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会反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四篇)

小编: 文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会反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

2、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的口算出十几减几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题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会反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这节课一开始,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学习的成语内容,每位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各种成语,这样更多的积累同类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但是正如教研组老师听课后指出的,如果让孩子看看每位同学自己搜集的`成语是怎样书写的就更好了,这才是音形义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介绍朋友”必须先对要陈述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或理解,而后才能组织、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三点比较好:

1.创设交际情境。揭示交际话题

教学中,我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活动,每位同学扮演角色:或学生或家长或朋友,努力使交际练习生活化、活动化,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进入交际情境,展开丰富想象,能主动、独立地充当具体的交际角色,自觉积极地参与听说互动的交际过程。

2.明确交际目的。确定交际内容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交际行为的缘由和目的,同学们之间经常交往互访,在第一次来家时,肯定要向家长介绍一下,以示礼貌。然后让学生说说该向家长介绍哪些方面:姓名、爱好、性格、家庭情况、来访目的等。进而围绕交际目的去组织交际内容,以便在实施交际的表达和听取时,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并能紧紧抓住话题中心与交流要点,做到不分心、不跑题。

3.分清角色关系。展开交际过程

学生以四人小组练习时,教师巡视,集中交流时随机指导:该倾听时,除了认真听取对方的话语,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动作表情、手势体态等非话语的内容表达,随时注意对方的态度变化和话题转换,认真揣摩其真实意图;该应对时,随时注意灵活应对,及时有效地发出反馈信息,进行言语沟通。

1、要让学生明白你就是一家中的某位角色,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家长,说话的时候都要微笑着看着对方和对方交流,不能僵硬的完成任务,只是倾听,没有现场感。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心理特征等,以便根据不同对象,考虑选择与组织语言。也就是说,交际时,除了要考虑怎样把话说得简捷明快之外,还包括适当控制音量,使用体态语言,注意文明礼貌和态度等,以期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2、同组老师听课后建议:可以让学生自由下位组合,这样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现场感,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反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今天的练习课,主要巩固十几减6、5、4、3、2的计算。

学习目标是: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节课下来,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几题。

第1题,孩子们在拥有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后,再来完成这种题组练习,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每一题组中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已在孩子们心里内化。完成后,我组织孩子们交流:每组中下面两道减法题,你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孩子们自然会联系第一道加法去思考,便可直接推算出减法的得数来。这是孩子们对加、减法意义的又一次体验。

第3题,也是一种规律的应用。我在孩子们独立计算后,再启发他们观察、比较每组上下三道题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第1、2题组的规律大致一样,第3题组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其实已经找到了规律,并能去应用这种规律去计算,可是难以表达出来。确实,这是有难度的,尤其要将被减数、减数和差三者之间的变化以及联系说清楚,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所以很多孩子会选择退缩或者不敢说。可是,越是这样,我越要孩子们试着去表达,哪怕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哪怕是不完整的句子,说出来,再加以纠正,必然会有收获。于是,这道题在教学中就显得有些疲惫。

第7题,是本节课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道题。因为将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的计算赋予孩子们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呢!课堂中,孩子的计算欲望也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快速计算后就等着涂色,等着成就自己的完美作品,挺有意思的。

每一次练习课,总会收获惊喜,也会留下遗憾,也许,这就是练习的必要性!

学会反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练习2安排的“语文与生活”,是要让学生认识一组农具:木犁、耙、耧、镰刀、锄头,了解其用途,加深对有关描写农活的古诗的理解。

第一步认识农具,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学,查字典,认识农具及其用途。可以把没见过的农具的用途写在书上。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农具的名称和图连线。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对农具及其用途的认识。由学生到前面来介绍。

第二步理解古诗,也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查字典理解加点字:耘、耕、锄、种、收。

第二个环节,检测。将与加点字有关的农具写在诗句的后面。

第三个环节,议一议。交流答案并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很顺利,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是多余的。我没讲几句话,学生却学得很开心,洋溢在脸上的喜悦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劲头。

因为比预想的要好,竟然多出了10来分钟。于是让学生拿出《语文作业本》默写第二单元检测题的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默写完毕,交换检查,竟然全班没有错一个字。这一单元的生字都是让学生自学的,我没有领着读过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默写全对了,真高兴——证实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自学的就是记得牢。

这让我想起了学吹笛子、学吹葫芦丝的事。当年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海门的同学陆耀成会吹笛子,于是向他学。流行什么歌曲,就学什么。没有顺序,逮着什么学什么。学得很艰苦,也慢。不过因为练得多,练得勤,居然学会了吹简单的曲子。现在我辅导六个徒弟吹葫芦丝,每天教学哪个音符,用几条练习曲来训练,同时练什么节奏等,都是有计划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一点都不觉得艰难,而且很顺利。

两者对比,共同点在于:老师是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习的。只有学生的练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吹奏的技巧。

不同点在于:学吹葫芦丝有内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才可能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练习,效率是不一样的。

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讲得再多、再精彩,学生不练,也是浪费时间。你的任务应当如我指导学生吹葫芦丝一样,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学就可以了,出错的时候,指点一下就成了。如果代替学生学习,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学生怎么有时间练习呢?

在班级管理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魏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让我得益最多的是蔡林森和崔其升——“先学后教,当堂检测”“10+35模式”让课堂变得轻松而高效,教师只要用十来分钟来点拨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