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与评价大全

小编: 纸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1)我在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充分考虑数学情景的创立,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对本节课选用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买东西和刚刚结束的秋游活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情景,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出示学生熟悉的情景之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蕴藏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我选取的第一题练习“购买食品”是一幅信息量较大、开放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情境图。右边同学的问题“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选择自己想买的食品,算出所买食品的价钱。这里学生所买食品的种类可以是只买其中一种食品,也可以买其中两种食品,还可以买其中三种食品;最后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讨论从中明确:在利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既可以出现正好整除的情况,也可以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3)对于解决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对商进行合理的取舍,我是通过两个对比来实现的。在例题的中,我设计了很相似的两个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两条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要根据问题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对于让学生学会对商进行合理的取舍,我是通过练习层层渗透,由浅入深来解决的。第一题买东西练习引导学生注意剩余的钱不可以再买一件同类的物品,到第2题练习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还剩几人”,引导学生思考这剩下的人怎么办,为下个问题铺垫。接着顺势提出第2个问题“该租几条船”,这时大部分学生就很清楚的注意到剩下人还要多租一条船,答案要比商多1。最后一道练习我设计两题对比性题目,在此前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学会对商进行合理的取舍。

(4)由于我是跨级的执教,我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有时没有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全班回答问题的情况多了点,还有对学生的信心也不够,出现急于帮学生说答案的情况。同时感觉自己也缺乏教学的机智和沉稳,在学生出现答案太罗嗦或偏离太远的时候,没有及时引导,浪费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在教学中,我还是对于自己有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特别是学生是不是真正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当中,去收集相关的作业再做更深入的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本节课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我拿出……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有几个小正方体?”由没有剩余分引入到有剩余分,初步建立“余数就是剩下的,多出来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有32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练习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2÷6=5(组)……2(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小正方体,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了本质理解。

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在巩固练习中,“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的开始“回忆这几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个复习环节设计不好,过于啰嗦,没有必要。

2、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总是不放心学生,应该多让学生说说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过程。

3、在分一分环节中,我过于罗嗦,话语过多。没有把握好精讲。

4、课堂上没有及时、全面的收集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况,关注后3分之1学生不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后我会注意改正,请大家监督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