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提出背景(优秀5篇)

小编: 文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反思的提出背景篇一

photoshop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像编辑软件,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论是平面设计、数码艺术,还是数码摄影后期处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初步接触,兴趣很浓,但实践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老师演示起到一个领头带动作用,让学生依据教材,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利用老师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挥创意,制作出自己个性的作品。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能给学生后期地学习增加信心。同学赞许的评价,更能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本节课首先演示魔棒工具的操作,通过操作学生直观的看到魔棒工具可以快速选择色彩范围变化不大、色调相近的区域,单击图像就可创建选区。

利用选区替换图像背景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完成实践操作学生就缩手缩脚,心理怕,就不敢动手。信息技术要求通过理论学习,重在实践操作,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个人能力。老师实例演示操作就象拐杖,给学生一个支撑,同时打消的畏难心理,更是抛砖引玉,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设计出不同效果的作品。微课视频通过微机室控制软件下发给学生,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模仿操作,解决了老师演示一遍学生没有掌握,重复讲解的难题,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项新技术,我们不但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各种软件工具的使用,大胆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提高课堂效率,不足之处请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的提出背景篇二

要:传统的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方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的空间,需要广大教师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其与时俱进。本文根据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结合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在新课课程改革背景下布置中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原则及其形式。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外作业;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英语课外作业的形式

1.导言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主体的感知,知识的主观建构并要求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交流。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课外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大大置后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是老调常谈,抄抄,写写,背背以及固定的一本同步的作业本。这种仅仅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遏制了学生兴趣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那么如何设计英语课外作业呢?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共同的探究,大胆的创新与实践。笔者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来改进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和方式。

2.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

2.1针对性

英语作业按其类型可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按其形式可分为听力作业,口语作业与书面作业。除借助课堂讲授以外,教师还要借助作业来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实现或巩固教学目标。即在学完某个功能项目或某个话题的对话或课文后,有意识的设计和布置相关的作业,从而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如在学了“shopping”的对话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补全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他们感兴趣的购物对话。

2.2适量性

在提倡减负的今天,我们必须抓“质”。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给学生的家庭作业。新的《课程计划》对课外作业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1.5小时(每科15分钟左右)。因此,更要求教师给的作业“少而精“。每一道练习题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并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是进行”题海“战术。

2.3层次性

受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会出现分化现象。因此,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但同时也要有目标性,教师在选题时,只有将学生的水平层次(个体层次)与知识层次(“四会”层次)有机的相结合,才能使作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着眼于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到基本技能的培养,最后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的饱,又要保证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做得了。如学习了餐桌上的对话后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家里人或是朋友的饮食爱好,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得出调查结果。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以对话表演的形式,而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预定定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3.英语课外作业的形式

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亲身感受到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英语作业产生的腻烦心理。有时,甚至我还没说出今天的作业,学生已经脱口而出:“背单词,念书,作业本a/b”。我意识到学生已失去了往日对作业的兴趣,他们已经不再像当初刚接触英语那样,为会写出26个字母而自豪,为书写漂亮而骄傲。为改变这种局面,我觉得应该要在布置作业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方面下工夫,更重要的是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使他们的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张扬的课外作业。在新课标的推动下,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英语教学构建了新的教学理念。把他应用到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领域之中,尤其是口语作业中,同样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3.1调查型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英语,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英语教育资源。因此,我把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外作业,如:学习了likedoingsomething/doesn’tlikedoingsomething的句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调查表,身边的人或是动物的一些兴趣爱好。

namelikedoesn’tlike

1.

2.

3.

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不仅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而且他们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2录音,录象型

当学生学完了一篇对话或课文后,根据内容,从模仿朗读,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自编类似的对话表演,到复述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来录音,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还可以录象,然后自己视听,不断的改正提高,直到满意为止。在录音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语调,听说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学习习惯也有所改善。随着课文内容的逐渐加深,学生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可以将录音的内容从课内过度到课外,从模仿到话题的演讲,甚至是学唱自己喜爱的英语歌曲。

3.3编手抄报

初中生喜欢写写画画,表现欲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一些节日里布置他们3至4人一组编英语报。如教师节happyteachers‘day!或是植树节,howtomakeourworldmorebeautiul,让学生们根据主题设计版面,编排内容。他们分别从网上,从课外书上查找资料,尽量让自己的手抄报美观而充实。这样在编报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3.4制作卡片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接触的单词也有好几百,还有很多的句型。如何才能较好地掌握呢?分类制作卡片不失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卡片上可以将单词进行不同的归类,如根据类别:交通工具、水果类、动物类等等;也可以根据词性:后加不定式的动词,后加动名词的动词,或介词等等;也可以将句型加以归类,如表示邀请,电话用语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更能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5观看英语节目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电视,如今好多电视台都播放英语节目,如中央台的洋话连篇,洪恩gogo学英语,cctv10套的希望英语,这些节目都配有纯正的英语,,指导学生在收看的过程中,做好适当的笔记,让学生在欣赏生动的画面的同时,感受地道流利的英语,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也就能够跟着说起来,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因此被大大地激发,让学生将学习英语当作乐趣和自我充实的手段,最终使自己成为终身的英语学习者。

4.总结

实践证明,把课外作业由机械单调的抄写变为灵活多变的应用,由教师的同一布置变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课外作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已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应把学生看做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信任学生的潜能可以在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以真诚,坦率的态度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情感和意志,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从而确立了以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张敏,刘鹏,新课程需布置什么样的英语作业,小学教学设计,2004年第2期

[2]徐丽娜,如何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基础英语教育,2004年第4期

教学反思的提出背景篇三

的培养,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堂中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每一位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如何实现二期课改的新目标、新要求?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科特点,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使这40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蒸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要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向上的弦,使他们也能弹奏出美丽的明天。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统计数,达到一定次数时,奖励他们一道题,或带他们搞一些小试验、小制作。目的是抓住他们爱动手的特点,使他们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如:班上一位同学勤奋好学,就指导他做电铃、利用可乐瓶做有关大气压强及浮力实验、利用塑料袋做热气球、利用饮料瓶自制火箭等等。这一做法带动了不少同学。最后,作业要精,按层次布置作业,但又不能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讲评时,要有一个度,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

教学反思的提出背景篇四

撰写课例,我们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写过,并且还写后进行过交流和参加选评。但说实话,到底怎样写对于我来说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写的时候就凭自己的经验,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参考。以前我写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大多是先写教学背景,然后是教案,再总结课后反思。至于这其中的区别,就没有那么细分了。

今天听了郑金洲教授的讲座后,最起码使自己知道了这个当中的区别,其实课例也包括了实录型课例,叙事型课例等很多方面。而且在撰写的时候也是有规律有章法可寻的。以叙事型课例为例,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问题发生的背景;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从郑教授的讲座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叙事型课例的写法、顺序和过程。对照自己写的一些案例,我可以清楚地对比出差距和不足。

首先是自己在问题的提出这部分,自己对于问题的选择把握的还不是非常准确,有时问题没有抓住课的.关键;其次在问题解决得过程中自己也描述的不是很详细,正像教授讲的,做课例一定要及时,上完课后要马上总结,及时地反思,而不是在等到要写文章时再把问题拿出来考虑,这样对于问题的把握就没那么及时准确了,在做反思时也没有那么深刻了,所以在上课期间如果遇到问题就要及时地解决和反思。这两点今后在教学和科研时是要注意的地方。

当然,理论和实际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要把理论用在实际的教学和教科研方面,还是要通过个人的理解和实践。理论可以用来引路,指导具体实践;反过来,实践又可以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意义。可能基于各人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方法的不同,每个人实际操作起来也大不相同。今天听了教授的报告后,我想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他提到的课例撰写的及时性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新教师而言,很多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是没有碰到,始料未及的,所以应该做到及时解决;总结;反思。这样自己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对于自己来说才最受用。

教学反思的提出背景篇五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思。

一、小学数学课都要“情境”来包装吗?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二、数学内容如何生活化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z,“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牛排、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三、数学课堂如何评价学生?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许多老师喜欢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励学生。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z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

总有物质的回报。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

诚然,课堂评价以鼓励为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