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质19篇)

小编: 笔舞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 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 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 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 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 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xx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四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感知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2、难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预习反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 ,重视朗读

1、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 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题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4、要抒苍凉的情。

六、 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七、作业布置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六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 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 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 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 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p<&nbsp;p>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七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

(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响起背诵的声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八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

(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响起背诵的声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九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  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  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况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  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 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  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苏轼)

江苏省震泽中学 刘丽华

教学目标:

1、  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  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  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况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  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写,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4、毛泽东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苏轼词中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内容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 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  苏轼面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后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诵明月如歌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同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千古江山,总是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继续追踪历史的脚印,去品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文章。在历史的回声中与作者一起或反观自身,或讽谏现实,或展望未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

(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响起背诵的声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一

说教材:

一、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本词

2、 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 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 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 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 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 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 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二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

(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响起背诵的声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三

教案

三河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薛彩云

教学目标: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

教学难点: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猜一猜:他们是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垂千古,娥眉共比高。——“三苏”

“三苏” 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引入作者介绍

文——唐宋八大家

才华横溢的苏轼      诗——苏    黄

词——苏    辛

书法、绘画——宋四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研读鉴赏1、了解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

2、整体感知

(1) 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感受意境  (渲染氛围、创设情境)

(2) 听配乐朗读  (欣赏美读)

(3) 跟读、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  (指导朗读)

3、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思考: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在内容上表现在哪些方面?(揣摩讨论)

明确:a、描绘雄壮之景。(上阕)b、刻画英雄人物(下阕)

4、男生齐读词的上阕, 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巨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景、远景)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3)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正面描写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侧面描写

(3)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旨句

渴望建功立业,也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而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

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6、小结全词

7、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体会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8、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如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三、作业:写一篇《江城子》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四

孙永河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作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位。他长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精于绘画,是中国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当然,他更为杰出的成就还是表现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初三上学期,我们曾经接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背诵——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2700多首,词340余阕,文4000余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罕有匹敌。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更要紧的是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

二、 初步感知

1、 默读

2、 诵读

点评:

苏轼21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第二名;25岁开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执政期间,因对新政不满,主动请求外放;42岁,遭人诬陷锒铛入狱,险些丢掉性命,后经人营救,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行动受人监视。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期间,游黄州赤壁时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一直被视为苏词的“标志性”作品。

3、 齐读

点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国学根基很深,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

我想,这其中的问题可能就出在“积累”二字上,因忽视积累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吗?

4、背诵

三、 探究领会

这篇作品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背诵,它对于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呢?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当我们去用心发现时,它才会展现出应有的魅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 发现——总体——风格

a、“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朗诵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c、影响——

苏轼之后,有一位词人直接继承了这种豪放的词风,创作出许多沉郁慷慨的词章,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人们常常将二人合称为“苏辛”。

背诵——《破阵子》

2、 发现——总体——内容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3、发现——语言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评点:

你感受到的时怎样的图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汹涌奔腾,词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心潮起伏激荡,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评点:

极有分寸。苏轼的这一差错,却使黄州赤壁闻名遐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以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篇,就将黄州赤壁又称为“东坡赤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评点: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圈画出相应的动词。

d、一时多少豪杰——

评点: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e、小乔——

评点:

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f、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评点:

潇洒从容、镇定自若、风度翩翩。

g、笑——

评点:

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还酹江月——

评点:

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词。既是在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3、齐读——

4、思想——

面对生活的苦难,苏轼既没有自戕,也没有隐遁,而是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屡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

四、 拓展

这首词,学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又想起了苏轼45岁时填的另外一首词——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朗读

2、 评点: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雨中、雨后的感受,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结

苏轼在残酷凶险的人生搏斗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节操,又能应付纷至沓来的外部打击而使主观精神不至于崩溃。原因在于,他在儒学的基础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佛、道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五

说教材:

一、 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 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 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

1、 背诵本词

2、 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 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 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 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 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

一、 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 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 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 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 作业 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 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

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 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 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 朗诵。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试读。 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 1、 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 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 面对壮美 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 小结:实景与虚境 思考回答:

1、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 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 “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 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 4、 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 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6、 多情----愿望;如梦---自慰;酹江月---倾吐 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四、对比归纳 1、 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雨霖铃>>;

2、 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 指导把意境的方法。 填写表格

体会豪放风格 对比巩固

训练能力

指点方法

五、作业  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 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

大江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    乱石      虚境   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                                意境

江月             周郎风采功业

向往古代英雄

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七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授课班级:04(6)班               授课人:福州环保职专晓晨

授课时间:12月9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多媒体a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感知词的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豪放派的特色;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德育情感目标:体会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1、体会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

教学难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2、引导学生思考投影出的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选择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解题]:“一门三父子”排除d项,“都是大文豪”排除c项,“峨眉共比高”排除a项,最终确定正确答案为b项。

(由此题引出本课。)(投影)(并看苏轼像——钱币) 

二、对词作者苏轼作简要介绍(学生回忆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教师小结):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投影)

三、放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四、赏析

1、 学生朗读,注意气势(教师讲评)

2、 明《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区别

引典故以加深学生对苏词豪放特点的感悟:“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这与低沉感伤,绮罗香泽的婉约派不同,读词时要感受。(投影)

苏轼之前“词为艳科”,直到苏轼才一扫绮罗香泽之态,以词言志,以诗为词,意境博大,豪迈奔放,创“豪放”词派,朗读中注意这种气势。

(投影:豪放词派    以词言志,意境开阔)

3、 学生再读,读出感情、气势

4、 学生表达朗读感受:豪放、大气、感伤、不平(凡涉及苏轼的感受即可)

5、 思考、讨论题:

1) 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引出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阕: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

2) 上阕一、二、三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说说它的好处。

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弘,笼罩全词。写长江非凡气势,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

3)四、五、六句点明什么?

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周瑜,为下阕塑造周瑜形象作铺垫。

4)七、八、九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

具体写赤壁之景,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惊”、“拍”、“卷”,动感极强。

5)十、十一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6)齐读 上阕,再次体会景中之情。

7)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英气勃发,年轻有为(点到即可)

8)为什么要塑造周瑜这样的形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壮志未酬)。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9)最后五句怎样写人生感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感伤,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旷达,善于自慰的词人跃然纸上。

10)齐读全词,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6、小结:

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意境开阔,气象恢弘,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处景物描写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豪放词风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出众的才华都寄予着词人的赞美之情。称赞周瑜,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

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五、学生背诵本词

六、总结:通过本诗的学习,要了解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学会鉴赏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自由讨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异同。

八、教后反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八

韩军

江山如画  人物风流

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师:怎么不对?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

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响起了掌声。)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学生大笑)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有学生又笑)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响起背诵的声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十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词两首,首先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一起回忆了解苏东坡的生平诗作,理清词作内容,欣赏佳词好句。并最终对比学习《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苏东坡旷达豪放胸怀。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苏东坡很多的诗、词和文章。有什么啊,像《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可以说对于苏轼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生平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了。现在我们需要更细化一些。

这是苏轼在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的活动情况。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江城子》《明月几时有》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可以说在密州黄州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期。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功绩高,诗作也很高产。我们今天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写在被贬黄州时期。

据传说,据传说,也就是野史记载,苏轼被贬黄州,和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太守关系不错。两人儿经常聊聊天下下棋,喝点小酒什么的。就在一天,苏轼在徐太守家喝多了,天挺晚了,当时也没电话,要是有电话王润芝就可以打个电话问问,喂,徐太守我家东坡回来了么,回没回来就知道了。可恰恰是没电话。王润之以为苏轼留宿在徐太守家了,可他恰恰是回来了,结果被关在了门外,没给他留门。苏轼这个郁闷啊,就有了内首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关键在哪啊,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什么意思啊,坐着小船走了。到哪了?到哪了?哎,据野史记载,他就到了赤壁,当然史学家说,苏轼到的是黄州赤壁矶,而并非当年的赤壁古战场,考证来考证去也没有个定论。咱们呢不管苏轼到了哪,总之看见这大江东去,就有了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词作。

苏轼来到赤壁,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哎,大江东去,浪涛去,千古风流人物。给你什么感觉呢。壮阔。为什么壮阔呢?大江东去是眼前之景,浪淘尽,大浪冲刷的是什么啊,千古风流人物。那么老师要问了,大江与千古人物是同一时间维度上的吗?不是。是同一空间上的吗?也不是。也就是说,这两句话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错位。大江东去是眼前之景,是现在,是空间上的感觉。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时间上的历史沧桑之感。所以说这句,从空间的阔大写起一直写到历史的沧桑,又有了历史的沉重感,时空交错,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空间上的感觉,流啊流啊流,这就到了什么,时间上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