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音乐课的教案(优质5篇)

小编: 梦幻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音乐课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结合歌曲《祖国颂》,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二、授新课

1、用多媒体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三、课堂练习在我们欣赏和了解《祖国颂》之后,同学们也一定喜欢上了这支气势宏伟的颂歌,下面我们就来练习《祖国颂》的合唱片段。

带领同学联系主旋律声部,然后逐步加入其他声部。

四、总结

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节课共同回答,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高中音乐课的教案篇二

依稀记得那是2008年的暑期,在北京一家并不起眼的音像店,无意间翻到了《绝美的颤音》(六人无伴奏清唱“国王歌手”合唱团跨界精选)专辑,封面上印着“世界一流的阿卡贝拉无伴奏人声组合”、“用人声模仿各种乐器,惟妙惟肖”这样令人惊鸿一瞥的词句。自此,“阿卡贝拉”进入了我的视线,而这张《绝美的颤音》专辑,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无伴奏人声天籁的喜悦。

随着资料的挖掘,曾经禁锢在好奇迷雾断层里的“阿卡贝拉”被逐一拨云衔接。联想到目前我们的高中学生音准、节奏能力的欠缺;用歌声表达歌曲情感意识的淡薄;多声音乐思维的习惯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培养等问题,我一直在找寻一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教学载体和方式。我相信,作为人声艺术的典范,“阿卡贝拉”蕴含着的宗教、无伴奏、多层次、b-box等元素,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更能 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和主动性;它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因子,又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2012年,乘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春风,我开始了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之路。

一、设计以“阿卡贝拉”为教学内容的高中音乐歌唱教学选修课程开发方案

1.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

《人声极致“阿卡贝拉”》作为国家设置的高中音乐“歌唱”选修模块的一个类属,除了“歌唱”模块应具有的歌唱基础技能及歌唱表现力,更强调在良好的音准训练、准确的节奏练习、理想的音色变化、多声部作品训练等方面全面拓展作为“歌唱”模块的知识深度和趣味性。为此,我制定了全面的学习目标。比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我紧紧抓住“阿卡贝拉”的显著特征,选取典型的音乐风格进行作品的风格把握训练,包括爵士风格、摇滚风格、乡村风格、布鲁斯风格、rap风格、节奏布鲁斯、reggae风格和拉丁风格等,而每首练习曲都由旋律、节奏、贝司和鼓四个声部组成,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的律动中表现同一首作品时做出不同的处理;而在过程与方法上,尤其注重通过欣赏、演唱、创作及表现进行多元性拓展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深入探究和创造活动,从而能及时根据作品的个性特点调整自己的合作伙伴和音色变化,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以此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并在亲身参与歌唱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初学“阿卡贝拉”者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而高中生年龄和性格的矛盾性特征使他们想表现,又害怕出丑。因此,选取合理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是很重要的。学习初始,通过让学生聆听优秀的“阿卡贝拉”歌曲获得对“阿卡贝拉”直观的听觉感知和兴趣后,我尽量避免对初学者而言还显专业生涩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代之以用简单的模仿和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歌曲的表现中来。带领学生玩切分节奏,体验不同速度、不同风格的切分节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比如,演唱简单的二声部和声,让学生体验和谐音程的色彩和泛音带来的神奇听感,然后把节奏与和声结合起来,配上歌曲旋律和人声打击,一首简单的“阿卡贝拉”歌曲就编配出来了。通过这样的演绎,使学生明白在“阿卡贝拉”歌曲中,人人都有角色,人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哪怕自认为自己是五音不全的人,也能在人声打击声部中体验到表现音乐的快感,从而在这样一期一会的精彩中,感受学习“阿卡贝拉”的快乐。

3.认真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高中生喜欢“阿卡贝拉”的潜台词可能还是流行音乐,学习之后他们还会发现,阿卡贝拉的渊源、流派以及对现代合唱的影响等,其实远不止于流行音乐的浅层表象,这恰恰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引发思考的角度。于是,我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遵循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编写了一本符合高中生兴趣、能力和需要的“阿卡贝拉”教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教程内容分美丽的“阿卡贝拉”、准确的节奏练习、良好的音准训练、理想的音色变化、多样的风格演绎五章,涵盖了“阿卡贝拉”的起源及发展、简易节奏创编、卡农多声部练习、人声打击、器乐模仿、古典风格和流行风格等13节共18个课时的内容。在歌曲的选择上,注重吸收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我们既有《绿袖子》、《寂静之声》这样的传统民谣,也有hey soul sister、butterfly这样的现代金曲;既有《卡农》、《剧院魅影》这样的经典传颂,也有《甩葱歌》、rolling in the deep这样的流行歌曲;既有《夜来香》、《南海姑娘》这样的国语经典,也有rhythm of the rain、《天空之城》这样的外国曲目;既有when a child is born、alleluja这样的宗教天籁,也有《植 物大战僵尸》、《超级玛丽》这样的游戏音乐„„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潜藏着“阿卡贝拉”的发展脉络以及宗教文化与流行文化相互对抗、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使“阿卡贝拉”的教学不仅仅只是多声部歌唱教学,更是一种浸润着文化、承载着跨文化意识培养希冀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以“阿卡贝拉”为特色的高中音乐生本“动态选修”课程实施方式

1.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

一、单项的歌曲教学变得灵活互动,我让学生根据每首歌曲各自音高、声部和风格等特点的不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形成自助合作。这种自主自助的动态分组合作方式使得学生们在除音乐知识与技巧的学习外,更以乐见其成的方式参与其中,了解到自身的所长所适。课堂中,我积极发挥每位学生的歌唱热情,运用多样化的小组动态合作方式,力求人人构成和声、随时变换伙伴。学生在个人歌唱到多人小组再到全班合作歌唱的多种形式中,感受到每一位个体的重要性,整个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歌唱水平,课堂的展现永远是流动、清新而生机勃发的音乐场景,教学也充满了和谐愉悦的氛围。

2.充分估计学习差异,为学生构建弹性的学习方案

由于学生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及自身音色特点、歌唱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更正视学生的差异,抓住学生认知心理、量力分层、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层层设疑,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交流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喜悦和认知心理的满足,做到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歌曲的特点,按照各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表现能力水平,提供弹性的学习方案,按照歌曲的音准节奏、音色情感和创编合作等方面逐层提出要求,设计出符合歌曲演唱特征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方案,实行阶段性达成,使学生们在歌唱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3.适时更新考核方案,为学生完善多元的评价体系

歌唱考核常常是一种伴随着紧张的回溯教学效果的手段。因为紧张,学生往往享受不到音乐带来的愉悦,他们的表现也基本与个人歌唱素养和音乐美感没有任何关系。

针对以往歌唱考核中内容单

一、形式单调的现象,我制订了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案。考核以专场演唱会的形式,侧重对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合作能力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有两两合作的现场抽签考核方式,如《欢乐颂》旋律的演唱,现场抽签决定唱单音和唱旋律的人员,再由唱单音的同学抽签唱哪一个单音,这种随机合作的方式,会让学生在表演中认识到自己的所欠所缺;而各小组合作表演的专场演唱会,我更能从他们的歌曲选择、默契程度、表现能力及演出效果等方面看到他们的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等诸多方面,从而做出真实合理的评价。

以演唱会的形式进行考核,从学生的表演中回溯教学,教学中所执着的一切,都将会有具体的浮现,这是放松的,也是真实的。或许,直到要考核,学生们依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程度,但是,在他们歌唱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超越本身就是最完美的成绩。

三、探索以“阿卡贝拉”为演唱技巧的高中音乐个体“复合演唱”训练路径

1.分层训练听唱能力,为学生夯实基础的自我积累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歌唱学习的基础。

高中生平时听惯了流行歌曲,对音高的听觉积累较少,且歌唱练习缺乏,音高概念模糊。所以,唱歌跑调普遍存在。

为夯实学生的听唱能力,我将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培养音乐听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多种形式的听觉练习,除了听自己的唱,更强调“监听”其他声部,仔细分析其他声部的音高、音色、吐字、换气的特色,听整个音乐的纵向(和声)结构与横向(乐句)发展。我曾用最朴素的《闪烁的小星星》主题,通过以一位同学只唱同一个单音,另一位同学唱旋律的两两合作的训练方式,培养他们对音准的敏感度。经过“听”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与敏感度有了较快提高,在音乐的表现上,无论是音准的把握、音色的调整、乐句的呈现、情感的表达等也都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的歌声也具备了较好的融合性。

2.不断拓展多维技能,为学生提升全面的歌唱素养

再高涨的热情,没有音准、节奏、视唱、练耳和声乐等技巧的熟练运用,同样会在“阿卡贝拉”的前行中止步。因此,在技术、音乐和创作等方面不断拓展多维技能是提升歌唱素养并唱好“阿卡贝拉”的关键。

在歌唱的技术面上,我侧重进行呼吸练习、共鸣空间的练习、母音统一的练习、音域扩展与音域统一的练习、花腔练习等发声训练,并进行圆滑唱法、断奏唱法、滑音唱法、持续音唱法、力度变化练习、音准练习等多种风格的演唱,与此同时,突出“阿卡贝拉”的歌唱特点,加入了鼓与ba两种人声乐器伴奏的演唱训练;在歌唱的音乐面上,注重在和声音准、声部的平衡度及音色的融合度等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声部和谐练习,做到多维度、多技术、多风格的训练提升,以达到“阿卡贝拉”精致融合的人声效果。比如,为把握声部的平衡度,需要深入分析歌曲的音乐织度、各声部的音域、曲风的差异,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然后去协调声部间的音量比例。比如,早期音乐不着重于浑厚的低音,而黑人灵歌却需要浑厚的低音,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歌曲风格的不同,调整声部的平衡比例;在歌唱的创作面上,这是“阿卡贝拉”最自由、灵活也是最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所在。节奏如何变化、伴唱的每个音节是唱有词意的歌词或唱一些没有意义的词、乐器如何模仿、歌曲风格如何变换、b-box如何加入„„这无穷的创作乐趣和联想的空间早已超出了学习初始学生仅仅基于兴趣的选择,而成为学生拓展多维技能,提升歌唱素养,发挥创作才能的有效手段。

3.用心捕捉艺术意蕴,为学生积淀深远的艺术文化

优秀的歌者展现给我们的不只是美妙的嗓音,更是一种诠释、一种文化。西方中古时期的教堂调式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应属最简单不过的单音歌曲了,可是唱过的人大概都觉得其旋律虽简单,要唱出意蕴却很难。李振邦神父曾说:“这些不依固定拍子进行的自由节奏歌曲,听 起来是一尘不染的纯精神体,没有笨重的脚步,只有热情的祈祷,最适于表达脱俗的宗教情愫。”我想,任何纯娱乐性或功利性的歌唱,定然无法诠释出深藏在作品中的那份哲理、诗情或神韵。对于每一首歌,我要求学生不仅仅只是表现出歌曲的音韵美,更要表现出歌曲的情韵美;既要有原作品风格的保持,也要有自身演绎的新意,养成深入理解歌曲,进一步内化歌曲的习惯。为了更好地诠释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我通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歌词、乐思、结构设计和表情记号等音乐元素,并设法了解词曲作者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努力感觉作者创作本意的暗示,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转换成歌声。比如,when a child is born这首歌,了解中发现,以此曲作词的歌有好几个版本,但是只有强尼・马修(johnny mathis)演绎的英文版本常作为圣诞歌曲来演唱,因此就明显地带有宗教色彩和西方基督文化的印记。为了表现这种文化的氛围和风格,演唱时就需要清晰柔美的音色,吟唱的语调,细腻的波浪式的起伏推动,以增添歌曲的静谧感与圣洁感。

四、促成以“阿卡贝拉”为兴趣视角的高中音乐群体“多元合唱”自主发展

1.深度唤醒歌唱意识,为学生增强无穷的学习动力

“阿卡贝拉”的发展从宗教到流行,虽历经几个世纪,却依旧保持了歌唱艺术生态的绿色。当大多数学生听着千篇1律的歌曲,“阿卡贝拉”凭借其特有的无伴奏、多声部、纯人声,神秘而迷人地独自绽放。

为了有效唤醒歌唱意识,增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我们充分利用“阿卡贝拉”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搭建学习的平台。

(1)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通过动画的虚拟爵士鼓,引导学生模拟鼓、开合钹等声音,使这些原本很枯燥的专业练习变得生动而富有韵味,这也是“阿卡贝拉”中人声取代打击乐后,体现表演者音色的灵活多变、模仿乐器的栩栩如生并最令人称奇的部分;借助生活中听到的自然声响来模拟发声,使多声部的人声伴奏变得亲近而易操作,辅之以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始终伴随着浓浓的表现欲。

(2)丰富课外平台多元性。通过教师节文艺演出、元旦文艺会演、社团展演及“阿卡贝拉”专场演唱会等为学生搭建歌唱表演的舞台。广泛运用校卡拉ok比赛、校英语歌曲比赛、各级各类合唱比赛等赛台促进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广播教歌、艺术馆开放、校外表演舞台等,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艺术才能的绽放提供机会,以比赛、表演和自我练习等多种手段,促进歌唱形式的多元化。

2.有效激发内驱力量,为学生释放无限的学习潜能

选报《人声极致“阿卡贝拉”》课程,可以是为了培养兴趣,可以是为了调剂课业,可以是为了追赶潮流;也可以是为了结交新友,更可以是为了获取学分„„学生学习的初衷可能不尽相同。然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我从不忘时时自问:我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课程的开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显然,尊重学生兴趣绝不是兴之所至的随性歌唱。选修课程的开设要实现高效、高质,首先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不断质疑、碰撞,从而提升思维品质,释放学习潜能。“阿卡贝拉”以动态选修、同伴互助、师资交流、交流互访、参赛办赛等方式,以“阿卡贝拉”清唱社团、校合唱团为交流平台,学生从听歌、唱歌到记歌谱、配和声;从自娱自乐的演唱组合,发展为有使命、有任务、有规模、有管理的社团组织;从被动的学唱到专场演唱会的组织;从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到同伴间快乐的自主合作„„这一切的成长,是教与学平衡推进的自然的教学状态,也是“阿卡贝拉”选修课程所追求的理想和境界。

3.积极提供个性辅导,为学生建立终身的学习趣向

高中阶段是最美丽的青春时光,但是高中生涯却充满了忙碌和无奈。学业繁重高考压力之忧;无闲暇练习时间之难;频受家长和主课老师压制参加音乐活动之伤;只以流行歌曲为音乐全部内涵之悲„„音乐教师,纵使再以苦行者的姿势恪守音乐教学之职,也无力改变。但是,一条路要走下去,最初的梦想和精神一定要立于一尊而不偏不移。开设“阿卡贝拉”课程的初衷,正是希望学生能在提高多声部歌唱技能、享受多声部合作的过程中,让音乐成为学生掺揉着血肉、刻印着文化的精神支柱,为学生建立终生的学习趣向。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兴趣爱好、已有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积极提供个性辅导,针对性地找出学生所具备的优势及所存在的弱点,提供相应的训练改进方法,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针对有器乐特长的学生,鼓励、帮助他们进行和声的编配或人声乐器的即兴模拟和伴奏;针对有表演才能的学生,邀请他们对歌曲的表演进行动作的编排;针对音准、节奏感掌握较好的同学,安排他们担任和声部分的演唱,使他们在自己创造的多声部叠加的和声效果中感受到自己的不可或缺;针对独唱表现欲特别强的同学,则训练完善他们嗓音的个性和张力,使他们唱得有风格,唱得有品位。这样的个性辅导,是对学生已具特长的释放和加深,也是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进一步学习,从而建立终生学习趣向的刺激和强化。

何春芬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高中音乐课的教案篇三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标

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重点难点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一、前预习及导。、《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冼星海日记)

2、《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都熟悉了吗?下面看我手势,先左边这一方唱,然后再右边唱,准备,起-

(可以再来几遍)。我们刚才所演唱的形式就是齐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合唱。请同学们看到书p89面,用两分钟的时间,学习大合唱的介绍。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与轮唱(有时穿插朗诵)等。(多媒体)

2、同学们,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知道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不知道的话,那么你听吧!(音乐欣赏《黄河船夫曲》)齐唱给我们欣赏者一个什么感觉?(表现出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精神)

3、下面请同学们唱这个练习,(︱1

4︱-‖)用“啦”,起(跟琴唱),很好,对。再请右边的同学跟我一起唱(︱1

同学们,这是什么演唱形式?(合唱,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看到书p8,《黄水谣》,我们来尝试一下歌曲合唱,第一句,“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两部分不同的旋律)

同学们,感受怎么样?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合唱《黄水谣》。(多媒体)

《黄水谣》这首女声、混声合唱前后所表现的情绪有变化吗?(可要求同学回答,开始婉转、秀丽,表现黄河两岸人民生活怡然自乐;中间低沉,悲痛的呻吟;后面借用黄河水奔流不息,痛诉侵略者带来的灾难)

4、大合唱还有一种歌唱形式,对唱。欣赏《河边对口曲》(对唱采用一问一答,舒说了千家万户妻离子散)、《黄河大合唱》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乐章,知道吗?请听,反复了四遍,注意仔细听辨。(欣赏《保卫黄河》)有怎样的区别?请同学说说。

齐唱——二声部轮唱——三声部轮唱——齐唱

轮唱,此起彼伏的音乐,如咆哮的黄河水,一波推一波,前浪推后浪,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气势。(再来听辨一次)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a、《黄河船夫曲》(齐唱)

b、《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d、《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e、《河边对口曲》(对唱)

f、《黄河怨》(女高音独)

g、《保卫黄河》(轮唱)

h、《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三、总结、了解什么是大合唱

2、学习体验黄河大合唱中四个乐章

四、下

高中音乐课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几首音乐作品的鉴赏,知道音乐本身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真聆听音乐作品,体验欣赏音乐的乐趣,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对音乐要素的判断,能概括出音乐 “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简单道理。教学难点:

领悟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理解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表现什么的道理。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莫扎特 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们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还记得哪三把钥匙吗? 生:数学 文学 音乐。

师: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点题)

二、新课教学:

1、听赏与体验

(一)

(1)听赏《乱红》,思考:乐曲令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同一段音乐令我们大家联想到了如此多的画面,说明你们听懂了这段音乐。当然,没有听懂的同学也不要泄气,想听懂音乐首先要懂得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语言有很多。音乐语言(即:音乐基本要素)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等。

用心

专心 1

自由舒缓。当然要想听懂音乐光靠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听懂音乐的方法:

一、想象和联想。

二、音乐的基本要素。

(师启发学生从音乐基本要素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生: „„

(4)师小结:激情澎湃的旋律,狂浪波涛般的速度,紧密的节奏。让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

(5)为刚才这两段音乐各自配一个标题。生:„„

师:第一首标题为《乱红》出自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第二首标题为《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1830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激起他极大的愤慨。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革命练习曲》是后人给他加的一个标题。师小结:无论是有标题还是无标题的音乐,音乐本身都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由于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想象、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才又各自不相同的答案。接下来,运用刚才的这两种方法,我们现在再来欣赏一首乐曲。

2、听赏与体验

(二)(1)欣赏《少女的祈祷》。

(2)介绍曲作者与变奏曲式结构:

爱心

用心

专心

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3)曲式结构:变奏曲式。

引子---主题---变奏(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

变奏:乐曲结构原则运用各种手法将主题等音乐素材加以变化重复.万变却不离主题。

比如:对《小星星》的一段旋律进行变奏。

(4)分段解析乐曲。

引子:四个下行音阶,摹拟教堂的钟声。

主题:在一个短小的停顿之后,右手以八度音奏出三连音为主的优美主题。为了给人加深印象,这个主题反复了一遍。稳重的低音与和声伴奏烘托着庄重的教堂气氛。

第一变奏:右手加有许多装饰音,显得十分华丽。

第二变奏:是左手低音部做抒情演奏吟唱,没有了装饰音而显得十分庄重和格外虔诚。

第三变奏:其实旋律和声还是第一变奏,变化的是演奏的力度表情。

第四变奏:实际上是第二变奏的延续,同样,也是演奏力度表情的变化、使华丽的琶音更加绚丽,而稳重的低音和声保持着虔诚庄重。(4)完整聆听全曲。(师在每段变奏时作简短的提示引导。)

思考:音乐告诉我们了什么?少女是一直都在祈祷,还是中间有其他变化?

生回答„„

(5)师小结:音乐只能给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或引起对某种场景的联想。不可能像小说,电影一样告诉我们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画面和思想理念。

三、课堂总结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音乐的魅力就在于让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让我们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

爱心

用心

专心 3

高中音乐课的教案篇五

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3、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音乐《绿色的非洲》片段。

2、讨 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设计意图:以听赏非洲黑人的鼓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走进非洲音乐

(一)、非洲音乐---鼓

1、欣赏非洲歌舞音乐《非洲赞歌》片段

(1)、讨论: 这段音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中什么?(2)、认识非洲鼓:课件一:展示各种非洲鼓,了解非洲鼓的丰富的形状特点。

课件二:展示非洲鼓的各种演奏姿势和音响特点。非洲人持鼓的方式很多样,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3)完整欣赏《非洲赞歌》,学生任选一种敲鼓的动作与姿势跟随音乐的节奏模拟鼓声。

2、教师总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乐又是语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得上的。

设计意图: 通过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同时在非洲民族民间舞蹈中,学生还体验了非洲人民优美、古朴的舞姿;奇异的装扮和色彩,反复、呼应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舞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二)、非洲音乐----节奏

1、欣赏非洲音乐《鼓舞》。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验节奏特点。

(1)、讨论:你能模仿出这段音乐中出现最多的几组节奏吗?。(2)、请几位同学用鼓敲出音乐《鼓舞》的典型节奏。(3)、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并以课件展示节奏型。

2、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独特的魅力。

(三)、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

1、欣赏非洲歌舞《凯特舞》。

(2)、讨论:在非洲,音乐除了娱乐,还具有哪些功能?

2、学生交流对非洲音乐社会性的理解,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

3、学唱主题旋律。引导学生以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呼应歌唱形式,感受非洲音乐的歌唱特点,体会非洲人民朴实无华、没有旋律的起伏,只有崇敬自然的反复音节的吟唱风格。

4、教师总结:音乐不仅仅有娱乐性,还有其社会性与宗教性,这一特点在非洲音乐中尤其突出。在非洲,人们认为音乐不仅能赞颂人,还可以赞颂神,不仅能驱魔祛病,还能通灵祭神。人们常常跳着奇异的舞蹈,哼唱着古朴的旋律共同进行部族的的情感交流与祭礼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歌与舞的欣赏,使学生能理解非洲音乐神秘的宗教色彩,感受音乐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简单反复的旋律模唱,让学生体会非洲音乐的旋律特点。

(四)、非洲音乐----情境模拟

1、活动安排: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一组分置二只鼓,让学生在5分钟内创编出心目中的非洲音乐和音乐场景,创编可以是非洲节奏的模拟,也可是非洲舞蹈的表演,还可以是非洲的生活情境的某一片段。要求:有鼓声。

2、创编表演:请每一组同学各自表演创编的非洲音乐,并请其他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表现了非洲音乐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改变高中音乐课单一的欣赏与分析,开展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律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学生的律动与创编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

(一)、非洲音乐与踢踏舞

1、欣赏踢踏舞片段。

2、讨论:这种舞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它借鉴了非洲音乐的哪些特点?

3、介绍踢踏舞: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是非洲黑人奴隶把各自的民间舞蹈带到了美国这块移民大陆上,这些民间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踢踏舞受黑人传统吉鼓节奏的影响,音乐节奏丰富多变、舞蹈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自娱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二)、非洲音乐与爵士音乐。

1、欣赏爵士音乐《空虚布鲁斯》

2、请学生描述所了解的爵士音乐。

3:讨论:爵士音乐与非洲音乐的共同特点。

(三)、课后探究:

1、除了踢踏舞和爵士音乐,你还了解哪些音乐形式受非洲音乐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非洲音乐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尊重并热爱非洲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

四、小结部分

教师语:非洲音乐是最朴实无华,最真纯的音乐,其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的 节奏,是世界音乐的宝贵资源,人们常说,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非洲音乐的节奏带给世界音乐许多灵感。让我们在非洲鼓精彩的表演中结束我们课堂中对非洲音乐的探索,我相信课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对非洲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探索。

背景音乐:非洲鼓乐《绿色的非洲》

浏览(6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