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精选8篇)

小编: 琴心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一

《放飞蜻蜓》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喝斥,而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引导,没有严厉的指责,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知道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教学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二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生自由说。

______________。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汇报课)

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三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四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再进一步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五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六

《放飞蜻蜓》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上课伊始,我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知道蜻蜓的特点。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理解了课本以外好多知识。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七

这节课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回味同年的美好。在设计本课我能够充分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设计组织教学;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来设计歌曲的新授部分;

三、重视音乐技能,体现审美价值来进行歌曲处理;四、完成带有二声部歌曲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虽然学生能演唱好这首合唱歌曲,但是学生的合唱技能还需不断提高。合唱技能的学习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随音乐范唱用手为歌曲伴奏的活动让学生学习歌曲,此方法教学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课上他们枯燥地视唱,使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的同学们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在动手、动脑、听唱中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策略“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有目的地多听,循序渐进地多唱,大胆互动中创造,正确地参与评价,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宗旨。

蓝天蓝天真美丽教案反思篇八

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这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若是活的我还肯定没这个机会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

纵观全文,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