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羊与狼的读后感(大全6篇)

小编: 书香墨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羊与狼的读后感篇一

《人间小团圆》其实就讲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吴孟达演的老爸,古天乐演的儿子,梁咏琪演的儿媳,杨千嬅演的女儿和曾志伟演的女婿,还有一个小女孩演孙女。六个人的家庭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其中暗涌的情绪和纠结却并非想当然的那么简单。

吴老伴早亡,和夜总会一女相爱却得不到儿子理解;古一直困惑和忧虑于女儿的不漂亮;梁因为模特的身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下深感危机,更因娱乐圈的潜规则而倍添烦恼;杨虽然母亲去世已十年,却一直释怀不了其生前对自己的不待见;曾则夹在情人的纠缠和妻子的抑郁里;就连小女孩都一直懵懂地挣扎在父母对外表的看法和死亡的描述中。这个充满故事的家庭,这部浓缩在100分钟内的影片,看过的观众不难发现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而这些东西显然又是因人而异的。

我看完之后感受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因果”,二是“放下”,两者共同指引着生活的方向。

很多人可能一看到“因果”两字便会联想到迷信,而我觉得这两字更像哲学。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一个“因”的出现就像一种能量,时机成熟便会作用出一种“果”,根据大自然的能量守恒定律,因果循环也就容易让人理解得多。

吴说他们祖上三代都是捕鱼为生,后来宏观环境影响不能捕鱼之后他父亲让他去学做法事,因为祖上三代捕鱼虽为生计,终是杀生,孽障太深。对于此事,我不置可否。但随着年岁渐长,我敬畏之心愈长,更加愿意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是一种自知之明,亦是一颗慈悲种子。()新时代在“科学”的旗帜下,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无所畏惧,对待自然,对待生命,对待信仰——在此作用下的自然已经开始反作用,世人当引以为鉴。

吴因为信因果而去从事法事,给亡者超度,而梁因为早年的整容也尝到了果——丈夫一直纠结于女儿不漂亮,每一次抱怨都是给整容行为后的内心报以一锤。

大部分的恐惧,都是自己吓自己;很多烦恼事情,都是因为自己放不下。

梁因为怕老公不能接受一直没有坦白自己曾经整过容,因为不能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试图尝试潜规则却反而自取其辱,而事实证明老公是可以理解女人爱美而去改变下外貌,也证明事业被人取代只是迟早的问题,说出来想透了释怀了也就过去了。

古一直纠结于女儿的外貌,觉得女人长得丑很可怜,担心她没有将来,还觉得这是老天对他小时候捉弄长得不好看女同学的报应。影片中有一段颇具讽刺性,古作为补习老师一方面觉得女儿长得不好看没前途,一方面上课的时候跟学生说嫁入豪门的女人普遍长得很普通,因为富豪娶美女只是简单的财貌交易,鉴于财富上涨而外貌下滑的现象用经济学解释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事情一发生在自身就会失去理智,古放不下女儿出人意料的长相不出众怀疑不是亲生,怀疑产房抱错,最后在好友的劝导下终于懂得要面对这个现实,长得不好看还可以靠其他方面去提升价值。对于放不下曾经欺负女同学的事情特地去咖啡店道歉,而当事人其实多年前早已放下。

关于“放下”有一个佛家小故事相信很多人也看过,说是有一个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佛家智慧告诉我们,过去事理应放下。拿得起,放得下,坦坦荡荡。

影片还给一只蜥蜴浓墨重彩地画了一笔,这更多地应该是表述生死的问题。通过小女孩的视角去看待死亡,懵懂又真实。生老病死皆有规律,活着的时候不要忧虑什么时候会死,死了会怎么样,因为到时就会知道。活着的时候就应该重点放在活上,生活上。

影片中曾志伟饰演的医生在给病人照ct的时候不停地喊:“吸气——屏住——呼气”,生活在哪儿,什么是自己能够真切感受到和控制的?其实就是“吸气——屏住——呼气”,也就是说生活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只在当下。

羊与狼的读后感篇二

人世间,总有一种人让人肃然起敬。人世间,总有一些事让人唏嘘感慨。人世间,总有一些感动令人泪流满面。人世间,总有一种情,感天动地!

阿尼帕,一位19个孩子共同的母亲,其中有半数是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儿,囊括了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各个民族,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仅仅是因为善良,仅仅是因为见不得这些孤儿孤苦伶仃、忍饥挨饿,出于母亲的天性,她将他们无私地揽进怀里,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幸福的生活。她的心是平凡的,然而却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亲情、超越了人类的自私与小我,从而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善良和爱心虽然是大部分人都拥有的,我们许多人也不乏为社会上某些苦难与弱者的悲惨境遇而唏嘘感叹,流下不忍与同情的眼泪,但如果将善良和爱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却绝非易事!因为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无私奉献与担当精神,况且是在那样艰难的生存处境中,我们自问有几人能做到?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勇于付出同情而难于付诸行动。相比而言,艾尼帕的行为是可敬可叹的,阿尼帕的心是真正仁慈的的心,她拥有无比坚强的勇气和无私的担当精神,她当之无愧应该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做为全社会善良的楷模、民族团结的楷模、人类慈善精神的典范!

由此想起一个关于天堂的话题:在我的理解中,假如真有天堂,那么必定是一个充满祥和、善良、纯净和快乐的去处,而且只有心怀善良、内心纯净的灵魂才能感召这种境界,与这种境界相应。相反,那种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残暴杀害生命、内心充满仇恨、血债累累的灵魂怎么可能与天道的境界相应,从而感召天堂?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罪恶的灵魂可以感召天堂,那就没有自然规律了!这是违反任何一种宗教教义的。如果因为仇恨、残暴杀害生命的行为感召一种境界,那只有感召黑暗和苦难。毫无疑问,只有如阿尼帕这样善良的灵魂才能与天道相应,感召天堂的善果。

善良就是天道,必将感召天堂。

羊与狼的读后感篇三

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在我们的印象中姜子牙应该是比较年老的,他聪明睿智、文武双全,帮助姬昌稳定了朝纲。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在神话中,昆仑弟子姜子牙率领了众神仙一起打败了狐妖,推翻了暴戾无度的商王朝。这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故事,而即将要播出的电影《姜子牙》中与我们的认知大相径庭。

这似乎跟《哪吒》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主角平凡化。很多人看完预告之后,都不太期待这部电影了。

羊与狼的读后感篇四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

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

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

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

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一共要花销多少路费,该搬多少块砖,该搬多长的时间。魏老师大概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也不及格。不过这难不到她,她不会的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她自己发现不了错误的就让学生自己检查。而且当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她还人云亦云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

其实,那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数学课,让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说自己请的老师真不错,还会教数学。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名教育顾问。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他们的分类让老师无所适从。于是,作者前往这个班级,然后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树叶、花和草引导孩子们分类。作者将树叶、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它们都是会生长的东西,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明显的挫败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结果,作者对孩子们那么分类迷惑不解,孩子们说出了分类的依据。就在那一刻作者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那些孩子,因为他想不出分类的其他方法。后来,孩子们又做出了其他的分类,而每次分类作者都无法猜出其中的道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并一直将这个宝贵的教训当成了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方针。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忘记初次看这个故事的感受,但是这次读的时候,让我震撼。虽然我们经常将“教学相长”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认可“学生老师”。偶尔,我们只不过会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更新更广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能助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时候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很有见地,只是被我们所忽视,被我们的习惯所忽视,被我们的经验所忽视,被我们的粗心所忽视。

我想,魏老师真的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教我们。

其三,她对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欲望。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地位是每况愈下,而微薄的薪资在这个物价日见上涨的今天让我们更觉寒酸。于是,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状况是愈加严重,埋怨之声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颗爱心和善良之心后,我们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因为,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都是无辜的!我们如何工作,都应该想想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工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靠金钱来衡量的。在金钱之外,在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享受。

当然,魏老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贵的闪光点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羊与狼的读后感篇五

电影讲述了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海蒂用一颗善良的内心照亮世界,温暖自己的故事。

海蒂自幼父母双亡,由姨妈黛特照顾,后因姨妈的工作调动无法继续照顾她,便将海蒂送到从未谋面且性格孤僻的爷爷家。

第一天晚上海蒂睡在爷爷家的羊圈里。

第二天爷爷带着海蒂找到牧师,请他帮忙给海蒂另找住处。牧师答应下来,并要求爷爷继续照顾海蒂三天。

第三天爷爷让羊将军(牧羊男童)皮特带着海蒂去山上放羊。

在爷爷家的这三天时间里,海蒂并没有感受到爷爷对她的爱,特别是电影中的几个特写镜头可以说明:

1.餐桌前只有一把椅子,吃饭的时候,小海蒂连坐在桌边的机会都没有。

2.爷爷家只有一张床。

可是海蒂并没有因此感到难过,相反她却觉得很快乐。她的快乐来自于那美得让人惊叹的阿尔卑斯山:碧空如洗广阔的天空;一望无际绿色的草地;展翅翱翔威武的雄鹰;悠闲自在吃草的羊群······也来自于海蒂善良、纯真、坚强的内心。

经过了几天的相处,海蒂用自己的行动打开了爷爷那颗沉封已久的心。

爷爷对她的爱也表现在细节中:

1.海蒂放羊回来看到桌边多了一把椅子(爷爷趁着海蒂去放羊亲手制作的);

3.当大雪封山,皮特去上学,爷爷感受到海蒂想念朋友的闷闷不乐,制作了雪橇带着海蒂去皮特家看望他。

在皮特家,海蒂看到了皮特的奶奶。奶奶的眼睛看不见,牙齿几乎落光了,连硬一点的面包都无法啃食,海蒂的内心充满了同情,这也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就在一切都变得温馨而美好的时候,姨妈的再次出现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原来姨妈将海蒂卖给了法兰克福一个富商家庭,给家中无法行走的独生女儿克拉拉当陪读。爷爷自然不同意,可是姨妈却在海蒂放羊回家的路途中将她拦截,并连哄带骗将她带上了开往法兰克福的火车。

海蒂很快和美丽有教养的克拉拉成为了好朋友。在这里,海蒂学会了很多的礼仪,还有识字发音(其实一开始她是拒绝认字的,因为皮特告诉她放羊的人是不需要识字的),她的改变源自于一个人,这个人我在后面细说。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虽然海蒂每天都锦衣玉食,也开阔了很多的眼界,但是她思念爷爷、思念阿尔卑斯山、思念羊群和草地的心却越来越强烈,直至患上了梦游症。

家庭医生建议要把她送回阿尔卑斯山,克拉拉父亲决定由男管家护送她回去,并给她带上大量的软面包和香肠。

海蒂回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赶到皮特家,把所有的软面包送给了奶奶,并给了皮特很多香肠。

回到了阿尔卑斯山,回到了爷爷身边,海蒂又恢复了正常。而克拉拉因为想念她,在爸爸和奶奶陪同下来到了这里,居住在这里的时光让克拉拉站了起来,最终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结局。

这部电影一上映,我就带着女儿去看了,女儿全程看得很投入,这真的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呢!遗憾的是只有中文字幕,若有中文配音的话,受众面可以更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好的电影,都会在里面寻找教育的方式。无论是《音乐之声》,还是《放牛班的春天》,又或是《海蒂和爷爷》,都会给我一些启示。

1.有机会就多接触大自然

影片中的每一处自然景色都是可以作为壁纸使用的,那种天然形成的调色盘会让人的视觉无比舒适,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学?无论从事的是何种艺术,大自然都能带给我们灵感。

光着脚丫在草地肆意地奔跑,在氧吧中尽情地大口呼吸,不知不觉中净化了心灵,治愈了身体的不适,提升了幸福的感受力。学龄前儿童没有那么多学业压力,就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大自然接触。

2.“自由”

自由不是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真正的自由是在有规则,有边界的基础上的自由。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每天都会把家里的物什严格消毒,她要确保孩子接触的东西要足够干净,结果孩子无法适应外面的环境只能待在家里,最后得了自闭症。”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是过度养育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

到了饭点就喂,也不管孩子今天胃口好不好。

只要喂下去,家里的大人就开心,反之就会很焦虑,我的孩子不吃饭会不会营养不良?会不会长不高?几顿饭真的就影响了身体健康吗?当然不会。那为什么家长还会这么做?因为家长不相信孩子的感觉,不愿意放手,所有的积极期待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家长为中心,所以家庭模式进入了一代又一代复制和循环,成员之间没有边界,有的人甚至把模式延伸到学校里,工作中。

小时候干预吃饭,长大了干预升学、择业、择偶。

直到有一天家长问孩子:“你自己没有想法吗?别人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呀。”想一想,是谁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早已丢失的自我。

充满自由的阿尔卑斯山让海蒂重拾生命力,也让从小过着公主般生活的克拉拉恢复了双腿,奇迹般地站起来。

真正的自由就像一颗种子,在心中种下了,就会开出无比美丽的自由之花来,就有了生命的力量和色彩。

3.最好的教育手段是“润物细无声”

海蒂因为听皮特说爷爷曾经杀过人,有点害怕,不想睡在阁楼的干草堆里,爷爷透过观察发现了海蒂的担忧,他是这样告诉海蒂的:“人们总是喜欢说闲话,你必须决定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别人的话。”

海蒂想了想,扑过去给爷爷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想也就是这一刻,爷爷卸下了所有伪装的冷漠,全心全意地爱着海蒂了。

克拉拉的奶奶也是一位睿智有爱的教育者。当她听到女管家向她诉说海蒂种种的不是,奶奶并没有轻信,而是决定自己去试试。

她躺在海蒂的身边给她读绘本,讲到精彩的部分她戛然停止了。海蒂要求继续讲完,奶奶鼓励她自己看,可是海蒂表示自己不认识字,奶奶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识字,她说皮特告诉过她“读书没用”,奶奶说;“你不要相信别人说的就是对的。”

奶奶用这样的方式激发了海蒂识字的热情和信心,海蒂真的克服了识字障碍。

从法兰克福回到阿尔卑斯山,爷爷将海蒂送进了学堂,当老师让大家说自己的梦想时,海蒂的陈述引起了哄堂大笑。

当奶奶把克拉拉送到阿尔卑斯山和海蒂团聚时,海蒂向奶奶诉说了自己的梦想和烦恼,奶奶的回答再一次让我肃然起敬。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奶奶在回到法兰克福之前,拿出了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送给海蒂,希望她写下自己的故事。奶奶也让海蒂明白一个道理:实现梦想需要开阔的眼界,同时最宝贵的是坚持。

4.善良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也温暖了自己

海蒂第一次看到皮特用粗暴的方式对付两只打架的山羊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将自己的食物分给皮特一半,只希望他不要伤害山羊,并且许下承诺,只要不伤害山羊,以后的食物都分给皮特一半。

海蒂和克拉拉悄悄溜上街带回来几只小奶猫,女管家对猫毛过敏,不允许她们养猫,男管家立马把小猫全部抱在怀里,对着孩子们说:“我来帮你们养吧。”

海蒂的父母早亡,姨妈把她送给陌生的爷爷,爷爷不要她,她就去和小羊睡。在皮特家看到双目失明,牙齿基本掉光的奶奶,心生怜悯,跟爷爷说觉得自己很幸福。

海蒂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她用自己的善良,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无论世界如何待我,我都保持自己的本质,全力以赴维护那一颗纯净的心灵。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海蒂正是因为善良、勇敢、坚强使自己频频遇到好人,这些珍贵的品质足以让她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善良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也温暖了自己。

羊与狼的读后感篇六

我们没有战争的记忆,但我们应该对每个牺牲表达应有的敬意。集结号吹响了,这是冯小刚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正逐渐失落的情怀。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属于男人在质感,伴随着这悲壮的号声,被重新润色,提炼。理想,勇气,意志,信念,情谊。这些散发着光芒和硝烟的词汇,象一枚炮弹轰入我们的生活。那些英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失落的情怀,我们没有忘记的权利。

电影院是我除了发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结号》吹响。

从进电影院至今,那悲壮的集结号,一直响彻在我的大脑,浸入我整一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没有一部片子能让我流泪了。对于感情戏,早已经麻木,而面对这样铁骨铮铮的的场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泪。原本此类题材一直觉得都不太适合我,所以当亮剑被朋友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并不热衷,只是偶尔换台的时候瞄上几眼,人物刻画也形象,也生动,但都激不起我的观看欲望,习惯以爱情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义。

冯小刚的贺岁片老是应一句:铁打的葛优流动的女主角,永远的黑色幽默,无论大腕无论甲方乙方等等。而这次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他换上了很man的张涵予,也不再写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残酷无情的战争,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连长,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故事类型转变了,但对于大多数百姓的观众仍是被感动着,被震撼着。

我无权跟专业影评人一样去评价集结号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内涵,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按照我的个人习惯,我仍坐在电影院的角落,专心投入的去看导演演员等工作人员创造出来的作品。那种身临其境战争场面,直入心扉的紧张和恐惧,那些平凡普通如乡下孩子的战士,那么多不知名的战士牺牲都那么的揪心……感动着,触及心底,触动灵魂。男主角谷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算一小人物,带领一个连47个战士奉上级命令守在窑场打狙击战,他们死守在窑场,等待集结号的响起,直至弹尽人亡。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把所有的战士的尸体都掩藏在窑里,让他们不至于被炸飞而没有完整的躯体"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谷子地语。他穿着敌人的军装逃出来而被误认为是战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个死去的战士被定为"失踪",从解放战争的战场,到朝鲜战场,再到进入和平年代后,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在为了给九连正个名,为了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铁骨铮铮!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我永远无法用我浅显的文字来刻画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与我用,也永远略显苍白。我们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