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编: LZ文人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反思篇一

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堂的开放性――重视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的衔接。我充分利用《鸿门宴》这篇经典课文在教学中的代表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1、通过普遍性体现开放性。强调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重点突出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较强的文言文自学能力,为日后学习其它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2、通过联系性体现开放性。把《鸿门宴》放在整个《项羽本纪》甚至是整个《史记》中学,通过读本上的《乌江自刎》的学习,分析项羽英雄末路的豪迈与无奈,批判项羽“自矜攻伐”的错误观点,揭示项羽性格对其鸿门宴后政治命运的重要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本纪、世家、书、传、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读史鉴史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体现开放性。把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设计,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避免“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鱼、渔”的关系,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向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要知识,使他们搏击知识长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锻炼。

二、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努力为自己“充电加水”,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年级语文《其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学期根据学部领导的工作安排,担任高一年级普高班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3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学期初,总校和学部都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是教学工作的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总结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容量,丰富活跃了语文课堂。

我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先播放了电影《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就好多了。许多课文的学习,我都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建立了《成语积累本》《查漏纠错补缺练习簿》等,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开展语文背诵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等。

六、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七、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明确奋斗的目标。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将历年高考试卷打印出来,给学习联系,使学生及早的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准备。

七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总结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反思篇三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必定有更快的成长,虽然现在的我难以做到。但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因为每次由准备、试讲、正式上课,到评课,都能得到很多老师的真诚指导,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半年来,我也是在“公开”的课堂里成长。因此,我们不要拒绝别人来听课,关键是要虚心请教来听课的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

本次课总的来说,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显然易见的。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课堂节奏把握方面。本次上课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节奏把握得不够好。前面朗读范读等耗时太多,导致后面的教学节奏过快,整堂课重点不够突出。

其次,教学设计方面。《归园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园诗,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读懂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节奏把握不当,对于写景诗句的鉴赏品读只采取了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分析的形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延伸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将卢梭的《瓦尔登湖》节选部分与陶诗对读,希望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并讨论再者在描写景物方面的异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细描的区别,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在陶诗中学到的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用于实践的过程。由于时间关系和班上学生的学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细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区别两篇文章两个是白描哪个是细描,这样子同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再次,在教学机智方面。在讲述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过程中,蔡诗诗同学认为“应束带见之”只是一件小事,陶为此辞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当时我有点慌了神,告诉她是因为陶渊明这个人厌恶官场的繁文缛节,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说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声音很小。好在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课后有听课的老教师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归隐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还有社会的因素。我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我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现在想来,我当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并借题发挥,将此问题与《归园田居》的主旨联系起来。

最后,在个人基本功方面。有时教态不太端正,比如拿书的姿势显得随便等;黄特认为我的范读虽然有激情,但是语调把握不到位;杨光亮老师指出我的板书水平还需要提升。对于前辈们指出的这些缺点,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上公开课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感谢每一位不辞辛劳前来听课并帮助我进步的老师!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3

摘要: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4

【教学实例】

某次,与高二的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之后,我让学生质疑。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就这首诗的句子含义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难问题。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我以为学生可能都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可提了。

正准备进入下个教学环节时,有个男生却主动站了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和做法。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话刚一说完,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窃窃私议。而我听后,却是一阵惊喜:

二喜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上课时,我原只打算指导学生正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正面评价陶渊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讨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问题,但学生的发言突破了我的预设,我不得不顺着学生的发言来展开课堂学习。于是我急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有做官的才能,却辞官不做。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那国家谁来管理?那不乱套了吗?好,有见解。大家掌声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边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边抓住如何结合课文的学习来评价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这个同学的观点说得好,它涉及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的问题。这位同学不是只满足于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透过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这首诗的阅读有较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阅读理解深刻的表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大家对这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个性积极发言。

听我这么一说,许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做了发言。有的同学说:我不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做不做官是每个人的自由。我有才能,但我不一定要做官;我不愿做官,却要强求我,那我一定不能尽心尽力做好官。我在其他岗位上好好工作,不也一样是为国家、为老百姓做贡献吗?有的同学将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们现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思想个性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时代和思想个性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和深入探究的教学效果。

【评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而且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一活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是固定的、非动态的,而教师和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却是不确定的、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提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设想。有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想不到的对拓展教学内容、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

能否灵活地抓住并利用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衡量一个教师课堂驾驶能力和教学机智是否高明的标准。教学理念落后,驾驭能力差、教学机智不高的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时将会措手无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或不予理采,或以一言半语来敷衍学生,甚至训斥;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机智高明的教师则是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欢迎学生的异想天开或奇思异想,对学生的这种发言不但积极鼓励,还善于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有所预设,但又不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有所变通,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并因势利导。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上述的教学课例中,学生的发言,确是出乎我的教学设计,我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并恰当地运用了学生的这一教学资源,使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由此,我深深地感触到,在阅读教学中要确实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是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学生中隐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经常创设一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不断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不同的见解,那就会产生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在尝试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

校内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组决定每人上一堂课,选出前两名参加年级间的比赛。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尽力而为。

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到位。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其实,平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4、诗情画意和理性解读如何统一,这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另一个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赏诗歌——虽然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古诗文的——但经过跟董主任的沟通,发现爱读诗和不爱读诗在教学生还是有差别的。虽然我能理解诗中情意,但如何用诗的方式传递(更好的效果,应该是“感染”)给学生?相对而言,我喜欢挖掘文本深处的内涵,这属于理性的思考。诗情呢?诗情本来就是很难意会言传的东西,教授《归园田居》(其一)让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题之初认为《归》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诗情,怎么让学生感悟到?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好难。我应该读一读诗歌了,三十岁了才开始读诗,不管怎么说,有这种觉悟也算是进步吧。

5、杨老师说这堂课重难点不是很突出,虽然他也给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鉴赏中间八句田园风光白描句时,有个关乎这部分作用的总结,可能会更突出些。

怎样把诗歌上出诗味,怎样在内固守内容、语言的规范性而在外将之行云流水地发挥出来,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拿到这个课题我就有点怵,虽然上过好几遍,但对陶渊明的诗歌一直缺乏自己深刻的感悟。既然是公开课,肯定不想走寻常路,这不寻常从哪里来?要从自己独特的感悟中来。包括上一次的公开课《鸿门宴》,在职称面试中,刚好抽中这一课,我能感觉出评委对我的教学设计挺满意。市教研室主任陈明洁问我的答辩问题就是:你不是从项羽角度,而是从他周边人的角度来解读项羽?——恩,是的。

优点:

1、做的不错。选模板的时候,我的条件是一中国风、二简洁大气、三只有黑白两色、四画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思所感,或是学生作品;配乐《半壶纱》和《山水之间》,前者是前段时间发现的充满禅意的隐逸之歌,后者是受《清明雨上》影响而在许嵩《走,吃茶去》专辑中选出的。应该算是比较应景的。后者渲染创设情境,前者在读学生习作时做背景音乐。就一般技术来说(太高达上的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我对还是比较挑剔的。

2、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成果。课堂主问题都是学生的阅读困惑。事前布置预习,写出阅读困惑,再将之筛选组合排序,构成我课堂的主线。环节之一的学生改写,也算是课堂的一大亮点。10班学生的创作能力真是不容小觑,所选的陶徐伟和杨雪月的习作,前者安闲中有顽皮,充满生活乐趣;后者悠然中充满诗意。这样的改写让陶渊明的诗歌离我们更近,这些改写本身就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3、课堂生成好地出乎意料。在小组讨论汇报成果环节,对于“依依”是否能换成“袅袅”时,苏晓研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依依”是平声,对应“暧暧”的仄声;而“袅袅”也是仄声。”竟然懂得用音韵学知识回答这样的换字问题!在回答为什么写鸡犬这样十分常见的家禽时,李沐阳说“一来这是农家常见的动物,更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意趣;二来鸡犬还有其他意义,《老子》中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鸡犬相闻还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说明陶渊明眼中的农家生活很惬意。”太妙了!备课时,我曾犹豫要不要拓展到《老子》,担心有掉书袋之嫌便作罢,可是李沐阳所在小组竟然能想到这一层,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评委们听到这两处,不住地点头赞叹!

4、适时加入我的阅读感受。比如讲到“樊笼”“尘网”,令人想到莫言《蛙》中的句子。比如总结时想到左拉《猫的天堂》关乎“天堂”的定义,与陶渊明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如果把猫的天堂和陶渊明的选择打在ppt上,对比效果是否会更鲜明。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7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

二、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三、研读全诗

(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四、讨论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结语: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9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根据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简陋,学生知识底子薄弱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节适合于少数民族农村初中生的古诗教学课。从我执教的过程与效果来看,这是一节比较质朴有效的语文课,因为它没有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育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也没有沸沸扬扬的课堂学习场面,却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当然,这一节课也不能算是完美无缺,它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0

《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1

《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歌,也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很熟悉了,初中的时候学习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等,所以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以及诗歌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设置为:多梯度诵读诗歌、赏析景色描写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精神光辉这三个方面。整节课主要围绕诗眼“归”字展开,主要分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四个方面,其中“从何而归”、“归后如何”比较简单,“为何而归”中加入对陶渊明时隐时仕的探讨,“归向何处”中主要赏析田园风光的描绘。

在第一次备完课并且试讲以后,组长王老师悉心为我指点,因为这一首诗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课比较平,没有突出重点。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田园风光的鉴赏上,在这部分最后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读的方面要充分,在听示范读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划分节奏、体会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我设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示?”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于是这个问题换成了“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个出仕机会,你还会再去做官吗?”

经过磨课、修改过后,就到了公开课了,公开课上基本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走,还算顺畅,但是讲完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需要斟酌锤炼。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对于一堂课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课。特别是对于本节课,一节诗歌鉴赏课而言,更是需要优美流畅、打动人心的语言。但是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语言显得有些平淡和随意,没有展现出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没有很好地用语言感染学生。所以,语言还需要好好锤炼和打磨。

第二,重点把握不太准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并总结归纳了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但是总结景物描写角度放在这节课来讲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现讲不透的现象。这类方法总结其实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习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读没有体现梯度性。在诵读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齐读,读完纠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节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读读。被我选中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读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几遍诵读并没有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性。诵读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对于让学生充分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 田 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 文 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 的 凭空想象。为了 培养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 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3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

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反思篇四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

【教学实例】

某次,与高二的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之后,我让学生质疑。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就这首诗的句子含义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难问题。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我以为学生可能都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可提了。

正准备进入下个教学环节时,有个男生却主动站了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和做法。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话刚一说完,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窃窃私议。而我听后,却是一阵惊喜:

二喜这位学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上课时,我原只打算指导学生正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正面评价陶渊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讨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问题,但学生的发言突破了我的预设,我不得不顺着学生的发言来展开课堂学习。于是我急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有做官的才能,却辞官不做。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那国家谁来管理?那不乱套了吗?好,有见解。大家掌声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边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边抓住如何结合课文的学习来评价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这个同学的观点说得好,它涉及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的问题。这位同学不是只满足于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透过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这首诗的阅读有较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阅读理解深刻的表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大家对这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个性积极发言。

听我这么一说,许多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做了发言。有的同学说:我不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做不做官是每个人的自由。我有才能,但我不一定要做官;我不愿做官,却要强求我,那我一定不能尽心尽力做好官。我在其他岗位上好好工作,不也一样是为国家、为老百姓做贡献吗?有的同学将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们现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比较,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和思想个性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时代和思想个性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和深入探究的教学效果。

【评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而且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一活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是固定的、非动态的,而教师和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却是不确定的、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提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设想。有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想不到的对拓展教学内容、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

能否灵活地抓住并利用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衡量一个教师课堂驾驶能力和教学机智是否高明的标准。教学理念落后,驾驭能力差、教学机智不高的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超出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时将会措手无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或不予理采,或以一言半语来敷衍学生,甚至训斥;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机智高明的教师则是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欢迎学生的异想天开或奇思异想,对学生的这种发言不但积极鼓励,还善于利用这一资源。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有所预设,但又不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有所变通,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并因势利导。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上述的教学课例中,学生的发言,确是出乎我的教学设计,我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并恰当地运用了学生的这一教学资源,使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由此,我深深地感触到,在阅读教学中要确实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是开发和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学生中隐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经常创设一些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不断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不同的见解,那就会产生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在尝试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

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3

《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4

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其实要让学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够使用的一门学科。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学生们整个的语文世界。我们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进去两本语文教材,学生们每天在字、词、句、段中打转,背诵、记忆,他们早已习惯呆在这种单调、无趣的语文世界里了,这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当今,我们的教育目标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我们老师基本上不讲。难道学生们语文试卷上的高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优质教育”呢?除了教材,语文课堂上就没有其它内容可讲了吗?把一篇课文“肢解”式的讲解,这就是语文课堂吗?只注重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就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吗?学生完成了试卷上的题目,取得了让他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成绩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吗?也许如此深远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一些更为实际的东西,比如今后的生活态度。

在面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时候,我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二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先说第一个目标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重点要说第二个教学目标,解读陶渊明的思想。诗歌其实分为“归园”和“田居”两个部分。“归园”部分就是在突出陶渊明厌弃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从而田居生活就更能把握作者的深层思想。“田居”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抓住两个词“暧暧”和“依依”。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将最朴实最自然地田园生活梦境化,诗意化。普通景在作者的眼中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作者陶渊明是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他不是一个浑身静穆的山野闲人,而是一个在心底里关心时政的、忧愤而痛苦的、不为时人所知所赏识的、用诗歌表达思考的严肃的思想家。他的思考是诗意的思考,他的情感表达是诗意的表达,他的人生是失意的,但他的生存态度、他的思考和表达,则都是诗意的,尽管这仅仅是一种忧愤、痛苦和寂寞的诗意,如今其诗意中的这种淡泊因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可以说,这是他千百载之后得以持续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文上到这里,就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我选择让学生思考今后打算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态度为了诗意的生活,这个话题会让还在校园中的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有所感触,我在此时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如,当内心在都市的喧嚣里越来越浮躁,当心灵在职场倾轧之下挣扎得越来越疲累,当身影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熏风里离大自然越来越疏远时,不要忘记最本真的自己,要让自己学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会诗意的生活,我们躯体身体不必想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但是内心一定要懂得如何确定什么是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不要为了追逐名利把快乐的自己,诗意的生活忘记。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

摘要: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6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田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的凭空想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7

《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也是对单元整体教学中强化训练这一环节的落实。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依据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着眼于诗歌内容: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回答。此问重点落在要求学生阐述结论的依据上。有此带出诗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和关键词,近一步巩固单元教学重点——通过抓直接抒情的关键词句读出古诗的情感。2 着眼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你认为本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最后,我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将陶渊明笔下优美的田园风光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意在提升学生对本诗精华部分的体悟,并训练学生的改写能力。

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通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这节课后,我又追加了一节课外诗歌鉴赏课,继续给学生“练兵”的机会,提升他们对古诗的感受力,学生反应很积极。此次月考表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解读古诗的能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8

本次课总的来说,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显然易见的。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课堂节奏把握方面。本次上课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节奏把握得不够好。前面朗读范读等耗时太多,导致后面的教学节奏过快,整堂课重点不够突出。

其次,教学设计方面。《归园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园诗,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读懂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节奏把握不当,对于写景诗句的鉴赏品读只采取了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分析的形式,没有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延伸拓展环节我让学生将卢梭的《瓦尔登湖》节选部分与陶诗对读,希望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并讨论再者在描写景物方面的异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细描的区别,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将自己在陶诗中学到的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用于实践的过程。由于时间关系和班上学生的学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细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区别两篇文章两个是白描哪个是细描,这样子同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再次,在教学机智方面。在讲述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过程中,蔡诗诗同学认为“应束带见之”只是一件小事,陶为此辞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当时我有点慌了神,告诉她是因为陶渊明这个人厌恶官场的繁文缛节,其实我对自己的这个说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声音很小。好在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课后有听课的老教师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归隐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还有社会的因素。我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我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学准备不够充分。现在想来,我当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并借题发挥,将此问题与《归园田居》的主旨联系起来。

最后,在个人基本功方面。有时教态不太端正,比如拿书的姿势显得随便等;黄特认为我的范读虽然有激情,但是语调把握不到位;杨光亮老师指出我的板书水平还需要提升。对于前辈们指出的这些缺点,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上公开课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感谢每一位不辞辛劳前来听课并帮助我进步的老师!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9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0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范例三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课初始,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由“从何归”、“”为何归”、“归向何”问题引出。只是后来没预料到意外的情况,我也有些手忙脚乱,提问题时有无效问题的出现,在问题设置上也出现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准备,严格把关。

范例四《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篇,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鉴赏一般田园诗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第一,字词落实不到位。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落实字词,注重基础知识很重要。第二,重点不够突出,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我们应该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第三,《归园田居》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名篇,同时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本首诗,而应通过本首诗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一般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必定有更快的成长,虽然现在的我难以做到。但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公开课,因为每次由准备、试讲、正式上课,到评课,都能得到很多老师的真诚指导,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半年来,我也是在“公开”的课堂里成长。因此,我们不要拒绝别人来听课,关键是要虚心请教来听课的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3

校内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组决定每人上一堂课,选出前两名参加年级间的比赛。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我不清楚,只能尽力而为。

每次备课,我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一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二来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思维,设计教学。正因为此,我的公开课一般会显得旁征博引,有一定深度。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到位。虽然和音乐等资料是打包放到优盘里的,但是10班电脑有毒,导致ppt里的音乐不能如约播放(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两次播放音乐,都需要在屏幕上切换ppt和音乐,有碍观瞻。课前音乐调试没做好,音量过大,导致后面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候,学生的声音听不清。不知道是不是模板原因,到了新的电脑上,模板自带的文本框显示出来了,很难看。

3、过于关注教学语言,导致课堂发挥很受影响。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上次去九中听《项脊轩志》,特别钦佩宋玉荣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凝练,有启发性。于是课前写好了背景相关,总结部分的内容,可是不管脱稿还是不脱稿,事先写好的东西必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那么或读或背出来,必然达不到与学生相融合的效果。顾此失彼,过犹不及了。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展示了,而忽视了学生。其实,平日的课堂我应该是比较善于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实际生活传递给学生的。

4、诗情画意和理性解读如何统一,这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另一个思考。我本是不太能欣赏诗歌——虽然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驾驭古诗文的——但经过跟董主任的沟通,发现爱读诗和不爱读诗在教学生还是有差别的。虽然我能理解诗中情意,但如何用诗的方式传递(更好的效果,应该是“感染”)给学生?相对而言,我喜欢挖掘文本深处的内涵,这属于理性的思考。诗情呢?诗情本来就是很难意会言传的东西,教授《归园田居》(其一)让我感受尤其深刻。董流主任命题之初认为《归》要比《短歌行》好上,我的看法相反。太淡的诗情,怎么让学生感悟到?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好难。我应该读一读诗歌了,三十岁了才开始读诗,不管怎么说,有这种觉悟也算是进步吧。

5、杨老师说这堂课重难点不是很突出,虽然他也给了我最高分。我想如果在鉴赏中间八句田园风光白描句时,有个关乎这部分作用的总结,可能会更突出些。

怎样把诗歌上出诗味,怎样在内固守内容、语言的规范性而在外将之行云流水地发挥出来,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拿到这个课题我就有点怵,虽然上过好几遍,但对陶渊明的诗歌一直缺乏自己深刻的感悟。既然是公开课,肯定不想走寻常路,这不寻常从哪里来?要从自己独特的感悟中来。包括上一次的公开课《鸿门宴》,在职称面试中,刚好抽中这一课,我能感觉出评委对我的教学设计挺满意。市教研室主任陈明洁问我的答辩问题就是:你不是从项羽角度,而是从他周边人的角度来解读项羽?——恩,是的。

优点:

1、做的不错。选模板的时候,我的条件是一中国风、二简洁大气、三只有黑白两色、四画面留白要多。文字部分或是我的所思所感,或是学生作品;配乐《半壶纱》和《山水之间》,前者是前段时间发现的充满禅意的隐逸之歌,后者是受《清明雨上》影响而在许嵩《走,吃茶去》专辑中选出的。应该算是比较应景的。后者渲染创设情境,前者在读学生习作时做背景音乐。就一般技术来说(太高达上的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实现),我对还是比较挑剔的。

2、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成果。课堂主问题都是学生的阅读困惑。事前布置预习,写出阅读困惑,再将之筛选组合排序,构成我课堂的主线。环节之一的学生改写,也算是课堂的一大亮点。10班学生的创作能力真是不容小觑,所选的陶徐伟和杨雪月的习作,前者安闲中有顽皮,充满生活乐趣;后者悠然中充满诗意。这样的改写让陶渊明的诗歌离我们更近,这些改写本身就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3、课堂生成好地出乎意料。在小组讨论汇报成果环节,对于“依依”是否能换成“袅袅”时,苏晓研的回答是“不能,因为“依依”是平声,对应“暧暧”的仄声;而“袅袅”也是仄声。”竟然懂得用音韵学知识回答这样的换字问题!在回答为什么写鸡犬这样十分常见的家禽时,李沐阳说“一来这是农家常见的动物,更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意趣;二来鸡犬还有其他意义,《老子》中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鸡犬相闻还可以代指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说明陶渊明眼中的农家生活很惬意。”太妙了!备课时,我曾犹豫要不要拓展到《老子》,担心有掉书袋之嫌便作罢,可是李沐阳所在小组竟然能想到这一层,真真出乎我的意料,评委们听到这两处,不住地点头赞叹!

4、适时加入我的阅读感受。比如讲到“樊笼”“尘网”,令人想到莫言《蛙》中的句子。比如总结时想到左拉《猫的天堂》关乎“天堂”的定义,与陶渊明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如果把猫的天堂和陶渊明的选择打在ppt上,对比效果是否会更鲜明。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4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的大致步骤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诗歌;了解含义;感悟情感;课外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当堂随笔“我的心灵家园”。

其中,本应该比较出彩的地方是课前演讲、内容理解和当堂随笔。课前演讲由“皓月社”随笔社团的全体成员完成,演讲的内容是“我心中的家园”。

但是课前演讲时,学生们过于紧张,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效果并不理想。加之,演讲内容与后文随笔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似乎课文讲解还没有开始,悬念就早已被解开一样,没有味道,没有美感,没有与课文其它环节形成前后呼应、逐层深入的关系,在设计和实施上,是失败的。

内容理解部分,教师做了示范:当我读到“种豆南山下”一句时,我仿佛看到在村子里的山脚下,陶渊明俯身耕种的情景。脱下官服,穿上庄稼汉的粗布衣裳;放下官印,拿起锄头,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无比舒畅吧!

要求学生用“诗句解释+合理想象”的格式完成对其它诗句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写的时候,集中分析前四句,对于后几句少有涉及。教师提问的学生过多,也耽误了时间,而且显得审美疲劳。还是设计得不错,但操作是的方法和教师当堂调控能力都是不够的。此环节亦不好。

教师随笔示范:我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寂静的海边就是我美好的家园。每一天静静地躺着,看日出日落,与鱼儿为伴。如果你偶然经过我的身边,赞叹就好,不要把我据为己有。因为离开大海,我就失去了心灵家园。寂静的大海才是鹅卵石永远的家。

但是,学生写了几分钟,下课时间就到了,有机会读的只有两三个同学。最该闪现的亮点,没有出来。即使出来了,也和课前演讲的内容有点重复。好像一节课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向纵深行进。

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说话言不由衷,呆呆的,傻傻的。

这样的我,真是难以忍受。

仁慈的诗歌课题研究顾问吴老师,同样仁慈的教研员王老师,尊敬的李主任,都提出了优点,加以认可。当然,也提出了问题,指出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诗歌教学要善于找到诗人的“出情点”、“燃情点”、找到“联想的支撑点”,吴老师这样说。

教师勇于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这点是可贵的;课堂节奏在匀称些会更好,处理上应更具内在逻辑性,王老师说。

诗歌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庖丁解牛”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教学应该彰显个性,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讲,是不应该的;余映潮先生的诗歌教学,树梁中学孟兆琴老师的诗歌教学,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李主任说。

杨老师很受学生欢迎,先从兴趣入手,在进行板块式的应试研究,相信她的成绩会更好的,学校的教学主管校长高校长说。

我愿意听这些话,而且听进去了。我愿意做我并不擅长的事,在诗歌课题研究中用心实践、不断积累。我愿意把我当缺点和失误放在大家的目光审视下,因为,这样我就记住了,这样我就更有动力了。

失误,失败,才是最好的反思机会和提升契机。

我没有上学期的上课状态,抓不住学生和听课者,这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好好梳理自己,那个我会回来的。

也谢谢真诚对待我的领导、专家们。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反思篇五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认识到,现在的高中学生由于时代的原因,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在认识事物上,学习态度和方法上都存不同程度的不足,浮躁、不认真、懒惰、进取心弱以致让自己掌握的东西很少,甚至连基本的汉字书写都成了问题,所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状况,是很有必要的,下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高一的语文课,在有些老师看来是比较轻松的,高一新生充满稚气,有活力,新课的讲述相对来说也轻松了一些。其实不然,教高一需要我们有耐心,经常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活跃自己的思维,不断学习新知识,与学生缩小代沟差距。语文教学不但只是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肩负着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所以我个人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责任其实要比其他任课老师多了一些。语文教学要达到三个一的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嘴,一篇好文。为了达到这个较高的境界,我要求高一新生在学习前必须有完成一个六个一工程,即一本教科书,一个笔记本,一本古今汉语词典,一本高考优秀作文集成,一本名著。这样学生才有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武装。在实际操作中,我首先是要重视书写,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加强书写的训练。一手好字,在过去是身份的象征,是一个人的门面,现在也同样重要。高考判卷时,作文扫描到电脑上,书写好坏优劣一目了然,书写不好,作文的分数就很难高起来。另外书写也是语文素质的一部分,不容忽视。一般书写好的,语言就好;语言好的,作文就好。这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字习惯,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在忙中学习写字。这需要我们做的到位、细致。我们都知道好习惯会使人一生受益。语文的学习,要多读、多写,打好基础,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况且,落下了再想赶上,要费很大的劲。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拟补语基上的不足。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读”、“讲”、“问”的关系。应以“读”为本。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了班级的语文学习的氛围。“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再者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快乐学习,这也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利用课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高一学生走进高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一切都很感兴趣,但又有不稳定的情绪。可以说此时的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我们怎么去描绘,达到什么目标,都要我们自己心中有数。这时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语文老师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应该说是再方便不过的了,因为在讲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提到关于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课文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教材,所以,在高一阶段,在传授知识之余,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活教育点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从而能更好地更健康积极的去学习。所以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做人,才能真正把学习搞好。语文老师的知识要既专又杂,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老师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懂,因为语文教学涉及面很广,课文涉及的不仅有社会科学的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再加上语文教材不断变化,所以更应该时时学习,时时充电。

总之,我认为高一语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老师绝不只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事,一定要真正给孩子的精神世界以积极的影响。然而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讲风”太盛、知识局限、本本主义、应试等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还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讲到底,占去了学生阅读课文和自我练习的时间,讲的过程当然也有近,没有必要的思路思维引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结果上仍然是非常狭隘,不能自行拓展,灵活运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责任重大,责无旁贷,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础,搞好语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交流就能达到的,它要求我们去摸索,去深度,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