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大全5篇)

小编: 碧墨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篇一

初二学生由刚接触物理的新鲜感转瞬就到了迷茫期。他们对一些概念似是而非,看似简单不值一提的问题往往出错,考试总得不到高分,学生、老师、家长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如何使学生对物理保持长久的兴趣,轻轻松松学好物理,真值得我们反思。

结合本学期的教学,我在加强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记忆技巧,使学生能通俗地理解一些较难弄懂的问题,教学上取得了一点点突破。一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性经验,供大家参考。

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后,如何快速理解音调的高低这一概念,我借助空玻璃瓶,装不同量的水,通过敲击和吹气使其发声。学生听音,辩别音调高低,引导学生明白:敲和吹时是什么物体发声;发声的物体大小长短有何变化;对音调有何影响。最后得出:敲击时,主要是瓶子发声,水多对瓶子的振动阻碍大,瓶子振动慢,音调低,反之,音调就高。而吹气时,主要是空气柱发声,水少时,空气柱短,振动快,音调高,反之,音调低。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暖水瓶灌水时音调的变化,来判断水位的高低,加以对音调的巩固,效果较好。

物态变化学习后,我引导学生画物态变化示意图,强化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液化、凝固、凝华要放热。学生以“熔汽升――吸热,液凝凝――放热”加强印象。

在长度测量、画平面镜成像图的练习中,学生很容易忘记估读和把平面镜成像画成实线,我充分利用上课师生问好的时间,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测长度要估读”,“画虚像用虚线”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测长度立即想到估读,看到作图就想到虚实。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充分利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特点,巧妙解决了蜡烛烧短后,光屏上像的升降问题。我要求学生把这根光线看成“跷跷板”,蜡烛烧短向下,光屏上的像向上,反之就向下。同时强调,凸透镜向上,“跷跷板”向上,像也会向上。学生豁然开朗,永远不会忘记了。

针对凸透镜成像难掌握的情况,我通过实验,巧妙总结: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并强化理解物近的“近”以焦点为参照物,不管实像虚像只要物体靠近焦点,像就变远变大。只是在焦点以内时,靠近焦点时,物体距透镜较远。

总之,我们用心教学,多注意学生思想,巧妙利用一些顺口溜,就可以化难为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利于他们学习。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篇二

20xx年7月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上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如学生在试卷第2小题“对温度的估计”与第6小题“对半导体材料的认识”两题答对率只有58%。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透镜的应用、热学知识理解难度较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是而非。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缺失。

4、实验探究训练不够。对学生课外小实验利用不好,以致学生对实验观察、动手、分析、归纳、概括、探究能力比较缺失。教学中我对实验中相关现象、规律、问题都进行了引导分析、详细讲解,而且也进行了与考题类似的练习。可是考试结果看来答对率仍不高,只有50%。由此反映,教师“填鸭式”教学远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现象中归纳、概括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效果,而且单纯的演示、填鸭式讲解、机械化训练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5、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6、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篇三

教学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上发现许多的问题。我进行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多鼓励我的学生。学生的在活动研究的过程出现许多的问题,有很多的我没有预料的到的。比如象滑轮的轮槽穿线,使用测力计方法等。我想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没有接触过,动手的能力不好。一开始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的时候,老师应该多加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信心的进行进行探究活动。但是我当时发现学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学会方法,我非常的生气,进而训斥了几个学生。然而这一训斥的后果出现了,学生对于活动就比较的懒散了,没有兴趣进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我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心态上进行磨练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的兴趣。对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谅解和鼓励,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教学和学习,就是学生在错误中,在失误中进行探究,进行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积累经验,进行磨练学习心态,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一些简单问题和事项,他们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知道,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认真去听。因此我想在学习中,我要再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方面进行想法设法的进行引导。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4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同样应让同学分组动手操作,可将原来机械实验盒中的有关器材作为分组实验资料供同学使用。

1、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有同学会认为定滑轮费力,因为要用三个钩码的力才干提起两个钩码的重物,教师应对此予以引导,可在两边各挂两个,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说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坚持在一定位置上,从而使两边的力量达到均衡状态,说明定滑轮即不省力也不费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还是有些些费力的)

2、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发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同学。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甚至有同学在汇报时,能发现用了一个动滑轮后,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课实验,包括6、7课实验,均需要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同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我在课前准备弹簧秤时,发现20多个弹簧秤居然只有两三个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松动而导致弹簧脱离,不得不一一拆开进行修复,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还好极早准备极早发现,不然上课时就只能做演示实验了。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上课所需的资料应提前准备,并进行细致检查,以免误事。

4、最后一个考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不能走过场,应让同学在充沛讨论考虑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篇四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习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习特殊现象,再学习一般现象,即先学习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习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舟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篇五

《走进分子世界》是本章的第一节,由于这一章——《从粒子到宇宙》是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所以学生在感知这些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对学生微观分子模型的引导。

但学生对新知识并不了解,很多微观的模型无法回答,导致了课堂引入较为困难。

总体上来说,今天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演示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掌握较好。整堂课流畅紧凑,细节突出。特别是引出分子模型之前的三个演示实验,效果较好。第一个是说明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我是用放大镜把粉笔笔迹放大,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个的微粒,并且空隙也能够看的清楚。还有第三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由于这个实验的操作器材没有,所以我改用黄豆和大米进行实验。学生很容易说出是大米进入了黄豆的空隙内。我发现:小小的几个演示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分子模型都非常重要,所以同学们一旦对分子模型有了一定印象之后,再后来的分子动理论就能较容易接受了。后来做的一个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也非常成功:1把饭卡放在有水的桌面上请同学把它拿起,对比没有水时两次所用的力的大小。2把两铅块粘合在一起了效果很明显。

在后来说明分子间距离跟平衡位置距离时,又作了简单介绍。其实这是高中内容,但这里稍微带一下,我认为能够帮同学们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破镜不能重圆”等。

在得出分子动理论之后,刚好打下课铃,所以,本堂课任务基本完成,唯有遗憾是不能再用几个例题帮同学们加深理解。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提问学生时应注意引导,还有就是问的问题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在纠缠不清等等。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我都要时刻注意,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和简单的学,只要用心发现,总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关于这节课的反思,简单就讲到这里,其实,一节课的反思远不止这些,以后的课堂,都是最好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