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道德经读书分享(案例15篇)

小编: 碧墨

范文范本的选择和分析,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怎样使范文范本的结尾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道德经阅读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深奥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这部经典的每一句字词都蕴含着极深的哲学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最近我有幸阅读了《道德经》,并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分享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受道德经中“无欲”和“自然”的思想触动。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根源在于人们不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而道德经中却告诫我们要返璞归真,学会舍弃私欲,去掉冗杂的物质追求,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谦和。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的浮躁风气,以及贪婪和虚荣的弊端。如果人们能够像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样,摒弃私欲,返璞归真,也许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其次,道德经中“为无为”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劳心劳力,焦虑不断,但难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而道德经中倡导的“为无为”,则是告诉我们要放下执著与欲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我个人深受这一思想的启发,学会放下繁琐杂务,静心思考和反思,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我发现,只有在不断地放下自我,追求无为无欲的状态下,才能收获更大的人生智慧和幸福。

此外,道德经中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也值得我们深思。经书中提到,领导者应该“以无为治天下”,即不主动干预和操控一切,而是以宽松、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非常有启示意义。现实中,有些领导者常常以权谋私,以私利为先,忽视了民众的疾苦和福祉。而如果能够以无为的态度来管理和领导,注重民众的利益和福祉,也许领导者才能真正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最后,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思想对于我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名利的束缚,但往往陷入了表面的虚荣。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辞来诠释的,名是无法用言语来定义的。只有超越表面的形式,才能真正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这让我认识到,名利追逐只会让人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而只有通过超越外在的物质价值,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阅读《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其中的道德哲学和生活智慧都让我受益匪浅。无欲、为无为、以无为治天下以及超越名利等思想都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思考和践行。通过阅读和研读《道德经》,我深信这部经典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阅读分享心得体会

第一段:简介道德经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广泛传播。读《道德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阅读并分享《道德经》的心得,我深刻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着宝贵的道德观,对我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对道德经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300字)。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无为而治。它教导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个人修行的重要性。《道德经》提醒我们遵循道义,使我们的行为具有悦纳和恩慈的品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无为而治”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压力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淡泊名利,放下私欲,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长远的成功。

第三段:分享个人对道德经的体悟和实践(300字)。

通过读《道德经》,我清楚地认识到道义对我的影响和重要性。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及这些行为会如何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们的需要和感受,并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帮助他们。我也学会了更加谦虚和宽容,不去过多地追求物质的利益和名利。这样的改变使我个人生活更加平和和谐,也使我周围的人们感到舒心和愉快。

第四段:道德经对当代社会的指导作用(200字)。

在现代社会,道德经的教导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合适的行为和品格,远离贪欲和虚荣。在商业领域,道德经告诫我们要以公正和诚实的方式经营,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和不义之财。在政治领域,道德经提醒我们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并按照道义的标准来治理国家。道德经的道德观念,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第五段:总结道德经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和重要性(200字)。

总体而言,《道德经》以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教导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品质和道德行为,使我的生活更加和谐和美好。我相信,《道德经》的智慧和思想会继续影响并激发人们对于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并且也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道德经》阅读心得分享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七章是一篇探讨人性的文章,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开。文章开篇便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即天地之间的以万物相生。接着,作者又阐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告诫人们要谨守做人的底线,不为名利所迷惑。

第二段: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

道德经第七章,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态观念和生命观念。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了爱护自然,不侵犯自然的原则。这是与现代环保运动所倡导的理念非常相似的。此外,这章还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准则,明确告诫人们不可沉迷于名利之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心态。

第三段:展示其实际应用。

道德经第七章的思想内涵,不仅仅只是抽象的理念,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了自然与自己之间的联系,产生一种利用自然的思想。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遵循道德经第七章的思想,提倡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那么我们生活的品质将得到极大提升。

回顾自己的生活,发现从小到大,我都深受这样一种教育:要“尽量少造成对自然的破坏”。“节约用水,停电关灯,离别时熄火,都是培养我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重点。”因此,人们应该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做到言而有信,践行“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理念。

第五段:总结全文的主题和思想。

道德经第七章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告诫人们要向贪婪和虚荣利益等诱惑说“不”。这种理念也可以与现代环保运动相呼应,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秉持道德经第七章中的理念,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道德经第五章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是一篇极具哲理性的篇章,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处事态度,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深有体会和感悟,进一步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第五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第五章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而要想维护良好的社会和谐,就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不仅要尊重对方的权益和感受,更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互相合作的关系。

其次,道德经第五章告诫人们要“抵制诱惑”。人性的弱点恰恰在于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从而走上不良的道路。而要想坚守道德的底线,就必须学会抵制诱惑。只有拥有足够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才能战胜各种诱惑,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权钱交易、欺骗和不诚信行为的诱惑,但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远离这些负面诱惑。

第三,道德经第五章也提到了“遵循道义”。道义是指守正、守常、守平等,是人们在处事和行为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遵循道义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以道义为准则来行事,做到诚实守信、敬业慎微。只有遵循道义,才能走上正义、公平、善良的道路,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四,“公正”是道德经第五章中的一个重点论述。道德经指出,“恢恢无期,幽兮其若卒。”公正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治理国家和对待家人,也可以引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德经通过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什么情境下,我们都必须追求公正,坚守公正。在现实生活中,公正意味着公平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公正的行为和决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道德经第五章还教导我们要“宽容”。宽容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品质,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睦的基础。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不仅包括对他人的错误和过失宽容,也包括对自己的包容和宽恕。宽容是一种胸怀和修养,只有宽容他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总之,道德经第五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德和品行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和领悟这一章节的内涵,我们可以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把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只有在尊重他人、抵制诱惑、遵循道义、追求公正和展现宽容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德人,为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做出贡献。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中第七章是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可的一章。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作者认为,道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可以学习的道德行为,另一种则是人们自我悟出来的行为道德。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是由学习而来,也可以是由阅历和感悟而来。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第二段:人类本质的探索。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阐述了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道”,这个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在这个本源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生命力得以体现。而人类则是这个道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认识对于深入探索人类本质以及人类所处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示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内在价值,去探究万物共性发生的本源。

第三段:以德治国的思想。

《道德经》的第七章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据德行给予人民良好的治理。这种思想和现代政治理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提示我们,一个政府要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依据德行来做出行动,并且在取得政策成效的同时,不忘保护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国家的长久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段:分享的意义。

在《道德经》的第七章中,还探讨了分享的意义。作者认为,分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分享的接收方,也可以成为分享的提供方。这种观点,提示我们要懂得分享,并将它落实到生活之中。只有真正懂得分享的人,才会去推行和实践“和为贵”的重要方法论,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第五段:回归初心。

道德经的第七章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本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初心,不断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发掘人类内在的能力和才华。与此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始终坚持分享和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在人类的历史演进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年道德经53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74章感悟分享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道德经心得体会分享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_欲如玉,_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就应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必须的作用。

道德经第五章分享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典范之一。其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其中的一章,探讨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道德的本质。在阅读和理解这一章节之后,我深感其深远的哲理和启示,下面将从承认天地不仁、平等对待万物、尊重大自然的教益、无私爱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人感悟和实践等几个方面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道德经第五章明确指出“天地不仁”,即天地对人并没有情感和偏心之意。这一断言在当时是具有颠覆性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上天应该有情感,关注人类的善恶,以此做出奖赏或惩罚。然而,道德经的观点提醒我们,我们无需对上天的仁慈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创造幸福和安宁。

其次,道德经提倡平等对待万物。书中提到“以万物为刍狗”,这表明任何物质、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教诲启示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每一个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自己视为高于其他物种的存在,对大自然的侵略和破坏无视后果。然而,道德经的教诲提醒我们,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平等对待万物,以实现和谐共生。

第三,道德经强调尊重大自然的教益。书中提到“天地虽然形大,不敢自贵”,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应当以谦逊的态度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而无法抗拒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并与其和平共处。与此同时,大自然也给予了我们丰厚的恩赐和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并善用这些资源,而不是滥用或浪费。

第四,道德经探讨了无私爱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书中提到“天地与我同寿,而泽及万物”,这暗示了无私爱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利己主义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许多人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而忽视了与他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然而,道德经的教诲呼吁我们要摒弃个人利己主义的思维,以无私的爱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与困苦,实现心灵与众生的和谐。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在理解道德经第五章的过程中的感悟和实践。在我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深感道德经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我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和奇迹,以及我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到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于是,我开始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塑料使用等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尊重大自然。同时,我也努力学习珍惜他人,以亲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希望能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给人们提供了关于道德和人与大自然的思考。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关于尊重与平等、无私爱与利己主义冲突等方面的启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践行这些教诲,以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分享道德经第七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中第七章讲述了“天长地久”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世俗的眼光和价值观,使我们感到彷徨不定,无从选择。而这时,读《道德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考方式,给我们提供智慧的启示。

第二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第七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语句是“天长地久”。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柔软而非坚硬来面对人生的挑战。柔软不代表软弱无力,它是在行事过程中保持理智、坚守信念后采取的高明策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法治中国”被写入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的核心。但是,在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缺乏慈悲、善良和协调是无法达到真正的高度的。这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柔性力量和智慧,用人类的博爱精神来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柔软与永恒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水能给所有生命物质提供生机和能量,但它从不反抗或反击。水相信自己的影子,如果石头被放在水中,水会把石头包围着,但不是通过争斗或竞争。水是有德性的,它是一个荡秋千式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原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成为一个互相支持的社区。追随道德的行动原则,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存在更有价值,我们也可以影响我们周围的人,成为强壮、充实和幸福的人。

第四段:行者常无事,便无事常有。

全书的主张原则是“无为而治”,并在第七章中具体阐述:行者常无事,便无事常有。这里,“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能够在行事之前,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变化,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处于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但与之相对的一突出表现是精神上的忧虑、焦虑和烦躁。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静、保持凝聚和理性,去处理每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少有不必要的紧张和不适感觉,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第五段:结语。

“天长地久”不仅是人类权利法律的保障,更是生命生机的维系,是永恒不变的道德伦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道德经》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受益匪浅,而且让我感到自己的身份感和国家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中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道德观念,这种精神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成长的能量,也为我们今后的道路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静下心来,去深入探讨和思考,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以前从未有过的内在动力和力量,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心意。

道德经分享心得体会

学习哲学有特定的方法和顺序: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确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傅老师以《道德经》为例来说明这个先后顺序。《道德经》先确定“道”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来回答人生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之处。

我是先学习西方哲学,再回头探讨中国哲学的。这个先后顺序,使我能以更客观、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国学的特色与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做个简单说明。

首先,西方哲学家虽然透过翻译才可阅读《道德经》,结果呢?无不被其深度所折服。当我们对《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觉得困扰时,他们却眼睛一亮,好像发现了稀世珍宝。

因为从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427-347b.c.)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来,西方的爱智者看到变化纷纭的宇宙万物,总要思索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一切变化的后面,有没有一个不变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只有确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有办法进一步解说"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

现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说的",这个答案与西方第一流哲学家与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应的。"本体"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说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说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说的。

老子《道德经》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书八十一章的大约五分之一篇幅,从各种角度,藉各种方式来描写"道"是怎么回事?这一点使西方学者大为惊艳。

接着,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之后,人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不易回答的新问题。老子《道德经》用"德"字来说明,"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万物各依其德而运作,原本应该保持和谐的生态平衡,但是人间常有困境,乱象层出不穷,又是怎么回事?对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说明天下大乱是如何来自人的认知与欲望,然后提出针对的解决方法。

对此,老子最大的手笔与最多的篇幅,是虚拟一个"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从根本上拨乱反正,要人回归原始的纯朴心境与类似婴儿的单纯状态。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会转移时空,不必想去统治别人,而须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万物有其来源与归宿,人又何尝例外?明白了这个要点,就会像婴儿般依靠在母亲怀抱中,然后表现新颖的人生观:少私寡欲、以德报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等等。这样的人生只有"平安喜乐"四字可以描写。

我有机会在喜马拉雅讲述老子《道德经》,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责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分享心得体会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57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