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书文化心得体会(汇总8篇)

小编: BW笔侠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二

读书是旅行,是心灵的陶冶,是拓展人生视野和智慧的途径。文化读书更是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充满魅力、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下,感受历史、人文、艺术的美妙,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近年来,阅读热潮愈发高涨,而文化读书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一名读者,我也深深感悟到文化读书的魅力和价值,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重视文化多样性

读书能够引領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而文化读书则能够深刻地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民族和历史时期所拥有的独特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文明的宝库,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价值,应该赋予它们平等的尊重与重视。在我的读书经历中,我发现文化多样性是文化读书的一大重要体验。我喜欢阅读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独特文化背景的小说。比如《平凡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家庭、乡村、城镇、社会等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和生命的追求,让我深入感悟到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增长了自己的文化知识。

第三段:文化读书使我更加思考

文化读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更使我从中寻找文化的共性,并对人性、社会与真理等问题有所思考。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最感兴趣的是传统文化,因为它记录了许多我们的先辈刻苦探究、实践和总结的知识和哲理,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所需要的智慧所在。比如,我喜欢阅读诗词歌赋,尤其是唐诗宋词。在欣赏这些古诗文的过程中,我总会发现很多关于人性、人生、情感和境遇的智慧。每当我读完一首诗歌文言文之后,就会开始自己的思考,思考作者在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启发。

第四段:文化读书反映人类灵魂的执着与追求

文化读书是一场穿越时空、跨越历史、文化和地域的灵魂之旅。在文化读书中,我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灵魂里所渴望的是何等的执着和奋斗,这些执着和奋斗被传递给后人,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纽带。比如,书中关于谋求世界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以及它背后的人类追求,都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充分体现。在阅读期间,我发现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第五段:结尾

总之,文化读书是一种学习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在文化读书的世界,不仅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瑰宝,更有深刻的人类智慧和灵魂追求,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头脑风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体验到更加广阔而有意义的阅读空间,让文化读书的花朵绽放於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我们自身人生的重要收获。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三

午后,阳光暖暖的从窗外照射进来,窗台上一盆绿萝郁郁葱葱,肥大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颤动,茂盛的九里香正抽着嫩芽。

我的手指拂过书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书皮仿佛是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亲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

翻开书页,“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余秋雨先生这样说着,这样想着,这样走着,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洗去最后一点少年英气,最终疲惫地伏在边地旅馆的小桌子上集结成了这本书。

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来不能简单的看成一本游记,它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一种寻找。张晓风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通过文字体现对山水、对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变化映射人生的变化。作者用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蕴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文化,值得好好的读一读。

作者一路走来,从莫高窟到阳关雪,他见证了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我也曾去过莫高窟,去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游人还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没有开放。游客们都排着队,静静的听导游讲述佛教故事。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里。历代的工匠们在这里开凿洞窟,绘制壁画,他们中间隐藏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历史在这里连绵层累,色彩在这里挥洒跳跃,生命在这里蒸腾飞舞。难怪作者会深情的写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莫高窟是我们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他浓墨重彩的写都江堰,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们世世代代纪念。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祈求能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民众们以他们独特的纪念方式世代传颂李冰父子的功绩。

他用低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缓缓的讲着江南小镇,讲着白发苏州、讲着西湖梦,把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声俱佳。写《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又直接触及到中国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国文人几百年来在寻求真理、寻求自我的艰难历程。余秋雨先生这一路走得风尘仆仆,带着历史的烟尘,带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和挣扎,脚步踉跄,身心俱疲,又满怀希望,他让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继承和发扬。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四

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生活、学习历史,还能够感受文化。阅读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在读过很多书籍后,深感读书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对自己的读书体验进行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知识

第一批书好像有了太多太多有关伦理道德的文字,这使我很受益。让我学到了“儒家”的道德十分严谨及其在历史中的影响,让我学习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纷纭复杂及其各自的文化价值。通过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我深刻感受到读书不仅带给我们的是知识,还能让我们明白历史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同时,通过读书也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丰富我们的视野。

第三段:提升语文素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风格各异的文章,有的文章很优美,有的文章很精练,有的文章很肆意。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语文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进而在写作或者是交流沟通的时候有更好的表现。

第四段:平衡生活

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读书可以让我们抽离出那些琐碎的时间,让我们在每个空闲的时间里,沉浸在书中,静下心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读到好的书籍,可以让我们洞悉生活中更深刻的层面,了解人生的真谛,感悟一生的奋斗。

第五段:总结

阅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之一,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增长我们的知识和阅历,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压力。文化因读书而传承,因传承而发展,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传承,就能让文化发扬光大。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五

文化读书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不同文化和角度的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素养。在这个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时代,文化读书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得到滋养,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的历史。

第二段:阅读打通一扇窗户

读书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它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知道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素养。同时,读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代的思考方式和社会背景,了解人类的历史和现实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变迁。

第三段:寓教于乐的阅读方式

尽管阅读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从中获得乐趣。相反,读书应该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热情。当我们在阅读时,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思考方式,领悟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感受到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深厚热爱。

第四段: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一个技能,需要不断的锻炼和提高。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注意读书笔记的记录,理解书中的概念、结构和主题,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在阅读时,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尊重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思想内涵。

第五段:结论

通过文化读书,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和历史,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文化读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它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我们能够开启一扇窗户,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探究人类智慧的深奥内涵。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六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七

人们常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在大学生活中,我不仅通过阅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也逐渐领悟到了一系列的读书文化心得体会。

首先,读书能给我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每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感受着文字的魔力。我曾读过庄子的《逍遥游》,深受其思想的启发。庄子在书中提到,一个人应该保持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放下欲望,追求思想上的自由。通过阅读,我找到了自己对世界的独到理解,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开阔。读书使我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其中,真正地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其次,读书能够培养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文字本身,还要探究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反复思考和解读,我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当我读完一本书后,我会思考其中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时候,我还会创造性地将所读书籍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拓展和扩展,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我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边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再次,读书能够开阔我的视野和世界观。世界之大、人类之广泛无奇不有,但是我们个人的认知和感知总是有限的。通过读书,我能够跳脱出自己的狭小世界,去认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当我读完一本具有文化背景的书籍后,我会对其中的文化差异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启迪。例如,我曾读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它通过描述日本学生们的情感和生活来涉及校园恋爱、精神疾病等日本社会的现象。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和魅力,还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进而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读书能够陶冶我的情操和品格。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着挫折和压力的阶段,而读书是我疏导情绪,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读书,我能够找到共鸣和安慰。有时候,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读一些励志故事或者名人传记来给自己壮胆和鼓舞。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能够看到那些在逆境中咬牙坚持的人们,看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坚持与奋斗的重要性,并激发起我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毅力。读书不仅能够娱乐我的心灵,还能够提升我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总之,通过读书,我们能够获得很多的收获和成长。它能够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和享受,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开阔我们的视野和世界观,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品格。读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修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都会坚持读书,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与作者们实现更深入地对话,不忘初心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文化心得体会篇八

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但是与其他游记不同的是,《文化苦旅》中,作者写下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富有哲理,但同时又太过苍凉、沉重。

如同作者在《自序》中的直白:“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素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的主凋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物构成。或许在常人眼中山水仅是高山流水,不无特别之处,象征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他超越了现实中的诗情画意,还回顾与历史,欣赏着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游历的途中,再翻开历史的长卷,叠加自身的观念,呈现给读者新的“文化之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先生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读《天一阁》那一章时,我的心再一次疼痛起来,那些书籍,那些心血,那些积攒了几百年的财富,最终都变成了遗憾,如果是黄金或者玉石这样地丢失零落也决不会使人这样地疼痛。

特别使我感同身受与心神向往的是《江南小镇》。我曾亲眼看见过小镇上的生活与人文风格。周庄、同里、乌镇我都去亲身体验过,看了这篇文章,如同找到了知心(想法一致)。说到江南大家的第一感觉:秀美、清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梳髻少女,洗衣、涴纱女,这些画面会是头脑的“首映”。的确,江南小镇就是如此。安静是这里的“特产”气氛,民风淳朴无可厚非,以至于无数艺术家在此安家、创作。从作者的言语中无不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无不流露出喜爱与向往之情,诗人从这里得到归隐,文人墨客这里从不缺。小镇是那么得充实。这里自然也少不了藏书阁、书堂,朗朗读书声飘然入耳。小巷里没有一句粗话脏话,怪不得那些高素质的艺术家会选择这里。或许,生长在大城市中,学习的压力,城市的喧闹,是我特别钟爱这种宁静、朴实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吸引着我,秀丽的景色使我陶醉,悠悠文化是我所向往的。

掩卷,产生最多心灵共鸣的是《白莲洞》里的一段话:“既然人们还得返回黑洞,为什么还要披荆斩棘地出来?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这样,当人们重进黑洞,才不会对着蝙蝠和盲鱼羞惭。”

读罢,我开始体会到作者《自序》中的另一段文字:“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