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学反思(优质8篇)

小编: BW笔侠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然而,小学生不论从哪方面都从小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例如“看图作文”我认为是语文最重要的一环,它也是想、说、写的综合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了解图画的内容,并把图意说清楚,然后有条理地把图意说出来,最后把说的过程写下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说话、写话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该如何指导看懂图意,发挥合理的想象,把图意表达清楚呢?下面谈谈我对中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想象思维、说话能力。我每次指导学生的看图作文,都先出示挂图或(幻灯片),接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习惯。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观察;先中间后四周;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观察。再整体了解图意,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顺序提问;如图画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几个人?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指导有条理地回答,并启发学生从人物中想象图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当时发生的事情,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从认真观察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边看边想:培养想象力。

三、充分引导,加强说的能力。

在学生看清楚图意,回答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把了解到的内容清楚,并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先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我运用“看谁说得好。”等带有鼓励性质的话激发学生说话。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训练,一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分别上台说说,说时要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旁启发,学生说完图意是与否、好与差,老师给予肯定、纠正或补充。二是让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互说互听,这时老师要注意巡回了解,并参加到中下生这里去活动,以便具体指导。三是指引让优生把整幅图的具体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这个环节是重点环节,老师还须向学生提示,图画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的起因怎样?经过怎样?结果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讲得更完整,更有条理,这样的效果我觉得更佳。

四、教师下水文引路,提高写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各种与教材同步的作文书籍泛滥,很多老师视范文为珍品,动员学生买优秀作文书,多看多读对写作很有帮助。确实,多看书,不会写也会偷,但大多学生未经老师指导,偷回来的词句往往不合适,会变成笑话连篇。所以我认为老师在习作教学时应减小范文的篇数,而应该提倡教师自己写下水文。特别是中低年级,识字率低、词句贫乏,要他们看优秀作文有些会不例解,选别人的佳词佳句可能不会运用。我觉得中低年级初入作文最好用填空形式出现、指导正确使用合适的词句,这样,收的效果会更好。能使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相信通过以上看、 想、说、写,这四环节的指导,会使大部分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能看图有条理地说写一段通顺的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然而,小学生不论从哪方面都从小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例如“看图作文”我认为是语文最重要的一环,它也是想、说、写的综合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了解图画的内容,并把图意说清楚,然后有条理地把图意说出来,最后把说的过程写下来。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说话、写话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该如何指导看懂图意,发挥合理的想象,把图意表达清楚呢?下面谈谈我对中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

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想象思维、说话能力。我每次指导学生的看图作文,都先出示挂图或(幻灯片),接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习惯。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观察;先中间后四周;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观察。再整体了解图意,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顺序提问;如图画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几个人?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指导有条理地回答,并启发学生从人物中想象图中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当时发生的事情,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从认真观察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边看边想:培养想象力。

三、充分引导,加强说的能力。

在学生看清楚图意,回答有关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把了解到的内容清楚,并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先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我运用“看谁说得好。”等带有鼓励性质的话激发学生说话。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训练,一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分别上台说说,说时要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旁启发,学生说完图意是与否、好与差,老师给予肯定、纠正或补充。二是让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互说互听,这时老师要注意巡回了解,并参加到中下生这里去活动,以便具体指导。三是指引让优生把整幅图的具体内容有条理地说出来。这个环节是重点环节,老师还须向学生提示,图画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的起因怎样?经过怎样?结果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讲得更完整,更有条理,这样的效果我觉得更佳。

四、教师下水文引路,提高写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各种与教材同步的作文书籍泛滥,很多老师视范文为珍品,动员学生买优秀作文书,多看多读对写作很有帮助。确实,多看书,不会写也会偷,但大多学生未经老师指导,偷回来的词句往往不合适,会变成笑话连篇。所以我认为老师在习作教学时应减小范文的篇数,而应该提倡教师自己写下水文。特别是中低年级,识字率低、词句贫乏,要他们看优秀作文有些会不例解,选别人的佳词佳句可能不会运用。我觉得中低年级初入作文最好用填空形式出现、指导正确使用合适的词句,这样,收的效果会更好。能使学生可以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相信通过以上看、 想、说、写,这四环节的指导,会使大部分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能看图有条理地说写一段通顺的话。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二

说声“谢谢”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三个活动主题,《说声谢谢》这一课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己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观察,进一步体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意义,在社会的价值感,受到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依赖的关系,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从而树立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态度,达到在孩子们心中懂得爱的回报的真谛。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

(一)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二)真情播放,送出谢谢;

(三)表里一致,行动谢谢;

(四)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力求很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作为教师的我完成这节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因此一节课中我感觉自己好像游离于课外,课堂情绪状态不佳,学生也或多或少受影响,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2)教材及教学内容不熟,内容处理不完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小学品德课我第一次上,这些内容第一次接触。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深。尽管这一节课我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亲自制作课件。在课件中播放了女儿的一段录音,插入了一段视频,从网上查找了一些图片。基本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了课件。这是我在课件制作上的第一次尝试。感觉收获很大。但是整节课容量似乎太大,内容有重复。有一重要内容甚至遗漏。“如果你是小新,你要对营业员阿姨表示感谢,你会怎么做?”这一内容遗漏,课堂情景剧表演的意义就是去了一大半。有些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上显的不是那么游刃有余,思想放不开,思维受限制。因此课堂驾驭的能力显得有些欠缺。

(3)时间把握不够合理,课堂上时间分配也不好。课的前半部分花时间过多,节奏慢,而后半部分特别是在如何用行动表示谢谢这一内容时节奏快,甚至有些仓促,结果还拖了一会堂。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上完以后,心里很空捞,觉得不足之处很多。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多指正,在此我也向大家说声“谢谢”!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三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的特点如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让了解我国几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从复习引入开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管是万以内数读法的回顾还是知识迁移到亿以内数读法的探索及总结,都是由学生之间思维不断碰撞和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得到的,老师在其中只做了一个穿线引针的作用。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已经成为课堂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还说这是一个肯定,也是一个学习的标志;孩子们正是因为认真倾听了同学的发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地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

(一)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本节课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在小结读法后的课堂练习中,让学生再次回归生活体验大数的意义并和同桌互相分享,本来还有集体反馈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就删去了。教学下来发现,一节课的容量过于单薄,但是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说明课堂中教学节奏过于缓慢,比如教学语言、学生发言等等方面。

(二)进一步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时常对于新授环节的设计和处理都有困惑、纠结的时候。比如,在读大数时,究竟是先以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用自己的方法读数,还是直接老师给与一种简便的分级读数方法;包括数位顺序表对读数是否有辅助作用等等,在课前和课中都给我带来了困惑。说明我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还理解的不够。这也是作为一个新老师,经验和历练不足的一个显影。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四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一绳多用”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既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又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我们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

跳绳,不单是用于跳,我们应注重创新,发挥跳绳的其他作用,如:“以绳代杆”。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将长绳两端绑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横挂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横杆,这样“绳杆”既直又安全,易于携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减轻初学者在练习时,因害怕“横杆”而引起的心理负担。

体育课的教学经常需要画线,有时可以变“以绳代线”。因为绳子即可拉直,又可弯曲易于调整,方便省钱。如安置在地上的直绳可作为简易的起跑线、起跳线、终点线;另外,教师还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和游戏的需要,将短绳在地上摆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实践证明,教学时有时适当采用“以绳代线”的方法,反而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跳绳进行游戏,既可由器材,又可使学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场所的特征,安排相应的游戏方法。如:“跳绳接力”、“攻关”、“快快跳起来”等教材,还可以自编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如:“捆绑进行游戏”、“斗智拉绳”、“三人角力赛”等多样的游戏教学。

1、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课是学生自己的课。”它说明了谁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往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技能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统一指挥,学生只是被动,无奈的接受。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体育教学的形式却深受学生的喜爱。它是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根据体能学习能力合理搭配,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组合作教学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无压力、轻松的气氛中,对伙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伙伴交流自己练习的感受,形成一个主体的练习的网络。这种教学情景,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感受伙伴的帮助,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只要积极,主动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从而找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信心。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这种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发挥其特长,充分表现其认知的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们从中找到乐趣,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例如:小学六年级技巧教学中,学生完成基本动作后,教师布置组合练习。让学生想办法将动作连贯起来,这时,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彼此启发分析,提炼最佳方案,伙伴之间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结果,各个小组的表演却各有精彩之处,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取各组之长,一个完美的组合动作在学生的创作中诞生了,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组的力量,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练习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并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愉快。何况,体育本身就是竞争,为小组而奋斗,大家紧密配合,出主意,想办法,没有了埋怨和责怪,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解和友谊,大家彼此帮助,取长补短,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关系,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但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是导演,不再是演员,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而学生也不再只是观众,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和追求。他们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从而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交流体验,让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有效开展适当的竞争和积极的合作,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良好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客观地存在着体育教学成人化的倾向,学习的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主体作用尚不能真正发挥。体育老师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使学生学得太苦。从而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无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在“增强体质为中心”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体育传统教学的模式。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忽略了给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1、教师要通过发挥教材、场地、器材和课堂气氛的作用,创造“动起来”的情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使体育课向着有趣、轻松、自由、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了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了解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我们根据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把教学中一般应遵循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生理技能活动规律,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按“动起来——乐起来——想起来——自我展现起来”来设计课的进程。

3、教师即兴示范调动学生动起来。 以各种简便易行的队形变换,多种多样。积极性激发学习信心。 的趣味练习,使学生身体充分活动,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使之练习情绪高涨。

4、活跃身心。以有节奏的,带有声响的个人的,双人的集体协调一致的各种操练习,既保持活跃情绪,又有适当调整负荷,准备进入主要阶段。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爱什么颜色》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包括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 理解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理想的追求.

2,仿照本诗写一段诗.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引入,初读课文。

二、分组自学,初步感知。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重点指导“威、蔚、武”三字的笔画。

学生交流学习。

(2)出示“保”和“宝”学生区别。师引导学生认真区别其不同用法。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指名分小节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2、指名简述读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彩色画面。

四、完成“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

抄一抄:碧绿蔚蓝辽阔威武乘风破浪……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积累词语。

1、 试背诗歌,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2、 说出自己积累的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精品细读,体会感情。

1、学生自主探究三小节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生活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3、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天地”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红()()……

师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词语”(金钥匙)

2、请仿照诗歌再编一段。

第三课时

一、 展示续编,培养兴趣。

1、 小组内展示,评出最好的作品。

2、 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鲜活的事物来描绘。

二、读一读,背一背。

1、 生自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2、 标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

3、 说一说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

三、课后延伸

收集有关描写颜色的古诗。

教学反思:

《爱什么颜色》是一首小诗。诗歌很是简练,结构比较简单,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思考,鼓励孩子在朗读中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孩子在自由选择诗歌的小节来赏析,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理解作者所喜欢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六

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那么,怎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大纲要求呢?我的经验是应切实抓好段的读、说、抄、写训练。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应抓好三个环节的读。

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转入讲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二是讲读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这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写鱼的多。)第三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以知道鱼的数量多。)第四遍读,概括段意。

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词,然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反映了什么?(这段写了小兴安岭春天景物的特点,反映了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选择好抄学的段落,二是要指导抄写的方法。

所抄写的自然段,应是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如《赵州桥》第二自然段写桥的坚固,但第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两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结构比较复杂,文字较枯燥,而第三段总分关系明显,文字优美,两相比较,应把第三段作为抄内容。

在抄写过程中,要力戒看一个字抄一个字,看一词抄一个词也不行,应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过渡到抄段,即熟读后抄下来。抄好后应认真检查一遍,漏了的词要补上,多了的词要删掉。一般来说,遗漏或随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现。因此修改后应再读一读,想一想,加深理解。

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集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

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

主要练习形式有板有眼种:

1。补段。补总述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

2。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如学了《翠鸟》一文,要求用总分段式写翠鸟的外形(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

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

此外,我还经常训练另一种段式,即在一段话里要含有时、地、人、事四要素,对"事"要用几句话写明白。写好这种方式,对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七

《太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基于以上所述的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研究主题的定位和《太阳》一课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的特性,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和科学的双重性,又要着眼于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太阳的有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初步学会利用现代化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需要,我制作了网络课件。此课件紧密结合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对课文作了准确、生动、详实的说明及补充,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整个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富有童趣,富于启发性,操作简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查阅网页理解课文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料极为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一一查阅。所以,我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进入网页细细查阅资料,而对自己已经清楚了解的知识,就只需对网页进行大致地浏览,甚至可以跳过不读。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学习实际,从丰富的网页中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了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仅通过课文知识的介绍,学生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网页中(点日地距离)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点到太阳上去)并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比较、思考,此时,教师就利用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建构的阶梯。又如:太阳的大,课文是这样写的: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它们之间的比例到底是怎样的呢?(点击)通过查阅录像,学生对太阳的大有了更透彻地了解。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进行多向讨论交流。学生可以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有效地推进学习进程。当时,我们班的学生讨论的热情特别高,不仅小组里展开了质疑论辩,而且,几十个听课老师身边也都围满了同学,有些涉及太阳的科学知识的问题,连听课老师一时也很难解答。我觉得,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课堂上,我不仅鼓励学生生生互动,也鼓励师生互动,营造了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地学习,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

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我不是组织学生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交流,而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让学生挑自己最感兴趣的,感触最深的,最有把握的一点、两点课文知识进行交流。此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人会谈风的形成(点击),有的会说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的则会说太阳杀菌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谈得尽兴,听得专注,他们在课堂交流中各展所长以及质疑问难中的思维碰撞,已足以涵盖课文知识的全部。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是深刻的,所以,随着学生的随机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特别到位。

从个人自学到互动交流,学生头脑中有关太阳的科学信息陡然增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而在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富有童趣、生动形象的网页资料使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大说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材只是一种凭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探索太阳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太阳宫(点),尽情遨游,为学生打开了更为辽阔的窗口。

太阳宫分为美丽传说、太阳探密、七彩奇观、温馨家园、放眼太阳系、放映厅六部分。

美丽传说(点):展示给学生古今中外有关太阳的神奇故事。

太阳探密(点):进一步揭示太阳的结构、活动等情况。

七彩奇观(点):一幅幅有关太阳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大开眼界。

温馨家园(点):让学生通过文字资料更深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放眼太阳系(点):使学生将目光投向深远的宇宙。

放映厅:精彩片段,不容错过!

总括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教学流程分为课文学习和课外延伸两大模块。在课文学习中,基于本课课文的性质以及此次研讨课的主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利用大量网页资料来充实、丰富、阐述课文内容,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在教学方法上,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而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外延伸则意在为学生打开更为辽阔的窗口,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也借此初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课时安排上,由于课堂内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我们将此课时间定为45分钟,我想,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虽然,我执教的网络环境下的《太阳》一课效果良好,但是,这其中,也有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反思一: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就我执教的《太阳》一课来说,教学目标的定位兼顾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三大方面,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对学生查阅网页资料的路径指导,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网上浏览技能,也注重借助丰富多采的网页资料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同时更是把培养学生仔细倾听、大胆地质疑、清楚明白地表达、礼貌友好地交流、富有感情地朗读等语文素养摆在了首要位置,但是,在评课过程中,仍有老师提出: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要查阅诸多的网页资料,这样的课,较之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语文的味儿淡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把握,对作者写作方法的认识未必有传统课深刻。我想,这一定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疑惑。毋容置疑,通过网络环境下《太阳》一课的学习,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一定比传统课堂来得多,来得广,但未必见得专、见得深。是呀,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本身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学科价值的成分在一堂课中该占几分几厘,才算恰到好处,这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达到最优化的整合,确实是我们需要不懈探讨、不懈实践的一大问题。

反思二:广大教师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我们的各科教学,教师首先得具备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我本人对计算机操作只是略懂皮毛,所以,我执教的《太阳》一课的网页课件是由学校的电教老师帮助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设计意图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常常是边讲述边比画才能让制作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制作出来也还会不尽人意。如此反复修改,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当时,我最大的感慨就是:要是自己能独立完成这些复杂的网页课件,那该多好。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也不可避免地给网络课的教学带来了限制。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我原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利用留言板功能相互交流信息,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而只好放弃。我想,要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加以培训,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反思三: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要使网络课能够在各学科教学中普及开来,建立系统的丰富的资料库极为重要。虽说现代网络几乎为人们提供了应有尽有的信息,但真正要在短时间内从网上收集到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还是十分困难的。我为制作《太阳》一课的网页、课件,光花在收集资料上的时间就近一个月。有时,从网上下载的资料说明过于成人化,那就还得经过加工和整理,使其成为浅显易懂、富有童趣、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内容。我想,如果每上一节网络课都得花上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大多数的教学者都将会对此望而却步。我们学校领导也正是从这一点上受到触动,从本学期开始,除要求教师做好传统的业务摘抄外,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宽带网设备,每月从网上下载一定数量的与本学科有关的素材,以逐步建立起学校的小型资料库。如果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能齐心协力,致力于教学资料库的创建,那么,网络课将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反思四:什么样的课适合上网络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并非所有的课都有必要借助网络来上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如我所执教的《太阳》,就有其独特性,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其中涉及众多的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而我们制作的丰富的网页课件就对课文内容作了生动详尽的补充说明,为学生自主开放式的学习提供了条件。这些,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达到的,但是,对于语文教学中其它一些写景、抒情、记事类的文章,诸如《桂林山水》、《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也许并不一定要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能效果也不逊色。由此,我想,网络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普及,但应用得恰到好处,而非多多益善,不能为赶时流、求轰动而刻意去上网络课。

三年级美术教案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这样,就集中了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科学活动中,既然有观察,就一定有记录,我除了让学生明白如何观察外,还实施提醒让他们学会记录,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本课的记录可以是文字叙述,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叶子画下来。

要学生养成既观察又记录的习惯不是说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我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写观察日记,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尤其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只有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才能养成好的观察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