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实用7篇)

小编: 字海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二

(三)现金流量假说(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 )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代理问题。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酌减少可以缓解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npv) 为目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詹森(jensen,1986年)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股东,这将降低代理人的权力,同时再度进行投资计划所需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更新筹集将受到控制,由此可以降低代理成本,避免代理问题的产生。

(四)市场势力理论(market power)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并购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长期潜在获利的能力。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并不代表规模经济或协向效应的实现。只有通过水平或垂直式收购整合,使市场占有份额上升的同时又能实现规模经济或协同效应,这一假说才能成立;反之如果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建立在不经济的规模上,则收购可能会带来负效应。

(五)财富再分配理论

财富再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为,由于公司兼并会引起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兼并利益从债权人手中转到股东身上,或者由一般员工于中转到般东及消费者身上,所以公司股东会赞成这种对其有利的兼并活动。

(六)市场垄断理论

由于企业购并等资本运营本身的特点所在,就是在产权理论形成

以后,关于购并对市场力量影响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从经济有益的一面来看,购并带来的好处也许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对此我们前面已作了很多的说明。从对社会经济不利的一面来看,购并活动有可能带来垄断。但是现在关于垄断也有人认为其有好的一面,或至少是不可避免的一面。因为垄断集中本身是竞争的产物。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竞争己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成为质量、技术、服务、产品类别等诸多方面立体的竞争,因此即使是大公司之间也很难就垄断达成什么共谋。此外,大公司和大企业在现代科技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也是购并等资本运营活动对现代经济发展贡献之一。

除了以上各种理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购并中获利一方的收益来源是对企业中其他利益主体的剥夺。如股东为企业内部人,而债权人为企业外部人,在信息方面股东有优势,因此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购并来提高股票的价值,而降低债券的价值,由此来对债券持有人进行剥夺。这就是所谓的再分配理论。另外,按照并购的分类不同,早期的理论还包括横向兼并理论、纵向兼并理论、混合兼并理论等,此后再做阐述。

购并活动是导致企业规模扩大的经济行为。在实际的资本运营活动中,也存在着通过出售和分立等方式来减小企业规模的活动。在分析这方面的活动时,也形成了关于公司分立的理论。几从分析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来看,可以说都是我们在上面讲述企业购并理论时已经使用过,因此这里不打算对关于分立的理论进行论述。

基本上可以说,在产权进论形成以后,直到它在50年代 — 60年代兴起,它与同时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结合在一起,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由此资本运营理论也大量地涌现出来。但总体上看,现代的资本运营理论大都还是一种假设或假说,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

1.3.3并购效应

并购的效应包括:(1)佯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效应;(2)资产与经营者的结合效应;(3)经营机制的转换效应;(4)劣质资产淘汰效应;(5)产品升级换代效应;(6)进入利润水平更高的行业。

1.3.4并购方式

(1)横向购并,是指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而在同一类产品的产销部门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2)纵向购并,是指为了业务的前向或后问的扩展而在生产或经营的各个相互衔接和密切联系的公司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3)混合购并,是指为了经营多元化和市场份额而发生的横向与纵问相结合的并购行为。

(1)规模型购并,通过扩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功能型购并,通过购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

(3)组合型购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风险。

(4)产业型购并,通过购并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扩大整体利润。

(5)成就型购并,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家的成就欲。

(1)协商型,又称善意型,即通过协商并达成协议的手段取得并购意思的一致。

(2)强迫型,又可分为敌意型和恶意型,即一方通过非协商性的手段强行收购另一方。

(1)新设法人型,即并购双方都解散后成立一个新的法人。

(2)吸收型,即其中一个法人解散而为另一个法人所吸收。

(3)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股。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企业作为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客观载体。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与管理,实质上是对资本进行运筹与规划,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根植于资本运作的基础之上,都必须借助于资本形式转换。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生产经营可以视为资本经营的实现形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资本运营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战略意义。

首先,资本运营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实质是要由行政机制配制资源转向市场配置资源,使资本机制得以生产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资本运营将推动想带企业制度的完善。

另外,资本运营思想的确立将推动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理论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资本运营为政府宏观调空提出了新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界一直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重视增量投资,忽视存量资本。重视内部交易型战略的运用,忽视外部交易型战略的实施,这些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离不开资本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标志,资本就像一块巨大的礁石,将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吸引到它的周围。资本流向何处,何处的经济运行就会活跃起来,资本聚集在何处,何处的经济就会不断地走向繁荣。

在强调资本运营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产品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资本经营并不排斥生产经营。在生产领域内的资本运营,必须通过生产经营进行转换。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的途径,资本经营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正是产品运营如此重要,有关生产经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对资本运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却很少,也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才将资本运营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2页,当前第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三

一、论文题目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指因自然资源开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或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和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源不断衰减等原因,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愈发显着。

资源型城市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促使政府开始审视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历史看,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以后才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问题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问题凸显时间的提前使我国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相当大量的财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数量不多,资金的瓶颈状态已成为现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阻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融资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继续提高资源型城市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资源型城市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资源型城市概念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无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在定义时,侧重于城市的资源开发,如郑伯红在其研究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2.资源型城市分类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采规模,进一步可细分为资源型未枯竭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顾名思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城市自然资源开采量几近枯竭或是已经枯竭,资源性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已减弱或完全失去。随着对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加深,一些地区资源可采量逐渐减少,如云南东川、辽宁阜新这样的城市,当铜矿和煤炭资源可采量基本枯竭的情况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针对森工型城市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出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森工型城市森林可采量大幅降低,对于该类型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性枯竭,如黑龙江伊春、吉林白山这样的城市就是这种情况。资源未枯竭城市则是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具体分析时一般不单列。

(二)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种类不同,资源型城市可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这里主要依据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的类型来划分,对于复合型资源的城市,以矿产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最大份额的矿产类型进行划分。

四、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研究目标

本文拟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现存以及可能的各个资金来源渠道的融资现状和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并且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2.研究框架

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四

毕业论文题目:社会责任成本问题研究

选题意义

企业不单单是法人盈利为主要目的,企业存在的根本,从客观上说,满足社会需求,解决员工就业,专业领域文明高度,依法纳税四项。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被大众企业忽略的问题,关键看决策人的侧重点和企业文化的轴心。企业能尽职尽责的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发展事态优良,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说是国计民生的企业,也是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随着企业的扩大化,层次化,多元化的发展,必定会使社会人民更大的受益,也使这个企业成为行业的常青树。

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论述一方面是不得不,因为企业做大后,直接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上交的利税,还有就是通过增加雇员间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间接就是通过产业链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比如企业产业的上下游,企业自身运作的供应商)等等。这些是企业自觉不自觉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各界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它需要有雇员、供应商、销售商、合作伙伴、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离开了哪一块,它都无法顺利发展壮大。这些与企业相联系的群体就是社会,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资源是社会给予的,当然企业必须有相应的回报,如支付工资、货款、对外宣传公关、市场策划等,同时,企业为树立自己的品牌,还可能会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企业从社会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支付相应的.回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这样的往复循环,企业就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从而发展壮大(理论上是这样),因为企业的付出总会小于它所得的回报,否则的话,企业就会倒闭了。

写作过程中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文献法:查阅相关文件,获得相关基本知识、理论。

案例分析法: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比较分析法: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对几个典型中小企业作比较研究和归纳总结。

论文写作提纲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三)研究的目的及价值

二、企业社会成本的概论

(一)企业社会成本的定义

(二)企业社会成本的内容

(三)企业社会成本的特征

三、我国企业社会成本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社会成本的认识不足,观念模糊不清

(二)企业社会成本存在不一致性

(三)企业社会成本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四)企业社会成本不能用货币来量化计量

(五)企业社会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四、企业社会成本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立足国家方面解决企业的社会成本

(二)立足企业方面解决企业的社会成本

五、参考文献…………

计划进度安排及其内容

刘地亮、万寿义.企业社会成本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专家视点2009.07

覃阳、袁霁.浅析我国社会成本问题[j]华商,2007.01

焦知岳.研究真实的世界[j]经济评述2009.04

焦知岳.研究真实的世界[j]经济评述2009.04

曾鸿.企业社会成本初析[[j]经营与管理

刘地亮、万寿义.企业社会成本的特征及构成分析财会学习2009.07

刘地亮.企业社会成本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7.12

谢来辉,从环境经济学视角重读社会成本问题[j山东经济.07

曾鸿:企业社会成本初析[j]经营与管理2002.5

李艳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成本问题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01

陈静.企业社会成本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3月刊

谢志华,企业社会成本及其形式和控制,会计研究1995年第12期.

陈建武,试析社会成本的核算[j]湖北社会科学.01

冯宇,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04

何晓琪,政府社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万寿义:解决企业社会成本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2005.9

陈沁苑,社会成本与资源节约型园区问题建设[j]财经管理2009.1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五

5月至8月,完成资料的搜集工作。

209月至10月,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

年11月至5月,完成初稿,并将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206月至11月,进行修改、补充工作,并定稿。

三、论文大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央朝官

第二章中央内官

第三章州郡官

第四章特设官

第五章县下职官

第六章边郡防御系统

第七章王国官

第八章候国官

第九章民族职官

第十章总论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六

1论文题目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6进度安排

文献综述

1 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1.1资本运营的涵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1.3.4并购方式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 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依托资本市场相关工具,以并购和重组为核心,以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通过资本的有效运作,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概念虽然产生时间短,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广泛地进行资本运营。事实证明,如何有效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资本运营课程在我国研究也比较热门。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资本运营观念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们。在资本运营的大潮面前,许多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从我国资本运营的实际来看,进行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国内企业也要面对跨国企业的挑战。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先去了解和认识资本运营。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现实,充分考虑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本运营的内涵、形式、核心、企业并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核心——并购的模式、动因、效应分析,并通过国内外资本运营历程分析我国资本运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资本运营中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理论部分主要参考金融投资类、经济类报刊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大量有关资本运营与企业并购方面的书籍;投资学教材与参考书和教学中老师对资本运营模式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另外,指导老师在研究过程中会提供较大量的参考资料。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及其相关的概念、资本运营的特点、形式、国内外发展状况及重组、并购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资本运营的核心——m&a,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说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特点和技巧。最后一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对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特点做一分析和总结。文章在阐述理论问题紧扣what—how—why,并加以背景的介绍,使文章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从去年11月份确定研究题目后,12月到今年3月份主要进行相关理论、文献和案例的收集、整理。从3月到4月初完成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和前期正文的编写。计划到4月底完成初稿,并交给指导老师审核、修改。争取5月中旬完稿,并进行论文答辩的准备。

文献综述

摘要: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一般说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资本运营,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谓产品经营,就是企业围绕产品与服务等主要业务,进行生产(含服务)管理、产品改进、质量提高、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而企业的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大街够、融资和投资的运筹,以谋求实现在风险与赢利之间的特定平衡,争取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

关键词:资本运营;并购

1.1资本运营的涵义

在论述资本运营前,有必要把产品运营说一下。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一般学术界定义产品经营(生产经营)是以物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物化资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获取最大利润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2017.4,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有关资本运营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综合起来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1.2.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 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产权理论认为,资产的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界限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客观基础。企业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规范化的公司产权基础上,没有界定清晰的产权、规范的股权结构和合理有效的股权流动机制,真正的公司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行为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在清晰的产权界定基础上,企业资本运营行为有助于推动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价值型管理和优化重组,进而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企业运用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推动公司产权的聚合与裂变,可以进一步促使公司产权明晰化。

产权理论要求产权必须明确.必须能够白由流动.这将从如下方面对资本运营产生推动作用。首先,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动公司并购的社会化。其次,产权的自由流动可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市场化进程。第三,产权的白由流动有助于推动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有关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经历表明:运用资本运营方式,有助于谋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进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的联合与兼并,日本在不到2017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在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极为明显.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扩大企业规模,谋求规模经济效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的总称,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企业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经营手段,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

并购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的财产、经营权或股份,并使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企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并购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品牌、市场、资金、管理、文化等优势,让存量资产变成增量资产,使呆滞的资本运动起来,实现资本的增值。

并购的具体方式包括企业的合并、托管、兼并、收购、产权重组、产权交易、企业联合、企业拍卖、企业出售等具体方式。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并购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推动并购实践的发展;在研究西方公司并购史时,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经济学分析,从而形成多种并购理论。

(一) 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有助十促使公司管理层效率改进,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潜在效益。效率理论可以细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营运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经营理论与价值低估理论。

(二)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者(agency problem and managerism)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开题报告篇七

一、论文题目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指因自然资源开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或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和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源不断衰减等原因,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愈发显着。

资源型城市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促使政府开始审视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历史看,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以后才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问题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问题凸显时间的提前使我国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相当大量的财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研究目的及意义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数量不多,资金的瓶颈状态已成为现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阻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融资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继续提高资源型城市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资源型城市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资源型城市概念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无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在定义时,侧重于城市的资源开发,如郑伯红在其研究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2.资源型城市分类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采规模,进一步可细分为资源型未枯竭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顾名思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城市自然资源开采量几近枯竭或是已经枯竭,资源性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已减弱或完全失去。随着对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加深,一些地区资源可采量逐渐减少,如云南东川、辽宁阜新这样的城市,当铜矿和煤炭资源可采量基本枯竭的情况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针对森工型城市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出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森工型城市森林可采量大幅降低,对于该类型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性枯竭,如黑龙江伊春、吉林白山这样的城市就是这种情况。资源未枯竭城市则是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具体分析时一般不单列。

(二)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种类不同,资源型城市可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这里主要依据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的类型来划分,对于复合型资源的城市,以矿产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最大份额的矿产类型进行划分。

四、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研究目标本文拟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现存以及可能的各个资金来源渠道的融资现状和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并且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2.研究框架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以阜新为例,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其“十二五”时期的转型资金需求、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股票、债券、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各个渠道资金供给情况,尤其对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发展现状及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历史演进,并以阜新为例重点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第六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融资政策借鉴,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德、法、日、美4个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转型融资典型,提出了一些共同的政策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通过前述定量及定性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模式进行设计,设计市场化的融资路径,探讨满足转型资金需求的融资模式问题,并依据阜新市转型过程中融资的特点和问题,从政府、投资主体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1.研究创新

首先,本文将研究主题选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融金方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系统地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体制。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涉及较少,因此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其次,本文利用计量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缺口进行测算,并且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现行融资机制及效应的分析、评价和计量检验,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最后,本文有机融合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机制及其效应进行研究,提出完善融资机制的思路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科都有所丰富。

2.研究不足

首先,本文提出的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的评价分析使用的现代计量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次,在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中,受时间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对政府、市场、融资主体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融资实现跨越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论文提纲

目录

中文摘要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2.1资源型城市概念

1.2.2资源型城市分类

1.3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框架

1.3.3研究创新

1.3.4研究不足

2.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融资相关理论

2.1资源型城市转型经典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公共财政理论

2.1.3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2.1.4金融发展理论

2.1.5制度经济学理论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综述

2.2.2国内研究综述

2.2.3简要评论

3.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

3.1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

3.1.1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3.1.2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3.2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

3.2.1资源型城市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3.2.2经济结构失衡缺乏发展后劲

3.2.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2.4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缺乏活力

3.2.5偏远的区位特点导致吸引外来投资困难

3.2.6失业人口较多导致就业压力大

3.2.7地方财力不足难以支撑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4.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

4.1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分析

4.1.1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概况

4.1.2阜新“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量预测

4.1.3阜新转型资金需求预测结论

4.2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给分析

4.2.1财政资金渠道

4.2.2信贷资金渠道

4.2.3利用外资渠道

4.2.4资本市场

4.2.5自筹及其他资金渠道

4.2.6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给渠道能力预测

4.3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

4.3.1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的统计性描述

4.3.2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存在的原因分析

5.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现状及阻碍作用

5.1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5.2融资体制运行效应分析

5.2.1融资总量评价

5.2.2融资渠道评价

5.2.3融资结构评价

5.2.4融资效果评价

5.2.5融资体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

5.3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5.3.1融资体制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资金支持

5.3.2融资体制可引导资金流向

5.3.3融资体制能够保障资金效用发挥

5.4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

5.4.1融资环境欠佳,导致转型资金供给不足

5.4.2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财政资金

5.4.3市场缺位,融资主体融资能力差

5.4.4管理不当,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

5.4.5投资盲目,缺乏前期可行性研究

5.4.6融资模式缺乏创新,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跑项目”

6.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借鉴

6.1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经验

6.1.1德国鲁尔

6.1.2法国洛林

6.1.3日本九州

6.1.4美国休斯顿

6.2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6.2.1政府主导,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

6.2.2市场运作,实现外商内资同时发展的引资战略

6.2.3营造投资环境,为融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7.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

7.1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完善思路

7.1.1融资主体市场化

7.1.2融资项目市场化

7.1.3融资条件市场化

7.1.4融资工具市场化

7.2政策建议

7.2.1政府积极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7.2.2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保障转型资金的供给

7.2.3促进融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