也能随着迭代,调整改变。每次的迭代是在当时环境下寻找最佳存活路径的结果。做产品和买彩票一个思路注定失败。《反脆弱》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在现实世界中充满了不确定,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反脆弱系统,这样性质的系统具有强大的韧性,可以从失败中吸取养分,从不确定中获益。例如小米的生态丛林法则。那本《指数型组织》其实也是强调的这个理念。

产品如何反脆弱?

因为不能确定100%存活的条件是什么,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数量积极试错,酱紫的系统就是类生命特性的系统。两个启示:产品的初始阶段,以最小可行性产品原型以小成本获取大可能。成熟阶段,整体产品体系的稳定性及重点产品架构的稳定性,通过考试整体布局,让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产品承担不同的任务目标,是企业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继续往前延伸,如何让一个产品架构有扩展性,符合演化目标?

答案是极简,极简是演化的基础,极简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变化。

极简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当前没有什么可以拿掉了。它是设计的最终呈现的结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标,它来自对产品元素的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芜存菁。

好框架,在每个阶段提现出来的核心任务就一个。选出最主要任务,聚焦再聚焦。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务后再收纳起来,有弹性。

演化思维:微信的设计理念,底部页卡的几乎未改变。产品发展阶段,功能重心不同,元素之间聚合,分离方式也不同。第三个页卡:2.0到3.0为找朋友;4.0变为朋友们,朋友圈首次上线;5.0变为发现,首次推出游戏类应用,聚焦满足娱乐需求。

特别搞笑的是这本书读书笔记,本来想一篇整理完,再回顾时,顺着自己用笔在本上记下来的东西,对应这本书再看,发现是看了个一知半解,相当于重新理解了一遍,通过强迫自己整理归纳提炼再学习,只能分篇整理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最近开始看一本叫《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书,是一个只认识几个朋友的朋友推荐的。目前刚看完全书第一章:你是安全的奴隶吗?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稳定的住所,温暖的家。但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稳的居所,把我们限制在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真是个家。没有亲密的爱人,有爱心的家庭能温暖吗?我们一无所获,只是寻求支持并获得我们想要的安全。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类似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我们可以想象第一次加强爱情的安全感,结婚获得男人的安全感,生孩子巩固家庭的安全感的最终结果。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男人就像手中的沙子。

所以我深深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的。不要被蒙蔽在我们的眼睛里,多角度分析一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最近励志类的书看的很多,其实我在读这类书籍时,从来没有奢望过能达到象各类励志书的广告词上所宣称的那种“一本书改变你的一生”的效果,坦率地说,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真的会因为一本书而做出多大的改变,至少我不会。但这并不代表励志类书籍就没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对我来说,读这类书籍时更多的启发在于通过书中的提示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用一种更有实际意义的方式去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比如缺乏安全感、缺乏勇气、缺乏热情、患得患失、渴望成功,却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这些固定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脑海中处于相当强势的地位,它们驾驭我们,操纵我们,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剥夺我们的热情和希望,让我们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变得心安理得,在浑浑噩噩的麻木生活中变得浑然不觉。

这可怕的固有思维模式,就象建在我们头脑中的一堵墙,严严实实地挡在了我们寻找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你甚至会认为,我这样的人或许就应该这样活,因为这就是我的性格,我的命运。我相信,抱持这种宿命论观点的绝对不只我一个人。

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转变,书中提出的有些观点,甚至完全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理解,并为我开启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没有爱你也能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缺乏兴趣只是因为无法承担失败的后果”,“尝试总是冒险的,但不尝试却是最大的冒险”,“不要在父母的剧本里上演自己的悲剧”。最最有意思的,应该是关于“受害者天堂”那部分的描写,作者古典用嘲讽挪谕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那些消极对待失败及变化,总以“受害者”自居并将责任推卸至他人身上的人们内心扭曲自怜的心态,他试图以一种极具理解力的文字进入“受害者天堂”,感受那些所谓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趋势,那是一个习惯分享和发泄的地方,然而,也是梦想开始破灭,自我心理盲目膨胀的地方。在古典辛辣的描述中,我们惊觉习惯、麻木以及无所作为的可恨和可怕,并且在鲜明的对比中,坚决地走出这个虚幻的天堂,勇敢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比如何评价不公平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了对父母的逆来顺受,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和家庭的一场漫长得没有终点的伤害,只有我们真正找寻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才能带给父母真正的幸福;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里不仅存在一个“自我系统”,还有一个潜在的“社会系统”,在左右自己对幸福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程度;我们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最为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作者谈到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培训,这对我来说还很新鲜,但也颇有意义。曾听很多同事说过毕业时选择我们公司的最大原因是觉得公司名称很好听,感觉很神圣,很有技术含量,这听起来象个笑话,但却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更算得上是青年学生选择职业时的一种悲哀。试问,有多少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真正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又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能在大学毕业前对自己进行一次职业规划,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我相信,答案会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思路很大胆,内容很震撼,读后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功,还包括如何寻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的或许是勇气,胆识,取舍,努力。而在幸福的道路上,你需要的却是满足,珍惜,智慧,慈爱。

这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在阅读时使得书的内容更为生动。另外,非常惊喜的是书中提到幸福时引用了我很喜欢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陪着儿子在厕所中度过的那个晚上,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如果你有一个梦想,那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一个目标,那就去争取它。因为成功不是生命的高度,而是生命的速度,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最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识于蚂蚁私塾—重启思维的读书会,见识到了什么是“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远”。个人喜欢听书和看书相结合,想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个人认识和重启思维以及充实一下我不羁的灵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古典老师的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认知类的书籍,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所谓成功学的书籍只喂读者喝毫无营养的心灵鸡汤。

书中对各种我们常见的思维误区和认知陷阱做了详尽的描述,并给出了一些作者建议的解决。

我们有些人受社会大众的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也好,思维和认知被无形的墙禁锢却浑然不知,本书作者的观点就像锤子一样,把禁锢你认知的墙一点点地敲掉,露出一个开阔的天空给你全新的视野。

本书的作者是古典老师,古典老师前期在新东方任职,是gre词汇首席讲师。他为了让更多的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找到自我,后期转向生涯规划,创办新精英生涯,现已成为中国最专业、培养认证生涯规划师最多的生涯教育机构。

现在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写一下感想吧,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01不要追求过度的安全感。

不论是职场上、生活上还是感情上的安全感很多人都想拥有,其实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感。

安全感在很多时候是束缚人的枷锁,过度追求会让人生少了很多可能性。

小师弟就是存在过度追求安全感的问题,其实,在毕业找工作的期间,谁不迷茫谁不焦虑呢?有这种心态是正常的,年轻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往往就容易把自己困在思维之墙,做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有人把大把时间花在焦虑纠结中,从而选择了什么也不改变。

有人说,如果一直不断地尝试,最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性,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到处乱撞,不是每条路都要走一遍,也不是所有的坑都要跳一跳,有些弯路和坑是完全可以避开的。

要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方向,方向对了,无论哪个你是用哪种交通工具开哪条道路,最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摘麦穗的方法就很受用,当你路过一片麦田在不能往回走的前提下之只能带走一颗麦穗,如何选到尽量大的那颗呢?这就看大家如何取舍,如何选择了。

其实我们可以一开始先用一小段时间来观察麦穗的大小,确定了之后继续向前走,遇到比刚刚观察区里还算大的,就可以下手了。

职业选择也是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小样本观察和尝试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了解自己的能力处于什么样的薪资基准,然后做出选择并全情投入,这样的选择才会相对靠谱。

02拒绝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智,表现为一个人经常把引起个人负面情绪或者导致个人失败的原因归于环境,而非他自身,这是非常影响个人进步和幸福的心智。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走进“受害者心智”的模式,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受害者,但是为了得到别人认可或者同情,经常过度夸大事情的结果和个人负面情绪,总是从外界找原因,从不反省自己。

第二:很多人过度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这是一种安全策略,深究其实是源于自身的不自信和懦弱。

他们表现出“我最惨,所以你们都得帮我,不可以欺负我,借钱也只能我问你们借,你们怎么好意思还叫我还?”的状态。

当受害者理所当然地得到同情、谅解和帮助的时候,久而久之,假扮的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像真正的受害者,一事无成还乐于对他人进行情感绑架,从而走上恶性循环之路。

03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等待不如行动,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等待不如行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像“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我们面对事情,可能出于害怕事情结果的失败,只停留在等待,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

又可能出于是拖延症,迟迟不想解决事情,拖到事情最后又急急忙忙寥寥草草的解决,最终事情没干好,自信心也受挫。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完美主义者”,有些人就想一下子把事情弄得完美无缺,总是揪着一个无关重要的点而否定全局,追求完美固然是好,但是完美也是有个过程的,一口吃不了胖子。要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行动起来,勇敢踏出一步,慢慢总结完善才能更接近完美。

等待的成本,犹豫的成本,拖沓的成本往往超过即时行动本身的成本,毕竟,就算最后是最坏的结果,也比没有都没干的强。

就像我当时开公众号写文章一样,写作扔下好多年了,文字的敏感度不高,身边文学大咖太多,我总是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价值,太烂了,经常一篇文章快完成就放弃了,就这样进入了恶性循环,幸好有你们的陪伴,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坚持下来了。

其实“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等待不如行动,技能和能力是慢慢培养的,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自己今天比前天进步就是一个大进步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确非常值得一读。以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籍,但都只是草草浏览,没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让人读到触动心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课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公有化,地主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这其中或许有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中也加剧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挑战。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就像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发户心里踏实的多。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发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这也难怪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时代,“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入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的。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如今的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安定。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稳,我们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变。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很认同他的这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1956年巴菲特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始创业,(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

1958年公司开始持续获利,等到1962年,巴菲特有了第一个一百万;

20xx年,巴菲特成了世界首富,当时身价620亿美元。

书中观点:一套房子可能消灭一个梦想,书中拿了两个人作对比,一个有房贷,一个无房贷,随着时间的推移,房贷者赚到的大部分资金都还给了银行,而无房贷者,大部门资金都投给了自己,无论是自身价值的提升、升职、跳槽的机会都差异很大。

你会发现一旦买了房子,你会很快计划恋爱、结婚、生子,随后整个人就差不多稳下来了,因为结婚、生子就是在房子内进行的。

书中观点: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

书中观点: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

有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相信大家理解各异,但是想说的是婚姻真的是我们的生活的终点吗?有意深思者,我建议读一下《自私的基因》,我很认同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基因在操控,你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无论何等基因,他们的目的都是自我复制、迭代、传递下去,而属于我们自己的仅仅是那23克的灵魂。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肉体,真正主宰你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那自私的基因。

看到了这段话,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对于爱情的理解,我认为是灵魂的融合,直到看到在这段话,我发给几个朋友看,大家反馈的消息都是觉得这种关系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大家表示女人在家里的地位是一直走下坡路,而男人则是一直走上坡路的,有几个女生表示拒绝进厨房,不当黄脸婆……。我的理解是:人很关键。不能因为自己遇人不淑或是见惯了身边朋友的不幸婚姻和恋爱就映射到自己身上,人跟人均不同,其实你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前提是男生的认知和境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他知道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女人照顾好家庭,让家里井井有条,温馨和谐。

书中观点: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

是的,这句话是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提升了自己的认知,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一直渴望摆脱传统的人,但是现实中确实一直裹足于此。

现在真正的翻翻看,发现很多观点已经熟烂于心,甚至觉得部分内容有些陈旧,可见知识的更新与变化之快了,不过总体下来还是见到了耳边常常引用的案例:因特尔放弃储存器、巴菲特租房结婚、沉没成本等。

整体来说全书不是很客观,缺乏事实依据,主观性较强,多半是古典个人根据自身经历而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万事万物都是一对矛盾体,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

以前,因为早之前的经历,让我渐渐的只看到坏的一面。所以,会恐惧会害怕。就像书中所说的漂泊者,在行进的过程中目的就是躲避那些风险和困难,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初衷,本末倒置,偏离了航线。这就是我的思维和心智模式的问题。

现在,希望自己能像一个航海者,坚定一个最原始的目标,只看到目标达成之后的成功和喜悦。不管路上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去想。让自己只看到好的一面,让自己更有勇气和力量。须知道,只有经历过海浪和风暴,自己才能更强大。困难,来了就来了,着手解决便是。

想起了李鸿章说过的一句话:“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未来遇到的困难不去想它,等其到来了着手解决,不因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使其更强大。过往的事情后悔的也不去念念难以释怀。

万事万物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明白了穿越过坏的一面便会到达其好的一面!世上没有纯坏的东西,所以能要在坏东西面前看到其背后的好东西,这样就不再害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可以这样活》。当时看到书评不错就买了,刚看了一点,觉得有些话挺扯的...有些又挺...开拓思维的。有一些观点觉得很不错:

刚刚结婚没有资产的小年青儿们,可以选择租房生活。用省下来的钱,做你想做的,做你在这个年龄该去“投资”的,不要因一套房子,出卖了你的梦想。虽然这个观点可能不太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受启发的,不过,要做这样的事,还是需要很大勇气吧。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现在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却难以静下心来做原来喜欢的事情,那些曾经即使再忙也要挤时间做的事:“心理学认为,快乐感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但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可能人天生就有种逆反心理,越是不能做、不该做,越想去做,等真正有时间有条件了,对那些事情的兴趣却没有了。

作者提到的一段祈祷词,我也很喜欢:“愿上帝赐我一个平静的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赐我无限勇气,去改变那有可能改变的东西;并且赐我智慧,去辨别这两者的差异。”平静、接受、热情、创造力、大智慧……自己想吧!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朋友推荐我看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我拿到书一打开就被那简单却富含哲理的插画吸引住了,于是我带着后面会是更精彩的内容的期待读完了这本书,它的确是一本“人生的开窍手册”。古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获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其次就是处世态度。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还是悲观厌世?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维定势所决定的。

你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一辈子默默无闻,平平淡淡也无所谓,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相反,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

书里讲的的金子论,让我感触颇多,确实以前只知道"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原来蕴藏在地壳里的金子才是最多的。金子是在矿物质里面的,如果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不是发光,而是不发光!只有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金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碾磨、冲刷、浸泡,要让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污点被熔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最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金子!其实我们都是金子,想发光还有个复杂的过程。

还有努力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未来设定一个大方向,如果方向错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举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例子,如果你从天安门向正西走,希望去颐和园,你能到达么?即使坚持到环绕地球也不行,因为颐和园在天安门的西北边。所以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然后再努力地去实现它。

人人都是规划师,关键是自己学会规划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维的僵局。拆墙很重要,建墙更重要。人们经常羡慕别人功成名就,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其实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确非常值得一读。以前也看过一些类似的书籍,但都只是草草浏览,没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生智慧,能常常让人读到触动心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课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解决职场和人生困惑的书,当当特约评论员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

书中写道:“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1.6公里)的思维模式在1954年5月被英国的长跑者班尼斯特突破,用时3分59.4秒,两个月后,另一位澳大利亚选手取得了3分58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其他16名选手也纷纷打破了这个记录。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禁锢”了。

去年6月,先生买了一辆长安cs75,他惊奇地发现满街都是长安cs75,并不是长安汽车多了,多的其实是他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苦潦倒。

究其原因,兄弟俩拥有不同的心态。哥哥认为,自己的幸福自己做主,和老爸无关,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能成为那个成功的人;而弟弟则认为自己的幸福跟老爸有关,老爸不好,自己活得不好是正常的,自己不努力,他就成为那个穷苦潦倒的人。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我们的心智必将经历:混沌(不知不觉)—察觉(后知后觉)—醒觉(当知当觉)—超越(先知先觉)这个过程。

古典老师在书中对success这个词,从词源上做了解释。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

古典老师说,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再是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最终达成一件事情的代名词,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正如电影《荒岛余生》中,因为飞机失事,查克掉在了一个孤岛上,他告诉自己:只要保持呼吸,那就是成功。

我女儿小时候对写字感兴趣,于是我们给她报了书法班。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给她带来了乐趣。

经过几年的练习,她获得了不少荣誉,从去年开始,女儿过年写对联。那一下午,她很兴奋,一下写了五副对联,写字这件事贵在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即让乐趣变成志趣。

有一位禅师外出云游,把心爱的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槽糕的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不管外界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向禅师一样,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现在清单写作营,一天一本书,然后输出500—800字,对于读书小白,压力很大。我常常翻书就要2—3个小时,迟迟不能落笔,所以每天写完文章,打卡就很踩点。

如果抱着“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是不是能早些打卡?

杨澜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长。但是什么是成长?

古典老师在书中写道,成长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受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来到剽悍读书人营的小伙伴们,我想大家一直都在努力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20xx,我们一起加油!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一个网友推荐我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说是很不错的读物。由于家里事多,耽搁下来,前段时间才看,这一看,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读书,经常读书可放松身心,开拓视野,散发思维。近期阅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书中提到要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自己是什么样子?从小接受义务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结婚生子,这是社会中普遍的样子,谁又能说这不是自己的样子呢。

偶尔看到一些微信推送,有些人选择归隐或者离开都市生活,离开焦虑与不安,寻找小城的安宁。这似乎与我们平常认为的拼命努力在大城市生存生活有些背道而驰,是对还是错?我认为这无关乎对错,究其原因大体是这些人认为在喧嚣的城市中忙忙碌碌,机械式的工作和生活脱离了生活本质,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因而换一种生活方式,换成自己想要生活的样子。

上学时候的我很胆小,和同学们买了一样的羽绒服,虽然穿起来毫不起眼、普普通通,但我会感觉安全,其实我并不喜欢。很久以后我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记忆犹新,通过这件事让我懂得自己喜欢的才是需要的,不被他人的行为言语改变自己,那不是我的样子。忙碌中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什么是我真实的想法,要追寻的是什么。就我个人而言,我要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我要在九三这个舞台上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所追寻的,也是我想长成的样子,我也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拼搏。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节奏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用金钱、权利、职位来衡量人生价值,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很喜欢张曼玉、林青霞、王祖贤那时候的美女,他们各有千秋,风华倾城,而不是现在统一版的“瓜子脸、大眼睛、天鹅颈”,相貌如此,追求亦如此,人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才有梦想,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世界上有各行各业,声色犬马流光溢彩,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把握自己的内心,丢掉无用的顾虑,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人生画卷由自己,浓墨重彩总相宜。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很多人都喜欢让自己处于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感觉到绝对安全,但是这样好吗?本书认为一个人追求过度的安全感是付出未来的安全感或者更大的代价来达到目前的绝对的安全感,增大了付出成本。应该让自己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冒险,跳出安全区域,直面恐惧。

除了房子的安全感,还有职业安全感,爱情安全感等。有些人想考研担心错过了黄金的工作机会,想工作又担心学历不够未来发展不好。对于有些人,选哪个都会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说,选哪个都会后悔。在爱情里。很多人都害怕对方的背叛,会经常查伴侣的电话、微信,甚至安装定位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是爱情吗?有人会说因为在乎所以才这么做,这不是爱吗?其实你害怕的是对方的背叛,害怕自己受伤。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恐惧,所以一切不在自己掌握范围内的状况出现,都会非常害怕,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的掌控。

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往往就容易把自己困在思维之墙,做什么都做不好。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做不好,而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义—做不好,然后就陷入自证循环。当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好某事的时候,结果因为缺少练习,真的就做不好了。就像当众演讲,没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是做的好的,比如我,于是我们大家都不不去练习,最后演讲的好的只有那么几个坚持下来的人了。其实不是大家做不好,而是恐惧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后还做不好,所以为了让自己不恐惧,追求过度的安全感而选择不投入进去做。

总之,我们需要做的是走出那个自认为安全,其实是过度安全的环境,面对恐惧,全身心的投入你觉得有趣的事,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会变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