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物理高中(实用9篇)

小编: 紫薇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一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有很多教法值得我这位去研究去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教学,并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来在八年级就是很困难的一节课,如何深入浅出地教给七年级学生是我考虑的最大问题。我采取的办法就是不能过于理论化,尽量通过生活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总结。教学目标的设置因而显得很简单,就是围绕密度的定义来展开,中间穿插公式和单位。上完后感觉比较顺畅,课堂的总体感觉很自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至于情感目标和方法,我觉得都体现的很明显,如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等。

听过很多的课,也看过很多的引入。很多老师一般都会以图片、音乐或者实验来创设一个情景来引入一堂课的主题。密度这堂课很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作为情景引入。我特意从学生好胜的心理出发,找到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引入的问题,让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我在引入上下的功夫是我最近经常摸索的,我基本上都没有搞什么的花样和噱头,都是自自然然地,不经意地进入课堂学习。

本节课我除了引入之外,特体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是课堂气氛经久不衰,是我课前考虑最多的。在平时的课堂中,特别是很多新教师,往往不去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怎么样说才能培养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时候很啰嗦的讲了一大堆,但都是废话。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但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在讲密度意义的时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下去,采用填空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较难的知识点包括:“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也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再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提出,似乎没有我的“功劳”,都是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来。当然在学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的铺垫是功不可没的,这就需要语言,只有好的课堂语言才能做到。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课,似乎也在这方面思考过,都是不经意间抛出一句笑话,理论学习中忽然引入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子,而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应该把有些适合自己的东西用进去,同时应该多去听一些老师的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信不管是谁,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二

上完这节课,我有这么几点反思: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1、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2、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3、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4、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三

【设计理念】

作为溶解单元的起始课,背负着激发起学生对溶解进一步的认识需求任务。因此,怎样让孩子在观察、描述、比较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过程中自由地呈现出对溶解的已知面与模糊面(面粉溶解了吗?),进而在处理、解决孩子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过滤实验)让孩子作出自己的解释来发展、建构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思路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导入:(4分钟)

(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

(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

(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

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后附学习单)

(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秉持自己的观点,带着目的去观察,去寻找证据。】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2)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全班交流。通过依次对三种物质的颗粒变化进行交流,初步确认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需要通过更多的证据才能解释是否能溶解于水中。(提醒学生能否找到面粉颗粒变小的证据来证明面粉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活动二: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液在过滤后的变化(13分钟)

过渡语:科学家们在研讨时,也常常会出现观点的分歧。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套过滤装置(咖啡过滤纸袋),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观点。

(2)对三杯混合溶液进行过滤。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过滤纸袋中的发现。通过描述、比较滤纸上及滤液的一些区别和相似处,让学生明晰三种颗粒在水中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进一步达成是否溶解的共识。

总结:(2分钟)

【设计意图:探求学生一节课学习后对溶解的认识,以及达成共识的程度。】

课后给大家留个思考题。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老师现在有一瓶洗手液,如果把它倒入水里,会溶解吗?你可以回家试试看,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为后续课进行铺垫。】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四

本节课是对增大课堂容量的一次尝试,教学内容较多,实验内容有:测定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其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实验可以有8种不同的组合);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改进;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大量有钟对性的习题。如何在45分钟内将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好,让学生接受呢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分组的方法,众多的实验中,除一个学生演示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外,全部都是分组完成,如:在归纳定律内容的时候,将全体学生分成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大组,每一大组间,又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如:铁丝有粗和细的两种,硫酸铜溶液有浓的和稀的两种。

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不同组之间进行的交流,令到学生在完成自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知道其它组同学的实验情况,同时归纳出正确的科学理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觉得课堂的大容量并不是说加大知识点的量,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五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六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有很多教法值得我这位去研究去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一、目标。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教学,并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来在八年级就是很困难的一节课,如何深入浅出地教给七年级学生是我考虑的最大问题。我采取的办法就是不能过于理论化,尽量通过生活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总结。教学目标的设置因而显得很简单,就是围绕密度的定义来展开,中间穿插公式和单位。上完后感觉比较顺畅,课堂的总体感觉很自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至于情感目标和方法,我觉得都体现的很明显,如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引入。

听过很多的课,也看过很多的引入。很多老师一般都会以图片、音乐或者实验来创设一个情景来引入一堂课的主题。密度这堂课很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作为情景引入。我特意从学生好胜的心理出发,找到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引入的问题,让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我在引入上下的功夫是我最近经常摸索的,我基本上都没有搞什么的花样和噱头,都是自自然然地,不经意地进入课堂学习。

三、语言。

本节课我除了引入之外,特体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是课堂气氛经久不衰,是我课前考虑最多的。在平时的课堂中,特别是很多新教师,往往不去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怎么样说才能培养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时候很啰嗦的讲了一大堆,但都是废话。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但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在讲密度意义的`时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下去,采用填空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较难的知识点包括:“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也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再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提出,似乎没有我的“功劳”,都是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来。当然在学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的铺垫是功不可没的,这就需要语言,只有好的课堂语言才能做到。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课,似乎也在这方面思考过,都是不经意间抛出一句笑话,理论学习中忽然引入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子,而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当然这节课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里没有对学生的目标落实加以反馈。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应该把有些适合自己的东西用进去,同时应该多去听一些老师的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信不管是谁,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七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八

讲台上摆放水、酒精、煤油、铜块、不锈钢片、银片、铝片、盐水、盐酸及有毒物。

当我先后举起两个不同的物质,请学生加以识别时,学生分别说出了如颜色、气味、可燃性、声音的不同、轻重的不同、化学反应的不同等各种方法来进行识别。

学生认为可以识别物质,也有学生认为是识别时间的,我只对学生的识别方法予以赞同,但对识别的是什么物理量不加说明,要求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搞清这个问题。

当我提出能否用一种方法对展示的所有物质进行识别时,学生思考后都认为不行,必须各种方法混合用才能识别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寻找出能对这些物质进行识别的普遍适用的方法时,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结论是:1、在探究物质的体积与质量之间的特性,用质量/体积,还是用体积/质量,无法确定,但都是研究的方法,可以探究出物质的这一特性;2、当人们在进行交流合作时,这两种比值同时存在的话,会有许多不便,所以应当统一到同一比值方法上来,而这对探究物质的这一特性没有影响。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交流后得到的结论,这是我上课前没有预料的,内心感到非常兴奋。这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收获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得到的。

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扬之外,也谈了开拓性研究对后继研究的影响,意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开拓的意识和勇气。

二、实验探究中的交流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教学反思物理高中篇九

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引出过滤,用过滤的方法来说明面粉在书中是溶解了还是没有溶解。最后总结本课内容。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的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