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典故作文300字(4篇)

小编: 碧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典故作文300字篇一

法国领事见状,说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丰年间,他随英法联军进驻烟台,因无葡萄酒相伴,感觉分外枯燥无味。这时,有人来报告说,在附近的山中,发现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们欢呼雀跃,他们采回野生葡萄,并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机来榨汁酿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用野生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别有风味,令人陶醉。

法国领事讲这则逸事时,现场不少人听后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张弼士却将法国领事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并且,一个宏大的构想逐渐清晰起来。张弼士来到烟台经过周密的考察和筹备后,张裕葡萄酒酿造公司便在烟台横空出世了。

如今,张裕葡萄酒的营业额已经高达数十亿元,名列中国葡萄酒业的榜首。烟台也被国际葡萄酒局列为中国唯一一座国际葡萄酒城。

有时,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就会蕴含着巨大商机。如果,当时张弼士听后只是把它当成一句玩笑话并哈哈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很难在烟台看到张裕葡萄酒的辉煌了。

历史典故作文300字篇二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其实,关于中国的春节,以及春节的各种习俗,都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快要过年了,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宝宝讲讲这些关于压岁钱的历史典故

压岁钱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2、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历史典故作文300字篇三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历史典故作文300字篇四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