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朱华山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通用8篇)

小编: ZS文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朱华山反思篇一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我想这种差异是很难消除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学习也参照了上面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解疑,理解了诗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二两行诗句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色,书面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比较灵活,学生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朱华山反思篇二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朱华山反思篇三

在进行《草》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本首诗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1懂得“离、枯、荣、野、烧、尽”这几个字的意思。要学会拼读、默写它们。2懂得按照意思来进行诗歌的意思进行断句的朗读,要能够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3能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懂得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4能够对一些诗歌中的文言词解释翻译。例如:

离离:用来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意思是年。尽:表示完的意思。生:指生长。荣:意思是茂盛。

例外还有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本首诗歌是赞扬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草即便是大火把它们都烧光了,但是来年还会重新长出来,表明它们是不屈不饶地生长在大地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对待,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存在的,但是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跑掉的。

朱华山反思篇四

这篇课文从《北大荒的秋天》入手,唤起学生对秋天的认识,然后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孩子们对田野里的庄稼还是挺熟悉的,棉花、芝麻等农产品的描述十分形象,有的孩子还模仿了课文的语句来介绍,如“棉花嚷着冷了,要穿白袄。”挺让人惊喜的。

学习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我们都产生了疑惑,诗中说“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学生都说我们这边的玉米成熟时,玉米须子都发黄发黑了。课前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课堂上就这么解释了一下:玉米的成熟时间是不一样的,晚熟的玉米,到现在这个季节还没有成熟,玉米须子就是红色的。也不知道这么解释是否合理。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是第六小节: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对诗句的弦外之音学生都理解不了,这么点拨了一下:发亮的汗珠是从哪儿来的?学生就明白了,从这小节里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要求用自己的文字改编这首诗歌,课堂上没有时间做,就作为家作完成。结果发现很多孩子写出来的文字十分优美,可是根本不是对诗歌的改编,而是自己创作了一篇文章《走进秋天》。个别学生改编了小诗,但是文字不够灵动。我想,如果课堂教师讲授的时间缩短一些,然后老师可以对一节小诗进行示范改编,我相信,很多孩子就能迅速领悟改编小诗的诀窍了。

朱华山反思篇五

1.二次备课不充分,讲课前翻看教参时,很多好的点,都随手写在了书上,没有合理安排在教案里,导致上课时会出现混乱。

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不知是年龄关系还是课堂渲染力不够,或者我的语速太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个问题后续跟进。

针对这几天出现的问题,有如下改进措施。

1.二次备课时,教案放在旁边,把新发现的点及时记录下来。候课时,安静的捋顺讲课顺序!

2.与其他老师及时交流,看看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我的原因,及时调整!

朱华山反思篇六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朱华山反思篇七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朱华山反思篇八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近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近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