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六篇)

小编: 文轩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篇一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明确:“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

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2.播放名家范读,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进行指导。

4.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

明确:兔子呀,你快来!

“不用种田了,可真舒服啊!”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

明确: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

明确:“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文言文语言简洁,丰富。

(四)拓展延伸

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文言词汇的记录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引导仍然不够完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如果时间充足,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等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文本,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认读课后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我”与小鸟建立的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信赖是人与人、人与物交往中最重要的品质。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难点】

感受“我”与小鸟之间的友谊,明白信赖是人与人、人与物交往中最重要的品质。

阅读法、谈话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小宠物?你与他们一开始是怎么建立信任感的?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珍珠鸟模型)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珍珠鸟么?和它交朋友可不容易,因为

它及其怕人,不过咱们作者却得到了要领,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么?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感知

⑴ 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前为大家发放的导学案画出生字新词,同桌间交流。

⑵自由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后左右四人一小组比拼,教师正音。

(二)研读

⑴“我”是怎样逐步得到珍珠鸟信赖的?

为它搭建舒适的巢,不打扰——添水加食小心翼翼——不做管束(给它自由)——不伤害、用手抚摸——停笔不惊扰它

⑵对应的,小鸟对于我无微不至的呵护有什么回应?

伸出脑袋——从笼中钻出——在屋里飞来飞去——站在窗框上不飞走——落在书桌上——啄我的笔尖——在我肩上熟睡

通过以上的梳理,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同桌交流分享。让我们将视角定格在这永恒美丽的画面,相信——(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

环节三:巩固提升

举办交流会,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咱们接下来开展一个交流会,结合生活实际,前后左右四人一组互相交流对“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体会,评选出“小小达人”

环节四: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并请家长检查背诵效果。

2.可以把巩固交流的成果写下来,150字左右。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自觉遵守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人人都要遵守纪律。

2、在学校生活中能自觉遵守纪律,做到老师不在和在时一个样。

1、了解班级中自觉遵守纪律,做到课内课外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事例,了解学生对自觉遵守纪律的想法及平时的表现。

2、搜集有关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的故事。

(一)学文明理

1、表演小品:上课

请大家谈谈,当大家正专心致志地听课,而有人在不停地讲话,你感觉怎样?

排队时,同学们都排得整整齐齐,可有一位同学却磨磨蹭蹭,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小结:是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做每一件事时也应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就需要大家遵守纪律。

2、看看宋老师为什么要表扬3(1)班的同学?你能说说遵守课堂纪律有什么好处吗?(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我们要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二)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作为我们学生来说,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应该遵守学校纪律。你知道学校有哪些纪律?如果没有学校纪律,学校会变得怎样?

2、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方面,我们班里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

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心里是怎么想的?

3、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吗?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解决的问题?

自评,填写表格。

每周互评,反馈。对做得好的同学发红花奖以资鼓励。

小结:希望我们记住这句话:战斗,要有纪律;劳动,要有纪律;工作,要有纪律;学习,要有纪律;生活,要有纪律;做小事情,要有纪律;做大事情,更要有纪律;个人做事,要有纪律;集体做事,更要有纪律。人生活在纪律里面:守纪律,不论做什么,都有成功的可能;不守纪律或全没纪律,就必然要遭到损失或失败。

板书:自觉遵守纪律应做到:

不迟到,不早退

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篇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教育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靠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篇五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这首诗,要着重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提高阅读兴趣。同时还应重视教具的运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小的船》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诗歌(儿歌),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孩子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看到了星星在夜空闪烁的美丽景色,语言亲切,意境恬静,画面优美。插图把诗的内容形象化了,更增添阅读时的无限遐想。

教学中主体充分参与,教师适度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1、出示小船图,认识小船,教学船

2、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到过怎样的船

3、师导语: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只奇妙的小船,它就是今天要学的课文里-小小的船(板书课题)。区别小小的和小的的不同。

课文中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揭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听着老师优美动听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主体感知感受

1、课件(图片)出示晴朗的夜空图:蓝蓝的天空中有一弯金黄色的月亮,一颗颗闪闪的星星。

让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哪里?这是什么时候的天空?

2、课件(图片)出示戴着帽子、带着书包、提着小灯笼的小女孩,让学生观察小女孩的神情、动作,启发思考:小女孩坐在月亮上干什么?她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呢?

[优美的画面使课文形象化,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陶冶情操,为理解儿歌和有感情朗读作了铺垫。]

1、自读课文,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组内交流

[自读自悟,体现个体参与,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组内交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2、集体交流,朗读体会

〈1〉课文中的月儿是什么样的?区别弯弯的和弯的

小小的船是指什么?指导朗读第1句

〈2〉弯弯的月儿哪儿像小小的船?指导朗读第2句

〈3〉小姑娘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

她还看到什么吗?你是从哪个词中看出?区别看见与只看见

〈4〉假如你是那个小姑娘坐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会有什么感觉?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

3、边看图边听配乐朗读,体会此时此刻小孩的喜悦自豪的心情,激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想象如果自己上了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划着双桨,荡漾在星星闪烁的蓝天中,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地有趣、愉快。学生有声有色(也可加上动作)朗读课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反复地朗读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创设美好的情境,使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就能把诗的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充分表达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在这么美丽的夜空中还可能看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自由翱翔,如可能看到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火星、飞碟等)

2、把自己想象的画下来(课外)

3、布置图画专栏(课外)

[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通过想象在这美丽的夜空中还看见什么,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把自己想象的画下来,并举办图画专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篇六

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

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

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宋唐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先秦至汉代有称教师为师资的。

汉代还称太学教师为学官,也叫校官。老师之称始于宋代,时为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词。明朝人选翰林院进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教师仍用其名。

先生是自先秦至今对教师的尊称。明朝政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可见这里的教授、学正、教谕已有针对教师不同地位,资历的含义了。

到了现在,教师的称谓保留最普遍的要数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