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湖美景教学反思(汇总5篇)

小编: 飞雪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湖美景教学反思篇一

师: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举手的寥寥无几,指名读也是读得不到位,还错了字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 比一比,男、女生分开读,看谁读得好,我为你们打分。

(学生立刻来劲了,跃跃欲试。)

师:要想得到高分,一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好好读。当然,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对方读得怎样。

(这招果然有效,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音响亮。单男生的声音就比平时全体读的声音都大。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可惜女生的声音小了一些。于是我为男生打98分,女生打97分。顿时,男生各个眉飞色舞,欢呼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读,相信会更好。

本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平时的教学容易出现学习审美的疲劳,周而复始的学习如果没有新鲜的刺激,课堂就难以有激情。所谓的高耗低效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靠教师发脾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还要想些切合学生心理的办法,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行。

生:轻柔的风,慢慢吹来。

师:对,就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寻找感觉。效果挺好。)

师:请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生读第一句)对,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一轮明月升起来了,把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月色里了。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表现出了陶醉的表情,甚至手臂舞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湖面上,想给湖面盖上了被子。(师:哦,一条银白色的被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湖边弹琴。(师:可能是古筝,扬琴,也可能是琵琶。)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里有无数银蛇在游动。(师:那是漂亮的路灯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形成的。)

生: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白鸥飞快地掠过。(师:这时候,白鸥可能已经回巢了。但没关系,这是你的想象,可不是真的。)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学习语言,一定要把品味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创设情境。学生是情感的王子,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想象到优美的意境后再进行说话练习,在说中加深对语言的品析,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审美的体验活动。如此,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语文变得充满情趣,学生学得也很扎实而有效。

西湖美景教学反思篇二

课文《西湖》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描写了西湖的秀美风光。文章语言优美,比喻句较多。从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上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三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句子深层的含义,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从词语入手理解句子,进而从句子中体会西湖的秀美。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一找西湖美在哪里?学生会找出描写山峦颜色的词语,描写群山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朗读、讲解、体会。又如第三段中有这样的描述“仿佛仙境一般”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你想象中的仙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

进行说话训练。这篇课文中比喻句较多,用的比喻词各不相同,有“犹如”“宛如”“仿佛”“像”这四个,让学生读课文例句,明白这些比喻词的用法。第二步仿照例句,用这四个比喻词说一句话。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明白了这些比喻词的用法。就是“仿佛”和“像”这两个词会连在一起用,经过多次训练后,基本能够用对,用好。

这篇课文的句子美,文章勾勒的意境也美。教学中,很大的不足是没有用上多媒体教学,展示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西湖的美景。比如“华灯”比喻成“银蛇”,如果能用图片显示,再配上文字,我相信学生对句子的感悟会更深。

希望一次次的反思能让我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西湖美景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主要是欣赏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学习方法。

通过图片让孩子理解浓、淡、青、绿,多读,让孩子领悟白鸥与平静的湖面动静结合的写法,教师加以提点。第三小节,我通过一个西湖平面布局图让孩子通过课文由外到内的欣赏文中的句子,了解其中的景点。第四小节让孩子欣赏夜色下的美景。

我一直认为写景的文章是最难上的,人们总说多读就好,这说的不错,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只有多读才能领悟美,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除了这个以外,更多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所以如何在这种领悟美的过程中来学习这种文章呢,多看图片,然后说句子,由此引出所要讲的一些知识。但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更大的思考。

西湖美景教学反思篇四

我对西湖向往以久,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西子湖畔,虽然觉得她没有想象的那么妩媚,但还是挺秀气的。心里依然对她怀有十分的好感。当读到《西湖》这篇课文时,我仿佛又与她见面了,这一次,她可是“浓妆艳抹”,美丽动人了。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环节:一是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我做相应总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西湖的好奇心。二是我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课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中,四是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我想,教学效果应该蛮好的吧。

没想到这一课的初读关就不好过,不仅好多生字词,而且句子较长,着重指导对几句长句子的读法,就已经花去不少时间。课文里一些词,如“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精练、抽象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但难又是难极了。

西湖美景教学反思篇五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体图片却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句子叫比喻句,“犹如”是比喻词。《新课程标准》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西湖》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如: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运用的过程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阳光照在橡树身上,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

当然,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

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