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的读后感(五篇)

小编: 笔砚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师道》的读后感篇一

读了显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惭愧。我让孩子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为的只是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少走人生的弯路。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给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没有给孩子肩上赋予责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们先辈学习知识,为的是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学习显峰老师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最后感谢明德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鱼,奔奔波波,只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在明德幼儿园和明德书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崔卫平写的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

《师道》的读后感篇二

近几年,市面上越来越多教育的书籍让老师们眼花缭乱,想选择一本语言中肯一些的书也比较难。在假期里,教体局推荐的一些书目中,我选择了这本《师道:为师亦有道》来读,是因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给吸引了:“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这句话字字说到了每位老师的心里。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介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了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什么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累”,现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张常关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内心的需要。让我们多学一学古人,给教育一些‘闲暇’,还孩子一点自由吧!”这句话,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没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时间。孩子们最宝贵的青春和娱乐玩耍的时间就这几年,而孩子们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脑,被看不到边际的书海冲刷成了光滑的石头。在假期前的一天,我问了班上的孩子都谁报了辅导班,结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辅导班所占据,有50%的孩子报了两个以上的辅导班,还有几个孩子参加了四个。看到孩子们举起的小手,我的心里更多是是无奈,“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让孩子上辅导班的动力。让孩子睡个懒觉,让孩子去公园里玩玩,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让他们飞的远些。

“尊重”。在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就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打骂学生。而在几年前,尊重学生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不打骂学生这么简单。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侃侃而谈就是不尊重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就是不尊重;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粗暴的打断就是不尊重。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从心眼里表现出来。文章有这么一段话:“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好课应当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不要去做,学生自己能说的话教师不要去说,学生自己能想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去活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互动中锤炼语言,发展思维,增长智慧。”

老师上课要讲,而且一定要讲。但讲时忌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牢记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尊重学生,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学生回答问题偏离轨道时,要果断地将其引回主题。

什么样的课堂决定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会学习,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学生就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有了这些思考,又使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如果我们真正的把教育当做生活,开启学生的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学会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理宽广,而且精神坚强的人。那么,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拿到不会享受到快乐吗?

《师道》的读后感篇三

师道,为师之道,为师应有道,为师亦有道。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为师之道是个谈不完亦道不明的话题。师学、师技、师德、师仪……林林总总,深刻而又复杂。我仅从师道之师德的一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的职业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诸如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尊重、团结同伴等。谈到教师要爱护、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有一颗与学生“同悲共喜”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何谓“同悲共喜”?我觉得教师要在学生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惧、需要与意愿,以一个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同悲喜”、“共进退”。让学生感觉到“吾道不孤”,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教师与学生展开的对话对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教师时而给其榜样示范,时而给其信息刺激,时而给其温情关怀,时而给其肯定鼓励。其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想法、行为的认可、接纳、理解与尊重是学生情绪稳定、自主互动、勇于挑战、不断进取的重要保障。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满怀信心与期望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传递给老师,然而这智慧的火苗却被教师的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学生的想法与建议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童年是一座宝藏,孩子就像是一个集聚了巨大能量的“小太阳”,敏感的老师善于捕捉孩子迸发的“火花”,引导其燃起智慧的火焰。

好的老师总是有那么多“好点子”,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关键是他们有一颗敏感而包容的心,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对学生的自发活动、想法与建议予以接纳,并表现出喜悦、理解、赞同与支持,孩子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也许就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是对教师敏锐的感知和宽广的胸怀的考验。教师善于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为师的一种艺术,为师之道亦体现在这些小细节当中。

《师道》的读后感篇四

从教几年,常常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经验上的不足,我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的优秀教师。但对教育的肤浅理解,又让我困惑:何为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扪心自问,并苦苦追寻。

不经意间《师道:为师亦有道》走进了我的生活,迫不及待细细品读。摆在我面前的仿佛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一面镜子、一面战鼓。让我的心开始变得平静了,明朗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当我读到《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这篇文章之后,心情释然很多,感觉身心放松了许多。文章中说:教育就应该是平淡无奇的。是的: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带有刻意的痕迹,教育不应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不需要粉饰,不需要伪装,一切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状态。

“平淡无奇的教育会自然得多”。我们怎么生活,就该怎么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生活即教育。“平淡无奇的教育就是这些事情:把地扫干净,把操做好,把字写端正,把书读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通顺,把人做好--回到生活中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实在。孩子们能够做好这些,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好学生吗?从这些小事中,不就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了吗?其实对学生的教育没那么神圣,需要我们从平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就是教育。

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地位尊卑,没有老师的权威,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每个孩子都可以畅所欲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生互动,学生有了一个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再展示下一个问题,直至问题一一解决。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提供引领和帮助。课堂不是表演的舞台,有精彩但是不需要每时每刻的精彩,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流露,是一个平淡无奇中涌现神奇、生动的过程。

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完全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担忧的太多太多了。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作业做错了,孩子成绩考差了,全家都很忧虑,调动各种教育手段--棍棒、物质、言语、柔情……千方百计,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这是天大的坏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离家出走,因此而轻生……学习成绩差一点真有那么严重吗?学习差的孩子真是坏孩子吗?也许我们很多大人都会说"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您会不上火吗?相反,如果您的孩子过马路不走横道线,您的孩子坐公交车抢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您会觉得难堪吗?

“真正地教育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谈永康这么写道“如果说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安静与平淡,那么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过程,滋润每个日子,滋润师生的心灵!”

因此,我们做教育人的人要从平淡无奇的教育做起。要求孩子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例如对人要有礼貌,不虽说乱扔垃圾,书写要工整……做到了应该表扬,坚持做了要好好夸奖。告诉孩子,坚持做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辈子做到这些小事,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在我们平淡无奇的教育中,是孩子轻松愉快的成长。

《师道》的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如何有效指引学生的正确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师道》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功夫在“分数”之外。我们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分数了,总是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让学生提高分数。可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后会发现孩子的成绩没有丝毫的提高。老师督促其多做作业,家长督促其上补习班,我们都尽到自己的职责了,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呀!

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蒲永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经常找他聊天,问他你这样聪明为什么学习不好呀?督促他努力学习,可是半年了,一直没有什么改变。但在交谈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爸爸不在身边,忙于工作,他的妈妈过世不久,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亲人了,孤独无助。他说他是多么的不幸呀!

是呀!蒲永军真得不幸呀!这样不幸的孩子学习不好也是正常的,他自己这样认为,大家都这样认为。可是我给他讲,也许换个角度就不一样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幸,如果比不幸,你比得过霍金吗?如果比不幸,你比得过断腿的奥运会选手吗?人生需要找个方向,人生需要现在认真学习找个工作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经常与这个孩子做思想工作,蒲永军慢慢地明白了人生,从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从这个事例中我看到,学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强,只要他们想学就一定能够学好。分数不在分数里,分数是在分数外--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让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