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制作心得体会 微课制作心得体会(模板6篇)

小编: JQ文豪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专刊制作心得体会篇一

1.微课时间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8分钟。

2.微课内容少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3.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微课制作的步骤如下:

首先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微的作用是解惑,而不应该是授业。我选的是《勾股定理》,确定了主题后就要搜集材料了。 接着是撰写教案,虽然是微课,教案中的环节也要详细,条理要清析。必要的是课题、适应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教学流程设计时参考教学用书,不能“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下一步是制作一个ppt课件,

课件起到的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要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太花了。

----camtasia studio,简称cs.它简单而有效,最后就是上传文件了。提交作品后,再回过头来欣赏同事们上传的作品,真是精彩倍出。

在制作自己的微课作品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要注意的:

1.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辩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2.时间须严格控制在10分钟之内

3.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10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4.在编写微课内容时,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

5.微课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上须正确准确无误。

6.微课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简洁,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大众受众式用语。

7.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课件有视觉美感(建议ppt尽量采用单色,突出简示洁之美)

8.视频画质清晰。

9.建议能看到教师头像。“ppt+视频”的录制模式下,头像不遮挡教学内容。

10.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11.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

音频格式有:aac (aac、 m4a、and、f4v)、 mp3and vorbis (ogg and oga)。

总之,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专刊制作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学习,感受到我要学的东西很多,微课是我第一次领略到的一种新型的课堂内容。如今我区在推行高效课堂,这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革新,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模式,把课堂返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发挥自我,在这次学习中我接受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谈谈我这次学习的体会。

一、提高了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原先我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有这个必要吗?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二、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

此次学习使教师们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这一切都为教师们开辟了新视野,使我们改正并更新了头脑中原有的死板的教学思想的观念。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三、进一步转变了学生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在现代社会里,必须教育民主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尊严,学生也有尊严,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品德是否有缺陷都有他的尊严。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尊重,方能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不如学生,那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真诚地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聆听示范课时,能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学生,教师不是虚情假意的表扬,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揣磨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化的语言更利于学生接受,表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四、进一步加强了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教学要做到“三实”:真实、朴实、扎实。所谓真实,就是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真学、真问、真思、真悟、真练、真会、真爱。所谓朴实,就是教学风格要朴素,不要哗众取宠,为一些时尚的东西冲击课堂。所谓扎实,就是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一堂课下来,学生要有收获,要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要少一些浮躁的东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照样能把课上的很精彩。

五、形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已发生重大变革,准确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认真研究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分析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专业化水平都有直接帮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把握好以下点: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要清晰、有价值,要体现学科特点;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同时,才可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改进教学沿着正确的方面发展。

六、认识到了成长为“名师”的前提和条件

专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名师的含义,使我们认识到名师的标志是: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使我认识到要想真正成长为一名名师所具备的条件: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的思想等。名师的成长、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本人的天赋和努力,也离不开校长的发现、培养、指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专家的引领、点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等。使我也知道了“有激情,爱读书,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要做“研究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七、师德水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本次培训班的学习中我们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充满爱心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不管是特级教师成长事迹报告,还是各位专家的案例分析,都使我们受益匪浅。从这些优秀的教师身上我们不光学到了教学、研究的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对学生要“真爱”,对工作要“真干”。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们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使我们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使我的教学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

八、认识到要迅速提高教师的水平,必须走教师专业化发展

未来教育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面对21世纪飞速发展的教育,要使自己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就应努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道路。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深,的确,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面对发展的时代,面对变化的孩子,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只有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作为骨干教师更要强调反思学习,提出自我学习、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撰写教育笔记,经验总结或论文等,全方位提升自己。倡导终身学习、树立教师的危机意识。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本次培训,不仅使我在知识上获益匪浅,而且更使我们感到教学无止境,任重而道远。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遗憾的是视频还是做不了。在这里,我该向审慎严谨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志学习,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教育之路上,上下求索。我会继续努力,为教育贡献自身的力量!

专刊制作心得体会篇三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我放下手中的笔,以光速前去接电话,没想到妈妈却已经“捷足先登”,把电话稳稳的拿在了手中。我则歪着脑瓜抻着脖子仔细聆听起来。

“喂,妈,有事吗?”妈妈慢悠悠的问道,是奶奶打来的电话。

“中午我蒸包子吃,你们来吃吧!”电话里传出的是奶奶慈祥的,满是期盼的声音。其实,我们一家昨天刚在奶奶家吃过饭。

“嗯,行。”妈妈答应的很干脆,她知道空巢的奶奶周末恨不得我们多去吃几顿,因为平时我们都在忙,没大有时间,妈妈不想驳了奶奶的好意。

听到这里,我又跑回房间里做作业,而妈妈也去接着忙活起来。

正当我做的起兴的时候,电话仿佛要和我作对一样,电话铃又“不失时机”的响起来。

“天哪!真吵啊!还让不让做作业了。”我边抱怨边支棱起耳朵,留意是谁这么“不识时务”。

“这?”妈妈可犯了难,因为刚刚她答应了奶奶。不过,片刻的犹豫后,妈妈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下来了。

“哦,晚上啊,那就晚上吧,可一定来。那我就晚上再包包子。”奶奶微微有点失望,但是随即就调整好了。听奶奶挂了电话,我知道妈妈是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啊,谎言有时候也很美丽。

十点多的时候,我们一家买好了东西,向着姥姥家进发!

爸爸妈妈洗洗手,跟着姥姥一起忙活起来。姥姥真是威风不减当年,只见她擀的包子皮左右翻飞,大小适中,虽然头上都滴下汗珠来,但她还是笑着说,“不累,不累。”妈妈把白菜切碎,拌上精肉,倒上一点油,开始搅拌起来。爸爸负责包包子,他左手掏着包子皮,右手则拿着一个勺子,往包子里面添。不长时间,包子就全部都包好了。

到了蒸的时候了。姥姥小心翼翼的把包子挨个摆好,然后,点火,开蒸!

蒸包子的二十多分钟是那么的漫长,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

大家看着我贪吃的模样,都笑了起来。

吃完了,姥姥还是非让我们带上几个包子回去,让我们早晨吃。妈妈有些为难,因为她最不喜欢吃第二顿的包子了。但是爸爸不断的向妈妈使眼色,那意思仿佛是说妈妈不懂事。我呢,则立马找来袋子,撑开,看姥姥满意的给我们带包子。是啊,姥姥盛情难却,我们只好“吃不了兜着走”了。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翘首期盼已久的奶奶家。奶奶包的是芹菜馅的包子,我们到达的时候,包子马上出锅。

“快吃,包子要趁热吃才好吃。”包子出锅后,奶奶一边说,一边忙活着蒸下一锅的包子。等到我们吃完了,奶奶还没有吃上饭。我们劝她吃饭时,她却说自己先喘一口。哎,我知道奶奶累了,为了不让她累,我们总是劝她别包包子了,太麻烦了。可是她却说,有什么麻烦了,不就是做顿饭吗。

天,真是无法拒绝。看爸爸手里提着一兜包子,我立即愁容满面起来:“天,这包子盛宴到底要吃到什么时候呢?”不过,今天的这两顿包子里,我却吃出了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的深情。

专刊制作心得体会篇四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我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五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微课。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从微课制作方法上,目前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录屏专家,课件加声音或背景音乐转化为视频格式,手机录制视频。其中,录屏专家和手机录制都挺方便,课件加声音转为视频格式需要安装20xx版的ppt,对电脑系统要求比较高。

从教师层面,通过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做微课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从课堂操作方面,我校实行走班制教学,微课的应用弥补了走班过程中老师不能兼顾的不足,对学道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针对性点拨和指导。从而保证走班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从学生层面,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学习之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

我们目前也只是处于微课制作的初步阶段,数量上少,知识点少,学科主干重难点尚未制作全,不系统,所以,我觉得构建学科微课资源库应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投入的方面。

专刊制作心得体会篇五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作酸奶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爱吃酸奶,更爱做酸奶。

童年是熹微的晨光,是夜晚的星星,是田野里的`幼芽,在这七彩的童年里,有无数的欢声笑语。

一天早上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无聊得很,我打开冰箱拿出一瓶酸奶,那是我最爱喝的,喝着喝着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不错的想法,我可以自己来做酸奶呀。

说干就干,可是酸奶怎么做呢,让我想想,看做酸奶要做出酸味,要做出奶味,那不就是把醋加牛奶吗?我跑到厨房拿出醋和酸奶,我先把牛奶倒入碗里,加上好多醋,因为越酸越好喝吗,再加上一些糖大功告成,我大喝一口,还没等我咽下去便一口吐在了碗里,这是醋还是酸奶啊,感觉和喝醋一个样实在太酸了,而且酸奶什么时候变成黑色的啦,不行不行,失败了。

我把碗里的酸奶倒掉重新再来,这次我要改变方法,少加点醋,我又一次在碗里倒入牛奶,不太多的醋,许多糖,外加一些酸奶搅拌。看着碗里的酸奶从白色变成棕色成型,虽然颜色不太好看,但自我感觉良好,我先不喝,她妈妈回来一起喝。“吱呀—”门打开了,是妈妈回来了,我赶紧想娃娃我表现我的成果的时刻到了。

“妈妈,你看这是我今天做的酸奶,你尝尝”我把那碗酸奶捧到妈妈面前。

虽然这是我童年里的一个小插曲,但回味起来依旧是回味无穷。

专刊制作心得体会篇六

一、设计意图

立足“以科学的材料投放为突破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园特色,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探索欲望强烈,且已掌握一定的探索技能或方法,原创了大班科技制作活动《会走的纸杯》。

二、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发现制作会走的纸杯的方法,掌握用回形针固定、绕等技能。2.体验探究与制作的乐趣。

三、活动重难点:探索纸杯会走的秘密,并能根据流程图制作会走的纸杯。

四、活动准备

1.会走的杯子人手1个。

2.纸杯、陶泥块、橡皮筋、线、回形针、彩丝条各若干。

3.已用线系好的彩丝条、陶泥块半成品若干。4.会走的纸杯制作流程图。

五、活动过程

1.出示会走的纸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纸杯。(教师演示)看看它怎么样了?

(2)它是一只会走的纸杯,怎么会走路呢?

先让幼儿猜测,后让幼儿每人拿一个纸杯玩一玩、看一看,把秘密找出来。

(评析:纸杯会“走路”是多么神奇的事,教师牢牢地抓住幼儿的这一好奇心,以自由探索纸杯能“走路”的秘密引出活动,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初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2.幼儿探索发现纸杯会走的秘密。

(1)幼儿自由探索会走的纸杯。

(2)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3)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小结:我们拉线时,橡皮筋卷了起来;放下线时,橡皮筋快速地弹回去,陶泥块就像轮子一样转动起来,纸杯就能走路了。

(评析:这是活动的重点,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会走的纸杯的秘密,体现“玩中学”的教学理念,也为接下来探索理解会走的纸杯的制作过程埋下伏笔。)

3.幼儿探索理解会走的纸杯的制作方法。(1)那制作这个会走的纸杯需要哪些材料呢?(教师逐一出示并认识:纸杯、陶泥块、线、回形针、彩丝条、橡皮筋)

(2)有了这些材料,那怎么来把它做出来呢?

可以仔细的看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该怎么做呢?你来说说。

(4)出示所有流程图(不排序)

l

套皮筋

幼:在泥块上套上皮筋。

教师小结:看清楚了,要把橡皮筋套进凹槽里。

l

穿孔

师:穿孔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幼儿尝试后,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先用一个大头针在杯底的中心点扎一个洞,然后把线系在彩丝条上,再把彩丝条的两头拧起来,从杯子里穿过来。

l

做圈、扎线 师: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把彩丝条分开,就变成了一个圈。这样手指就能套进去了,玩起来就很方便了。

还要把线的一头系在泥块的中间。

绕线

师:接着呢?怎样把线绕上去呢?

夹回形针

师:那怎么固定呢?需要用什么帮忙呢?

教师小结:原来把橡皮筋固定到杯口上时,需要回形针的帮忙。我们可以用回形针先卡住皮筋,再把它夹到杯口上,要注意两个回形针要对称起来。

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并总结:

a.穿孔时要尽量找准中心点。

b.绕线时要把线紧紧地绕在陶泥块上凹进去的地方。

c.当陶泥块绕到杯口时,就可以用回形针将它与杯子固定起来。

d.在制作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看看流程图或者桌上的纸杯玩具。

(评析: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在对会走的纸杯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幼儿自由讲述其制作方法与步骤,并借助流程图进行排序,使幼儿在更直观地了解制作流程的同时,明确每一步的制作方法与要点,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4.幼儿操作,教师给予适度指导。

强调制作重点:线要紧紧地绕在陶泥块上凹进去的地方,直到杯口的地方为止。

强调制作难点:最后一步用回形针固定时,一手拿着陶泥块不要松开,另一只手用回形针把橡皮筋与杯口固定起来。

没有成功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谁能帮他解决呢?

(评析:活动以共同解决困难的方式结束,使幼儿在分享同伴制作经验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制作方法,再次体现幼儿主人翁的地位,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

六、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可以说幼儿制作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对制作过程及方法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处理活动第三环节“探索理解会走的纸杯的制作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可是在几次的磨研中,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总不够理想。一开始时对教案没把握,停留在背教案的层面上,没有将其内化;可几次活动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上课时的教态、心境是多么重要。我每次总急于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或者是幼儿遇到的问题,而不能随机应变、慢条斯理地去慢慢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我多么羡慕那些在上课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老师,虽然我一直以她们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可看来还需更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