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实用10篇)

小编: 薇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完成高中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要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尤其是自学。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我们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这个任务来源于教材,同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技能,价值观等等方面各受到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重点,可以在板书时添加着重号等;对于难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需要完成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传授与渗透。

第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板书任务,甚至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但是它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也就是说,多媒体往往是象放电影一样,它的完成不会象我们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完整,不可能一直显示在同一屏幕上,学生不易连贯性看完整个课堂教学内容。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完成有效课堂,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我们要将学生的时间归还学生,同时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的提醒,不要他们偏离课堂主题,一般要求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甚至可以分组讨论,练习比赛,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丰收的乐趣。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教师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不仅知识,而且人际都会越来越融洽。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也会增加的。(赵燕敏)

中国高校之窗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二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

同样,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三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习除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三、课堂评价。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四

本节课是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然后以小鸭和小猴的只数为例,引出“倍”的问题: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要让学生明白:求倍数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拓展。

回忆整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然后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习除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体验过“平均分”的活动过程,本课再让学生用学具摆出猴子数1个3、鸭子数2个3,是一个多简单的操作活动啊,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应该没困难、没问题的,学生能把鸭子平均分成两份后,我就可以顺利引出“倍”了。可实际上并非我想象那样简单、顺利。有的学生不会把代表猴子的和鸭子的圆片分成两行来摆,很多学生不会摆2个3代表鸭子数,这样学生就难以观察到猴子数是一份(1个3),鸭子数是两份(2个3),难以感受到“倍”的意义。后来我发现两个会摆2个3的学生,就请他们汇报,让其他学生说说这样摆的好处是什么,再让大家照样子摆一摆、分一分,这时我才能引出“倍”,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操作体会“倍”的意义。这个操作活动花了较多的时间,因此后面的课堂作业不够时间完成。即使如此,我想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更加理解图意,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倍”。

三、变式教学,加深理解

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初识“倍”的概念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变式问题:小猴3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小猴2只,小鸭l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这两个变式问题里有两次数量的变化.先是小鸭数量的变化,再是小猴数量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设计,便于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比较与应用,从而进一步领悟到:求小鸭数量是小猴的几倍,是把小猴的数量看做“1份”,小鸭的数量能分成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由此引导学生从“变”中看“不变”,从“不变”中发现规律,逐步抽象,构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的数学模型。

把时间交给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拨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五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六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数学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进入大班后,在数学活动中,老师都是采用单一的集体授课形式,忽视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忽视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学习兴趣,逐渐使孩子们淡化了数学活动的兴趣,孩子缺乏了探索,操作的机会。我设计《快乐数学》,让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完成数学练习,数学教育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5张。

2、抢答器(鼓、锣、釵)三个,统计牌三张,唐老鸭、米老鼠、小熊图片各一张。

3、水果卡片若干

一、以有趣的竞赛形式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欢迎你们唠叨快乐数学大本营,我是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栏目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今天的三个方队,贴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队,欢迎你们!贴有唐老鸭的是唐老鸭队,欢迎你们!贴有小熊的是小熊队,欢迎你们!米老鼠、唐老鸭、小熊都很喜欢吃水果,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水果,你们想要得到水果吗?那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通过必答、自由答、抢答等形式,复习10以内的加法的口头运算,学习口编应用题。

1、通过快乐数学第一关:必答题,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师:第一关:必答题。要求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贴到自己队的英雄榜上。看哪一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现在请各队的一号选手答题。

师:答题开始。请听题3+3=?5+2=?6+1=?(教师请三位选手轮流回答)回答正确者,给与水果奖励。师:现在请各队的二号选手答题。(依次进行)

小结:第一关必答题结束,我们来关注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现在暂时领先,但其他对也不要气馁,在后面的环节里,你们还有机会。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环节——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

2、通过快乐数学第二关:自由答题,学习口编应用题。

师:第二关“我说你来算”。今天我带来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片上有几只小动物?(花园里有两只蝴蝶,又飞来两只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请小朋友算一算。

师:我这还有一张图片,谁能像我一样给它编一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幼儿自由讨论,集体编应用题。(草地上有2虫子,又爬来3条,一共有几条虫子)

师:我这里还有三张图片,每个方队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的放在心里。

每队任意队员答题,答题正确者奖励水果一个。

小结:在第二关中,每队的表现都很好,我给每一队都加上一个水果。我们再来关注各队的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

3、通过快乐数学第三关:抢答题,学习看图运算。

师:第三关,抢答题。我出示图片,你们用数字算出来。当我说抢答开始。小朋友拿起乐器进行抢答。

幼儿看图片内容进行运算抢答,答对者奖水果一个。

小结:抢答环节米老鼠对几个水果?唐老鸭队几个水果?小熊队几个水果?

三、活动结束:

师:三关过后,我们来看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得到的水果最多,某某队和某某队的水果也多。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指南》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主要。

《指南》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班孩子的计算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好的孩子加减法算得从容自如,差的孩子连数字也不识。但不论何种水平的幼儿,我们商定要切忌批评,一定要鼓励。体现的活动中,一个提问出来,我总请中下水平的孩子回答,他们的成功能为其他幼儿树立信心。即便错了,我们也说:“虽然不对,但今天你已经动脑筋了,下次会对的!”本来有些灰心的孩子一听这话顿时神采飞扬了;而对好胜心强但又极敏感的幼儿,我们在活动中故意多帮他几次,故意多请他回答问题,让他有良好的感觉,消除紧张感。一旦他错了,我们也毫不在意在说:“没关系,下次加油!”教师善意的鼓励对调节他的情绪,培养他正确的处事态度,都起了诱导作用。鼓励是孩子兴趣的萌芽、自信的起点。

但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喜欢快乐数学,提高幼儿的计数水平,有待于我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研,使我们的幼教工作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七

在学习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结合《快乐的动物》一课,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中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由学生熟悉的、感受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以色彩斑谰、符合小学生口味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他们,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淘气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独立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展示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

本节课,动手实践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八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看整个过程我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想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授本课之前,我认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根据众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我又进行了改进。《快乐的动物》主题图显现的一共有6种小动物,如果直接把这6种数据拿出来比较,学生会觉得太难,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对“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对主题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变,课一开始,利用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的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入主题“小猴和小鸭可以怎么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我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如同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解,以致第一节在本班讲的时候,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几次想插话,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现出完整的一幅主题图,并让他们从中找出新倍数关系。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我故意设置反问“老师想把它们位置换一下,行吗?”是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习除法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

2、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课堂评价。

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高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篇十

1、在看看、找找、想想的活动中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发现其规律。

2、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并尝试记录。

活动室的准备(椅子的排放、座位号、游戏场地划分)、游戏材料若干(保龄球、自制鱼杆、小球、鱼、骰子等)、记录纸、铅笔、数字卡片观察与指导:

一、入场

1、幼儿根据自己手中入场券上的`座位号寻找相应座位。

2、引导语:大家想去快乐大本营玩吗?那首先要凭票入场,请看清自己票上的座位号,寻找到自己位置。

二、学习相邻数

1、发现相邻数的秘密。

引导语:瞧!快乐大本营中有许多游戏等着大家玩呢!大家想玩吗?那首先要先接受第一个考验。

2、看看找找你坐的是几号座位?你的身边有几位朋友呢?他们分别坐的是几号座位?(幼儿边说老师进行记录)

3、看看老师记录的三个三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4 、小结:每个数字旁都有两个朋友,一个数字朋友比它大1,一位数字朋友比它小1,这样的两个数字就是中间数字的邻居,也叫相邻数。

5、游戏:找朋友引导语: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相邻数,那让我们一起来做第一个游戏———找朋友。

玩法:

a老师从卡片中抽出任意一个数字或填空题,座位号与它是相邻数的幼儿快速站起来,(游戏的速度可不断变化)。

b老师拍手,幼儿听音记数,是这一数的相邻数幼儿站起来。

6、百变相邻数:能变化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数字,使其成为正确的相邻数。

7 、小结:你们真厉害,这样你们可以真正参加”快乐大本营”的游戏了。

三、游戏:快乐大本营

1、老师介绍每个游戏的名称与玩法,明确遵守的规则。

2、讨论记录表的记录方式,并尝试独立记录,能计清所参与的游戏及找到的相邻数。

3、幼儿自由选择,分组游戏。(保龄球馆夹夹乐垂钓馆智慧屋投骰子)4根据记录表分享游戏情况。

四、延伸:

1、出示老师家的门牌号,引导孩子想想,我家的左右邻居是谁呢?

2、将游戏材料提供与区域活动中,让幼儿选择操作。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