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十五篇)

小编: 文轩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一

本课时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中第一教时。p100~101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万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本课内容包括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部分是一位的小数。这部分内容是小数初步认识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为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母是10的分数及货币单位元、角,长度单位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元、角的了解多于米与分米,而且对小数也有所接触,为此教学一开始以一些商品的价格引入,不回避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反而以此为基点展开教学,对教材稍作修改,先学小数的读写法,再通过学生的合作、自学、讨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再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能认、读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教学中的关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物品的价格,把你收集到告诉同学。

多请几位学生说说一些商品的.价格。

二、实践讨论,学习新知.

1、读、写小数。

既然大家知道0.1元,0.2元,0.6元都是小数,那你认为它与我们学过的1,2,3,4……的数有什么不同?

(都有小圆点,都有零)指出,小数中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怎样读?怎样写?

2、理解小数的含义。

分三方面进行。

a以元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b认识以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c借助分数的意义认识小数。

每一方面都配以一定小练习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练习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自然数、整数及小数是由哪几部组成的。

三、自学“你知道吗?”。

通过“你知道吗?”来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首先起源于人类的需要,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二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 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 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学生观看并思考。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

1、 学生动手操作。 2、 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 汇报。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 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 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 你是怎样算的。 2、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三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习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习巩固

(六)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四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五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学生回答。)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①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②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区别: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④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①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③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④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国徽。)

小结: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座位买。

【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作者工作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小)

评析(谢文霞)

聪聪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灵。它们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难题让学生帮助(以达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达到解困的目的)。整节课上以这两个小精灵为主线,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肯定也少。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本节课上,教师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为了能让学生切实认识人民币,教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钱袋,钱袋中有收集的各种元币(10元、5元、2元、1元),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直观的`感受,认识人民币自然就不困难了。

认识之后便是会使用人民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首先,教师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在课前,教师拍摄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使用到人民币,体现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其次,让学生学会用多种付钱的方法去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了开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最后,“小小超市”活动,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在此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任意让学生购买。而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多种物品;用钱买过物品后,售货员阿姨找回相应的钱数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卖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活动一开始,学生就情绪高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此学到了平时没有学到的知识,活动结束时还意犹未尽。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六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同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这次五一长假,陈老师到舟山的普陀山游览了趟。一上码头,我在路标上看到了这样一组信息。

2、出示信息。(幻灯)

码头→前寺前寺→佛顶山步行要21小时乘汽车要41小时乘汽车要41小时坐缆车要31小时3、师:看到这些信息,你可以选择哪种方式到达佛顶山,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所需要的时间。

(板书得出):21+ 41 21+31 41+ 41 41 +31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法则

(1)上面这些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1/4+1/4)(2)这属于哪一类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谁会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4)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可以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因为分数单位相同)(5)那另外3组的分数又叫什么呢?(异分母分数)揭示课题

师:xx说的不错,这类题目叫做"异分母分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相加减的方法。

(二)、尝试研究

师:我们先来看1/2+1/4这题,请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答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老师或同桌帮忙?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通过集体的智慧,你们小组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学生操作、交流、反馈(板书)

(1)1/2+1/4=0.5+0.25=0.75

(2)先通分1/2=2/4 1/2+1/4=2/4+1/4=3/4

(3)画图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七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

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

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八

《7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这一课在学习口诀部分的中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口诀的经验。也能熟记1至6的乘法口诀。学好这一课也能为学习8和9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的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编写七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7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2、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

3、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7的乘法口诀编写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用七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课主要采取教师引导法和演绎概括法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教师引导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合理应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的欲望。

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不论是整体设计还是各环节的细节处理上都体现这一理念,本课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3、养成善于与同学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同学合作中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来探求新知,生成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同学们经常爱玩的七巧板并向他们介绍相关知识。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可爱的图案学生汇报接着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还可以摆出哪些可爱的图案师出示例一的七种图案和统计表的放大图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让他们想办法并说出理由其次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算出统计表的填写接着在回忆过去学习五和六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编写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每一幅图然后根据加法的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再根据乘法算式自己编出乘法口诀。然后写出另一个算式通过自主地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大转盘抢答听记口诀花瓶连线用口诀计算七言诗生活中与七有关系的应用题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4、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发现更多的有趣数学。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九

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

②学习例

3进行尝试。

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新授过程中依*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如图:

(岗亭)(轮船)(台灯)(飞机)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

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

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第一题是基本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积是平方米。让学生对照条件将数字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第2题指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长度,口头列式求它的面积,这样照应开头。

第3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的梯形进行口头列式求出面积。

第4题是课本第71页第3题,看图中堤坝中的数字进行列式解答。

第5题是选择填空(如下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积。

题目是:正确的求积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

③(4+10)×15÷2

④(4+10)×8÷2

第6题是设计一条发展智能的提高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是:将三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连接横放,后锯掉两边正方形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梯形(如图),求梯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前面1、2、3题是口头回答,第4题完整解答,第5题进行讨论解答,第6题是智能发展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

课堂作业是练习二十第1题三条题目,课后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内作业,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娇正。课堂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十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本篇虽说是青岛版,但说课模板流程我们有很多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今天我说的课题出自青岛版4年级上册课本,第105页第7单元的信息窗1《五级船闸》小数除以整数。(课件出示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所学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课件出示)

根据上述对教材与内容的简单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探究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感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鉴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读了。

课件出示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并且基于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为学生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教师只需引导好学生探究的方向,而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进而达到绿色课堂的目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首先,我通过课件的配合(出示三峡情境图),谈话引入,即直接给学生出示几幅三峡的图片,从而引出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课件出示,提示学生发现五级船闸的作用——蓄水。

课件出示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三峡情境图,及五级船闸的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的运算,对他们对小数除法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所以,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对实例进行模仿的自觉性学习。

首先,在学生懂得五级船闸的作用之后,我借助课件出示情景图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在这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的习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由你所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合作的模式,根据所发现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即:

水位一天能够上升多少米?

处理这个红点问题时,学生会很容易的找出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而且能够列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9.84÷3=,由此也引出了新的问题:

被除数是小数怎么办?

在这里,也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后,可以问学生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个课题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思考,在这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想起的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9.84÷3= 板书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可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研讨寻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出现多种观点,比如把小数化为整数、估算等,把小数变成整数,也就是把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用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的整数除法去除,这样就把被除数扩大了100倍,最后要把所得的商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

估算即把9.84看做9,9除以3得3,9.84比9大,所以商也比3大。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9代表9个1,除以3,得3个1,商写在个位上。8代表8个十分之一,除以3,结果是2,2写在什么位置呢?引导学生理解2写在8的上面,并且在个位的3的后面要点上小数点,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2是商在十分为上。这样商的小数点也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就解决了小数点的问题,剩下的计算可以教给学生去讲解,余数2可以看做20个百分之一,与百分位上的4组成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到商是8。

8代表多少?写在那里?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

由此,也突破了对本节课所设的重点难点。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达到避免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的目的。

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红点问题,即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关键所在,所以这个重难点要突破好,让学生从根上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学生对情境图理解、认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切忌出现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也实现: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讨交流,感受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用的熟练程度。

2.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实际问题,进行反馈练习

问题的设置要多层次,多样式,依次递增练习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到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要点,把总结提高的工作放手教给学生来做,再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样,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小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构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十二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两张卡片。

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a、2

b、3

c、6

d、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a、1

b、2

c、6

d、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十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一》。本人将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进行汇报。

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以及加减乘除混合三步计算的基础上的练习课。本节课是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探究、自主学习得出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但没有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还没有达到熟练度的基础上教学的。而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新课程标准对于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巩固与加深哪些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何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比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组织有效的练习。进行哪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形成哪些数学基本能力;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学习上的迁移性。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思想。

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难点: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出算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 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课前交流: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你会背诵哪些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能快速的`说出这首诗有多少个字吗?(学生采用混合计算的方式说出古诗的字数)

(设计意图:现在正积极探讨是否进行文理分科,我想在数学课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清明节就要到了,老师这节课就带同学们去我们家乡的苍山去游览一番。我们一共去了30名同学,还有老师。如果学生票每人2元,成人票每人5元,我们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探究、解决说出计算步骤)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巧妙创设情境,设计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引出课题:四则运算练习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现在我进入了园林内,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可是这里不满了地雷,同学们能不能快速而用准确的把他排除掉呢?出示一组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题。计算完毕学生总结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走过这片平地,我们将要面临着陡峭的台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登上去呢?出示一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紧扣上一环节的情境,呈现较简单的几组习题,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综合练习

我们现在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塔的正面有三幅石雕,左面和后面分别有四幅石雕,你知道塔的四周一共有多少块石雕吗?

这时老师看见一位老人在苦苦的思索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3、提高练习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四则混合运算)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山脚下,马上就要攀登主峰了,在上山以前,我们需要买一些东西,给你20元钱,面对这么多商品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我这样整改情境图,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可以帮助实现在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教师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评价。

2、课外延伸

课本第九页思考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十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稿的题目是《倍的意义》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出现的。引导学生用画圆圈图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重 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

难 点 :在理解倍的意义基础上,掌握求一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练习本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奇花岛探迷,先复习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推进学习自动生成知识: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 切入举偶,谈话导入

二、 对话平台

温故知新

原来老爷爷在给他做介绍呢:“我今年种了牡丹花和兰花(随机操作课件:牡丹花为1个2,)谁能来说说兰花是(4)个(2)。”

生回答。

师:“表现得好,(多媒体)送你们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吗?”“再来一枝。”

你看到了什么?数数果实有几个,花朵有几朵?

“谁会再来说一说这句话?”

(多媒体)师: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万物复苏,老爷爷想把奇花岛打扮得更加美丽,他想在南边的坡上种上一些花。看,爷爷把坑都挖好了。

师:大家看看爷爷挖的两排坑数有什么关系呢?

谁再来说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几倍?

师: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二倍吗?

生反馈。

师:看看大家的劳动成果吧!(多媒体)操作课件以示奖励和赞赏。

师说:如果老爷爷在第2排再挖3个坑,现在的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倍”的关系吗?

生思考,反馈: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

师:你说得真棒!可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吗?

师:想知道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个数的几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排的个数。

师:孩子们你们表现真的精彩!我提议,大家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学

师:3个题目都没有难倒大家,爷爷十分高兴,他要邀请大家到他的后花园去玩玩。

师:哟!爷爷后花园门口就有两种漂亮的花。嘿,这边墙上还有两行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喇叭花2朵,白玉兰12朵)

师:过去我们都用o来表示物体,今天我们用一个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兰花:oo oo oo oo oo oo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来画一画吧!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绘画,老师巡视。

生反馈绘画过程和想法。

师:如果现在请你来圈一圈,你认为应该几个圈一圈?

师:好,动手圈一圈吧

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吧!

你能试着写出算式吗?

生反馈

师:倍不是单位名称,不能带作单位。师小结并板书: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

齐读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岛上获得了一个关于求谁是谁的几倍的秘密方法。学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玩一个刺激的。现在老师要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吗?

学中做

(操作多媒体:)摆花

老师在第一排摆上2朵花,在第2排摆上2个2朵,请大家说第2排花的朵数是第一排的几倍并且说出算式。

老师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摆上12朵,学生说倍数以及算式。

第一排摆上3朵,如果我想让第二排的朵数是第一排的2倍,我该怎么摆?

大家看看这两排花下面还有3行字,大家齐读题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数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数有这样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

反馈。齐读。

玩中乐

师:美景欣赏够了,我们来做个拍倍数的游戏好吗?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说:老师拍的次数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说倍数,说算式。

生生互动。

做中得(多媒体幻灯)

1、书中练习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岛课件,切换到幻灯课件。

3、填空:

4、课件出示主题图:再过两个多月就要到元旦节了,咱们校长和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过得有意义和快乐,决定在那天进行一场文艺演出,瞧!这就是同学们在彩排节目的现场。

咱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读一读吧。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写算式,说想法。

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

三、 活动延伸,知识应用与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再估一估长度大约是宽度的几倍。

这里有一封信,是我们刚才离开奇花岛的时候老爷爷悄悄给我的,他告诉我考验完小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记着把这封信读给大家听听。大家想听听老爷爷都给我们写什么了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见解和认识,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谢谢!

新课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万能篇十五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百分数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真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会主动的将生活中的数据加以收集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

4、个性品质目标:在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体现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亚运会精彩瞬间与奖牌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写法:2。5%读法:百分之十点五

300%百分之三百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分数百分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

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