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和小结(大全5篇)

小编: 笔砚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和小结篇一

字词听写题:

文言文理解题:《活板》

1、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答: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5、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程序。答:刻字、排板、印刷、拆板

8、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9、课文采用了(程序)说明方法。

1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答:列数字: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如平砥。作比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2、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3、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15、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16、文章介绍活字的制版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17、文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瞬息可成、殊不沾污等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

1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答: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己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和小结篇二

——《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者:安陆市实验小学 李翠花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

附: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cai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cai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沈爱贞)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和小结篇三

字词听写题:

诗歌默写题:

1、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乡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无题》中渲染别离伤感气氛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论诗》中说明文学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的句子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夜雨寄北》中想象他日相逢共话巴山夜雨情景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系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无题》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无题》中设想离别后对方伤感久别的情景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9、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10、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和小结篇四

一、“耳闻目睹”胜于“万语千言”。

《观潮》是s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全文围绕“奇”字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形象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面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教学时怎样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大潮的雄壮,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呢?根据课标和对学生的分析,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放录像——读中感悟悟中想象——语言描绘的方法,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在初步谈话,理解课题,检查预习,反馈交流之后。我马上让学生观看录像,感受大潮雄伟的情景。具体过程如下: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老师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大声地)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目睹大潮的雄壮气势,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吧!

(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钱塘江大潮录像:随着由声音到影像的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潮水越显得壮观。并出现了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

生看钱塘江大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能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海鑫:钱塘江大潮真雄伟啊!

晨裕: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真壮观啊!

刘涛: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啊!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读完汇报)

朵妮: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黄瑛: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下面我们来分组赛读。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朗读,然后各自挑战其他小组,比赛朗读)

润晓: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龙彬: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汶岳: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嫣嫣: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兴奋地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在学完课文后,我第三次以大潮影像为背景,布置研究体验性作业:

以电台记者的身份,以课本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此时,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对课文文字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大潮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学生显得“胸有成竹”。每个学生都爱说话,效果不错。

二、《观潮》一课的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作为教学研讨课,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 “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和小结篇五

《观潮》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本课要求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这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案例细节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生:(迫不急待地)想。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相,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其实这一壮观景象在课文中也有。

生:就是文中的3、4自然段。

师:请大家读一读,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激动。

师:像他一样,一起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这种壮观的场面吗?

(生分组比赛读,教师指导)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心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个别学生赛读,教师加以点拔,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很有进步。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深情朗读这一句。)

生热烈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

师:学得还挺像。雷声比较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齐摸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呀!谁来,把轰隆隆的雷声读出来。

生1站起来用沉闷的声音有感情朗读。

师:我已经听到远处的潮声了。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钱,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假如你就是海塘大堤上的一员,此时心情怎样?

生1:着急。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喜欢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有的还不看书,沉浸在大潮的浪涛里背诵。)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潮来前”的教学设计本来是学生根据教师读时强调的地方进行质疑,后也改为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再根据不懂的地方质疑,事实证明这样学习方式学生更易接受,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学生从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他们就无法想象这一奇观,无法感受它的美,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看潮。于是,我就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观潮时的气氛。因为有了录像,学生对这个陌生的东西有了感触,朗读自然有感情,对课文也加深理解。因此,本课中我深切感受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到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