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谈谈中国风 读中国智慧心得体会(通用6篇)

小编: 曼珠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谈谈中国风篇一

之前,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时,我已对他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评说,早已拍案叫绝,极为敬佩了。而在新作《中国智慧》中,他继续用轻松活泼、谐趣横生的文字对中国智慧深入浅出的介绍,也让我获益匪浅。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中国上千年的文明古国,拥有的典籍浩如烟海,名家也数不胜数,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我们可以学习我们祖先遗留下的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

因此,我有幸阅读过这本书。读后,不仅对中国智慧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有了自己少少的启发。

中国智慧,是一个大题目。它的内容,当然绝不会限于本书所言。但我认为,作者就是把《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这些精华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了,用简单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读者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其中在第一部分“周易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发特别大。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怎样看问题。而在《周易》的启示这一部分我得到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也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就是因为一直以来自认为它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因此之前都没有怎样去接触过这誉为中国智慧的“昆仑山”经典之作。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在读完这一部分后,我也赞成了作者懂得一个观点: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就是读完这一部分后,我对书中所讲的《周易》,主要就是掌握是三种方法: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表示更为赞同。这也是我在这一部分得到的最大启发。

除了第一部分“周易的启示”,是我较为喜欢外,还有“魏晋的风度”这一部分内容,读后,也让我印象深刻。

所谓“魏晋风度”,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望,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当世。

读后,给我的感受就是“魏晋的风度”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它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价值观,一种对美的崇尚追求,值得我们去探讨。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阅读后,得到的启迪,确实让我感到庆幸。易中天先生对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精辟的剖析,谆谆教诲,也让我的心灵得到洗涤。

谈谈中国风篇二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风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和重视。身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国风文化有着无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国风文化的过程中,我有幸领悟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这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国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表明,我们的国风文化早在古代就已形成和发展。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和礼制文化,到唐宋诗词和明清小说的绽放,再到当代的中国画、京剧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中国国风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下,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这种源远流长的国风文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创作的土壤,也使我们有了无比的自信和底气,去表现和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

其次,我发现中国国风文化的丰富多样。中国国风文化以其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广大人民的注意力。从北方的辽阔大漠和草原到南方的江南水乡和山水画,从各种民族服饰和舞蹈到不同地域的方言和饮食文化,中国国风文化展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庞大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包容性和互相尊重。正是因为中国国风文化的多样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交流和融合。

第三,在学习中国国风文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自信”的重要性。中国国风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经过时代的变迁,仍然能够在今天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信,同时也源于中国人敢于创新和超越的精神。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国风文化,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热爱国家和民族的信念,提高了自身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坚守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风采。

最后,我认识到中国国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现代青年,我们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国风文化的重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和社会,保持其鲜活性和活力。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国风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

总之,中国国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根植于土地上的丰硕成果。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有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和发扬中国国风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深入学习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和魅力,我们不仅将认识到中国国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样,还将体会到“自信”的重要性和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国国风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必将走得更加自信和坚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

(1200字)

谈谈中国风篇三

2.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3.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4. 岁华销尽客心惊。——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5. 青釭剑,红酥手,轻舞霓裳掩君口。乾坤乱,蹙娥眉,烽火连天戏诸侯。

6.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7. 《御街行·秋日怀旧》宋代:范仲淹

8. 中式风格特点:中式风格以 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 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金碧辉煌、雕梁画柱造型讲究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9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 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但中式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

9.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10.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1.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12.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13.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14.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5. 锦书难托思君意,笔下付尽心中情。一丝帛,存至今,疼了多少许痴人心?

16.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17. 中式风格的兴起: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在建筑界涌现出了各种设计理念,简直可以说是把欧美的各种设计风潮再次重演了个遍,稍候国学的兴起,也使得国人开始用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周身的事物,随之而起的中式风格设计也被众多的设计师溶入其设计理念,可以说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建筑有了中式风格设计复兴的趋势。

18.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

19.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送陈章甫》

20. 新中式风格的定义

21. 少年有意伏中行。——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22.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

23.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4. 年年拼得为花愁。——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25.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7.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28.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29.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李白《上之回》

30. 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顾敻《荷叶杯·弱柳好花尽拆》

31.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32.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33.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34.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5.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别董大二首》

36.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贺铸《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37.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38. 溪水落叶随风去,咿擎纸伞赴情约,迷离飘渺林雨间,夕红染指心间木。

39.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适《答侯少府》

40. 戏子入画,一生天涯。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

41.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吕太一《咏院中丛竹》

42. 一朝风雨,满地残红。湿了花香,几许悲凉,奈何世间无常。

43.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韩疁《高阳台·除夜》

44.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清代:纳兰性德

45.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连绵;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转变。

46.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47.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48.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其四》

49.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李涉《牧童词》

50.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5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2. 落花不解伊人苦,谁又怜惜伊人情。空伤悲,独愁怅,怎解此心凄凉。风吹,心冷,思念长;凝眸,望川,人断肠。同是断肠人,不知心伤几许。

53. 点一滴墨,倾一世魂。用一辈子的桃花运,换一场不分手的恋情

54.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焦山望寥山》

55.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56.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57.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58.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9. 当我牵你衣袖,与你执手,我的生命便尽赋与你,相依相伴,或生,或死。

60.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61. 今年何以报君恩。——陈与义《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62.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王维《少年行四首》

63. 醒时只愿朝花笑,醉时只愿对花眠。从今不问人间事,只作人间不老仙。

64. 轻狂一度少年郎,十五立志扬湖湘,十载功名皆化土,仍念旧时芙蓉芳。

65.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66.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67. 《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

68.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69.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70. 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张籍《没蕃故人》

71.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宿府》

72. 新中式风格产生的背景

73. 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74.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75.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76.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77.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78.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79.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阿鲁威《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80.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81. 当年目视云霄。——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82.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此寂寞。

83.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84.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8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6.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87.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88.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89.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

90.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谈谈中国风篇四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风母语美”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一位资深语言学家主讲,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令我对中国风母语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

中国风母语美,顾名思义,即用母语表达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美感。本讲座主要介绍了中国风母语美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了解中国文化的绝佳机会。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母语美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段:正文

在讲座中,讲师首先介绍了中国风母语美的特点。他提到,在语言表达中,中国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并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例如,中国人常常用花鸟、山水等元素来描绘景色,而不是简单地用形容词来形容。这不仅增加了表达的艺术性,更让文化内涵得以体现。此外,中国的母语美还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中国人而言,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非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中注意整体性和连贯性,以更好地诠释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讲座还着重强调了中国母语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讲师以诗词为例,指出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中国的母语美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讲座给了我一个直观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母语美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第三段:讲座亮点

在讲座的最后,讲师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保护和传承中国母语美的方法。他提到,要保护和传承中国母语美,关键是培养优秀的母语教师和作家。母语教师要锐意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母语美的兴趣。而作家则应该创作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作品,以传递中国风母语美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母语美,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第四段:对个人的启发

此次讲座对我个人有着重要的启发。首先,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爱护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代表,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只有从小就重视母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其次,作为一位教师,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美的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母语美的魅力,并愿意主动去学习和传承。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国风母语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了解到,中国风母语美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和传承中国母语美做出自己的努力。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让中国风母语美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谈谈中国风篇五

会为之沉醉,会为之沦陷,再是一片酡醉愁际,也不见了恐惧。色白花青独到的静谧,消释了沉寂;美文传序别致的字体,赶走了孤寂;婉约潇洒独特的魅力,暗淡了焦虑。只有,独到中国风。

锦鲤跃色白花青

只身细望,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淡淡的初妆,透着檀香,亦透着沧桑,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贴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珍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素釉滑颈,如孩童润白的肌肤,笔锋浓转淡,黛青色的图纹,是你恬淡的笑靥,久久不能忘却,了解你独到的美,给予心的陶醉。

翻墨洒美文传序

应是独倚亭子,伴着花下黄鹂的脆鸣,应是独执徽笔,挥着风中墨迹的骨体,应是独坐门前,摆着黄酒小菜又几碟,不见了远处的喧嚣,只闻得横吹的牧笛声悠悠,门童研磨,浓泼墨挥洒,夕阳余晖,忙不迭,难拓你的美,你脚步碎,如针针怨怼,若花怨蝶又会怨着谁。只好无关风月,题序,任浮华沧桑如绸难断,久久不能弥漫。品味你别致的美,给予心的沉醉。

璃璎现婉约潇洒

透着江南气息,杵衣声扰破静谧。油纸伞下的细腻,是旗袍的赋予,曲线的和谐,脚步的韵律,映衬中国风采的祥古,圆滑,是少女肌体完美的体现,再落英缤纷,再杨柳依依,怎敌她,柔美旖旎。朦朦胧胧的烟雨,染绿了芭蕉,惹门旁铜绿,而我路过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隐去,久久不能远走,品味你独特的美。

谈谈中国风篇六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不论是在文化传统还是艺术表达上,中国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国风。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和重视中国国风文化,因此也产生了更多的自信。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也深受中国国风文化的熏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国风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中国拥有丰厚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对于国家的历史和精神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和熟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自豪的象征,更是一种内心的自信。每当看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我不禁感到自豪和骄傲,这种自信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国风文化。

其次,中国国风文化自信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中国国风的独特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尤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更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来提高对国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我经常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音乐会、戏曲演出等。通过亲身参与,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种体验也让我对中国国风文化更加自信。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我们还能够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了解和认同中国的国风文化,进一步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

再次,中国国风文化自信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和融合。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停留在传统中。中国国风文化注重与时俱进,需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例如,在音乐方面,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古琴、二胡等乐器与流行音乐风格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在文学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和阅读创新的诗歌、小说,将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够让年轻人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也能够使传统文化与时代保持连接,并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最后,中国国风文化自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鼓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创作传统文化作品。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提供舞台和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中国国风文化自信更加扎根于人民的内心,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中国国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的独特标志。只有拥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国风文化将会更加繁荣和光辉,为我们的国家赢得更多的荣耀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