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六篇)

小编: 笔舞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篇一

但毫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师长教师因为自己的学识、思惟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分析出深刻但毫不晦涩的事理,从而给人以开导。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最终成为着名钢琴大师、傅敏则为英语特级教师,这就是他们先做人、后做学问,独立思考,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体见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不应仅限某某学科。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借着我镇读书活动的东风,自己要变被动读书为主动读书,月月读,日日读,使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丰富自己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职,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一一《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益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只有亲身阅读,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文字间的深刻与温暖,并学习怎样做人。

《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篇二

《傅雷家书》由我国翻译家傅雷写与儿子傅聪的家信中摘编。是一部优秀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再次品读《傅雷家书》,对亲情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傅聪离家出国求学,作为父亲的傅雷自是想念不已。可是怕家信惹起傅聪思乡之情,浪费宝贵的留学时间,于是字里行间都是父亲暗藏的关切“你离开后便想写信,但怕你嫌烦,终是算了。”一鸣惊人后傅聪为演出忙的焦头烂额,无法抽出时间回信。傅雷则在信中安慰他“演出繁多,也就不必像我与你妈妈一样每月写数封信来。”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点放不下的私心:“可总要回一封,告诉我们你的现状,免去我们的担忧。”

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祖国的傅聪不能轻易归家,傅雷除了为儿子自豪外,却也忍受着思念之痛“若是有时间,这个暑假便回一次国,好让家人团聚。”细细分析外交局势后又主动放弃计划,安慰思乡的儿子——谁又何尝不是忍受着思念的折磨呢!若没有远方父亲的支持与守候,傅聪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他本人也如此说。

全信令我印象颇深的就是傅雷既鼓励儿子演出为国争光又希望一家团聚的矛盾心理,但一生奉行理智的他按耐住自己的感情,以等待换来了傅聪的成功,让中国钢琴家闻名遐迩。其实世上没什厶东西是免费的,你选择了事业,就必须付出你的健康、精力,或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与之交换。这是一条公理,不证自明。

也许有人认为这太过自私,其实不然,这是小我向大我的转变,小爱向大爱的升华。就如成龙怀念母亲时感慨:“母亲卧床的十几年里,我在剧组里难有时间回家。知道母亲病逝的消息后我躲到工具间里放声大哭,又顶着红肿的眼睛继续拍戏。我没有陪着生病的母亲,不孝。但我知道母亲想见到的是将中国电影推上舞台中央的儿子,而不是为了照顾自己连工作都丢弃的人。孝,又是什么?”

在地球村,亲情不应该仅限于血缘。人类进化出了感情,进化出了信任,却还没进化出对大体的爱,血缘始终是一条天堑。为同伴,为组织,为国家,为人类的所作所为,不再限于dna中的本能,是人类始终没能进化出的情感。

自然,父母、伴侣也是重要的,只不过在家国前被淡化了。为人类的将来而奋斗的孩子和理解孩子的父母,这二者相遇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亲情吧。

《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篇三

《傅雷家书》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名著,这本书为何经典?因为这本书,并不与我们平时所读到的一篇一章的书相同,而是以一封一封家信集合而成的。每一封家书中都能够读出浓浓的亲情,与此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令我陷入沉思。

傅雷在傅聪的童年时期对他管教十分严格,总是打骂他。虽然最后傅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十分懊悔,但这,毕竟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

对孩子管教太严,固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的天性受到大幅度限制,那么这个孩子也就不是孩子了,而是被锁在牢笼里的囚犯,无法施展手脚。而且这样也不利于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不深,孩子走向错误的道路,父母不能及时发现与纠正,使孩子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是不是对孩子过度关爱,就一定好呢?

近日,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大学生亲手将自己的母亲用刀捅死。听说这位母亲为了自己儿子的学业,不顾自己八岁的女儿,放弃自己的工作,去给上大学的儿子陪读。结果儿子因一件小事与母亲意见不合,就用刀将母亲捅死。母亲在临死前,一声“救命”都没有喊过。

虽然,这种杀死生母的事情是十分少有的,但还是让我不寒而栗。当父母无原则的溺爱孩子,得来的结果是这样。

父母,本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求回报的付出。但过度的爱会让孩子以为这是父母理所应当的,并且十分依赖父母。回想23岁便离开人世的杨锁,不正是因为过分依赖父母,而在父母双双离开人世时,饿死于家中的吗?溺爱带来的间接影响,是会危及到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步入社会中,被溺爱的孩子生存能力明显比独立的孩子弱很多。也许这也印证了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爱,本是良药。但过度的爱,不是良药,而是致命的毒。放开手,让孩子尽情飞。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篇四

初读《傅雷家书》时,有一丁点的排斥,觉得那些信里说教的口吻重了些,让我想起了母亲的絮叨,想起了居高临下的教育。

慢慢地,开始被吸引,懂了傅雷夫妇的爱子之情,也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温暖和真诚。《傅雷家书》里,饱含着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传递着对真理、对道德执着追求的精神。

这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良师,更是一个益友。

这是一对父子,也是一对知己,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相互映照,让人艳羡。

这里还有一对夫妇,他们在人生路上携手同行、相互扶持,是多么美妙的琴瑟和谐啊!

傅聪评价父亲:“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秒又率直。”在这些信里,流淌的不仅有温情,也有智慧,对生活、工作、理想朴素而又深刻的见解。这些家书里,包含着傅雷那颗炽热、剔透的心。于是,可以明白,为什么当年的大师们,足以让今天的同行们高山仰止,他们创造了一个今人多难以企及的高度——“德艺具备,人格卓越”。

等待儿子家书时的惶惶不安,收到信件时整天整天的兴奋,为儿子手抄6万字的“希腊雕塑”译稿,给儿子和儿媳用不同的语言写信,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傅雷家书》不仅在教人如何为人父母,也在警戒世人该怎样做人子女,更在指引着我们,对生活,对工作,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追求。

傅雷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时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术”。

他说:“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所以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授以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和心得。

他不时为儿子准备书,或是推荐好书,指导他们多看正经书,不能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

他还总是细心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他告诉傅聪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

当然,他们还一起探讨钢琴演奏的技巧,彼此分享对艺术的感受和看法。

几十年前父母与子女间的对话,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受益多多。

很悲愤,这样的家书在1966年嘎然而止,看到傅雷夫妇弃世之前的遗书,那冤屈难辨的屈辱、无人能顾的孤寂,让人怅惋。

他们最终也没能等回自己亲爱的儿子,生命就这样遗憾地划上了终止符。多年后,当傅聪的儿子可以阅读这些书信时,他会对自己的祖父母作何感想?又会怎样去理解那出在颠倒昏暗的年代里上演的人生悲剧?

《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篇五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写给儿子傅聪书信的全集。整本书充满着父爱,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激励,充满着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及父亲在对儿子做事不妥时的批评和教育。

在书中开头,傅雷写给傅聪的几封中就写到“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诸如此类的如同对儿子忏悔的话语,可以看出傅雷在傅聪儿时严厉的管教。但是如果不是傅雷在傅聪儿时对他的严厉管教,哪里来傅聪长大后的辉煌与成就?

傅聪出国后,傅雷则是“每天清晨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为儿子的成功而高兴,但又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儿子。从书中也不难看出,傅雷具有很深的音乐造诣,在每次儿子的音乐演奏后,他总能在信中给儿子说出音乐演奏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傅雷还是一位善于倾听孩子心声的父亲。每次傅聪来信说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艰辛,傅雷总是耐心的在回信中告诉他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傅雷时常在信中给傅聪指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他担心在国外的儿子一心投入艺术,不关心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就写信告诉傅聪“单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有很大弊害的。”“你需要多多跑到大自然中去,也需要欣赏造型艺术来调剂。”傅雷的爱子之心在一封封书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傅雷家书》,我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也许他们不善于用言辞表达,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虽然有些举动微不足道,但是真正的爱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而是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但他们不会叫一声苦,不会喊一声累。有时,父母也许对我们严厉了点,但是他们对我们严厉,其实是为了我们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我们向父母发脾气时,是否应该想一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呢?

我明白了,我们应该替父母着想,尽我们所能去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为终日奔波劳累的父母搬个凳子,端杯茶,捶捶肩,让他们也体会到我们的爱。

父母之爱都在不言之中,为何我们不用心体念父母给我们的爱呢?

《傅雷家书》阅读感想摘抄 傅雷家书生活细节阅读感悟篇六

当我阅览完这本书的前言和目录后,我很惊讶也很好奇:这么一本书,竟是由一封封写成,足以看出写信人之用心良苦。伴随着灯光,我怀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走入这本书中。

渐渐的,我认识并了解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傅雷。

在傅家,孩子们受到的是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在傅雷的家书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作为导师的严肃与庄重。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

短短几句话,就贯穿了全部家书的一半情谊。他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离家2多年,被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扣上恶名,但他依然相信他的祖国,他不受祖国敌对者的威逼利诱,在艺术巡礼中,对与祖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的邀请,一律拒绝接受。初次回国时,有人替他担心,但他却相信祖国会原谅他青年时代的行为,并委以重任,给他以信任。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与这一封封家书,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前面提到的一半情意是傅雷作为严父的教导,另一半则就是傅雷作为慈父的关怀。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这是一代翻译巨匠的切身体会,也是一个中国父亲的肺腑之言。傅雷注重傅聪的学业,但更关心他人格上的修养,只有这样,方能为人上人。9年月2日的那封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一字一句,无不把他的关怀抒发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位父亲的心情。

合上书本,我沉思着。

原来,爱也可以这样表达,那么地透彻人心。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父母就像天使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我们,而我们是那么的幸福!

向傅雷致敬,向父母对我们的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