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事迹心得体会(优质6篇)

小编: 笔尘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追授其“时代楷模”称号;福建省委、福州市委分别追授其“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为持续深化英模教育,进一步引导激励全市审计干部忠诚履职、担当作为、拼搏奉献,全市审计系统掀起一股学习“时代楷模”潘东升先进事迹的热潮,积极培育更多“潘东升式”党员干部,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审计形象,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贡献审计力量。

学深学透,汲取“时代楷模”榜样力量。理论实践结合学,福州市审计局第一时间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会,组织全体干部收看央视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深入学习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罗源县开展“向潘东升同志学习,提高审计服务水平”主题党日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学,积极引导全市各县(市)区局广泛掀起学习热潮。长乐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自主相结合”手段,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不断丰富学习载体,组织印发《潘东升同志事迹材料》小册。福清局依托社区共建活动,深入基层开展“向潘东升同志学习”专题党课,带领社区干部和党员走进英模、感悟初心。截至目前,全市审计系统累计开展各类专题学习活动10余次,受教育党员200余人次。

对标对表,培育“潘东升式”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补短板,发起“点上学习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活动,依托“审计点上临时党组织”市直优秀党建品牌载体,要求审计人员对照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主动查摆不足,积极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扯扯袖,以审计项目为阵地,把学习活动与项目实施有机结合,使党员干部将学习热情转化为推进审计工作的高昂斗志,不断提升一线审计干部“战斗力”。对标楷模促提升,培植梳理“我是党员我带头、急难险重我先上”的理念,组织开展“审计干部职工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数据分析大比武”等,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争当“核查问题能手、分析研究高手”;主动发挥“全国文明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十个一”行动助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实现全局在职党员100%赴社区报到,充分激发审计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求实求效,推进“审计形象”工程建设。福州审计以潘东升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审计,高质量发挥审计服务监督保障职能。__年以来,紧紧围绕“建设六个城”“打响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等,开展经济创新发展、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等政策落实及资金使用绩效审计,抽查80余家部门(单位)8家园区5328家企业159个项目,涉及资金290.06亿元;持续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抓项目促提升”“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337个重点建设项目及大型活动提供审计监督跟踪服务,涉及计划总投资772.68亿元,促进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资金生效。

进一步凝聚推动福州公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省市审计机关联动重点跟踪推进福州市公安队伍政府采购行为自查整改工作,确保整改落实落细落到位,截至9月,市公安局共计抽查采购项目45个,发现4大类20种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率达100%。

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年8月12日凌晨4时41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89年生命历程永远定格的时刻。作为作物遗传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作为华农老校长,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作为一个身上仍留有传统风骨印迹的知识分子,他在临别之际捐出880余万元毕生积蓄......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卢永根出生的上世纪3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战乱苦难的时期。1941年,香港沦陷,他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也因此对侵华日军之残暴、纷乱战火之无情,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笔。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就读岭南大学的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届学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学术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

1956年,时年68岁的丁颖在卢永根的鼓励支持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卢永根也始终传承着丁颖的学术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还培育了30多个水稻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是卢永根的座右铭之一。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极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面对家人的百思不解,“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是卢永根唯一的回答。

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卢永根: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回忆道。

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领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回顾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几点体会:要把教学科研工作看作一种事业;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魅力在于人格力量;教师和科学工作者也要讲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断努力学习。”在本报20__年10月30日刊发的署名文章中,卢永根写道。

__年3月,87岁的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将十多个存折内的毕生积蓄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算上每笔转账输入密码、签名的时间,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而当时的卢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

880万9446元,当看到卢永根颤颤巍巍地掏出用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热泪盈眶。这是华农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献身科教业,桃李竞芬芳。严谨为治学,潜心研稻香。平生唯节俭,一世恨铺张。老病捐积蓄,精神播远扬。”华农总会计师蒋育燕的诗,满是一位后辈的质朴情感。

卢永根夫妇住的房子,依然是华农的房改房,位于五层,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原来夫妇俩都是自己打扫卫生,近年来才请了个钟点工,定时到家里帮助清理。“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

“作为中科院院士的杰出代表,卢永根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诠释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科技价值观,彰显了中科院院士称号的荣誉所在。”在给卢永根的慰问信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写道。

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时刻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树起了一面旗帜,值得我们每一名年轻干部深刻学习。

奋斗的青春最闪亮。卢永根的事迹一经播出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水稻的科研事业不懈奋斗着,他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他用尽全力攻破的一件件难题,他耗尽心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书写着水稻科研史上的`传奇,他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钟爱的事业和人民之中,留下的是最有温度的情感,他所奋斗的一生是满怀希望与激情的一生。

奉献的大爱暖人心。“布衣院士”卢永根,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水稻科研事业,简陋的家庭摆设、多年未换的绿色毛衣成为卢院士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不舍得对自己投资,更不舍得浪费,哪怕一粒米的粮食,就这样一个吝啬得院士却豪放地将积攒的880万元全部捐赠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并将遗体无偿捐献给了医学事业,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是书写大爱的步伐,让我们震撼,更值得我们学习与追随。

卢永根院士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那份坚定的理想信仰与永恒的奋斗精神却永远闪亮,广大青年干部要努力向卢院士看齐,站在新时代的奋斗起点,用奋斗描绘青春的底色,兢兢业业创事业,无私奉献谋实事,踏踏实实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誓言,扎实推动当合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杜富国养成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特质,是红色沃土滋养形成的自觉,更是传统赓续的血性担当。

“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研究决定,给你记一等功1次。现在,为你颁授奖章和证书”

月24日中午,陆军某扫雷大队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仪式,为扫雷英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希望你更加坚强,争取更大的荣誉!”仪式现场,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为杜富国佩戴一等功奖章。“是,!”杜富国声音洪亮。病床上的他,挺直了腰板,抬起了残缺的右臂,敬上一个特殊的军礼。

杜富国养成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特质,是红色沃土滋养形成的自觉,更是传统赓续的血性担当。

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基因注入了杜富国的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红色基因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滋润着他不断成长。

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听前辈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战士。

参军出发那天,杜富国和湄潭籍的新兵们仰望红军塑像,他知道这些穿着青灰色土布军装和方口布鞋的前辈,就是和家里爷爷一起说过话、患过难、打过仗的长辈,心里平添几分亲切与敬意。向这些红军爷爷敬了第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小时候听到的红军故事,杜富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杜富国说:“和战争年代相比,我们排雷的危险要小得多,受了伤治疗条件也好得多。想一想先辈们,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将面对另一种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标:“虽然没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名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扫雷战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孩提时代起,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模的名字就如雷贯耳,自己能够穿上军装,和这些英雄同在一个集体,杜富国深感荣耀。

年9月,全军挂像英模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两人。只比杜富国大5岁的张超,让杜富国深受触动:英雄,离自己是如此近。

新训结束,杜富国被分到一个英雄的边防连队。他记得新兵下连第一课,指导员组织他们参观荣誉室时,讲述了连队战斗英雄严玉忠的故事。这位在战争年代立战功、受表彰的英雄,让新兵杜富国倍感荣耀:他就是我的榜样!

,杜富国和战友们响应号召,来到英雄的扫雷大队。被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的三队队长蒋俊峰,参加国际维和扫雷行动的四队队长李华健,在扫雷作业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战士程俊辉闪亮的英雄名字,成为杜富国心中的一盏明灯,点燃了一名战士的英雄梦。

入伍不久,杜富国和战友们面对军旗庄严宣誓:服从中国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杜富国把军人的铮铮誓言铭记于心:扫雷兵,就是要上无人敢上的虎山,就是要冒常人不敢冒的风险,就是要拿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抗洪抢险,许多部队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与洪水搏斗。而今,杜富国和战友们唱着军歌奔向生死雷场,战友们唱着军歌为他颁授一等功奖章。在军歌声中,杜富国和他的万万千千战友,向前,向前,向前,在强国梦强军梦的道路上冲锋前行!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从海拔、地貌、位置上说,这座山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最险。但这座山的精神高度,远远超越1422.2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屹立于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山。

年11月,扫雷大队四队来到这片英雄之地扫雷。在30多年前的战争中,先辈们与边疆人民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杜富国所在的扫雷队,每年清明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于这里的900多位烈士,人人都有感人心魄的事迹。看到韩跃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国和战友们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系老山主攻团5连尖刀班班长。在老山作战中,他主动承担了最关键、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开辟通道任务。当其他排雷手段失效时,他带领战士以身踏雷,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终于在冲击主峰的战斗发起前,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是排雷,同样是士兵,同样20多岁,同样在老山。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扫雷兵,多了无畏,多了豪迈:我们扫雷历的险,算得了什么!韩跃奎老班长,我们踏着你的足迹来了!

在这片浴血之地,杜富国和战友们穿着厚如棉衣的防护服作业,一天下来汗水能把防护服浸透,第二天又穿着还没干的防护服上山作业。日复一日,防护服汗迹斑斑,汗味浓厚。3年来,杜富国和战友们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没餐桌,没午休,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啃下了老山雷场这块“硬骨头”。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续写着英雄的故事。一年前,杜富国和战友排雷作业后,排着队手拉手通过雷场,将四号洞雷场交还给边疆群众。如今,一棵棵树苗、一片片草果在倔强生长,给边境乡亲们带来了脱贫攻坚的新希望。

观看杜富国先进事迹有感

作者:李海亭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感动中国对杜富国的颁奖词。

当我看到这位英雄的事迹后,心里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敬佩和感动。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面对危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战友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难道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难道他不知道家人和孩子在等他平安回家吗?我想这就是值得让人钦佩的地方。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说说口号,而是他把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变为实际行动,他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革命军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我做为一名收费员,每天用辛勤的付出换来司乘人员满意的微笑是我奋斗的目标。但是我觉得这种付出与英雄比起来,还差的很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杜富国遇到困难危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奉献自己,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杜富国观后感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辞。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扫雷时,杜富国面对半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对同组的战友呐喊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战友一侧,战友得救了,而他失去了双手双眼。他用惊天一挡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入伍8年,在杜富国这个年轻战士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爱,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爱,是支撑杜富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令人敬佩的奇迹的爱;这种精神,是把爱国、爱军队和爱人民统一起来的崇高精神。杜富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真切诠释了勇于献身使命的奉献情怀。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身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不怕千难万险、不惜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扫除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得到了弘扬。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这是杜富国灵魂深处最珍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要在面对危险时“让我来”,脏活累活“我先来”,开辟通道“跟我来”,遇到困难“有我在”。让我们为新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

杜富国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精选

高年级的中队在看完《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先进事迹后,队员们纷纷写下了自己感动的话语。一字字都表达着自己心底的感受,一句句都饱含对杜富国英雄的关切。队员们都看得非常的细心,有的写到“我看到杜富国叔叔虽然失去了双手,但他依然微笑,他最后敬礼时颤抖的那只残缺的手,是因为他疼吗?不是,是因为他是一名军人,军礼是最高的敬意,就像少先队员行队礼表达敬意一样,我真想在他的面前向他敬一个队礼,我是多么崇敬你啊!你是我们湄潭人的骄傲!”;有的写到“杜富国叔叔你的这种大无畏精神让我敬佩,你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还坚强地面对,每天还坚持做运动,不拖后腿,你真棒!”......

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万亩荒山换新颜——张连印用退休后的18年,在风沙满天的雁北大地上,躬耕荒山秃岭,守住了家乡的绿水青山。从士兵、少将到“当代愚公”,张连印坚守理想信念、始终砥砺前行,在绿化荒山的新战场上继续走出一条峥嵘之路。

从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军令状的一刻起,这位“树司令”就放弃了安享天伦的舒适,挑起了生态治理的重担。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张连印心中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赋予了他一往无前的冲劲、迎难而上的闯劲和咬定青山的韧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任何伟大事业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理想信念代代相传。正因理想信念所赋予的持久定力与不竭动力,人纵然无法一时撼山振岳,但必能久久为功、移山填海。秉持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无到有、迈向了由富而强,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惊世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个历程当中,有多少荒山变绿海的震撼故事,又有多少张连印这样的平凡英雄。

新征程已在眼前,今天的奋斗者更是大有可为。张连印的人生故事鼓励我们,擦亮理想信念明灯,做立根固本、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耕一块自己的绿洲。

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教师节时,我收看了陈立群校长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电视直播,前几天我再次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的学习,对陈立群校长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先进事迹感受颇深,他不惧艰苦、婉拒高薪,不忘初心、至诚为民的精神,深深值得我学习。

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当地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将其聪明才智倾囊相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认真履行好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我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我更要学习程立群校长不惧艰苦、不忘初心、至诚为民的精神。

首先我要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人”。要当好主角、抓好主业、尽好主责,用强烈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严肃的落实态度,做管党治党的书记,担起管党治党的责任。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支部活动,引导党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要对本支部党建情况摸得透、钻得细。要找好抓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找准党建和扶贫的结合点,立足党建职能,抓好班子、强化支撑、夯实基础,以党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为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要做好贫困群众的“知心人”。全面摸清贫困户的底数和致贫原因,为每一家每一户制定合理有效的脱贫思路和办法,使贫困群众心里有盼头。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贫困群众关注的小事实事入手,认真做好村庄道路硬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与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贫困群众的合理诉求给予及时解决,做贫困群众的“家里人”,真正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赢得民心、树立形象。三是做好产业致富的“带头人”。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促进党建联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富民步伐,作为当前首要任务。研究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没钱干事的问题。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唤醒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行动。用好党员创业致富贷款,大力支持贫困户创业致富。注重发挥村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带富作用,打造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农村致富带富队伍,促进党员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