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论文申论(大全5篇)

小编: JQ文豪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政论文申论篇一

针对配置制度来说,主要是在微观的方面依然是缺少着自主权利,同时在劳动激励方面也不足以及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对宏观的经济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扭曲,也导致无法实现帕累托效应的实现。

一、体制变迁中渐进性策略

所谓的渐进性改革是根据休克治疗法在一般情况下为经济转型的策略选择,但是变迁方式的选择会对原来制度和路径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为避免利益格局出现变化以及利益出现冲突,必须要对其成本进行适当的增加。但是在我国财政管理的体制改革主要是采用渐进性的测量。首先是需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增量,也需要对现有的利益进行承认,使其能够对新采用的制度作出适当的安排。其次便是提高推广实验,可以在较小的试点来进行,如果取得了成功,那么便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后作出大范围的推广。最后便需要对其不断的完善和调整,可以建立起一个制度的框架,在能够保证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之上上进行稍微调整,最终使其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关于体制变迁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强制变迁方式的分析

主要是讲制度变迁作为主体所在,比起国内也可以将体制变迁作为“强制变迁”,然而针对于这两者来说,但是在实践之中对其是很难进行分开,并且变迁中是需要对其主体进行博弈,使其能够实现体制方面的变迁。目前我国财政体制主要是根据政府部门作为主体,在进行制度选择中,政府制度变迁途径选择将会起到衡量性的作用,并且政府部门也是扮演者决定着的角色。政府部门具有着稳定的控制力以及渗透力,也能够保证变迁中处于支配的一个地位。

三、体制变迁为帕累托改进过程分析

财政管理进行改革主要为利益调配以及在此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将其称之为非帕累托改进,但是特定的政府材料增加是需要根据奇台政府部门的材料来对所存在着的代价进行降低,虽然是政府部门可以获得一定利益,总体上依然存在一定差别,并且所获得利益的程度也较低,从而感受到一定的损失,然而针对于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变迁的时候,是需要在不损害原来政府经济效益的背景之下,使其能分项体制改革的增量收益,并且这也是一个帕累托进行改进的过程,无论是采取包干制度来代替传统的统收制度,或者是采用分税制度还对包干制度进行代替,在制度的调整过程中是应用了“基数法”来对其收支的转化进行确定,也能够对地方的利益给与保证,同时也是为xxx的一种补偿方式。

四、关于我国的xxx以及地方政府是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经济理性

在我国虽然是一个制度较为单一的国家,但是,对于每一级政府部门来说也具有着一定的经济理性,自从在我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政府部门便开始实行高度的集中制度,在每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着的博弈使其不断的向着xxx集权逐渐的向其进行转移,之后则是实行了包干的制度,每一级的政府部门便采用了各种手段和xxx进行博弈,之后在我国实行了分税制度改革之后,为了能够获得更过的返还技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必须要能够提高财政部门的收入。然而在所得税进行改革的时候,我国xxx决定了其所得税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做出计算,但是每个地方的政府所得税存在着非正常化的大幅度提高。在进行博弈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上级政府是处于优势的状态,然而下级政府部门则是处于劣势状态。针对于这种博弈来说,在体制进行改革的时候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变化。然而每一级的政府部门在向上级进行负责中也需要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出服务。

五、针对于体制法制化的程度不高分析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进行变动的过程中相对来说较为频繁,并且进行体制变迁的时候自身的约束力也并不是很强,在每一级政府部门间也无法存在着较为稳定的法律体系,所以,在进行信息收集以及谈判的时候也会存在着较大的消耗, 也会导致其成本出现增加。但是伴随着财政体制出现频繁的变动,也将会提高寻租的可能性,在地方政府中,一般情况下采取寻租的方式来进行“跑部进钱”,除此之外我国地方政府在于xxx进行博弈的时候,地方政府部门也能会采取漏洞从而钻法律空子,甚至是故意增支减税,对于这种做法来说,双方将会陷入到“囚徒困境”的一种局面。所以在xxx和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的时候,xxx必须要对其规则进行强制,但是这种方式也将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对法制化体制进行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间财政关系由原来的行政向着宪政进行转变。

六、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研究后可知,我国建国以后因为政府目标以及财政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前,其中央的集权是采取收统支的体制,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则是为财政包干的体制。然而从制度方面来说,对于这个变化主要存在体制变迁选择渐进性改革策略、体制变迁是一个帕累托改革过程以及中央和地方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理性,而日后发展方向主要由行政向宪政转变的过程。

猜你喜欢:

政论文申论篇二

摘要: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政论文颇具特色,在文章组织体例上有着一定的总体性特征,对当今文章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立足于文章学视野,从王安石具有代表性的政论文入手,着重分析其政论文在文章组织方面的特征,以便加深对王安石文章组织的认识。

关键词:王安石;政论文;组织特征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从古至今都广为流传,尤其是他的政论文,占据王安石散文的半壁江山,是古今大家们相继模仿的范本,历来被人所称颂。南宋的陆九渊就说:“公之文取材百氏,附翼六经,与韩、柳、欧、苏、曾氏,卓然成七大家。并传海内,当与日月争光,岂以刻不刻为公重哉?”(陆象山《序》)。《宋史》中也说其文“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茅坤在《临川文钞引》中说:“以予观之,荆公之雄不如韩,逸不如欧,飘宕疏爽不如苏轼父子兄弟,而匠心独具,意在言外,神在象先,如入幽林邃谷,而杳然天,恐亦古来所罕者。”作为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文章主要是为变法服务,主张为文“务为有补于世”。这些政论文针对北宋的政治形势、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注重说理。从文章的组织体例来看,具有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说理透辟、论证深刻等总体性特征贯穿其中,文章布局严谨、结构完善,组织特征鲜明突出。

首先,政论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布局相当严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具有纲领性的政治论文,全文大一万字之多,在没有标题、分段的情况下,在结构的安排上却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茅坤评其曰:“此书几万馀言,而其丝牵绳联,如提百万之兵,而钩考部曲,无一不贯。”它首先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北宋王朝所以内外交困,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不知法度”,进一步强调选拔和任用有革新思想的人才,是实行变法革新的首要条件;接着,着重分析了教育改革问题,揭露了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端,并相继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教育的和科举制度的措施;最后根据改革运动失败的教训,变法必定会遭受到阻挠,要求仁宗皇帝坚决镇压顽固派的反抗,扫除障碍。文章论述层层递进,相当具有层次性。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政论文在文意的阐述上是层层递进,极为分明的,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迅速把握结构和主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其次,王安石政论文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分条列举上。为了更好地表达、阐述某一观点,王安石政论文常常分条列举,使文章整体上井然有序,极为连贯。现就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两篇政论文进行详细解读。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对“所谓陶冶而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进行分条列举,逐条给予详细阐述: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此教之之道也。”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故曰:此养之之道也。”

“所谓取之之道,何也?……,此取之道也。”

“所谓任之道者,何也?……,此任之之道也。”

《朝百年无事札子》也是如此。文章就“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馋;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中的每一点所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条展开论述,脉络层次极强。可见,分条列举、逐条展开论述,使观点表达更为明确,文章整体的层次也更加清晰明了,这是王安石政论文的一大特色,在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而且,王安石的政论文还借助于一些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脉络词语使文章脉络清晰化。现就《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才论》对此作具体的分析。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的“方今”一词: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

“方今制禄,大抵皆薄。……”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

“方今取士,强记博育而略通于文辞,……”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

如《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的“此”:

“……,此刑平而公之效也。……”

“……,此赏重而信之效也。……”

“……,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

“……,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

又如“故”一词:

“……,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

“……,故虽俭约而民不富,……”

“……,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

再如《才论》中的“此”:

“……,此一蔽也。”

“……,此亦一蔽也。”

“……,此亦一蔽也。”

最后,王安石政论文逻辑性强,论据翔实而典型,能够解释和说明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这说明了议论文为了有说服力必须要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而王安石的政论文正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征。首先,他引经据典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相当有说服力。如《上五事札子》:

“盖免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者也。”

“传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若三法者,可谓师古矣。”

引用《周官》、《王制》、《尚书》等经典著作来说明“免役法”的出处,证明古已有之,有力批驳了司马光顽固派对他推行的变法措施的攻击。如《上时政疏》中为了论证因循守旧会招致灭灭亡的结论,引用了晋武帝、梁帝、唐明皇三个皇帝丧失xxx的历史事例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辟理透彻。其次,王安石政论文论证深刻,逻辑性强。如《才论》对“人之有异能于其耳,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进行反论证,说明人才不会被埋没的道理。

参考文献:

[2]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谈凤梁、王欲祥:《王安石散文精品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文集・王安石文》[m].北京:xxx出版社,1997

[5]张会恩:《文章学初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政论文申论篇三

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申请程序繁琐,申请周期长

改造新建项目在由村级组织研究决定后,需要上报至乡镇分管部门,乡镇一级进行合理性、可行性研究调查。在有乡镇一级报送至县市一级农委、财政。经过批准审核再上报至省级财政、农业厅进行备案审批,最后村级议案才可以生效实施。审批时间比较长。同时村级项目申请资料的准备比较繁琐,需要多人、专人跟进项目资料的准备工作。所以村级项目议案从生成到审批实施时间过程时间跨度大,审批下来往往错过了议案项目最佳的实施时间。项目的时效性、实施效果有所折扣。

(二)奖补资金量不足,审批额度低于申请额度,影响制约投资规模

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农村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标准偏低,“政策”为了不增加村民的财力负担,按照相关规定农村在“政策”的实施中严格执行筹资筹劳上限制度,在现有的政策执行中存在小村做不了大项目、大村因为需要同时开展几个项目有难度的现象。而财政奖补的标准虽然已经努力提高并且对大项目给出了筹资优惠政策,但是还是不能满足村民解决公益事业大项目的建设意愿,还有第一年做了大项目第二年就不允许在筹措资金,给项目的后续操作和完善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缺乏对财补资金利用的长期规划,项目的整体性和延续性较差

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在申请时,村一级机构存在“过了这村没那店的心理”为了争取资金,项目在立项时缺乏充分的长远规划,致使在后续的使用中存在各种问题。施工中存在管理者临时起意,有修改施工方案的现象,造成施工难度增加。后期的使用中存在保养不及时,设备设施提前损坏的现象。

二、改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建议

(一)简化申请程序,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自“政策”实施以来,与村民息息相关的的各项民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针对于财政补贴申请手续繁琐这一难题,应该力求将补贴项目的申请程序大大简化,突出村民对议案负责的原则。申请项目需要的档案资料由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减少用于准备项目资料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使用,将信息化设施应用到财补资金的审批、发放和监管工作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审批效率,尽早让村民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还可以提升财补资金利用的安全性,防止挪用财补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确保财补资金量充足,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以前的政策是政府立项,政府负责 。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变成了以基层村民商议立项、政府协助引导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所以,政府加大对民生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可以从资金和服务两方面进行:一是对筹资筹劳制度灵活掌握,对有条件的村别对待,在做好民情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的筹措与审批力度,确保村级财补资金充裕,让所申请的建设项目都有足够的财补资金的支持,并借政策东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速度;二是财补资金服务方面,要促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乡村干部通过协助村民立项调查,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等工作,加强了与村民的交流,也让村民感受到了来自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的诚意,融洽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提高财补资金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

提高财补资金的利用率,才能真正盘活资金,让财补资金真正服务于农民百姓。对于财补资金的利用应集中改善农民生活与生产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改变农民自身生活质量来看,村内垃圾一直是农村卫生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以后,村内蚊虫鼠蚁明显减少,村容村貌在实施项目后显著改变。财补资金应用于农饮水工程实施后,农村饮用水质量得到了保证,对村内交通道路实施了硬化处理,实现了水泥道路无缝化连接,大大方便了农民出行。另一方面,随着农田灌溉机井和灌溉管路的完工,村民对种植农作物的收成有了收获预期,种植农作物有了多样性的选择,在财补资金的支持下,村民的种植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经济收入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了改善,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村民项目决策的参与度,强化财补项目责任

与被动接受援助相比,村民更愿意解决村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村民在建设项目选择、建设项目建成什么样等重大决策上,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村民在参与自身关系最直接、最希望办到的事情时,决策村内重要事物的参与度明显积极性增强,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间接增强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养成了参与村内民主议事的良好习惯,使村级村民民主治村的意识逐步加强。除此以外,对项目从前期规划到后期养护责任明确到人,加强政府对项目的后期检查力度,确保项目的延续性,使村民得到长远的实惠农村政治民主化、农村文明建设现代化得到了加强。

三、结束语

总之,现行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是政府实施的农村公益事业多元化的重要举措,它突出了政府对当今农村生活文明、政治文明的关怀,对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有积极作用。通过财补资金的支持,有效的解决农民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为农村各项事业良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加强了农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政论文申论篇四

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既有制度因素,也有人的因素。有人认为高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待遇差、流动性强,影响了高校的行政管理。[1]有人认为高校内部条块分割、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导致运转不畅,影响了管理部门效率的提高。[2][3]也有人提到,学校行政化、衙门化,校领导“官员化”是制约高校发展、影响管理效率的主要原因。[4]这些研究仅仅关注到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某些技术性层面的问题,而没有分析研究更为深层的原因。我们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是高校发展的趋势,因各种原因在短期内恐难以完全实现,解决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实现规范化管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管理规范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行政运行的效率。同时,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是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建立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以规范的行政管理机制为运行手段,合理配置学校各种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优质、高效地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规范化行政管理是确保高校教育、科研和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不可或缺的组织活动,推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对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把“规范化管理”内化为日常管理理念。许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深入探究其内涵,管理者缺乏对规范化管理的深入理解,未能真正领悟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和精髓,从而无法将规范化的要求真正贯彻落实到管理行为中,无法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将规范化的理念内化为管理者的规范化行为。二是“规范化管理”要求缺少操作性。规范化管理,就是要让各项管理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则要求各项工作都有具体明确的流程、标准和目标,做到流程简明高效、标准清晰规范、目标明确具体,管理者如果缺乏对自身所辖工作的规范化研究,就无法制定明确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手段,只能以经验式、粗放式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而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往往又是以规范化不够、管理效率不高为主要特征的。[5]三是把规范化管理简单地等同于教条僵化地执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具有一般性的规范要求和约束,而规范化管理则是在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是管理制度与学校文化的有机结合的产物。[6]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大学管理既要讲制度,又要有变通。不讲制度,管理容易张弛失度;不讲变通,被管理者难以接受,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得规范化管理流于口号。四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规范化管理。当前,学校的各类资源均由行政部门掌握和分配,但行xxx力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使高校这块崇尚学术的自由净土也滋生出权力崇拜和官僚主义。这也是不少专家、学者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管理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之所以一直强调法治,就是因为我们在管理中还有不少有章不循、随意决策的现象。具体到规范化管理亦是如此,一套很好的行政规范化管理有时会在领导面前低头,会在人情面前妥协,不能被有效坚持。

三、提升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水平的途径

对于如何提升规范化管理,不同的研究者会提出自己的处方,我们认为,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水平有五个主要途径,而“练好内功”是首要要求,其中包括多方面的具体规范。这五个途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练好内功,掌握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方法

1.决策程序化

提到规范化管理,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如何让员工按规矩办事,而没有意识到管理者的行政决策更应该规范化。行政决策失误比员工行为不规范所带来的后果更严重。推进高校行政决策程序化,首先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要实现高校行政决策规范化,必须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唯有理顺这个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其次,对于重大决策,应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征集意见、充分酝酿、作出决策等环节,使整个决策活动约束在既定的科学程序中,避免因决策者的个人情绪、认识和偏好等因素影响决策,使所有决策都是集思广益后的最优选择。程序化决策过程就是发扬民主的过程,既要重视专家的意见,也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级员工的意见,让各级员工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决策的拥护度和执行力。

2.权责明晰化

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体系设置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层次分明,隶属关系明确。行政管理包括组织、人事、教研、生管、后勤、保卫、财务等诸多方面的事务,另外,还包括对外联络、合作办学等工作。高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错综复杂,各部门之间既有业务上的对接,也有职能上的交叉。因此,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就要明确界定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权限和行使范围,从制度上杜绝敷衍塞责、争功诿过的现象。[7]通过逐级授权,明确各级管理的责权利,使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在自己行使的权力和职责内开展工作,既不越界管理,也不逃避责任,而是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机整体,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有序推动高校这个庞大组织的高效运转。权责明晰化还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守层级管理秩序,既要避免下级越级报告请示,也要避免上级越级行使权力。作为领导者,遇到越级反映情况问题时,可以作为了解搜集信息的渠道,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则应慎重对待,若非遇到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不能允许和放纵越级行为发生。应该按照原先设定的管理权限和办事程序规范办理,体现规范办事和法治的精神。越级行为的危害弊病是明显的,它架空了应有的管理层级,破坏了管理秩序,使中层管理者处于信息情况不了解、无法正常行使职责的被动地位。越级行为看似高效,其实是以损害管理秩序和管理的严肃性为代价的。

3.目标计划化

规范化目标管理,一方面要把长远目标分解成中期、短期目标,每个目标的达成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另一方面,还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并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领导层提出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各部门应从自身职能出发,将学校的总体目标分解成本部门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和应对措施。有了阶段性的具体目标,相应的责任人就能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计划措施达成目标。同时,作为更高一级的管理者,也能依据具体目标计划的实施完成情况来考核、评价下属部门、员工的工作情况,推进目标的实现。

4.业务流程化

业务流程化要求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对日常工作制定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和操作标准进行明确界定。在流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按照既定的流程要求进行工作,每个人的行为都要服从这个流程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业务流程化是对行政工作的规范化,而不是呆板僵化的教条。在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业务流程化一方面使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化繁为简,使员工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循序渐进,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走味、不变样。业务流程化对服务对象而言,是公开透明、结果能够预期的各种办事服务指南。能否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关键一点就在于能否推出相关工作的办事流程,提高教师员工的办事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目前臃肿的机构与人员进行必要的简化、压缩,以便建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权管理。

5.流程精细化

精细化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流程精细化建立在业务流程化的基础上,要求对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化、精化。强调对流程目标的分解、细化、落实,注重数量化和精确化。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细是细节、最小的工作单元。世界一流企业都注重精细化管理,他们不仅对工作提出原则性要求,制定出每个企业活动的具体流程,而且对流程细节都作出明确的规范。高校行政管理涉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方方面面,流程复杂,细节繁琐,细节把握得越好、控制得越严,行政运行效率就越高;反之,如果不注重细节的规范处理,而是留给员工随意处置,工作标准、服务质量就会因人而异,造成了巨大落差。比如对高校安全管理而言,安全无小事,细节定成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严重的事件,其起因往往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工作疏忽所造成的。

6.控制过程化

粗放管理的一个特点就是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把控。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当结果产生时损失也已无法挽回。因此,要加强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化管理,使一切工作都在可控范围内。控制过程化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掌握员工工作动向,避免因上下级沟通障碍或员工理解误差等使工作偏离预定目标,在不良结果产生之前及时进行修正;另一方面要监督工作进度,避免员工因缺乏积极性、创造性等问题而拖延既定的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实施过程监管,既是达成工作目标的保障,也是对员工的爱护。管理的目的不是要惩罚人,而是要让被管理者按规范要求做好工作。作为管理者应有这样的认识,在管理过程中不得不对员工实施处罚时,其管理就已经失败了。控制过程化就是要高校行政管理者改变管理方式,把管理的焦点放在结果上,把工作的重心调整到过程上来。强调控制过程化,不是要管理者一竿子插到底,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而是要重在把控工作方向,把控好关键的工作节点,这样才能即产生管理效益,又给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留有空间。

(二)依法治校,为规范管理构筑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所谓良好的制度环境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和制约监督。首先,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的基础。高校要建立并完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使各项行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否则,规范化管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实现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作为掌握行xxx力的管理者必须依法治校、按章办事,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上。再次,要对行xxx力进行约束。高校必须建立一整套约束监督机制,确保在公开透明的阳光下,公平公正地行使权力。一方面要切实发挥纪检监察、效能督查等部门作用,自上而下对各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另一方面,要营造民主氛围,重视工会、教代会等组织在民主办学中的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对学校领导、各有关部门的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注重能力培养,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

要实现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不仅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还要有一支具备规范意识和管理能力的行政队伍。规范化管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门管理科学,规范化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内化为每一位管理者的职业素养,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规范化。对高校行政管理而言,推动规范化管理的决策在领导,领导行为导向足以影响一所学校的行政风格,而落实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在中层管理队伍,他们是高校行政规范化管理的设计师和贯彻者,负责制定各项规范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流程和办法等。因此,推进高校行政规范化建设,不能只是喊口号、提要求,等待员工自我觉悟,而是要切实加强对行政人员尤其是中层管理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培训,并将培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使其真正掌握规范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否则,无论是规范化的制度建设,还是具体的业务执行,都难以实现规范化。

(四)恰当运用激励约束机制,为规范化管理添加动力源泉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作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下属为工作目标去奋斗。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能为高校实现行政规范化管理增添巨大的推动力量。惩罚只能在少数情况下使用,对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应该采用激励方式。对行政管理团队而言,可建立校内督查制度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将权力下放给院系和职能部门等二级管理单位,明确他们的责、权、利,按照设定的工作目标实施效能督查,从而激发出二级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对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可试点建立竞聘上岗机制,能者上、有志者上,给年轻干部机会,给资深干部以压力,有效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实施客观、公平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形成纪律严明、赏罚有据的行政管理工作作风。

(五)借力用力,通过各类检查评估提升规范化水平

针对高校的专项检查评估有文明学校、平安校园、党风廉政建设、防腐倡廉及惩防体系建设等项目。这些检查评估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诸多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既有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高校的行政规范化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高校应正确对待这些检查评估,将迎检过程当成加强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杜绝投机取巧的心态或一阵风似的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的做法,把检查评估当做鞭策、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机会,认真学习评估要求,对照评估标准查找自身差距,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修正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政论文申论篇五

2014上海基层人民警察考试考试申论文章写作分类解释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制作

微信:shoffcn

在上海基层人民警察考试考试申论答题中,关于文章写作部分学生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之一是策论文、政论文、评论文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就申论作答而言,用这些标签来区分申论文章,是不严谨的,因为申论文章本身远比这几个词要复杂得多。但是这种说法可以说是目前官方唯一的一种对申论文章类型进行了区分的分法,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有人拿着一知半解的态度去写文章,对于我们解题是无益的。所以,有必要对这些说法进行梳理,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申论文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策论文、政论文、评论文这样的论断从何而来。第一,国家考试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几个词,这些词大都是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考试中出现;第二,这几个词本身对答题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答题的具体要求。了解了这两点后,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区别。

策论文,直白一点的理解就是文章的正文部分要以对策为主。以写对策为主不等于只写对策,也可以分析问题、阐述理论,只是这些东西不能占主干。以对策为主也不等于罗列对策,策论文要做得有策有论,结构紧凑。即你要有对策的具体阐述,也要有对对策的论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