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纪昌学射教学反思(模板5篇)

小编: 雅蕊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篇一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形象。文章并没有把笔墨用在纪昌是如何学习射术,而是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显。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自由发问、以读代教,努力实现让学生们在问、读、议、悟中体会人物的心理,自得寓意。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提及“故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谈“更羸”直接进入“射手”主题。鼓励自由发问,实现“以问导学”。

在自由阅读之前,请学生先明确读书要求。指导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包括读书后的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头鼓励提问的设计,是本课精心预设后的亮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指名读课文、纠正读、指导感情读、练习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那么学生无疑是凭借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来实现的主体地位。三个问题的层层深入, a作为老师的飞卫是怎样教的? b既然纪昌是来学射箭的,为什么飞卫先让他练眼力,而不是先教他开弓放箭? c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点下,苦练眼力,成绩如何?引导孩子在体会了纪昌那么花功夫去练眼力后再去感悟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勤学苦练再加上名师的指导,才能够成功。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体会更深。其间读书方法的渗透:勾画、标注、圈点等。更是课堂上我们教师分内之事。

至于现场写字练习,则是一个课堂缓冲的阶段。放松中将寓意用于实践,可以说是课堂与生活的一个结合。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元认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从阅读中感悟寓言寓意,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整节课虽然达成预期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认为阅读是首选之法,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可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储备和教育机智仍有欠缺。所以,恳请各位老师们提出宝贵建议。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篇二

我执教的《纪昌学射》,有如下体会:

1.文体先行,凸现语用。《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教师在课前谈话中引领学生明确“寓言”就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读过的寓言《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去验证这一文体特征,为接下来的掘“寓”学“言”明确了学习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文体联想,在凸现语用的教学中极为重要,做到了文体先行,凸现语用。

2.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关于“纪”字的读音,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告诉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说法以及自己的研究结论。第一,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按照习惯,可以读四声;第二,《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纪昌学射》中的飞卫不姓“飞”,“纪”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读四声。

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先得义,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义,如此在课文中反复几个来回,字和词也达到了不教而得的目的。在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怀梦想”“名师指点”到“练好基本功”,学生一次次读文后这一个个惊奇的发现,每一处都令人惊喜,都源自于教师肯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交给他们去交流。

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又见教师不露痕迹的点拨、激发和引领,比如,由“想学射箭”到“心怀梦想”的提升;由“听飞卫的话”到“听射箭能手的话”,再到“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由“练眼力”,到“练眼力与成为射箭能手的关系”,进而到“练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说,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的课堂朵朵花开。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每一次“得义”必先读言,近而“得言”,并从中学到作者表达的技巧与智慧。

关注语用,重视语用,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篇三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并没有把笔墨用在纪昌是如何学习射术,而是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显。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文中两次练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次练眼力上。为了引领孩子感悟纪昌苦练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让孩子理解“注视”的字面意思。二读,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在纪昌的注视中含有的那种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三读,通过想象,感悟只有认真刻苦还不够,还要有恒心,有毅力,让学生在品词读句中层深入的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

首先,初读课文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渗透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语言组织的更有条理。学完全文后,我再次提供句式进行训练时,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语言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渗进联系生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兴趣盎然,对词语的理解和对纪昌的学习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用激发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力求把联想和想象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引领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一次练眼力的过程中,我适时的向孩子们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放手让孩子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学习第二次练眼力。给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我想通过自己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在课堂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力求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习中去。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头设计的故事导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理解,变演绎为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去主动读通、读懂文本。体会主人公的品质。就今天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寓言的学习热情还是比较高涨的。由于本课容量比较小,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又加入了《纪晶贯虱》的故事作为拓展阅读。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孩子们深入体会打好基本功后的重要性;二是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实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有些学习方法的处理可能还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篇四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并没有把笔墨用在纪昌是如何学习射术,而是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显。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初,用看图片猜寓言导入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课题质疑,探究,最后通过教师讲解纪昌向飞卫学射的课前小故事导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理解,演绎为探究,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读通文本,体会纪昌的品质。就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寓言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两次练眼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为了引领孩子感悟纪昌苦练眼力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品读句子。一读,让孩子理解“注视”、“聚精会神”的字面意思。二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在纪昌的注视中含有的那种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三读,通过想象,感悟只有认真刻苦还不够,还要有恒心,有毅力,让学生在品词读句中层层深入的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语专家崔峦老师曾呼吁: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曾强调;语文课要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语文课要淡化文本分析,强化语言训练。如何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使一节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来。在研读《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时,我认真考虑了这一点。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基本功的纪昌形象。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生动、夸张,突出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我抓住这篇寓言在思想上和语言表达上的这个最佳结合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跳出对课文理解的窠臼,将语言训练和情感激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追寻了一节“言”“意”兼得的语文课。

回顾本节课教学,我把学习寓言故事中“夸张的描写方法”这一语言表达特点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初,用看图猜故事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总结已知寓言故事的特点,然后设疑:这则寓言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主动读通文本,探究写法的兴趣。

例如:抓住关键词“相当到家”让学生感悟纪昌炉火纯青的技艺,通过一分钟不眨眼的切身体会,以及想象用针扎眼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感悟作者在这里如何运用夸大事实的描写,突出纪昌功夫的神奇、了不起。再通过朗读强化认识后,指出夸张描写就是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第三段中,抓住“竟然”一词,通过对比“虱子”与“车轮”大小,让学生动形象地感悟纪昌能将芝麻大小的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是多么神奇、不可思议的事,再次感悟夸张的描写方法。

从课堂表现看,至此,大多数学生已对寓言故事中夸张的描写方法有了基本认识。

《纪昌贯虱》是《列子·汤问》中又一个运用夸张的典型范例,和课文内容一样,反映纪昌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神奇了不起的基本功。

课堂上我引入该故事进行拓展延伸,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事实上,课堂上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补充材料中哪儿运用了夸张描写,并能体会寓言故事中恰当运用夸张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文章寓意的重要作用。

有人说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

课堂上,我让学生以纪昌练臂力为题材,发挥想象,模仿课文写法进行小练笔,实现由阅读向写作的迁移。

从课堂教学来看,这一环节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举起千斤巨鼎就像捏起两片薄薄的羽毛;力大无比,轻轻一甩,就将牛甩出十万八千里。学生想象大胆奇特,夸张描写恰到好处。

由于学生对夸张描写这一语言特点的学习和运用是建立在对重点词句的细细品味,切身体会纪昌练习基本功的艰难上,课堂上看,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也就是水到渠成,难点不攻自破。我们能够看到,课堂上,在总结课文,揭示故事寓意的环节,学生总结课文寓意非常轻松,而且总结的全面、准确。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应该源于语言训练和情感激发的有机融合吧!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过多关注语言表达,朗读训练不够,课堂上的读书声少了点;由于课堂容量大,给学生练笔的时间不够,课下检查,部分中下等学生没能将小练笔写完;课堂上仍存在一些无效问题,教师仍然话多,浪费了课堂时间。这些都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