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通用5篇)

小编: 紫薇儿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篇一

很久以前就知道余华的两部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高中时旁边的书桌上放了一本《活着》本想着只随便扫一两眼便罢,没想到一读起来就和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已各种各样的方式接连死去,心里就像是被痛苦接连不断的蹂躏,但是余华似看客般冷漠的笔调又让这种绝望的痛苦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无法释放。因此《活着》让我难受了很长时间。潜意识里也暗暗觉得慎读余华。那天去图书馆本来要找一部小说,但却无意间瞟到了《许三观卖血记》,就像有魔力般的,我走近那本书,慢慢蹲下,看着那已经发黄的书脊,却迟迟伸不出手。只是听书名就觉得有种心痛的感觉,卖血,卖谁的血?为何要卖血?是卖自己的,还是倒卖别人的?许三观是像福贵一样最后全家都遭遇了不幸还是他一人的坎坷命运便足以让人扼腕?以余华惯有的冷漠风格,这本书会不会再次让我反复品味浓浓的痛苦?这一切的疑虑都积聚在了我的右手,无法移动。强大的好奇心终究战胜了疑虑,又是半个下午,当余晖落下,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完全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

怎么说呢,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就完了?第二个感觉就是,终于大家都没死,都活得好好的,能长舒一口气了。说实话可能由于我阅历浅薄,或者缺乏对那个时代更为深入的认知,刚读完放下书我都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核心,但我慢慢发现,这篇小说越品越有味道,虽然看起来余华仅仅是在道来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50年代的小城市里一个叫许三观的丝织厂工人和家人的故事。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有时我会因为许三观的对孩子深深的爱感动,在饥荒时期,为了让老婆孩子们吃上一顿面,走进了医院的大门,去卖血。为了救不是亲生儿子的大儿子的姓名,一路奔波,一路卖血,前后卖血间隔甚至只有5天,还差点因此而送命。但有时候他身上也有狭隘的市民性,比如灾荒时期带他二乐三乐去吃面,却唯独不带一乐,直接告诉一乐因为你不是我儿子,所以你去吃一个烤红薯吧。试想一个10岁大的孩子,已经吃了57天的玉米饭,眼看着自己的弟弟被爸爸妈妈领着去了饭店,自己却只能吃没有巴掌大的红薯,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却又毫不留情的被赶出来,大人之间的事情却要一个无辜的孩子来承担,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读到这里,我对许三观又有些不满了。

接下来说他和许玉兰,当时他追许玉兰的情节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只因为给女孩子买了8角的零食,便要人家嫁给他,更出其不意的是,许玉兰居然就答应了。读到他们刚结婚时候我以为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许三观抓住了玉兰的把柄:与何小勇曾经偷尝禁果,并且三观和玉兰的大儿子一乐长得越来越像何小勇。于是许三观便整日不做家务,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的晒太阳,将家务全丢给许玉兰。后来许玉兰知道了三观与林芬芳的事情,在使出看家本领―坐在门槛上喊出一番风格与佟湘玉极为相像的怨言之后,也一如当年的许三观,整日不做家务,而是嗑瓜子串门,颇有轻喜剧的味道。但是读到最后,我却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十年内乱时期,由于许玉兰曾经将自己交给两个男人,因此被冠以“妓女”的称号,整日当“陪斗”,胸前挂着牌子一站就是一天,许三观本想避风头,让三个孩子去给妈妈送饭,没想到他们都嫌丢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偷偷摸摸的去送饭,这时有个情节让我大为感动,许玉兰一看满锅的白米饭,只好勉强咽下,但是将米翻起来,却发现底下是满满的肉,原来三观害怕有人来检查,便将肉埋在米饭底下。这是三观对玉兰的爱。三观老了之后因为想吃炒猪肝喝黄酒,就去卖血,没想到年轻的血头说他的学老了,只能去当给油漆匠刷墙用的“猪血”,这番话让一辈子靠卖血度过艰难时光的许三观顿时感到支柱倒塌,在大街上呜呜的哭起来。相似的,三个儿子为父亲的举动感到丢人,玉兰则对三个儿子的反应大为斥责,并历数了三观卖血为他们做的事,尔后用哄孩子一样的语气安慰三观,并和他一起吃了炒猪肝和黄酒。当玉兰听说了年轻血头对三观说的不客气的话时,便义愤填膺的摆出泼妇的架子骂了起来,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我觉得她是那么的可爱,我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深深的爱。

诚然,三观和玉兰是相爱的,他们的爱通过轻喜剧一般的情节慢慢的像读者展现,直至结尾,令人动容。于是我便困惑之前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小事又该如何解释?这时,我似乎觉得文章并不是这么简单,除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叙述,背后隐藏着另一条主线,那就是――平等。

可以说三观和玉兰都是追求平等的人。三观之所以在抓住玉兰把柄之后不做事,是因为他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居然是别人的孩子,自己当了彻彻底底的“乌龟”,心里委屈,所以让玉兰做事心里感到平衡。玉兰后来的举动也是这个道理。还有另一件大事可以证明,三观听说给自己戴绿帽子的何小勇出了车祸之后高兴了好半天,逢人就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小勇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认,自己辛苦抚养,这就是何小勇遭了报应,而自己却身体健康。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许三观内心里追求的平等。做了“恶事”的何小勇的悲惨结局让他心理平衡,虽然这种想法很不道德,但却将许三观心里积压了几十年的心病治好了不少。

但可惜的是,许三观虽有平等观念,却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提倡的平等。他眼里的平等就是你们家有什么,我们家也要有,你对我差,我也不能对你好。这种平等只是一种处于低级水平的比较,三年饥荒时期,许三观曾埋怨过一句:这饥荒早来晚来都没事,偏要在我们家无所积蓄的时候来。他只知道饥荒来的不是时候,但却没有进一步想过为什么会有饥荒,如果没有人民公社运动将他家几乎所有的储备都交公,即便今年收成不好恐怕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作者借许三观之口说出此句,实在犀利)。别人家也吃不上好的所以许三观没说什么,但却不知对政策的分析与质疑能力的缺失是一种更大的不平等。所以许三观纵然骨子里是一个善良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大爱的人,但仍然逃脱不了这种幼稚的平等观带给他的小市民气。

试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否也会因为关注范围之小而成为了日后开阔眼界的桎梏?

总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小说主题是多元的,总有一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深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作品越想越有味道。

以上仅本人自己读后的一些想法,文章仍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后面写到关于平等,总是感觉没有办法写到我满意,这和阅读量,思想深度有很大关系,在此检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篇二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篇三

人说金秋十月才是享受收获喜悦的季节,而我却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着实感受了一番那样的心情,在此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在监狱党委的关心培养下,我有幸参加了赴浙江大学学习考察的行程,历时二十余天,接受了浙江大学有组织系统的培训,了解了新的知识,更在考察学习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比如在学习了“九型人格”后,我更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甚至具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但是,所有不同类型的人又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正确的定位和引导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自己的定位和调整又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我觉得老师说的这样一句话很经典:不怕不识字,就怕不识人。知人善任是一名优秀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能。

听了老师关于沿海部分地区创业之初的一些案例介绍,我的感受是,要成就事业,做出成绩,苦干还得加巧干,尤其是要更新观念。拥有创新精神,思路活了,路也就多了。把握每一个机会,成功的机率也就最大。这里面,人是当然的第一要素。人变事变,人进事达。如果以一种积极的、学习的态度去做事,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政治形势,相信无论什么行业、什么类型的人,都有很大的机会去获得成功的。

监狱事业是一个原则性较强的事业,但并不是说讲原则性就不要灵活性。讲原则是要确定目标,保证稳定。要灵活是为了追求效率,争取发展。在大政方针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和改革是能有效促进监狱工作的发展的。当然这主要还在于处在决策位置的领导。

浙大

我监狱这次组织副科以上领导赴浙江大学学习考察的活动,是一个大举措。它表明了我监狱重视人才培养、放眼监狱未来发展的态度和境界。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基层一级领导干部的综合合素质,更调动了广大警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所处的地区经济还较落后,我们所从事的监狱事业也有不尽完善有待提高的地方,但我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前进着、进步着,我们每一份岗位都大有可为,小龙潭监狱事业的发展大有可观!

浙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学海无涯、大爱无边”,十一月中旬的浙江大学一周培训学习结束后,令本人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收获良多,在这里首先感谢市工商联的领导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难得的高端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谢负责此次带队培训学习的工商联相关领导,为我们食、宿、行、学习的周到安排付出的艰辛努力。通过几天的系统学习,现特将自己一点浅薄培训学习心得整理并归纳如下:

整体行程安排科学合理。回顾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从出发至顺利返回,整体的行程安排科学、紧凑,这都与市工商联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浙大教务组人员的细致关怀分不开的,整体行程温馨和谐。尤其是在紧张的系统学习中穿插走进浙江知名企业现场参观的活动,让理论与实际感受充分结合,使每位企业家深刻感悟到此次培训的实用价值意义非凡。

培训课程安排贴近企业实际经营。一周学习的课程安排定位准确,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从事业的发展到自身健康的维护,十分贴近内陆城市企业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点”,对现实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由此可以深刻的感受市工商联相关领导和浙大对此次的培训学习的良苦用心和辛勤付出,令每位参与者都心存感激之情。

参与培训的浙大教授专业水准高。从这次参与执教的浙大老师看,每位教授均是各自专业学术领域内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部分专家教授还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领头人。能置身于这样一群高素质、高水准、高规格的学习环境内,亲身聆听他们的理论教诲,这样的机会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稀机会。

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一周短暂的学习,最大的感受是过去一直仅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对国家宏观政治经济到微观的地方政策不甚了解,经过一周系统的学习后,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经营者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应爱国、爱家,善待社会,善待企业,善待员工及家人,这份无价的心灵收获让我们对企业的发展多了一份理性和自信,少了一份浮躁和狂妄;多了一份感恩少一份自私,明白了“大爱”的深邃含义,陶冶了情操,净化了身心。

浙商精神与浙商修炼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启迪的作用。浙商一群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群体,其机警,有胆识,具敏活手腕,特别眼光,经营商业,不墨守成规,而能临机应变的能力令我们内陆企业心生敬佩;其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无不对我们企业经营思路带来深刻的启迪,让我们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开放了思路。

认识了新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意。这次参会的同学都是来自重庆不同区域的成功企业家,通过几天的学习和共同生活,增进了相互了解,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在学习的过程,大家相互交流心得,相互关心,相互借鉴学习,浓浓的情意让大家忘却了身处陌生的城市,为今后同学间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本次培训活动一项重大收获之一。

浙大培训班的服务工作细则到位。培训班课务组的三位年轻老师尤其阳光灿烂的班主任在我们整个学习培训生活中,用细致周到的服务,热情周到的态度,让我们丝毫没有来到新城市的陌生感,相反让我们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恍惚感”,从接机到宾馆,从宾馆到课堂,以致最后结束返回的送行,都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她们的细致,热情,给大家留下了良好印象。

几天的学习短暂而又意义,这些都得益于市工商联为我们搭建的知识桥梁,我本人心生感激,无以回报,仅能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学习,守法经营,回馈社会,以报答市工商联相关领导的关怀和关心。

浙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赴浙大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的学习短暂而难忘,每堂课的内容都是那么充实和精彩,可谓理论观点鲜明,佐证案例生动,整个学习严肃活泼,引人入胜,触发思考。自己体会10天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更新,又是对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相信对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有所帮助。

一、学习认识上有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实践与理论推动的结果,而实践和理论的推动始终与一个关键词密不可分,那就是“学习”。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时间久了,不可避免会让人对学习有所倦怠,对地税部门来说,长期围绕着税收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开展工作,既辛苦又压力大,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对地税工作要求和期待较高的形势下更是如此。但压力再大,也不能忽视学习,这从市局近年连续组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赴高校集中学习培训可以看到,学习已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工作安排,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学习。当下集中式的培训学习固然重要,但日常工作中的学习更为重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学习当作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学习当作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学而不倦,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二、知识视野上有拓展。本次学习培训知识汇集丰富,开设的课程讲座包括: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中国税制改革的若干问题、儒道禅与现代管理、法律风险防范、党风廉政建设、精神解读、国际政治格局与中国外交战略等,可以说是经济理论、社会热点、人文管理、廉政法律、内政处交、税收专业等全方位的知识涉猎。虽然时下媒体和网络十分发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已十分容易,但身处知名高校讲堂,面对面聆听各学科领域专家教授的授课,其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透过他们的讲课,在体味他们深入专业领域治学严谨、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集中分享了专家教授们长期教学和研究积累的知识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对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能力促进上有帮助。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地税干部学习培训的效果是要体现在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高效地服务于纳税人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浙大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培训,在理论知识上给予了我们新的认识,在思维拓展上给予了我们新的想象,在能力提升上给予了我们新的空间,相信在今后的税收工作中,自己一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素质提升,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篇四

尊敬的浙江大学自主招生领导:

您好!我叫xx,是一名来自山西的高三学生,很感激您能在百忙之中来阅读我的申请书。

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谈起过“浙江大学”这个被当时的我赋予了很丰富的联想的名字。年龄还小的我只是觉得这个名字给人一种很威风、大气的感觉,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它的一分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浙大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同于其他的学校,浙大始终保持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何时,浙大都能为学子提供最清静、最不受丝毫干扰的学习环境。浙大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相比,有着不相伯仲乃至更高一筹的教学水平,却比他们少一份喧嚣,多一份宁静。

看到“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时,心底的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浙大人”的决心。浙大坚持着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培养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创新精神。所以,成为一个浙大人,这将会成为我永远无悔并且引以自豪的决定。

对我来说学习永远是件快乐的事,因为我总能在其中体味到那种不断充实自己、超越自己的满足感。

我是一个很爱玩也很会玩的女孩。但无论在玩的时候多么无拘无束,一到了学习时,会马上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从不偏科。而在所有的学科中,我最倾心的是数学。我喜欢在数字、符号、字幕之间寻找那些微小的规律;喜欢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中搜寻出各个部分的关系;我喜欢遇到难题时的棋逢对手之感;喜欢攻克难题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豪迈之感。虽然从未学习过奥数,但我仍在初中时获得了“希望杯”数学邀请赛的国家级三等奖,以及高中时全国数学联赛的国家级二等奖。

我喜欢钻研问题时那种专注、纯净的.感觉。我相信,只有浙大才是能让求知之鹰自由翱翔的朗朗晴空。

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我曾多次在班级、学校的活动中担任主持人;还曾在假期中做过家教,定期地组织社团活动等。踏踏实实地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想要成为一名浙大人,思想品德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妈妈从小就教导我:无论怎样,首先要学会做一个纯粹的人。学习生活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热情地帮助周围的同学,认真负责地为集体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地在歌咏比赛、运动会上为班争光;在家时,我会在学习之余帮助妈妈洗衣做饭,做各种各样的家务;假期里,我还会组织同学一起去福利院开展志愿活动……“求实创新”是我的座右铭。并将伴随我一生。

所以我热切地盼望这有朝一日胸前能佩戴起那枚意蕴深厚的浙大校徽,抱着书本漫步在浙大优美的校园内,庄严地对自己说“我是浙大人”!

希望您能通过我的申请。如果我的申请未被通过,我会认真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并虚心改正,努力在明年的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步入浙大的校园。

此致

敬礼

其他的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篇五

很久以前就知道余华的两部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高中时旁边的书桌上放了一本《活着》本想着只随便扫一两眼便罢,没想到一读起来就和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已各种各样的方式接连死去,心里就像是被痛苦接连不断的蹂躏,但是余华似看客般冷漠的笔调又让这种绝望的痛苦找不到宣泄的出口,无法释放。因此《活着》让我难受了很长时间。潜意识里也暗暗觉得慎读余华。那天去图书馆本来要找一部小说,但却无意间瞟到了《许三观卖血记》,就像有魔力般的,我走近那本书,慢慢蹲下,看着那已经发黄的书脊,却迟迟伸不出手。只是听书名就觉得有种心痛的感觉,卖血,卖谁的血?为何要卖血?是卖自己的,还是倒卖别人的?许三观是像福贵一样最后全家都遭遇了不幸还是他一人的坎坷命运便足以让人扼腕?以余华惯有的冷漠风格,这本书会不会再次让我反复品味浓浓的痛苦?这一切的疑虑都积聚在了我的右手,无法移动。强大的好奇心终究战胜了疑虑,又是半个下午,当余晖落下,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也完全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

怎么说呢,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就完了?第二个感觉就是,终于大家都没死,都活得好好的,能长舒一口气了。说实话可能由于我阅历浅薄,或者缺乏对那个时代更为深入的认知,刚读完放下书我都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核心,但我慢慢发现,这篇小说越品越有味道,虽然看起来余华仅仅是在道来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50年代的小城市里一个叫许三观的丝织厂工人和家人的故事。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有时我会因为许三观的对孩子深深的爱感动,在饥荒时期,为了让老婆孩子们吃上一顿面,走进了医院的大门,去卖血。为了救不是亲生儿子的大儿子的姓名,一路奔波,一路卖血,前后卖血间隔甚至只有5天,还差点因此而送命。但有时候他身上也有狭隘的市民性,比如灾荒时期带他二乐三乐去吃面,却唯独不带一乐,直接告诉一乐因为你不是我儿子,所以你去吃一个烤红薯吧。试想一个10岁大的孩子,已经吃了57天的玉米饭,眼看着自己的弟弟被爸爸妈妈领着去了饭店,自己却只能吃没有巴掌大的红薯,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却又毫不留情的被赶出来,大人之间的事情却要一个无辜的孩子来承担,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读到这里,我对许三观又有些不满了。

接下来说他和许玉兰,当时他追许玉兰的情节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只因为给女孩子买了8角的零食,便要人家嫁给他,更出其不意的是,许玉兰居然就答应了。读到他们刚结婚时候我以为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许三观抓住了玉兰的把柄:与何小勇曾经偷尝禁果,并且三观和玉兰的大儿子一乐长得越来越像何小勇。于是许三观便整日不做家务,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的晒太阳,将家务全丢给许玉兰。后来许玉兰知道了三观与林芬芳的事情,在使出看家本领—坐在门槛上喊出一番风格与佟湘玉极为相像的怨言之后,也一如当年的许三观,整日不做家务,而是嗑瓜子串门,颇有轻喜剧的味道。但是读到最后,我却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十年内乱时期,由于许玉兰曾经将自己交给两个男人,因此被冠以“妓女”的称号,整日当“陪斗”,胸前挂着牌子一站就是一天,许三观本想避风头,让三个孩子去给妈妈送饭,没想到他们都嫌丢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偷偷摸摸的去送饭,这时有个情节让我大为感动,许玉兰一看满锅的白米饭,只好勉强咽下,但是将米翻起来,却发现底下是满满的肉,原来三观害怕有人来检查,便将肉埋在米饭底下。这是三观对玉兰的爱。三观老了之后因为想吃炒猪肝喝黄酒,就去卖血,没想到年轻的血头说他的学老了,只能去当给油漆匠刷墙用的“猪血”,这番话让一辈子靠卖血度过艰难时光的许三观顿时感到支柱倒塌,在大街上呜呜的哭起来。相似的,三个儿子为父亲的举动感到丢人,玉兰则对三个儿子的反应大为斥责,并历数了三观卖血为他们做的事,尔后用哄孩子一样的语气安慰三观,并和他一起吃了炒猪肝和黄酒。当玉兰听说了年轻血头对三观说的不客气的话时,便义愤填膺的摆出泼妇的架子骂了起来,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我觉得她是那么的可爱,我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深深的爱。

诚然,三观和玉兰是相爱的,他们的爱通过轻喜剧一般的情节慢慢的像读者展现,直至结尾,令人动容。于是我便困惑之前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小事又该如何解释?这时,我似乎觉得文章并不是这么简单,除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叙述,背后隐藏着另一条主线,那就是——平等。

可以说三观和玉兰都是追求平等的人。三观之所以在抓住玉兰把柄之后不做事,是因为他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居然是别人的孩子,自己当了彻彻底底的“乌龟”,心里委屈,所以让玉兰做事心里感到平衡。玉兰后来的举动也是这个道理。还有另一件大事可以证明,三观听说给自己戴绿帽子的何小勇出了车祸之后高兴了好半天,逢人就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小勇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认,自己辛苦抚养,这就是何小勇遭了报应,而自己却身体健康。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许三观内心里追求的平等。做了“恶事”的何小勇的悲惨结局让他心理平衡,虽然这种想法很不道德,但却将许三观心里积压了几十年的心病治好了不少。

但可惜的是,许三观虽有平等观念,却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提倡的平等。他眼里的平等就是你们家有什么,我们家也要有,你对我差,我也不能对你好。这种平等只是一种处于低级水平的比较,三年饥荒时期,许三观曾埋怨过一句:这饥荒早来晚来都没事,偏要在我们家无所积蓄的时候来。他只知道饥荒来的不是时候,但却没有进一步想过为什么会有饥荒,如果没有人民公社运动将他家几乎所有的储备都交公,即便今年收成不好恐怕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地步(作者借许三观之口说出此句,实在犀利)。别人家也吃不上好的所以许三观没说什么,但却不知对政策的分析与质疑能力的缺失是一种更大的不平等。所以许三观纵然骨子里是一个善良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大爱的人,但仍然逃脱不了这种幼稚的平等观带给他的小市民气。

试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否也会因为关注范围之小而成为了日后开阔眼界的桎梏?

总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小说主题是多元的,总有一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读者的深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作品越想越有味道。

以上仅本人自己读后的一些想法,文章仍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后面写到关于平等,总是感觉没有办法写到我满意,这和阅读量,思想深度有很大关系,在此检讨。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这9篇读书报告范文读书报告格式模板如何写读书报告ppt是来自于的读书报告格式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