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心得150字(三篇)

小编: 碧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150字篇一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150字篇二《无声告白》是美籍华人伍绮诗的处女作,本书夺得20_年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而作者伍绮诗,是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知名作家,横扫欧美所有榜单。

拿到书的那一刻,小说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读毕掩卷沉思,作者在艺术上的特色非常鲜明。

作者构思巧妙,两条线索交叉推进。一条是主线,按时间顺序,沿着莉迪亚死亡这条线索展开。另一条副线,用插叙的方式,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抽丝剥茧,让我们一步一步走进詹姆斯一家,认识詹姆斯一家,痛惜詹姆斯一家,直至发现了莉迪亚的死因:自杀!

小说中,主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副线则是对主线内容的补充。正是因为这条表面看起来的副线,我们对于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他们的家庭乃至美国社会的现实,才有了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如果说主线是小说的骨架,那么,副线是小说的血肉,是小说主线的补充,也是小说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小说悬念迭起,迷雾重重。第一章中,在家人为莉迪亚的失踪焦急如焚时,内斯为什么隐瞒莉迪亚与杰克关系的事实?莉迪亚明明独来独往,没有交际,为什么常常却要在父亲面前,假装跟同学打电话聊天?

第三章中,母亲玛丽琳,想通过女儿的日记找到孩子死亡的蛛丝马迹。可谁知她送给女儿所有的日记本,都是一片空白。

莉迪亚的死因再度激起了人们阅读的兴趣:是什么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是他杀吗?为谁所杀?是自杀吗?因为什么?

第五章中,在母亲玛丽琳的眼里,“莉迪亚非常快乐,她爱学校,她很有前途,她绝对不会自己跑到那条船上去的。”

可警察调查的结果却是:莉迪亚安静孤僻,缺少朋友,她最近的成绩直线下降。她的家庭也很奇怪,没有朋友,与环境格格不入。

特别是玛丽琳在莉迪亚书包里找到香烟和安全套时,她无法相信这两件东西是女儿莉迪亚的。莉迪亚书包里为何会有这这两件东西?它们跟莉迪亚的死有关系吗?

莉迪亚的死因依旧是个悬念,是个谜团!

第七章中,跟杰克交往,莉迪亚几乎放弃了学业,并且学会了抽烟!本章内容就此戛然而止,悬念也再次而起:莉迪亚的死亡,真的跟杰克有关吗?是杰克杀死了她?还是占有而后抛弃了她?

直至第八章(小说总共十二章内容)莉迪亚的死因才初见端倪。

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出自单身家庭的白人玛丽琳,是当时美国不甘平庸、不愿囿于家庭的女性代表。她性感美丽,好学上进,一生追求与众不同。她生活的时代,仍然把妇女限制在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的传统角色之中。她企图摆脱这样的生活,渴望成为自食其力的医生。当室友酣然入梦时,她在奋力拼搏;她忍受着男生对她的侮辱(掀裙子~往她烧杯里撒尿),终于在十六人的班级内,作为唯一一名女性,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好成绩换来了老师的另眼相待,但仍然改变不了她的命运。

大三时,她认识了美籍华人詹姆斯,与之相恋结婚,后因怀孕而放弃学业,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虽然后来为了理想离家出走,但再次因为怀孕而回归家庭。

当自己的梦想破灭后,她将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为了帮助莉迪亚实现梦想,她不顾及儿子内斯的感受,即便是儿子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也无法将玛丽琳的注意力从莉迪亚身上转移走。为了莉迪亚,她无视小女儿汉娜的存在。

当莉迪亚死后,她一度无法相信女儿的死亡,无法理解女儿为何会自杀。她整天把自己关在莉迪亚的房间里,整天沉迷在女儿过去的生活里。当她意识到是她和丈夫把莉迪亚拉进了湖底时,她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给予莉迪亚的,是她认为莉迪亚所需要的,其实,对于她给予的一切,莉迪亚并不喜欢。

幸运的是,她最终明白了一切,她希望莉迪亚能够回来,她想重新开始。可惜逝者已逝,她无尽的悔恨,也只有在小女儿汉娜身上去补偿了!

詹姆斯,出生于美国。他是当时唐人街众多华人的代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美国虽被称为“大熔炉,但国会却害怕熔炉里的东西变得太黄,所以禁止中国人移民,只允许那些已经来美国的华人的子女入境。詹姆斯的父亲是顶替邻居已死的儿子来美国的。詹姆斯本人则出生在美国。在唐人街,这些冒名者的身份很容易被揭穿,大家用的都是假名,都希望不被发现、不被遣返,所以,他们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玛丽琳追求与众不同,这使她倾心于美籍华人詹姆斯。而詹姆斯追求的合群,使他接受了玛丽琳,他们的结合是两人性格使然。可他们在互相吸引,互相接受彼此时,却没有想到:他们的婚姻,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法律不许可、被周围人视为”外国人“等,并因此远离社交,远离交友。

夫妻二人从莉迪亚的虚假自我中,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认可。于是,他们将更多的关爱与关注,放在了莉迪亚的身上。

莉迪亚是美国众多华人未成年子女的代表。她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她一方面肩负着实现母亲梦想的重任,一方面父亲鼓励让她多交朋友,要合群,适应环境。

特别是母亲玛丽琳失踪后重返家庭。莉迪亚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对母亲的所有要求唯命是从。为了满足父母,她整天带着面具生活,她压抑着自己的喜好,迎合着喜爱自己的父母,过着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过着孤独没有乐趣的生活,过着父母所不了解的生活。

长期内心孤独,长期远离人群,莉迪亚没有什么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莉迪亚学习越来越吃力——考试不及格。可父母依旧对她抱有极大的希望,这希望像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此时,家中唯一理解她的内斯要离家求学,加之驾考没有通过,在杰克处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生日的整个晚上,莉迪亚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错在哪里了?终于,她明白了: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她不知道除了恐惧还能做什么——她害怕再次失去母亲,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

从那年夏天开始,她就非常恐惧——害怕失去她的母亲还她的父亲。不久,她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就是那一刻,莉迪亚想,从那里开始,一切就错了。她许下新的诺言: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

从这一刻,莉迪亚就已经决定:为了摆脱这个让她压抑的家庭,为了摆脱父母的要求,为了摆脱这个孤独的世界,为了做回真正的自己,她坦然地走向了湖边,走进了湖里。

小说还塑造了内向胆小的汉娜、极力想走出家庭的内斯、特立独行的野孩子杰克等人物。

小说最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所揭露的二十世纪初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是小说反映的一个主题。作者将这句话标识在书的封面,也足见这一主题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莉迪亚就是因为活在父母的期待中,才成为了一个”双面人“。她为了留住母亲,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着母亲的面,也装作十分喜欢的样子,以博得母亲的欢喜。自从母亲离家后再度返家,她就以满足母亲的愿望为己任。

在父亲面前,为了满足华裔父亲融入社会的期望,她给同学打电话,装作亲热的样子,其实,电话的另一端,是没有人接听的。她在家人面前,好学上进、热衷社交、成绩出众;但是在外界人的眼里,她是个安静孤僻,缺少朋友,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女孩。

莉迪亚一方面肩负着实现母亲梦想的重任,因而拒绝同学的邀请。一方面父亲鼓励让她多交朋友,要合群,适应环境。为了满足父亲母亲,她过着父母所期待的生活,过着父母所不了解的生活。说到底,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了莉迪亚的身上!

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随着莉迪亚年龄的增长,莉迪亚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越来越难以满足父母。这让莉迪亚越来越无所适从,越来越不堪重负。而作为父母,他们根本不了解莉迪亚内心的所思所感。

特别是当家中唯一一个理解她,懂她的内斯离家求学后,她失去精神上的支持者,同时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当时的美国,千千万万女性被囿于家庭。一个女性,如果想去工作,就得没有丈夫,没有儿子,就像詹姆斯的邻居伍尔夫医生:没有丈夫,对儿子放任不管,结果杰克成了野孩子。

玛丽琳也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去继续自己的学业。无奈期间忍不住对孩子的思念,后来又因此再次怀孕而永远与医生无缘。这才把希望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

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异常严重。白种人和其他种族的人结婚,法律是不允许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詹姆斯一家才从不出去旅游。詹姆si夫妇从不出门交际,也不在家请客,没办过晚餐派对,没有桥牌牌友、猎友或者午餐会上认识的哥们:他们一家没有真正的朋友!

詹姆斯、内斯等具有其他种族特征的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被当做”外国人“看待,就像观看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许多自己的爱好,也因此被拒绝;甚至连詹姆斯就业也受到了影响……

种族歧视,使得詹姆斯一家把希望寄托在长相颇像母亲玛丽琳的莉迪亚身上,他们希望莉迪亚能够出人头地,希望莉迪亚能够融入同学当中。可是莉迪亚的力量太微弱了,莉迪亚被父母的爱、父母的期待压垮了!

莉迪亚用自己的死,控诉父母加在自己身上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控诉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控诉虚伪自体是如何压垮甚至剥夺了她如花般的生命!

这无声的控诉,是以莉迪亚的生命为代价的!

这无声的控诉,实在令人扼腕!令人痛心!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150字篇三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