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精选17篇)

小编: 笔舞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授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一课时

ppt课件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习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习。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习,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么?(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谁能说说“高山流水”的意思?(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今天我也做一次伯牙,你们愿意做我的知音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合奏一曲“高山流水”——上课!

一、引题闻知音(1分)

二、初读感知音(5分)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三、情动遇知音(15分)

1、在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相识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文中哪里又具体描写了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生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与前一个“善”相比较。

4、指导朗读(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6、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7、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的,只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么?或者说伯牙的`琴声中这些美好的事物蕴含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是伯牙的心声,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8、这几句话里哪一个字可以看出里面有伯牙的抱负?(志)所以我们可以说“因志相知”。【老师板书:因志相知】正是因为子期从音乐中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四、绝弦谢知音(18分)

1、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

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

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

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5)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6)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1、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2、有关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语。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分享了伯牙绝弦 的教学设计给你们。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件。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一课时。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告诉大家吗?(指名生用答,可以用书中词句答,可用自己的话答)。

三、品味语言、感受知音。

1.体会琴声:

师:课文开篇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句子)。

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那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形象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呢?

2.指答,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巍峨高耸)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峨峨”。

请你读读。谁再读?(指名读出山的高耸)。

b.师:伯牙志在流水,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宽广、波涛汹涌)。

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洋洋”。

读句子,读出江河的宽广。(指名读)。

d.还能从哪些词中读出钟子期的善听?(善哉)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妙)。

e.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指生读)。

f.师:“善哉——”一延长,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3.体会心声。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指答)。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理解“所念”。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的意思相同?(生:“志”。)。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那么必得之的“必”呢?

师:是的,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无论你伯牙弹奏什么,我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的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钟子期必得之的是什么?仅仅是听懂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琴声里的什么?(心声、志向、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出示句子:“峨峨兮若泰山”齐读)。

什么样的胸怀?(出示句子:“洋洋兮若江河”齐读)。

4.体会知音。

师:知道吗?老师查过资料,伯牙虽被誉为琴仙,许多人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但他们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伯牙倾注在琴声的志向与情怀。(出示补充资料)。

(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伯牙当时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设下宴席,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可是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1)生默读。

师: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指多名生说)。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引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引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屏幕出示文字: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汉阳江口,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突听有人在旁说:“好啊!这琴声中仿佛有泰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那人又说:“妙啊!这琴声就像那无尽的江河水在流淌。”说这话的人就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樵夫。)。

(2)生默读。

(3)出示小练笔: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播放音乐《知音》,学生练笔。

(4)交流:(多名生)。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汤问》中这样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相信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两个人之见的默契,用一个成语,就叫什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小结:琴声也懂,心情也懂,情怀也懂,志向也懂。这样心有灵犀,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志、念、心,知音)。

(5)合作读书。

师:此时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课文。(出示课文,用不同颜色表示,师生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相对应)是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子期一个鼓一个听,那是何等幸福,何等的心有灵犀呀!

5.绝弦祭知音。

(1)师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他来时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出示:子期死,配悲伤音乐,多名生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对伯牙意味着什么?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念吗?(擦去板书:念)。

还有人能知我心吗?(擦去板书:心)。

师:子期的死,意味着伯牙又再次失去了——知音。(擦去板书:知音)。

于是,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一分半钟后,琴声戛然而止……)。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

(3)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啊!子期死,读——。

(4)再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朗朗诵读、怀念知音。

1.师: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古书中记载,伯牙绝弦后还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所写的诗歌。教师深情范读。生齐读。

2.总结: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世上却留下《高山流水》之绝唱,留下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千古绝唱,齐读全文。

3.感情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志、念、心。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音乐:古琴乐(配有流水声)。

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

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

师:面对全体老师再说一遍。

既然是明星班级,让我想到了明星的演唱会。

说说周杰仑。喜欢周杰仑的歌词。方文山。

听音乐。

当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上课。

1、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

2、自读课文。

说说你的感觉。

这些词语不是我们常见的,特难读。很不顺口,要理解意思,如果不理解意思就不好读了。

3、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

一句一句跟老师读。

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子期死,伯伢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自己再读课文。

请一生读课文。

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如此通顺、正确,真让我叹为观止。谁再来读。

第二名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打断了一下,因为洋洋兮若江河没有停顿好,请其他学生能正确地读一读,读后再请那位同学继续读。

读正确还不算,还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来了。

5、请学生再练读,读出古文的停顿来。

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伯伢、钟子期。

读句子: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

伯伢喜欢弹奏古琴,钟子期喜欢听。

你怎么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善)。

善仅仅是喜欢吗?(善于)。

再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边读边划。

交流:

第二、三两句话。

读读第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心中所想,全部意念,你从哪个字当中可以看到?(志)。

读一读这句话。

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

峨峨之泰山。

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这巍峨峻跋的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请学生朗读。

跟老师读。

古人用一个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那巍峨的感觉。

善哉之哉表示一个赞叹的语气。

谁来赞叹一下。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你泰山这个词读得特别有味道,能说说这个词吗?

泰山非常高,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泰山是很高大的。

谁来读一读这五岳之尊的气势。

其实这句话当中,能体会这样情感的语气词不止一个哉字,还有哪个字?(兮)。

短短的一句话,为什么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情不自禁地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地感叹。

谁来读一读,读好这两个语气词。

关注“善”,课文中的两个善一样吗?

上面的善是指善于,很会做某种事情,下面是指他琴弹得非常好。

像子期一样来赞美一样伯伢,再读这句话。

出示另外一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听出了那种江河的气概,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来读。

关注学生读得比较好的地方,讲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了好几个学生来读。

小结:伯伢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真是——伯伢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你有何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回归到文中的“字”。如果,伯伢所想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伯伢所想到的?——引到“念”字。

出示课文第二、三两句。

读一读。

其实他俩人是偶然的相遇,读读大屏幕中的内容,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补充他俩人相遇时的内容,配古琴和萧的音乐)。

你觉得伯伢此时心情怎样?(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如果你是伯伢,此时你会向钟子期说什么?把想说的写在纸上。

交流:

子期啊,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可以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啊!

知我者,莫过于子期啊!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一个知音足矣啊!)。

……。

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伢的志向和胸怀。

指名读。

古人常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你分明读出了一个大人大致的伯伢。

齐读。

伯伢的心声钟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为什么如此的肯定。

关注:钟子期必得之。(必)。

胸怀也懂,志向也懂,音乐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他们多想永远这样相互理解,他们约定来年再次相会。然而当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鼓一段啊,他内心的痛楚全都化为了琴声。(课件随即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虽然不如从前好听了,但是我能听出了他好像在说,你为什么不等等我呢?

我听出了他对钟的思念。

听到了他对钟的诀别!

师:伯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了,能把伯伢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

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道是无情却有琴!让我们记住着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清风徐徐波光粼粼杨柳依依草色青青等)。

同学们,咱平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平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习学习。静静的默读,自己学习。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3.再读。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阅读《伯牙学琴》。

【重、难点突破】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朋友”感情的体会,自由读古文。

2、学生个性化朗读古文主。

3、学生齐读古文。

4、试着背诵古文,时间大约是5分钟。

附: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1、背诵课文《伯牙绝弦》。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