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思想(汇总5篇)

小编: JQ文豪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案教学思想篇一

一、教材分析: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虽然是零星无序的但真实而细致,处处洋溢着理性的光芒,说出了许多我们有感悟但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这篇文章较为艰深,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语言跳跃、晦涩、不畅,故而教师要进行引导阅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并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中心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理解作者思想的深邃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阅读积累,思想渐趋丰富,对于思想性极强的文章理解起来虽有难度,但是可以通过阅读和指导达成目标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阅读文章,梳理段落大意,标画精彩语句、段落,标记疑难之处。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始预习检测

1.作者常识:尔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pascal,1623-1662)是法国十七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三十九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代表著作是1670年首版的《思想录》,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与《蒙田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2.注音听写

苇草无与伦比蔑视荒唐卑贱愚蠢

(二)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茂密的芦苇,造就了最古典最优美的诗情画意!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

(投影: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如是说。可见,思想是一个人为人所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思想,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明确目标及重难点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齐读课文,感受文章诗意化的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理解课文,理清帕斯卡尔的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

【明确】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1)人从生理层面来看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2)人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3)努力思想是道德的原则。

2、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思考和脆弱

(3)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4)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5)怎样理解“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明确】作者认为,人的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是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种邪恶。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优势八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爱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等描绘,但在历史上,有多少罪恶都是凭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明确】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使它使人拥有了尊严,使它形成了人的伟大。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时,它又是卑贱的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行为的一切根源”,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怀,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这就是思想的缺点。

【明确】八九两节写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人是一个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贵的是,人能认识到他的可悲,其他万物,譬如一棵树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伟大的。

帕斯卡尔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心灵的辩证法。他不像愤世嫉俗的人那样,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没有如那些肤浅的乐观主义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对着人的心灵,他敏锐地察觉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在一切事物里都发现相反性。人的伟大与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第十节以“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类比,仍然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

(8)拓展延伸

(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搜集到的关于思想的名言名句)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思想,遇见鬼神,鬼神畏惧你;遇见高山,高山就给你让路;遇见河流,河流会给你铺桥;遇见天空,天空会给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无人能挡的。)

(学生畅言,言之成理即可)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提示】生理需求是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生交流感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选自《思想录》,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真实而细致,体现帕斯卡尔思想的光芒。“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芦苇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著名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了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帕斯卡尔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录》中,反复论述: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六)达标训练

大自然充满了哲理,只要细心观察,用全副身心去体会,就能在其中发现无穷的真谛,一旦有所触发,写成文字,就会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尔说“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郭璞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生读学案中张弛《心中的芦苇》,讨论分析从不同角度立意的妙处。)

(七)布置作业

1.一根纤弱的芦苇,因为我们的审美视角不同,读出是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不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吗?课后请同学们放飞思想,寻找自然中隐藏的哲理,并写成文字。

2.阅读提高(见学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主线的原则,开展了小组合作共研、讨论、交流、展示的学习方法,学生活动比较充分、积极而热烈,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调动训练,三维目标达成度令人满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较为准确、深入,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提高。

教案教学思想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珍爱自然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通过讨论与分享,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需要彼此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了解生命个体间的相互依赖性,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责任意识;从小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达到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互动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珍爱自然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教学准备:

1,向学生提出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和做法,拟订组织学生到电脑室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案。

2,分好4人小组,选定组长,每组选好自己的课题,调查记录表提前交给小组长,要求学生做好查找资料的记录。

3、教师课前根据以下方面查找周边环境状况的新闻报道。

教学方法

小调查,查找资料,小组研讨,撰写调查报告。讲解

教学过程

调查导入

承接上节课的课后主题调查引入。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通过讨论与分享,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需要彼此尊重。

师:请同学们拿出用你们辛勤劳动换来的"主题调查报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调查成果吧。

活动一:学生交流分享调查成果。

1.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查找以下资料。(每组一个题目):

查找我国动植物的物种及其生存状况。

(2)查找你所知道的已经消失的珍稀动植物,了解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消失的

(3)人类随心所欲支配大自然,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4)查找人和动物的故事。

2.查找完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填写调查记录。(时间如不够,可由学生课后完成此项内容)

第一小组:

我组调查的是:

我国物种大概有种。

它们的生存状况:

对我国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我感到欣慰的是:

对我国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我感到忧虑的是:

我为什么会感到忧虑:

第二小组:

我组调查的是:

我所知道的已经消失的珍稀动植物是:

我知道它们消失的原因是:

为保护我国的珍贵动植物和濒危动植物,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珍稀动植物的消失,引起我的反思是:

第三小组:

我组调查的是:

人类随心所欲支配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这些严重后果,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

我的活动心得:

第四小组:

我组调查的是:

我讲述的故事是:

从我的故事中我体会到:

(如当地没有上网条件,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或当地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

学生自由发言。

演示图片:洪水泛滥,沙尘暴,环境污染等。

提问:在你的周围,你是否也感觉到了类似的惩罚请举例谈谈。

1.社会新闻追踪

教师课前根据以下方面查找周边环境状况的新闻报道。(关于厦门或同安的环境状况或者可以让学生去做调查展示)

物种情况:

资源情况:

大气情况:

……

师:同学们,看了以上的几组新闻调查以后,大家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现在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2.生命的金字塔

活动目的:通过回答主题调查后的问题,让学生知道环境恶化的现实,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珍爱自然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

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问题。

师:请大家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1,我们身边的动植物有哪些濒临灭绝

2,植被的破坏对动物有什么样的影响

3,动植物的不断消失对人类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请大家将人类,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植物的关系按照生存的从属性自下而上地排列一下。

生命的金字塔:

人类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植物

学生回答:(略).

师:保护环境,善待生命,与自然和睦相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树立的对大自然,对自己的基本态度。

活动三:阅读与感悟

1.人类的好朋友——海豚

师:已经有很多的动植物在不断地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了,其中有很多是同学们熟识的可爱的动物。现在让我们来阅读一篇短文《人类的好朋友——海豚》,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第7页,快速阅读,回答文后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有很多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是人类对他们并不友好,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人类如果把自己的好朋友都消灭了,最后也只能走向灭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2.是登顶,还是征服

活动目的:加深体会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重要性,懂得善待大自然。

多媒体展示资料:为纪念人类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韩联合登山队于2003年5月21日中午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中央电视台直播了此次攀登珠峰的全过程。

在直播的过程中,有一位昆明观众打电话说:"云南有一座山至今还没有被人类征服,希望登山队去征服这座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健宏马上说:"不是征服,我们不能用征服这个词。"站在6千多米高处的本次登山活动的队长王勇峰也说:"不是征服,而是与山和平相处。"在与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新登上了全世界所有八千米以上的山峰后,王勇峰对待高山的态度,平和得就像对待一个朋友。

师:同学们,这里的"登顶"是否意味着"征服"

学生回答:(略).

师:人类到底能不能"征服"大自然

学生回答:(略).

师:到底怎样才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后,课外写一篇小文章,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下一节课大家相互交流分享。

活动四:我思我悟:"如何解决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

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点拨: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基本结论:(板书)

二生命需要彼此尊重

1、人类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

2、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小结

长期以来,人类以地球的主人,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忽视了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价值。在现代。物种大规模灭绝等生态灾难,主要是由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我们知道,人类依赖大自然而生存,从大自然中索取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自己的需要。因此,人类只有顺应大自然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否则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同学们,我们都生存在地球上,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有责任要尊重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善待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与大自和谐共处。

课后作业:我学我用

阳光行动:"我怎样做地球的好孩子"(要求学生仔细思考后,写在作业本上。)

反馈:

教案教学思想篇三

一、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地位、内在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题《让生命之花绽放》,课时安排1课时;第三课是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开课篇,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又是第三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框在内容设计上共有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第二环节:“肯定生命,尊重生命”第三环节:“延伸生命的价值”。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加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延伸生命的价值(教学难点)

确定依据:从教学内容看,延伸生命价值是珍爱生命的表现;从学生的学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价值”一词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从教师的教看,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要把一个永恒不变的深奥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明白并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有一定的难度。

(2)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确定依据: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前两框的学习,到本课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延伸生命的价值;从学生方面看,他们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也容易导致其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太少的习惯。独生子女的这种独尊心态会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不会与人友好相处。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教师将启思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以活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学法: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四大学法开展学习,旨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直观演示法(2)情境体验法(3)列举法(4)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教、学法,帮助学生架构“列举事例感知——协作分析探究——获得理论成果”的学习过程,从而更为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课程主题。

三、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要求学生各自收集一位名人、一位平凡者是如何生活、工作的,思考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四、教学过程

激情:播放《印度洋海啸》视频剪辑

目的: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热爱之情。

活动一: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1、讲述《矿难故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设问:是什么使他们挑战了人的生理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强烈的求生欲望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2、求生知识大比拼。

设计目的:使学生审视自我的求生欲望,了解求生知识,学会求生方法。

假设情境,如:(1)如果自己所在的房屋起火了,你该怎么办?等,由学生讨论回答,老师适时点评、补充。

活动二:回归生活尊重生命

设计目的:让学生由紧急时刻,回归日常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人友好相处。

第一步:探讨:你生活中接触到了哪些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帮助?离开了他们行吗?

第二步:播放《爱心奉献》的视频片断。(导行)感受爱心的传递。

活动四:讲生命故事写生命箴言

第一步:同《爱心奉献》的视频片断入手,将镜头定格2003年衡阳衡州商厦特大火灾。通过学生讨论,感悟生命价值;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

第二步:列举自己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能够受到人们崇敬、怀念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渴慕。

第三步: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精彩的语句、美丽的画卷、响亮的歌声或是平时搜集到的用来自勉的诗词、名言交流出来。老师及时做以小结。

第四步:齐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通过四个步骤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个看似陈旧的话题中“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有意义的人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从“明理---导行---激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逻辑思维,锻炼分析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用一首小诗,回顾全课,再次对学生“激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导奉献之行”!

教案教学思想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帕斯卡尔的相关知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学会理解句子含义。

4、做一个“会思想,能思想”的人。

教学重点:

围绕“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品读、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词的分析、重要语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读,来领会文章的旨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于是门徒中就有反对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来到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面对着学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当时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表面化,是错误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讨,去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标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语句。

三、分析题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一个奇特而富有诗意的比喻句。题目概括了人什么特点?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人是苇草”,为什么把人比作苇草呢?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点,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词“苇草”前面加了一个定语“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苇草,而是能思想的苇草,强调能思想的特点。

作者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一方面,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始终被病魔折磨着,39岁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强大的。

四、品读重要文段

(先分析人脆弱的特点,然后分析人能思想的特点)

1、对,就是这一句:“人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过渡语:我出示的句子和课文中有没有区别?少了哪几个字?我们在分析文本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你先说说,“只不过”“最”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行。“只不过”“最”这些修饰语突出了人的脆弱。

2、(过渡语:那么,要“但”又有什么用呢?)

“但”字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表示重心在后面,突出“能思想”才是重点。

3、人“能思想”的特点,在本段中是怎样表达的?(本段中哪句话体现了人“能思想的特点”?)

(明确)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4、小结这段的思路:这段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句是主干句,点出人的两个特点,脆弱和能思想。然后,后面就围绕这两个特点展开,阐释这两个特点,典型的总分结构。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人能思想的特点,那么“能思想”对人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话,是一个独句段。它就是第二段“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分析了人能思想的特点后,进一步分析思想对人的重要意义)

5、如何理解“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能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分组探讨,互相交流)

教案教学思想篇五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新的初中生活与新的学习环境,珍视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过程与方法:面对崭新的初中生活,通过小组讨论方式了解学生进入中学后的新感受,遇到的新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与人相处、正确看待社会,珍视全新的初中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重点:珍视新友谊

难点:与新朋友结伴成长珍

图片、多媒体、粉笔,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自我介绍卡片

一、导入新课

进入中学后,有很多新鲜的事物,让我们好奇,令我们欣喜。初中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崭新的天地,我们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初中生的快乐吧!

二、新授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

活动1

七嘴八舌话“初中新生活”

初中生活是每个同学的一个新起点,你对这个新起点是怎样认识的?

活动2

议一议:

提示:可从以下方面谈起,如:校园总貌、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绿化情况、楼房建设等对比小学校园,可从班级设置、学生数量变化等对比小学情况,也可从学校创办历史、校徽、校歌、校服、校训的有无和独特以及校名由来、设备增多、学科增多、作息时间变化等。

活动3

说一说:

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注意调动新转入学生的参与)

提示:除教材第5页内容外,可以从学习、生活、纪律、环境、心理等诸多方面加以回答。如:我感到既兴奋又郁闷,兴奋的是老师的启发改变了我的学习方法,我基本上不再死记硬背了;郁闷的是我学习的灵活性有待挖掘。我感到既自信又有些自卑,自信的是我的成绩能像小学一样不断进步,走进优秀行列;自卑的是在这优秀生云集的地方,我再难有小学的年年“奖状”了。

教师归纳:如何面对初中的新生活呢?

1)调整心态,适应环境。进入初中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所以要进行及时调整,提高适应能力。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及时分析不适应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调整,这样能使自己尽快与新环境相适应。

2)珍惜新起点。初中阶段在人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的身体将迅速成长,知识会不断地丰富,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我们要珍惜这个新起点,把它作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加油站。

3)珍视新友谊。我们踏入新的班级,将认识更多新的同学,结交更多的新朋友。这份成长中的友谊,将使我们宝贵的初中生活更加精彩。

4)准备应对新的学习生活。初中学习与小学会有很大的不同,将学习很多新课程,面对很多新老师,适应新的学习节奏,采用新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做好思想准备,成功地度过这个学习上的过度期。

(二)珍视新友谊

在新的班级里。大部分是原来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同学,彼此较为熟悉,但本学期也转入了不少新的同学,彼此间不认识,比较陌生,既然我们走在了一起,来到了同一个班集体,就要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友谊。

活动4

向同学自我介绍

小结:认识新同学之后,我们将在这个班级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我们都希望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中。

活动5

寻找彼此的共同点

填一填:看看我和同学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我和、等是同一所小学毕业的;

我和、等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我和、等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

我和、等是同一个区(村)的。

提示:(1)找出从同——小学毕业进入同一所中学的对象,填入他们的班级及姓名。

(2)通过交往了解,按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同年同月出生、不同年但同月同日、不同年但同月的顺序,找出并填入他们的班级姓名。

(3)通过交流、沟通了解,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发现并记录下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了解他们的年级、班级、姓名后填人。

(4)通过交往、个人档案展示等多种渠道了解同区、同村、同居委会的同学的班级、姓名,然后填人。

三、课堂总结

在彼此的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个小小的班级里,有这么多亲密的伙伴。这份友谊将伴随我们走过整个初中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