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利率教学反思 纳税利率教学反思(大全5篇)

小编: ZS文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利率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是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过和交流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感知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源自生活

用“到办税厅纳税”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成功地引入新课,并且让学生从内心产生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解决身边的数学的愿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观看祖国的经济、教育、科技发展,充分意识到纳税的意义和每个公民都应依法纳税。

二、学生是主体,注重合作交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并归纳出计算公式。在交流和探讨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纳税的种类,应纳税额及税率的概念。学生在整堂课中都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成功的探索者。学习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

三、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延伸

在学生解决求应纳税额的时候,适当引导,让学生把百分数问题联系起来,使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新知的构建过程中找寻到了已学知识的基础,不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纳税的有关知识,并且在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对数学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六年级数学利率教学反思篇二

利率问题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在于能够正确计算出存款到期后获得的利息,以及连本带息应是多少。这部分内容的计算有其公式,根据公式,将不同时期,不同利率带进公式里,即可算出结果。我本认为这节课知识点明确,思路清晰,应该很好掌握,但一堂课下来,也有一些问题显现。

首先,在提到利息这个词时,学生便举手问道,什么是利息?利息谁付?银行哪来的钱?没想到还没开始授课,就被一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拦住了,我也只好简单解答,让孩子们弄清原委,继而进行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这种状况我始料未及,后仔细琢磨,也情有可原,毕竟孩子们没有接触到存款的相关信息,家长不可能跟他们谈起家庭的经济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他们已经对存储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次,在计算利息的过程中,学生忽视年利率和月利率的区别,读题马虎大意,往往用年利率乘月存期,那么必然导致结果错误,这是粗心的表现。还有一处更让学生头疼,为什么还会有利息税?用孩子的话说,又给我们钱,又让我们纳税,给是不给呀?往往孩子们被绕来绕去的问题绕迷糊了。这足以看出,哪些孩子思维敏锐,哪些孩子分辨不清。

总之,这节课的.重难点已经突破,多数同学经过巩固练习能够明白怎样计算,却唯独绕不过来弯的同学表现平平,我想,他们会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慢慢找到出口。

六年级数学利率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第99页《利率》。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与日常生活中的储蓄相关,里面的“利率”这个概念涉及到百分数的学习内容。课本里提到了很多有关储蓄的概念、知识,学生需要认识、掌握的概念比较,还有一些相关知识是需要教师讲解给学生知道的。课本里通过一个例题将求“利息”、“利息税”、“税后利息”、“实际取回”等相关知识都罗列了出来,因为教材所给的信息量比较少,所以需要教师的多讲解。

【教学目标】

2、并能结合实际解决关于利息的问题,把握求利息几个关键条件,建立并掌握求利息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储蓄相关概念,能解决储蓄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税后利息”的计算,解决“实际取回”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的调查身边的有关利息的事件,建立利息的大致意义;

2、结合学生对教材实例中的数学信息的互动交流和老师的讲解,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概念。

【教学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讲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收到一些领用钱,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暂时不用的零用钱,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引出“储蓄”)

2、继续发问:讲钱放进银行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引出“有利息”这样一个好处。)

3、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某次到银行储蓄的情况。

4、教师讲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我们到银行存钱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和利息、利率有关。(板书课题:利率)

二、教学新知。

1、知识传授,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1)存款有哪几种方式?

(2)本金。

(3)利息。利息

(4)利率。(板书出利率的公式:利率=———×100%)

本金

(5)学习年利率和月利率的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储蓄相关概念,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2)让学生进行思考,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a、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是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

b、实际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

c、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要学生整理好思维顺序,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的'思维要清晰。)

(4)让学生知道:国家规定,存款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

(引导学生进行利息税的计算)

(5)让学生进行综合计算。

对两种算法进行分析: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小明存入银行5000元,存期2年,年利率4.68%,求税后利息。(当时利息税率为5%)列式为:5000×4.68%×2×(1-5%)()

(2)小红把4000元存入银行,存期3年,年利率为5.40%,求税后利息(当时利息税率为5%)。列式为:4000×5.40%×3—4000×5.40%×3×5%()

(3)小红把4000元存入银行,存期3年,年利率为5.40%,求税后利息(当时利息税率为5%)。列式为:4000×5.40%×3—4000×5.40%×3×5%()

(4)小刚于12月1日存入银行500元,到的12月1日取出,月利率为0.06%,求税前利息。列式为500×0.06%×24()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选择:

(1)李叔叔按5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5.40%存入银行6000元,存了6年,到期后他能取回多少利息?(当时利息税率为5%)()

a.6000×5.4%×5

b.6000×5.4%×6

c.6000×5.4%×5×(1-5%)

d.6000×5.4%×6×(1-5%)

(2)李强于10月1日买国债1800元,存期3年,年利率为4.89%,求到期利息。列式为()

a.1800×4.89%×3

b.1800×4.89%×3×(1-5%)

【设计意图:上面两题是两种相关利息的特殊情况,让学生接触、学习。】

(3)练习:课本10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存款凭证,让学生立刻体会、学习到去银行储蓄的相关知识内容。】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翻开书本99页,阅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

五、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利率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纳税。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交流,初步了解税收知识,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达成更好的分享。

2.通过计算引入,沟通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掌握百分数应用题在税收上的应用。

3.在与生活结合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考,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税率的意义、税款的`计算。

课堂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税收及纳税方面的资料,备上课使用。

六年级数学利率教学反思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九课时《纳税问题》的内容。纳税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主要内容是通过纳税的意义、常见税种和应纳税额等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税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社会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是本节课教学重要的现实作用。

《纳税》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进行了教后反思: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首先,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教学主题:纳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帮助学生理解纳税的意义和作用。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做为公民纳税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明白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学生自学,突破重难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中,利用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如何自学及自学的内容。通过自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纳税的种类,应纳税额及税率的概念,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后,学生知道了如何计算应纳税额。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3)突出学生在堂课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几家饭店的月营业额,设计了让学生算一算饭店的月纳税额,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月纳税总额等几个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化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分层次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将巩固练习设计练习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都是求营业税

并说明:通常税率都是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不同行业税率是不一样的,税率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二个层次,对比练习

将奖金问题和购车问题放在一起教学的,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求实际获得奖金数是用奖金数减去个人所得税,而求购车一共要花的钱是用买车的钱加上车辆购置税。

第三个层次,拓展练习

使学生明确单位“1”的重要性,并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纳税的有关知识,并且在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对数学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