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字治理报告(实用5篇)

小编: LZ文人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治理报告篇一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各领域民生短板,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十三章 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妥善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群体就业等突出问题,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水平。

一、推动高质量就业创业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规范收入分配和工资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初次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正常调整机制,推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善地市以上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全面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鼓励和支持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收入。健全职工工资决定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持续提高转移性收入

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职能作用,统筹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多渠道多举措做好“六保”各项任务财政资金安排。强化政策资金整合,确保基本民生支出需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社会保障托底,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财政政策与消费政策协同,积极做好财政促消费专项资金,积极推出消费券、惠民卡等相关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实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础工作,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力度并明确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养老、医疗、社保覆盖面,提升各项保障标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生活保障水平。保障低收入人群救助待遇,落实重大疾病生活保障、教育专项救助、民政帮扶救助、防贫保险、产业就业扶持等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经营性收入。

第五十四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数字治理报告篇二

当前,受经济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上升、业绩增长的压力,同时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了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是企业实现数字化的深入阶段,是指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内外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业务价值,改进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智能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流程自动化、分析决策智能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化。流程自动化主要针对企业内部操作流程和客户交互流程的自动化,一般只涉及数据识别,属于感知智能技术的单独应用;分析决策智能化则对应的是认知智能,能够在数据结构化处理的基础上,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进行分析和决策;商业模式创新化对应行动智能,主要表现形式为人机协同。

总体上,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处在流程自动化阶段,分析决策智能化及商业模式创新化还处在尝试探索阶段。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nlp文字识别等技术已能够代替部分重复的人力劳动,帮助企业实现诸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ai辅助业务决策:海量的数据经过数据治理,通过ai模型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挖掘数据的业务价值, 进行原因挖掘、趋势预测等,辅助业务决策。

同时,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也面临多方面挑战。

2020年以来, 新基建政策不断推进,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基建范畴。新基建政策成为了企业采纳人工智能技术的助推器,将加速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

数字治理报告篇三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三十四章 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制度供给,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组建一批符合我市产业投资和发展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动寻求与大型央企省企及优秀民企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升市级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统筹管资本要求,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充实投资运营公司资产、资金,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健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机制,提高经济治理能力。实施投资建设项目标准化工程,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实施程序,完善政府投资全过程监管制度,提升政府投资管理水平。选择有条件的区域推广应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一会三函”模式。完善招投标制度,健全招标人决策机制,进一步落实招标人自主权,在评标定标环节探索建立能够更好满足项目需求的制度机制。

三、深化财税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种改革,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探索包容审慎的税收征缴方式,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培厚税基培强税源。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扩大内需、自主创新、重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规范有序推进ppp模式,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撬动作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财政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

第三十五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出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加快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一、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办法,保障建设用地区域占补平衡需求。完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

二、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以完善劳动就业法律制度为抓手,打破城乡、地域、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积极顺应新产业和新用工形式的变化,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畅通职称评审渠道。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畅通海外科学家来华工作通道。

三、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加快金融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多层次融资信息和对接平台,完善常态化政银企保联动机制。支持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深度扩展与京津金融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加强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

四、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大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健全多元化技术研发支持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与京津共建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新型研发机构。

第三十六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持续跟踪、定期评估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有利于项目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实施民营企业“百千万”提升工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税费、融资等优惠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完善资源要素保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二、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数字治理报告篇四

以^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供给发力,激活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年度重点任务,以重点工程为牵引,稳步推进。

——中央主导,地方主责。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层面统一规划、领导,地方分级实施。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数字治理报告篇五

高质量统筹发展“四种类型经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发挥区域协同协作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提升经济治理效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一章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聚焦提升城市发展位势,加快构建“一核一环多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城市创新力、承载力和竞争力。

一、打造城市经济发展新地标

以中央商务区为城市经济高端聚集高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打造、高水平建设,重点布局金融、商贸、总部、科技、文创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华北地区示范性金融商务服务业集聚地,打造城市中心地标。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为城市经济开放发展高地,建立全面创新开放的体制机制,打造开放前沿地标。以高新区为改革创新发展高地,全面加大政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地标。以特色街区为城市经济消费增长高地,提升休闲娱乐、商贸物流、文化风情等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发展地标。以滹沱河特色经济带为生态文旅高地,加快布局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商务会展、科创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打造休闲旅游地标。

二、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业态

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到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博会的影响力,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中国数字新城。提档升级会展经济,着力扩大数博会、通航会、旅发大会、药博会、动博会等重大展会影响力,打造面向国际、辐射京津的全国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着力做大楼宇经济,围绕金融、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闲置老旧楼宇利用,盘活楼宇存量资源,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楼宇。持续推进夜经济再提升工程,深度激活夜消费“新引擎”,打造夜经济地标、升级夜经济商圈。

三、强化城市经济产业新支撑

提升金融业,完善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桥西区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改造提升南三条、新华集贸商品批发市场,打造以商品展示、vr体验、私人订制、电子交易等多功能的商业中心街区。提升旅游业,培塑正定古城、滹沱印象、百年石门、鹿泉慢城、通航基地、都市桃源、淘乐国际7大城市旅游品牌,打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培优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开放式科技服务体系和省会特色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办好十大工业设计产品概念奖评选、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专栏24 城市经济

1.“185”城市中心打造工程。“1”即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打造市级地标性城市中心;“8”即新规划建设8个区级城市中心,分别是裕华区东南智慧城、中冶盛世广场,长安区保利广场、荣盛-元泰,桥西区西美花街、祥云国际-塔谈国际商贸城,荣鼎商业圈、中储-红星美凯龙;“5”即谋划建设高新区天山世界之门、正定县滹沱河艺术生态岛、鹿泉区鹿泉北国奥特莱斯、栾城区北国传媒、藁城区信誉楼商业圈。

2.亿元楼宇培育工程。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楼宇经济的意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基金,扶持一批高水平的亿元楼宇,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重点支持中冶盛世广场、永生万汇城、平安金融中心、富邦金融广场、隆基泰和大厦、中商大厦、元泰中心、融创中心、恒印智慧城市、颐高新经济产业园和金茂生态创智科学城等项目建设。

3.总部经济提升工程。积极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企业总部,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商务、居住和人文环境,加快推动中央商务区建设,在外围城区集中建设一批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总体上形成“一核引领,多心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推进石药集团总部及be中心、快手创新中心、华药总部、常山北明软件区域中心、藁城中国振华(石家庄)总部基地、高新区创新药研发总部及生产基地、栾城北方国际五金机电数字化总部基地、无极尚太科技北苏总部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4.打造夜经济品牌。持续推进夜经济建设工作,组织各夜经济参与企业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商超、综合体和商业街的基础设施提升、品牌业态调整。

5.改造提升特色街区。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业态多样、文底深厚的商业街区,继续打造民族路步行街、火车头步行街、勒泰庄里街等12个品牌街区,推动县域特色商业街发展。加快各街区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优化调整业态布局,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加大对各街区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市商业街区知名度。

6.建设“石字号”餐饮品牌。以“石字号”餐饮和金凤扒鸡、中和轩等老字号为重点,每年组织开展美食文化节,推动传承创新,提升餐饮服务水平,促进餐饮市场消费繁荣,打造石家庄餐饮品牌。

7.培育会展品牌。全力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精心策划申办1-2个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的高端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培育和升级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高端国际会议和展览项目,举办1-2项国际体育赛事。策划申办1-2个以非遗和博物馆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题材的国家级产业峰会和展览项目,培育20个以上具有规模效应、行业权威性和知名度本土特色产业会展品牌,谋划中国(石家庄)冰雪(体育)产业博览会、中国(石家庄)国际奶业博览会、京津冀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交流对接会等国际化区域会展项目。

第二十二章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县域特色经济振兴,推动产业集群跨行政区协同、高质量发展,破除县区壁垒,跨越行业沟壑,形成融合创新、协同合作、自我赋能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一、打造开放发展先行区

突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在全市及冀中南高质量全面开放的引领地位和窗口作用,探索建立高质量全面开放体制机制和服务贸易新范式,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培育壮大微生物药产业链、生物制药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产业,加快推动进口药品口岸建设,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发展临空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特色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临空农产品交易、跨境电商、临空文旅、临空金融等新兴业态,打造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建立空港、陆港联运机制,积极推广“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打造国际物流创新发展高地。

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依托高新区、鹿泉、藁城、栾城、正定、赵县、元氏、晋州等区(县),重点聚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环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带。依托栾城装备制造产业园、高新区和经开区、鹿泉开发区,布局发展南部产教融合创新、东部研企集成创新、西部央地协同创新等三大创新高地。依托高新区、鹿泉经开区、正定高新区,集聚发展电子信息主导产品及材料、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产业,支持晋州、赞皇、元氏、灵寿等县(市),布局发展电子信息协作配套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藁城,加快新型高端医药制剂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依托正定、赵县、晋州、元氏等县(市),加快上下游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打造京津冀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栾城、藁城、赵县、元氏等区(县),引导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集聚。

三、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集区

依托新乐、无极、晋州、平山、高邑、赞皇、井陉及井陉矿区等县(市),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激发传统产业活力。支持平山、矿区打造精品特钢基地,支持赞皇·高邑建筑陶瓷、晋州·无极·正定装饰板材、平山·井陉矿区装配式建筑部件等绿色建筑集成基地、灵寿·鹿泉·行唐等装配式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循环化工园区新型化工材料和氢能基地、井陉钙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高邑、晋州、行唐、赵县、无极等县(市),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纺织服装、家纺布艺创意、皮革产业生产聚集区。依托赞皇、晋州、新乐、行唐、赵县、元氏等县(市),打造京津冀重要的精品蔬菜、干鲜果品、放心粮油、优质乳品、高科农业及特色加工食品生产供应地。

四、打造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

发挥太行山和滹沱河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强化保护中适度开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健康养老服务项目,拓展休闲农业、休闲运动、民俗体验等新模式,发展集健康、养老、休闲为一体的新业态,打造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提升发展太行山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带,以太行山沿线山林水生态良好的地区为依托,积极引进京津战略投资,适度开发山岳型、森林型、古村落型、冰雪型等休闲项目,集中布局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候鸟式”养老群落、特色康养小镇和一批健康养老产业综合体等各类养老设施,打造一批集健康、养老、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培育发展滹沱河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带,统筹沿河生态绿廊建设和乡村农业发展,簇团布局健康养老、休闲运动、医疗保健等项目,打造一批健康休闲特色小镇,带动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打造全市城乡居民周末休闲首选地和健康养老聚集区。

五、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按照一山一水的自然脉络,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积极推进旅游线路、品牌、市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建成京津冀休闲度假中心、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在西柏坡核心区强化红色教育功能和红色氛围营造,在赞皇、井陉等外围红色资源丰富区域,实施红绿结合,创新创意新业态项目,打造成集教育、休闲、养生、度假、体验五位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依托正定古城打造古城印象综合体验地和文化修学旅游目的地,依托华药老厂区、君乐宝乳业等发展工业游,培育发展天长镇、段家楼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积极发展文化旅^v^生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宫灯、宫面、剪纸等旅游伴手礼加工制造业。突出嶂石岩、苍岩山、井陉太行古村落、五岳寨·驼梁、天桂山、蟠龙湖等不同地域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新业态、新载体,创新开发商务会展、运动体验、影视演艺、主题游乐、民俗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发挥平原地区农村田园、乡村民俗、文化遗存等优势,突出生态农业支撑和优秀文化引领,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田园综合体、生态庄园和特色小镇旅游项目。

专栏25 区域经济

1.开放发展先行区。突出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在冀中南开放的引领地位和窗口作用,探索建立全面开放体制机制和服务贸易新模式。到2025年,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打造高度协同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2.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依托高新区、鹿泉、藁城、栾城、正定、赵县、元氏等区(县),聚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环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以上。

3.传统产业聚集区。依托行唐、新乐、无极、深泽、晋州、平山、高邑、赞皇、赵县、正定、井陉及井陉矿区等县(市、区),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到2025年,形成一批带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4.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发挥太行山和滹沱河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强化保护中适度开发,集中布局健康养老服务项目,拓展休闲农业、休闲运动、民俗体验等新模式,发展集健康、养老、休闲为一体的新业态。支持石家庄康养中心、河北野生原度假村、井陉矿区国和医养结合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立足冀中南、面向京津的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

5.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按照一山一水的自然脉络,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积极推进旅游线路、品牌、市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突破亿人次。

6.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高新区先进设备制造、经开区生物医药、循环化工园区化工、鹿泉区电子信息、栾城区装备制造、藁城区碳纤维新材料、平山县金属制品、无极县皮革和装饰材料、晋州市纺织、元氏县装备制造、正定县板材家具、行唐县乳业、赵县纺织、新乐石雕、灵寿县石材、深泽县日化、井陉县钙镁、高邑县新三台鞋业小镇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集群(基地)。

第二十三章 提升发展园区经济

统筹全市园区发展资源,合理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园区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发展。

一、增强园区发展能级

统筹各类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等,科学确定园区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实行园区动态调整、优胜劣汰,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影响力和整体实力。发挥国家级开发区“领头雁”作用,对标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做优做美环境,做大做强产业,在全国排名不断进位。省级开发区围绕产业链延伸和完善,谋划布局配套产业,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先导区。支持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扩区提质,加快壮大实力,提升综合发展能级。推进区域范围内各级园区实质性整合,推动企业入园,支持条件成熟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国家级开发区。

二、推动园区专业化发展

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产业聚集区,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物流链稳定性,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建链”。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向开发区集聚。突出高新区科技创新功能,加强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复制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做优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三、增强开发区承载能力

加快“新九通一平”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开发区到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开发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推动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智慧园区”。改善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条件,新建一批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开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试点,推行“标准地”改革。加大政府投入,新增政府债券向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倾斜,鼓励园区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实行特职特聘、特岗特薪等激励制度,大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

专栏26 园区经济

1.提升园区能级。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提升园区环境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园区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以上园区达到1家、超2000亿开发区达到2家、1000亿以上达到7家、500亿元以上达到8家。

2.园区招大引强工程。瞄准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活动,壮大园区发展实力。每个开发区明确1-3个主导产业,年度主导产业招商项目不低于70%,每年至少引进一个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和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内资项目,其中高新区每年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利用省外资金50亿元以上。

3.园区外资扩量提质工程。围绕集聚高端高新产业,着力提高外资质量。确保实际利用外资超1亿美元以上、开发区达到4家以上、亿美元开发区达到5家以上。

4.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按照绿色化、标准化、循环化的要求,加快“九通一平”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开发区到高速公路、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开发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