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汇总8篇)

小编: 灵魂曲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一

从引入开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教师把音乐引进课堂,制作精美的课件,创设语文园地等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二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主要抓住孩子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知道诗中描绘的是怎么样一幅场景,以及对“莲叶何田田”及“戏”字等重点词句的解读。

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逐句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视觉感知荷塘的美丽,体会“莲叶何田田”的中莲叶的多与美。并经由播放动画“鱼戏莲叶间”,让孩子们在动态中感知鱼儿的自由自在与悠然自得。最后,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准确记住诗中的四个方位词,我采用的方式是动作配合。每个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别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作小鱼状“游走”,经过多次的动作游戏练习,孩子们都能在教室内准确辨别和掌握各个方向,同时也感受到了鱼儿们的快乐。总的来说,这是我自己上得比较生动的一课,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然而,当我听完师傅华老师的展示课后,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是有很多。

华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意境优美,充满着童真童趣。简笔绘画带出问题: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世界上最长的江是哪条?充分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出课题。手绘图片贴出意境:在孩子们读课文的同时,从莲叶到莲花,从莲花到莲藕再到小鱼,一幅美丽的鱼戏荷塘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整个教室顿时鲜亮了起来!看着生动的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孩子们韵味十足的朗读将每一位老师都带入了那热闹而美丽的荷塘深处。识字教学生动实用:长江里水多,“三点水”加“工”就快速地记住了“江”的字形;鱼儿的图片与生字“鱼”结合教学,让孩子在学习象形字“鱼”的同时,脑海中有了形象的记忆。游戏辨向、学以致用:请小朋友们做一回小鱼,快乐地游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在游戏中体会鱼儿的欢快。

这种细致认真的备课精神,多种教学手法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基本功的扎实韧劲,我都应该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并努力从关注自我成长中走出,还给学生一个真正自主、完整的课堂。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三

《鲜花和星星》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分两部分,分别描写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全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在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画面。

首先,我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揭题前,我设计了两则谜语。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谜语兴趣较浓,以谜语的方式导入课题,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

其次,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唤醒激励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画面;二是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鲜花和星星贴在草地和夜空中。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语文学习就不会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课文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第三,启发想象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而诗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我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给学生提供几个大自然的画面,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小诗人,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口头创作诗歌。在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诗歌,不论是朗读还是背诵都已经非常投入,这时,我就提供一组画面:

我最喜欢______

这里__________,

那里__________,

真比_____________还多。

通过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编写诗歌,我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接着,我再让学生想一想自然万物,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自己进行创作。经过这样处理,就较好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自己的内部语言,果然也写出了让人惊喜的文字。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四

本单元要求学生“不但要从课文中识字,还要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识字,并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因此我对此课作了如下设计:先由本单元“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丁丁幸福的一家人,引入到冬冬的家,观察冬冬家后练习说话;接着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读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在此基础上认读本课的一、二类字,并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拓展识字空间;然后以“摘果子,做拼盘”的游戏进行一句完整的话及变句的训练;接下来,让学生和同座进行“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交流,将课前准备好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相片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分享,加深对家的情感体验,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最后进行写字的训练。

上述设计在凸现课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学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创设的氛围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师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在对老师同学朗读的听读中学会自己不会的字,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规律,体验感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合作记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在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似乎要求过高,课堂上也难免有些混乱,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后,他们获得的将是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在完成听(接触汉字)和读(学习汉字)这两个环节后,进行认(巩固汉字)的活动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教师启发:小朋友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或街道上,或广告里,或校园里,或父母同学的名字里),由于学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所以说出了“大翔超市”、“快乐大本营”、“大风车”等词,使识字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的“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语文不仅具有开放的特点,还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为让学生明确认识一句完整的话并为下一个口语交际活动作准备,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用“我”、“爸爸”、“”妈妈”、“老师”、“有”、“爱”、“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等词作成长在“智慧树”上的“聪明果”,在学生熟悉的游戏“摘果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做拼盘”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摘下的“词语果子”作成拼盘,拼成一句完整的话。

当学生合作拼出了“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句子后,教师点拨提出“还有怎样的拼法”学生变换“水果”的位置,又拼出了“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及“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老师”、“我爱同学”等句子,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拼出了“一个幸福的家里有我”这个句子时,下面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禁不住鼓起掌来。没有刻意追求,没有强加,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乐融融。

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爱亲人,爱同学,爱家,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幸福、温暖”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学生和文本表露的情感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设计让学生课前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相片,画一画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并说说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再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家、亲人的认识。本课还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情感特征,让生字以字宝宝的形式出现,充满了童真童趣,“宝宝”形状的生字卡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较好的培植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热爱汉字的感情。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五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大家的研讨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六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9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2个偏旁,能正确地朗读儿歌、初步感知儿歌。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

3、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根据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还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识记九个生字,也认识了足字旁和提手旁。但与我的教学设计相比,实际的教学过程缺少很多亮点,如我设计的游戏识字环节就没能实现。原因在于对教材挖掘得不够深入,对教学过程的操作不熟练。此外,作为新教师,还是经验少,掌控课堂的能力也远远不够。

根据本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一段舞蹈律动导入新课,即让孩子们做健康操以贴近运动感知,从而引出在学校做体育活动要在《操场上》进行。由于学校的塑胶跑道刚刚投入使用,所以当我问起“你们想在操场上做哪些体育活动?”时,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积极发言回答。课堂气氛较活跃,但在这里似乎耽误了一些时间。接下来便是看图识字了。

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以及多种形式反复学习,内容上,有借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读,有读生字、读词语和读儿歌;形式上,有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有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有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等。我还采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认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多种形式地学。但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问题也没能完全实现,只进行了多种形式反复读的练习以及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等活动。

在教学本课时,闫主任听了课,并对我的教学进行了点评和指导,这让我知道了自己需加强和注意的地方,同时也让我学会了许多东西。首先,她肯定了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的意识和做法,还向我介绍了更多形式的识字方法,令我今后很受用。但在我认为很不错的导入环节,却遭到了质疑,听了闫主任的讲解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课前的律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律动应放在课中二十分钟以后进行。此外,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我没有按顺序、方位看图,导致词语的呈现显得很凌乱,且耽误了很多的时间。还有就是教学环节的承接不清晰、不连贯,这也是我一直掌握不好的地方。

总之,作为一位新上岗教师,我身上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那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幸能够得到前辈们的指点和帮助,我想我会成长得更快。同时,我也会非常努力的。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七

本练习的“字词句运用”和“写字提示”都有写字教学方面的涉及。所以我加大了识词、写字在教学中的分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数,整体上感知全包围汉字的形体,教师范写,学生临摹,这样在写字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眼”中字变成“心”中字。同时再展评激趣,鼓励进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本课积累了一些词语、儿歌、童谣,学生做到了读通、读出韵味,读出节奏。

教师应该少讲,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训练。

苏教版一年级教案带反思篇八

《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同时深刻感悟两个不同人物的优秀品格对于二年级学生的确有些困难,但他们已掌握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立足语文文本,加强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与推敲,把识字、学词、读文和实践运用有机融合。让他们在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语言,感悟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我就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