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纲要解读心得体会(优质5篇)

小编: BW笔侠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纲要解读心得体会篇一

学校管理有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就是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实现。微观层面,就是学校自身的管理。学校自身管理的核心是校长管理,因为我国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纲要》中对学校管理的宏观层面提出的要求是,(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政府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一句话,简政放权。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个改革措施呢?

从理论来看,简政放权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为什么温总理特别强调教育家办学呢?因为只有教育家办学才能丰厚学校办学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教育局面;才能回归教育本质,实现“育人为本”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

那么,什么样的人都能称做教育家呢?我认为教育家(不包括纯粹的教育理论家)应当具备四个特征:一是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二是有自主的教育实践(像苏霍姆林斯基之于帕夫雷什小学,张伯龄之于南开中学,陶行知之于晓庄师范),三是形成自主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四是其成果能够在不同层次的地区、国家、甚至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以上四点的核心是自主。也就是说,没有办学自主权,就不能产生教育家。要培养教育家,就要创造适宜教育家成长的环境,政府就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从现实来看,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扼杀了教育的活力和创造性,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学校就不可能有活力,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变革。

造成这种后果是不是因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放权呢?不是的,基层领导根本不想这么忙。放权,“非不想也,实不能也。”中国的许多问题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到底能不能放权呢?

我的回答是,如果自上而下地放权,可以。否则,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绝不能率先放权。

为什么呢?

因为制约的因素太多、太大。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集权式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显著特点就是,自上而下、绝对服从、越俎代疱、无所不管。因此,只要中国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改革,基层部门单枪匹马是无法冲出重围的。比如,教师的聘任应当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自主决定,但现实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本管不了,是人事部门在管。每年新教师招聘,教育局都是在为人事局打工。在这种情况下,说人事权下放,你怎么放?权力本来就不在你的手上,你放什么权?再比如,我们现在的各种创建,如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合格心理咨询室、人防示范校、科普示范校等等都是在为其他部门做嫁衣裳。虽然这些创建对学校发展不是没有一点好处,但由于过多过滥、缺乏统筹,事实上已经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基层学校对此苦不堪言。但教育部门还不能不做。

其实,不鞠躬尽瘁,连领导自己也不认可。许多领导不是这样向上级和群众诉苦的吗:我没能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吧?你看看他强调的是什么?是“劳”!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对官员的评价更多的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确实“劳”了,而结果不如意,自己往往感觉比较安慰;如果没有“劳”,即使结果比较满意,也往往心含愧疚,觉得如果自己当初再多“劳”一点的话,结果可能会更好。

三是受国民劣根性的制约。两千多年的集权政治,使中国国民普遍形成了顺从、依赖的奴性心理。为什么新课程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大家都说好,但就是落实不下去?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不敢放,另一方面是因为放开后学生不会学。没有了教师的灌输与强制,学生不知该如何是好。实际上我们校长也是如此(我也是)。绩效工资就是放权给校长操作的一项激励机制,但有几个校长充分行使了这项权力?要么一再请示领导明示,要么就按兵不动。为什么会这样?缺乏担当的勇气。希望领导承担责任,又希望领导放权给自己,这是一种普遍心态。问题是,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你不敢担当,你就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别看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权力,但真的给他权力,他还不一定敢要。当然也有的人来者不拒,肆意妄为,最后身败名裂。这就是国民的劣根性,爱走极端。

第四个方面的因素是,简政放权的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而利益的分配从来就是最敏感、最困难的一件事。

综上所述,我认为简政放权只有自上而下进行才能实现,否则就是空头支票。因此,作为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绝不能闻风而动,否则就要吃亏。作为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绝不能放松要求,还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如何来做,还是请领导给我们作指示。

谢谢大家!

纲要解读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刻,中共中央于2021年7月31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全党政治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从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强化“三重一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格党的工作纪律、加强对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努力方向和具体措施。那么,如何更好地解读“纲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呢?下文将从关注重点的分析、对比研究、思辨探讨、实践测试和反思总结五个方面来阐述个人的心得体会。

二、关注重点的分析

作为“纲要”阅读的前奏,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关注重点是什么。在我的阅读中,不难发现,这份文件着重强调的是“坚持将‘两个维护’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即高质量全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整体政治素质更高、党的建设更加深入。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应该始终抓住这个关注重点,来深入理解“纲要”的内容及意义。

三、对比研究的思路

对比研究是我们进行阅读解读中必备的方法之一,其需要我们将“纲要”与往届文件对比,从中寻找出前后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及差异性,从而深化对“纲要”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街头巷尾的谈话、沉淀已有的学识和经验、扳鼻思考等方法,来拓展和升华我们的思路。由此可见,只有不断进行对比研究,我们才能深入掌握“纲要”的精髓和实质。

四、思辨探讨的技巧

在阅读“纲要”时,我们也要运用到思辨探讨的技巧,对每份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和研判。这其实是一种高度细致、全面深入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其包括问问题、审视思路、分析问题及提出探讨的问题等方面。同时,我们要掌握一些问题,例如:“共产党员必须做到什么?”“怎样才能增强党员自身条件?”“怎样才能提高党员组织力?”等问题,才能更好地深化我们的理解和透彻化探讨。

五、实践测试和反思总结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还需要将对“纲要”的理解付之实践,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检验、测试我们的解读是否正确。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得到的效果进行一个及时的反思总结,以及对问题对象进行反思,从而不断优化我们的思路、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水平。

综上所述,我认为,“解读纲要”需要我们抓住关注重点的分析、进行对比研究、运用思辨探讨的技巧、将理论知识付之实践测试和反思总结五个方面进行。同时,还需要注重在方法的选择、实践的操作、思考的深度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期在党的建设全过程中切实加强党员政治素质和组织力,为建设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纲要解读心得体会篇三

沈心燕教授的讲座,让我感慨良久,这堂课对我来说,是这次培训目前为止最深奥的一堂课,开始一看这题目――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做有思想的教师。前半句好懂,落实《纲要》,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可做有思想的教师,这话都不怎么明白,要做到感觉好像很难,我反复地把这堂讲座听了四次,不敢漏听一字半句,终于听懂了基本内容,并有所感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勤反思,争做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思想者”!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育其实也是一门关于思想的学问,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学会思想,然后才能教育孩子也学会思想,并很好地传承思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教育教学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做到多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终身习惯,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可以多看一些关于教育教学设计方面的书籍,把它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展开一系列地研究,从各方面,重点是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总结、反思,然后做到有所改进,有所提高。

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本观”。任何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通过意识体验达到自我肯定。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清楚每个孩子的优势领域,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更要明白孩子的知识需求,让有效地教学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服务。“教不等于学”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孩子越小,我们越要把教育变得适合孩子,而不能让我们的教学去改变有自主选择能力的孩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只知道照搬教材,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根本不去考虑孩子们的知识需求和接受能力,一节课下来,我辛辛苦苦地教学,却不知道孩子们到底学到了多少,也不知道他们学习是否快乐,也不知道怎样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更谈不上从事研究,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好无知,听了讲座以后,才发现其实反思,研究也并不难,要从小事,从细节去思考,慢慢地悟出大道理。

说得容易做好难,就让我们共同勉励,一起踏上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思想之路,去争做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思想者”吧!

纲要解读心得体会篇四

培训是提升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职场人士钟爱的培训方式中,纲要解读培训无疑具备了独特的魅力。纲要解读培训通过对规范、文件、政策等重要纲要的解读,帮助职场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在参与了一次关于纲要解读的培训后,我深感受益匪浅。本文将围绕纲要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的主题,从培训的背景、培训的过程、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收获以及对培训的评价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在论述纲要解读培训心得体会之前,有必要对培训的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纲要解读培训是以政策文件为基础的一种培训形式,它通过解读政策纲要,使参训人员对相关政策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培训形式在提高职场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纲要解读培训凭借其严肃的学习氛围、实用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解读方法备受职场人士青睐。

其次,培训的过程也是我在这次培训中所感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培训采用了专业的培训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经典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我们深入了解了政策的背景、政策的产生和政策的目标。培训师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业务素养使整个培训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第三,培训的内容是培训效果的关键。这次培训的内容以我们所在行业的政策纲要为主,其中涵盖了政策的出台背景、解读要点和落地实施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详细的理论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对政策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而在实际操作环节,培训师还通过让我们模拟政策解读和应对各种场景的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内涵和外延。

再者,培训的收获是衡量培训效果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增长了知识储备,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政策解读方面,我学会了如何理顺政策脉络,抓住政策要点;在政策实施方面,我掌握了合理运用政策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最后,对于这次培训,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培训内容全面且实用,专业度高而且有针对性,培训方式新颖而且生动,整个培训过程充满了交流和互动。这次培训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培训结果也让我满意。我相信这种纲要解读培训将会越来越受到职场人士的关注和喜爱,并有望成为提高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纲要解读培训通过解读政策纲要,使参训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感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掌握了政策解读和政策应用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次培训内容全面且实用,培训过程也十分有趣。相信这种纲要解读培训会越来越受到职场人士的关注和喜爱。

纲要解读心得体会篇五

过去的教育目标比较陈旧、狭窄,分科过细,忽略了各种教育的内在联系性、系统性。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不给他们以活动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久而久之,影响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发展。

新《纲要》则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平行的横向关系。只有教师和幼儿在这种真正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地与教师交往,才能形成互动关系。

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真诚地关心和热爱幼儿,并且是每一名幼儿。这是作为专业教育者必备的,也是专业教育者与非专业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被尊重是幼儿的权利与成长的需要。幼儿无论怎么不成熟,都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权利的主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兴趣和需求。以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锻炼并增强他们的优势和信心,促进每一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地发展。

新《纲要》自始至终贯彻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而且强调“幼儿园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而且要把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的社会成员来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为其一生成长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具备正确、全面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这是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不了解或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或规律,易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失误或矛盾冲突等,显然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师对幼儿全面、正确的了解,既可来自书本知识和听课,更需要来自于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自于与幼儿共同生活、交往和教育互动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还应具备有效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过去,我们总是在找教材、用教材,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也忽略了所选所用教材的适宜性--即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和领悟,在选择教育内容上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从孩子们的眸子、兴趣和需求中找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知识。这正是一名教育者所需要的“眼光”。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是短暂的,不能更深入地开展主题,只能停留在表面。

《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和每一个孩子交往,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同时注意积极地调整周围人对幼儿的评价,给幼儿积极、健康、支持、温暖的成长环境。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确把握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才将避免或再次发生过去历次教育改革在两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力图在教育目的与幼儿发展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点,揭示“控制幼儿”与“放任幼儿”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兴起,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发展,体现《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提倡终身教育的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