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敦煌壁画美术教学反思 敦煌壁画教学反思(大全5篇)

小编: 紫衣梦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敦煌壁画美术教学反思篇一

舞剧《大漠敦煌》仍作为一个话题在持续。深圳人当初真的没有意料到,舞蹈,原来竟能如此的摄人魂魄!我想,震撼应该来自于那一个个充满“电视思维”的舞蹈场面。莫高大漠寻梦,创作激-情势不可挡。舞剧在设计这个舞蹈场面时,明显意识到了个人肢体力量的单薄,于是运用了一个电视思维———“灵感视觉化”,两段风格迥异的女子群舞代表了莫高心中两种狂奔乱撞的创作灵感。这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人悲痛欲绝时插入霹雳和闪电,舞剧《大漠敦煌》在深圳的上演已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事。而它给深圳观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至今余温尤存。在文化界,舞剧《大漠敦煌》仍作为一个话题在持续。

我想,震撼应该来自于那一个个充满“电视思维”的舞蹈场面。莫高大漠寻梦,创作激-情势不可挡。舞剧在设计这个舞蹈场面时,明显意识到了个人肢体力量的单薄,于是运用了一个电视思维———“灵感视觉化”,两段风格迥异的女子群舞代表了莫高心中两种狂奔乱撞的创作灵感。这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一个人悲痛欲绝时插入霹雳和闪电,舞蹈场面“电视化”可以被看作舞蹈大众化的一个手段。同时,它更是陈维亚等中国“新生代”舞蹈编导在舞蹈观念更新大旗下的一次有力的实践。一个人举棋不定时镜头切换到层层推进的波浪,如出一辄。“虚”的情感在舞台上得以“实”化,观众视觉丰富了,舞蹈形象也更为饱满。月牙冲破父亲阻力追赶情郎莫高一节,“电视思维”痕迹显著。透明的幕布遮挡住的舞台后区,痴情女快“马”(特制木马)加鞭沿直线追出,舞台左前角,将军率一干人马作剑拔弩张状。这是同一时态下两个不同空间状态的营造。

舞台上运用此计,是舞蹈场面设计上的一个突破,让人觉得新颖。莫高与月牙莫高窟互述衷肠,月牙父的金戈铁马将之重重包围。镜头忽远忽近,描述骑兵铺天盖地的强大之势,强调出一种对比,形成一种冲击。电视可以利用镜头转换包括“特写”捕捉同一时空下,同一情势中不同人物的状态,我们现在在舞台上看到了同样的效果。人们的感受似乎已远远超出对“动作语汇”的观赏。

敦煌壁画美术教学反思篇二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开拓者是乐樽和尚。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画,历代的艺术大师们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顶部抹上草泥,…白垩打底,再绘制壁画。壁画画好后,再。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造型特色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

敦煌壁画美术教学反思篇三

《九色鹿》被确认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这组故事壁画人物众多,构图紧凑独特,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刻画。该壁画通过描述古印度恒河边一只善良的九色鹿救一溺水人却被出卖的过程,讲释了迦牟尼前世“轮回”的故事,该连环画构图别具匠心,共有8个情节,画工却把故事高潮安排在中央,引导人们在读画时最大限度地关注情节。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是时乌者阿难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时鹿者我身是也。调达与我世世有怨。阿难有至意得道。”将故事中的角色和释迦牟尼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更将他们前世的因缘一并理清。

五百强盗成佛

敦煌故事壁画另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朴素的惩恶扬善理想。其中,《化城喻品》壁画和《强盗成佛》壁画是其中的典型。《化城喻品》壁画描绘了一群人取宝时,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心生畏惧不愿前行时,佛陀幻化出一座城池让大家休憩的故事。画面中山水以线描勾勒,以青绿重色晕染,树木勾勒笔法严谨,体现出唐代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的原貌。从敦煌壁画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山水画,是宋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了的青绿山水真迹,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强盗成佛》壁画则描绘了五百强盗作乱却最终皈依佛门的故事。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

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沸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此图采用中国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按情节先后顺序将故事组织在完整的空间环境中。画面构图严谨,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图中作战与施刑场面气氛紧张,而皈依和参禅场景却相当宁静,对比鲜明。整组故事由建筑物和山石树木进行分隔和连接,使故事完整展现在自然之中。画面上部均有飞天舞动,与下部自然场景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美感。

敦煌壁画美术教学反思篇四

《乘象入胎》壁画,描绘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有身孕的画面: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夜半逾城

《夜半逾城》壁画的故事情节生动:释迦牟尼涅槃图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骑上白马,离宫而去。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涅槃图

《涅槃图》是敦煌故事壁画的重要内容,涅槃指灭尽烦恼解脱生死。早期《涅槃图》用色简捷,笔触强烈,人物分布排列简单。隋以后,《涅槃图》形成规模较大的独立涅磐经变故事,强化叙事情节,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整个画面趋于写实。除《涅槃图》外,还有表现各国哀悼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壁画,如第158窟中的《举哀图》,画工们用线描方式准确把握各国人物形象特征,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各国的人情风貌,还以写实方式准确记录不同的哀悼习俗,是十分珍贵的民俗画史和历史人文艺术史资料。画面中人物完全写实,嚎啕悲泣和捶胸顿足等情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第158窟的涅槃像。长16米,枕右手侧身而卧,比例度,姿态自然,似睡非睡,心境恬静;出神入化地刻画出释迦牟尼涅槃时安详自信、泰然而往的形象。与四周充满哀悼的壁画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佛的弟子们和各国王子们中间,修行功德圆满,果位很高的神态自然,心境平静,而果位不高的尚未脱离尘俗情思,以为佛陀真的死了,就嚎啕大哭,击头捶胸,切鼻、割耳、穿胸、刺腹,痛不欲生,表现了世俗的柔子之情。佛床下还有奏乐跳舞、翻筋斗者,他们都是佛的反对派,以为佛是真的死了。当然,佛教徒不是真的表现他们高兴,而是讽刺他们愚昧无知。这尊优美的巨型卧佛,体现了佛教只有美的身体,才能主载美的心灵。

敦煌壁画美术教学反思篇五

《敦煌壁画》这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初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从美术的角度学习欣赏方法,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精选了敦煌壁画中的代表形式和典型形象,从内容、造型、构图、晕染、装饰等方面,再现敦煌壁画行简意赅、性格鲜明的艺术特点。

课堂中精选了《九色鹿》、《狩猎图》和《飞天》几幅经典形象,并从构图、色彩和造型三大方面去分析,《九色鹿》着重从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狩猎图》讲解时除了从美术角度分析,同时结合三段音乐,让学生判断哪段音乐符合狩猎的场景,结合听觉的角度分析画面,做到视听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反思5篇】敦煌壁画教学反思5篇。在讲解《飞天》形象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夸张变形的趣味,领略富有弹力的线条魅力,感受明暗与民族晕染相融合的新形式,同时还提供了《飞天》舞蹈的视频。最后,学生线描飞天的.形象,通过动手描绘使得学生即锻炼了美术技法,又对飞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教学中对敦煌的介绍还应该完善点,部分学生对这个地方很陌生,在教学中对敦煌的介绍很少,只是一带而过,教师的讲授也没有分量,可以下载简短的敦煌视频简介给学生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