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 公司改制实施方案(优质6篇)

小编: 笔舞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篇一

为加强公务车管理,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更好地为集团公司生产经营需要服务,结合公务用车的工作实际和需要,集团公司现对公务车的管理进行改革。方案如下。

(一)集团公司、分公司两级机关部室、科室不配备公务车。

(二)集团公司为了保障生产经营、现场管理、员工送餐、事故勘察、应急突发、对外联络等工作用车,保留公务车使用。

1、保留公务车使用的单位(部室):

(1)机动车队小车班车辆;

(2)工会、安全部、客服中心、机动车队、南明分公司、云岩分公司、小河分公司、金阳分公司、出租公司、汽车修理公司、物资公司、后勤服务公司、天然气公司、收银公司的公务车。

(3)经集团公司批准的用于其他特殊情况使用的公务车。

2、保留的公务车统一喷制成黄色,并且在车身前、后、左、右部位张贴或喷印“公交生产指挥车”、“公交安全检查车”或“公交救急车”等标志。

集团公司原则上不再购置公务车辆,确需购置的,必须经集团公司党、政、工联席会议批准同意,方可购置。

(一)集团公司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在用公务车作统一评估,按照评估价格或固定资产折旧净值,由原使用人全额或分期出资优先购买。

(二)分期购买的由购车人写出还款计划书,在6个月(含6个月)还清。还款计划书由法规室审核,法规室代表集团公司与购车人签字确认,交财务部按还款计划书收回车款。

(三)各单位(部室)公务车原使用人不购买本人正在使用公务车的,集团公司收回车辆,进入市场进行处置。

(四)公务车原使用人购买本人使用的公务车后,集团公司将车辆所有权过户到购车人名下,车辆的所有权归个人所有,过户费用由购车人承担。

集团公司领导;各单位(部室)正、副职部级人员购买新车和在用车的,集团公司给予一次性购车优惠。按照优惠标准,党群部、总经办核对所购车辆的牌照、行驶证,登记台账。并且在公务车改革结束后,对车辆使用进行监督。优惠标准如下:

(一)、集团公司领导:

1、正职购买车辆的,给予优惠2万元;

2、副职购买车辆的,给予优惠1.5万元。

(二)各单位(部室)正、副职购买车辆的,给予优惠0.5万元。

截止时间为现有公务车改革启动后6个月(含6个月)。凡在此次公务车改革后,上级部门任命的集团公司领导;集团公司任命的各单位(部室)正、副职部级人员购置车辆的不再予以优惠。

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篇二

经过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将人员状况、设备安全、劳动作业环境、安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影响人身和生产安全的问题充分曝露出来,并不断改善提高,最终实现“人员无伤害、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风险可控制、人机环境和谐统一”。为了坚实有效的推进这项工作,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特制定本制度。

1)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应对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负全面领导职责,负责组织建立健全公司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公司隐患排查工作,并保证安全资金的投入,组织解决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2)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项目经理为项目部安全生产的第一职责人,对本项目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主要领导职责,各项目部负责组织完成各自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安全生产管理部负责对各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报、考核和奖励。

隐患排查要从人、机、环、管等方面着手,着重要排查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隐患方面:

人员持证上岗情景;职工培训、安全教育以及遵章守纪情景;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

职工队伍素养及思想状况;其他影响人员作业安全的主观因素。

2)设备和环境方面:

重要生产区域的安全状况;重要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重大危险源及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作业环境状况;各类电动工器具、安全工器具的检验使用状况;项目部礼貌施工状况;作业区域内现场沟坑孔洞、平台栏杆步道等影响人员作业安全的设施状况;各类安全警示标志的管理和设置情景;宿舍、食堂、健身中心等生活设施的防火、用电等安全状况;其他设备设施及环境因素状况。

3)管理隐患方面:

规章制度建设(公司的标准制度是否与国家、行业相关规定不符,规章制度是否齐全,管理流程是否简洁、有效、可操作,以及人员的学习掌握情景);各级安全生产职责制的落实情景;各协作单位的资质状况;协作单位准入及现场管理状况;特种设备管理状况;重大危险源管理状况;危险源辨识和管控状况;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情景,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落实情景;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情景;各项安全活动的开展情景;安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管理情景;班组安全管理台帐建立和管理;消防、保卫、防汛管理其它管理隐患。

4)隐患排查前要制定排查计划和方案,明确排查目的、范围,选择合理的排查方法。

5)隐患排查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能够采用综合检查、专业(项)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周定期检查及日常检查等多种方法。各部门能够以自查、互查等多种形式展开排查,牵头组织部门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随时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6)项目部各部门要在本部门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制定隐患排查的领导小组,明确负责人和监督人,真正做到排查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监督。

1)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制定出治理方案和措施,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以及要到达的效果。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和制定应急预案。

2)项目部要将排查出各种安全生产隐患问题进行分类,并按要求进行汇总,落实职责部门和职责人,确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完成时间。同时要将隐患问题汇报安全生产管理部存档整理,进行闭环管理、在线管理。

3)要保证整改治理的质量,彻底解决隐患问题,实现本质安全,并且要举一反三,避免发生同类问题。

4)在治理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重新研究方案,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职责,对一些遗留问题、重大问题集思广益,彻底解决问题。

5)监督体系(包括安全监督和技术监督)必须发挥监督职能,对隐患治理过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问题按时高质量的完成。

6)隐患治理结束后,隐患治理部门、提出部门要对治理结果进行逐级验收,最终构成验证和评估报告。对于治理效果不贴合要求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时间,重新治理。

7)各隐患治理职责部门要每月总结评比隐患排查治理情景,总结治理情景,构成书面报告,上报安全生产管理部。

1)根据隐患的大小及其危害程度,公司将对隐患发现者和治理及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项目部安全生产奖惩规定》有关条款进行奖励。

2)对于不及时整改或不上报的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按情节严重程度,将按照公司有关管理规定严肃考核。由于整改不及时或防控措施和预案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而导致发生异常、障碍、事故的部门和职责人,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从重处罚。

3)对排查工作执行不力,未能及时发现隐患,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部门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从重处罚。

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篇三

为强化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迅速消除安全生产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有效遏制安全职责事故的发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隐患:本制度所指隐患,是指可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2、隐患分类:一般隐患系指危险性较低、事故影响或损失较小的隐患;重大隐患系指危险性较大、事故影响或损失较大的隐患;异常重大隐患系指危险大、事故影响或损失大的隐患。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2、“抓生产必须先抓隐患整改”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4、实行隐患部门及主要负责人负责制,重特大隐患整改期间昼夜监控和重特大隐患整改逐级上报制。

所有隐患必须建立隐患档案,重特大事故隐患应“一事一档”。隐患档案一般包括:隐患部门、具体位置或部位、类型、相关图片、整改方案、整改职责部门、职责人,整改期限及标准要求,隐患整改阶段性总结及情景反馈意见、隐患注销和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处事故隐患等相关资料。

1、人的不安全行为整改,本着“发现一处,随时消灭一处”的整改原则,对人为隐患,要经过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严抓各项制度落实,强化考核,拒绝“三危”现象,努力提高全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安全防范意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隐患整改,要增加必要的安全投入,及时按相应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维修、加固、整治隐患部位,重视隐患部位的养护和跟踪监控,加强现场管理,建立隐患整改信息联络体系,确保隐患整改措施得力,职责到人,整改到位。

3、隐患整改要按计划及时限要求完成。对一时不能整改彻底或整改期限长的,要采取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安全监控及防范措施,制定相应的重特大险情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严格24小时昼夜值班制和领导带班制,确保万无一失。

1、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监督系统内隐患整改工作,隐患部门对隐患整改的具体方案实施、监控、安全防范具体负责。

2、要建立隐患整改定期调度制度。隐患部门每周检查一次整改情景,项目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或委托其办公室每月督查一次全项目部隐患整改情景。

隐患整改完毕,隐患部门要构成隐患整改总结,填写隐患整改反馈单,并按规定上报。同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处事故隐患,追究构成事故隐患的职责人,以警后事,杜绝类似情景的再次发生。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隐患整改工作,力求把各类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隐患整改,异常是重特大隐患整改及时、彻底的,项目部将上报公司给予通报表彰,并对及时发现,上报重特大事故隐患的,或在隐患整改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必须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存有隐患,尤其是重特大安全隐患瞒报、整改措施不利、或久拖不改、或不按规定及时整改到位的部门,对因整改不彻底而酿成事故的,将从严追究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职责。

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篇四

为了贯彻落国家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做好商品混凝土预拌公司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巩固和提高我单位生产中的安全工作,确保实现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结合生产的实际情景,特制定本制度。

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深入排查治理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认真落实交通部提出的“两项达标”,做到“四项严禁”,建立和完善“五项制度”要求,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以治理安全隐患为重点,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推动安全生产职责制的落实,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部署与分级实施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短期治理与长期规范相结合,对搅拌站的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进行逐一排查。

四、排查治理范围和检查类型

安全生产用电、高空作业、特殊生产工种作业、防火安全、防洪安全,安全行车

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篇五

本提纲主要用于企业改制上市,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战略规划。

一.企业概况

1.企业情况。(了解以下内容)

(1)注册全称;

(2)注册地址,办公地址;

(3)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到位情况)(4)法定代表人;

(5)企业性质;(国有、挂靠等)

(6)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生产、加工、流通等)(7)注册(创建)日期。

3.工商注册重大变更情况,如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等。

4.企业简史。

(1)最初业务性质和规模;

(2)业务扩展和转变状况;

(3)主要历史事件和变动;

(4)历史遗留问题和对目前主营业务以及管理的影响。

5.企业发展过程的合并,联合,重组事件及其原因和背景。

6.股东情况。

(1)全体和主要股东介绍;(2)股东的影响力;

7.企业持有的特许证照和特权种类清单。

(1)政府的所有批文(包括合资,产品,技改,改制等);

(2)特许经营牌照;生产经营许可证件(市场准入的文件)8.法律尽职调查状况。

(1)目前涉及或可能涉及的重大诉讼,仲裁或违法而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

(2)法律诉讼涉及的标的(金额)大小;

(3)企业之间互相担保情况。

9.列举企业特许经营合同。(加盟、特许供应等)

10.列举企业所有子公司和下属部门的名称,地点,产品,功能,创建日期,股权比例,附企业关系结构图。

11.企业区位优缺点。

12.协助企业的机构(法律,财务,广告,公关,银行,保险)名单。

二.企业所有制和产权关系

1.企业性质:国有。

2.企业产权是否明晰,产权的界定;

3.有无遗留问题,如虚假出资,资本金不实;

4.企业管理体制是否按《公司法》规范化。

5.与上级主管部门关系描述。投资者/行业管理/授权/承包/计划单列/租赁/挂靠。

1.企业管理机构图。

(1)现在管理架构;

(2)机构沿革和重大调整事件;

(3)部门职能关系和职能分工。

2.机构人事。

(1)行政人员数量;

(2)管理人员统计资料;(3)一线人员的统计资料;

3.企业的规章制度清单。(制度性文件、程序性文件、控制性文件)

4.重大事务决策机制与流程。

(1)法人治理结构;

(2)领导分工负责结构;

(3)重大决策程序说明。

5.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

(1)产权关系。全资/控股/参股。

(2)行政关系。行业管理/下属/挂靠,代管。

(3)财务关系。承包,租赁/拨款/统收统支/模拟法人。

(4)人事关系。独立/非独立。

(5)其他方面。信息,资金,市场,原料,培训,商标,名称。

6.企业经营项目状况。

(2)重要业务,合资伙伴情况。

四.企业人事情况

1.企业职工现状。

(1)总人数;

(2)年龄,性别结构与数量;

(3)专业,职称,技能结构与数量;

(4)离退休人员结构与数量及退休办法;

(5)定编定岗状况,富余冗员状况;

2.企业职工变动情况。

(1)过去三年企业职工变动情况,结构和原因;

(2)未来三年企业职工变动预测,结构和依据;

3.职工工资和福利。

(1)近三年及目前各级职工收入水平以及发放状况;

(2)职工年工资福利总额;

(3)工资福利占销售额的比例(前后三年);

(4)企业收入水平与当地或同业比较;

(5)企业现有福利项目,计划及设想,尤其三项保险及费用的缴纳状况。

4.职工招聘和培训。

(1)一般职工招聘渠道和特殊待遇;

(2)中高级职员调整及补缺情况;

(3)企业重大人员调整及补缺情况;

(4)未来三年里拟将多少生手培养为熟练员工;

(5)职工的训练和培训发展计划。

5.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资料。

(1)姓名,年龄,所受教育,工作简历,职业兴趣;

(2)在本企业工作年限,职务和责任,能力和业绩;

(3)工资,奖金及占有股份。

6.所在中层干部统计资料。年龄,性别,教育,经历,技能结构,所持股份与报酬,业绩,专业经验,志向目标。

7.企业高级人员(经理层,董监事)的行为。

(1)专长和短处,如何取长补短;

(2)个人奋斗目标和专诸业务精力;

(3)可能存在的与公司利益相关的问题;

(4)是否有辞职另起炉灶情况,企业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

8.企业劳资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与工会关系。

9.职工工伤记录和劳动安全措施。

五.所处行业和市场概况

1.行业历史。

(1)省内该行业发展简历;

(2)行业重大历史事件,技术突破,重要产品。

2.分类和技术标准。

(1)按国内(省内)外标准对行业产品分类;

(2)行业标准的主导者;

(3)国内(省内)外同类产品的主要技术标准;

(4)企业产品的先进性与行业比较。

3.近5年或10年国内(省内)产销量比较。

4.近几年国内(省内)用户分类及购买力分析。

5.相关行业未来走向和市场预测。

六.供应链管理状况

1.企业所有产品或服务项目清单,客户服务档案,包括名称,规格,单价,产销量。

2.每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下列项目:

(1)技术经济性能指标;

(2)产品在省内的地位及竞争性,是否有产品优势,如物美价廉,有独创之处或专利;(3)市场饱和度(市场容量估计)。

3.产品的组成部分,产品示意图。

4.产品可替代性和发展方向,拟开发新产品或服务项目。

5.质量管理。

(1)国家与国际的质量标准;

(2)获得的质量证书;

(3)质量管理责任制建设。

6.近几年产品退货率,赔偿(按价值或产物量),以及因产品质量而引起投诉,诉讼或行政处罚。

7.企业近几年开工率和设备利用率,生产率。

8.原材料采购渠道,采购政策与订货程序,与供应商的索赔规定及其他合作情况,有哪些大的供应商,有哪些长期,稳定的供应商,与各主要供应合作的历史和合作关系。(供应链评估)

9.有无潜在的供应商,改变供应商的可能性及条件。

10.原材料供应协议清单及标准格式合同样本,原材料库存要求及现库存量。

11.是否有配套件(容器),配套件(容器)的来源,质量状况与运送方式,配套件(容器)的定价方式及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2.决定自产或外购的标准,产品的自制率,价格量自制率的变化情况及与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

13.关于原材料与配套件(容器)的供应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 14.获得关键原材料的方法及对短缺的防范。15.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步骤,程序及工序流程图。16.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属通用标准型还是客户特殊要求型。

17.企业和生产设施及生产过程与同行最佳水平的比较及各自特点,是否具有特长。 18.企业对生产过程,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的改进设想。

1.企业销售管理状况。

(1)过去几年的销售量以及产品销售结构,占同类产品比例;

(2)主要销售区域;

(3)企业市场增长盈利历史,前景和预测依据;

(4)期望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9)产品利润率; 2.企业的客户群。

(1)长年客户名单;

(2)重要客户名状况:购买量,总比率,信用记录,购销合同,付款方式;

(3)过去几年主要客户变动情况;

(6)顾客:阶层,年龄,性别,兴趣,地域背景等。

3.列举企业的代理商,供应商,批发商,零售点。(包括供应商的评估以及经营代理的风险评估-采购、供应能力以及紧急供应能力)

4.企业具体销售方式,上门推销,代销,邮寄,零售,批发等及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5.过去如何开拓客户市场。

6.国内(省内)外销售网点的布局。各销售点的营业证照,职责范围,人员数量与责任素质,近年的销售情况。

7.销售协议的签订,销售合同的副本。

8.销售活动的周期性,季节性,国民经济景气指数影响。

9.销售价格的制定是否受国家政策限制。

10.售后服务的网络图,服务网点数量,人员数量与素质,售后服务的基本措施,收费标准,保修方案及作业图。

11.“三角债”的详细情况,帐龄分析及坏帐预测。

12.在销售方面是否有重大投诉,诉讼或行征处罚。

13.与竞争对手比,企业对销售渠道有否优势;

14.企业与竞争对手的销售方式,销售成本比较优势。

15.竞争分析。

(2)依据竞争信息制定的计划和策略方针;

(3)对手近期的可能突破及保持市场地位的对策;

(4)对手的营销弱点及利用;

(5)对手的目标,现行策略及规划设想。

16.影响企业业务的因素分析。

(1)现有行业业竞争;

(2)替代产品;(3)原材料竞争;(4)顾客的竞争。17.竞争要素比较分析。

(1)产品或服务的优点;

(2)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深度;

(3)可盈利程度;

(4)资金来源;

(5)公司的规模和实力;

(6)产品的经济效益;

(7)市场地位:垄断市场,销售量;

(8)推销方法;

(9)独特的销售计划。

18.客户群体在未来的变化。

(1)变化趋势和预计下步意见;

(2)追踪需求变化并调整;

(3)对反馈意见的处理。

19.列举产品说明书,小册子,推销宣传材料。

20.近几年的广告(营销费用)支出和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21.未来几年企业产品或服务推销方式的重大变动。

八.企业经营许可状况

1.企业土地使用权状况。

2.特许经营权情况。

九.经营收入状况

1.近几年销售收数据(总数和按产品类别细分)。

2.企业产品销率。

3.主营收入和比率。

4.经营收入的季节性特征。

(1)销售曲线,峰值;

(2)调整措施(生产,存量,人员,价格)。

5.销售回款速度和外欠比例,应收款帐龄分析。

6.存货管理及报损处理。

7.销售收入趋势。

(1)公司产品或服务是否供不应求?(订单,市场分析,顾客反映);

(2)公司产品或服务是否供过于求?

(3)未来收入预测。

十一.财务数据

1.前三年企业和主要下属公司的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

(2)损益表;

(3)财务状况变动表;

(4)现金流量表;

(5)企业的债务结构。

2.未来一年的财务预测指标。

3.负债结构以及是否有银行贷款,贷款项目以及运营状况(较详细描述)4.企业盈亏平衡分析(设备利用率,销售量,销售收入)。

5.企业成本。

(1)企业固定费用(成本)清单;

(2)企业变动费用(成本)清单;

(3)企业主要开销清单:稳定性;

(4)企业开支控制:收集数据周期,控制措施,固定费用与可变费用替代性。

6.帐务处理(双向)。

(1)企业的赊款帐户(占十分之一以上);

(2)无能力付款帐户;

(3)有能力支付未付帐户及原因;

(4)平均欠款天数及款龄分类结构。

7.库存处理。

(1)清库周期;

(2)库存物资结构统计;

(3)企业库存控制系统;

(4)积压库存处理办法(财务处理)。

8.企业对外投资清单。企业规划和投资项目的项目概况以及财务分析表。

9.企业资金来源一览表。来源,数量,年限,利率,附加条件,用途。

10.企业税收。

(1)前三年的税率和税收走向;

(2)未来三年的税收走向;

(3)未付清税收状况。

11.考虑最理想,最可能,最坏三种情况下,未来几年企业的如下项目:

(1)预算收入;

(2)资金流动情况(收入时间);

(3)年终结算结果;

(4)年净收入与总资产,投资回报。

12.企业的土地,房产面积,价值,房地产资料。

13.企业可能的隐形资产。

14.企业意外事件的责任,范围,损失及措施。

15.企业的财产和其他保险情况。

16.企业对改善财务形象,资产负债结构的措施。

十二.资产和基本建设状况

1.企业资产一览表。

2.企业固定资产。

(1)近几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净值;

(2)折旧方法和年限分类表;

(3)主要固定资产数量,价值,使用年限和寿命;

(4)主要设备变动情况和运行特点;

(5)主要设备、厂房等经营性固定资产维护状况;(6)固定资产清单; 3.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种类和价值;

(2)专有技术状况;

(3)专利:数量,实施状况,价值,有效期;

4.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或国有资产登记,查核是否有产权纠纷。

5企业是否已进行资产评估及其结果。

6.列举新建,在建,拟建的项目情况。

7.以前的基建情况,是否有索赔,质量等遗留问题。

8.基建和设备采购是否用招标制,其效果及难点。

9.企业对资金来源偏好(借贷,入股或其他),企业对新投资者的股份限制。

10.企业原业筹资的机构与方案,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11.企业原有投资和回报状况,对投资者保证的回报率和方式。

12.未来几年企业筹资计划:资金用途,分布,回报。

十三.环境保护

1.企业生产经营及产品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情况。

2.国家对企业所在产业及技术领域的环保政策。

3.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影响。

4.企业污染状况和处罚情况。

5.近几年治理污染的费用开支和措施。

6.今后的环保计划。

十四.公共关系和企业文化

1.企业对外宣传。

2.企业是否有系统的公关方案及实施效果。

3.近几年企业在传媒的报道,图片集。

4.各级访问企业的情况。

5.企业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情况。

6.企业是否倡导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形成的历史概况。

7.职工对企业精神的认同程度。

8.企业有无企业形象系统(cis)规划,导入的兴趣。 十五.企业办社会状况

1.企业办社会的内容清单,如学校,医院,职工,住房,食堂,托幼,敬老,商店,社区服务,治安,道路,绿化区。

2.各项服务内容占有资产,从来人数,业务量,效益,经费来源及经营特点。

3.企业近三年在这些服务的收支情况(总数和分项)。

4.企业分离非经营性资产的计划方案和进度。

5.分离的障碍和难度。 十六.与外界周边关系

1.企业所在区位(厂址)的优劣并开发价值。

2.企业在当地和主管部门所属企业中的地位。 3.是否与所在社区有冲突和矛盾。

4.当地对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态度和承受力。

5.企业是否因地区规划而面临在当地厂地搬迁,易地生产经营或土地功能置换。 6.当地改革进程对企业有何影响。7.列举企业长期打交道的政府机构。8.企业在执行政府政策法令时:

(1)曾经,可能遇到的问题;

(2)各级政府机机近期发布的有利的,不利的规定。

(3)政府部门间相互矛盾规定的执行。

9.当地政府对企业的特殊政策。

(1)计划单列;

(2)如国有资产授权,划拨和托管企业;

(3)各项试点:优化资本结构,改制试点;

(4)税收优惠:减免税,税收返还,统一纳税;

(5)资金支持:挂帐停息,贷改投,贷款额度及贴息,政府专项资金;

(6)产业政策和特许权;

(7)再就业与劳动人事政策。

10.国资体制,政府机构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十七.未来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

1.企业过去总体战略计划及演变,影响因素。

2.企业制定的未来发展战略文本。

3.企业总目标和各部门目标发解,用流程图说明实现企业总体现 目标过程中各主要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生时间。

4.竞争对手的战略计划和与企业关键因素的比较。

5.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现有状况与目标间的差异分析。

6.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障碍,制约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措施。

7.企业对重大阻碍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未来几年的经营计划及实施措施,企业采取哪些措施和步骤保持企业持续发展。

9.企业对未来3~5年当地,中国,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10.未来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的批文文件。

十八.党群关系与民意

1.企业的党群活动。

(1)列举党群组织和人员数量;

(2)活动范围,影响力及改革趋势;

(3)经费开支和工作制度。

2.廉政建设。

(1)企业内部的经济犯罪状况;

(2)经济犯罪对企业的影响;

(3)廉政建设规章。

3.员工对改革的态度,积极性,心理预期。

4.管理人员对改革中涉及员工下岗,分离社会职能,导入管理层持股与职工持股的物质承受能力。

公司制改制工作总结篇六

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改制和困难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管理工作,方便离休干部就医,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属国有改制和困难企业离休干部持卡就医实施方案:

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经费来源渠道不变,实行持卡就医,单位尽责,部门配合,财政保底。

1、根据市委老干部局提供的企业离休干部名单,市医保中心负责制卡,企业离休干部在定点医院(不含院外诊所)就医。

2、企业离休干部在定点医院持卡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经医保中心和企业离休干部主管部门(或托管单位,下同)共同审核后,由企业离休干部主管部门与医院结算付费。需转外就医者按规定办理,医疗费经医保中心审核后,回原单位报销。

3、为确保企业离休干部持卡就医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由企业离休干部主管部门分别与医保中心、定点医院签订医疗费支付协议,对困难企业无法支付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由医保中心负责担保。

4、企业离休干部主管部门收到医院和医保中心的缴款通知后,须在三十天内向医院支付医疗费。逾期未支付医疗费的,医保中心将通知医院停止使用该单位离休干部就医卡。

5、需财政补助的困难企业和企业改制预留资金不足的企业,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资金补助。

6、居住在新罗区外的企业离休干部原则上按现有就医模式实行,如需在新罗区实行持卡就医,由企业离休干部本人提出申请,经市委老干部局和企业离休干部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在新罗区实行持卡就医。

7、要求维持原有管理办法的单位,必须做好企业离休干部的思想工作,征得每个企业离休干部签字同意后,以主管单位名义向市政府作出承诺。同时,健全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努力为企业离休干部提供医疗保障。

1、市委老干部局负责把企业离休干部名单提供给市医保中心,由医保中心与定点医院建立管理网络,对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进行监督审核,便于企业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统一向医疗单位结算付费。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离休干部主管部门和持卡人执行持卡就医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2、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督检查,督促医院进一步加强企业离休干部持卡就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企业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改制和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主动履行职责,切实保障离休干部医疗费用,并确定一名工作人员(管理员)与医保中心联系,负责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用的审核和支付工作。

本办法于200x年1月1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