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案例(优质5篇)

小编: 笔砚

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篇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按照“双减”政策要求,薛家湾第一小学开始全面检查自己的行为,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争做落实“双减”政策的执行者。充分考虑作业内容、形式、数量及测算学生完成时间,全力优化作业布置。

薛一小的作业设计秉承着“轻负担、多元化、活动化、成长性”的愿景,结合学校推广的作业改革措施,经过教师一次次的交流与实践,把作业分为课前准备型作业、课中练习型作业、课后创新多元化作业。

课前准备型作业

布置探究类、实践类作业,为更好地认识、理解新课作铺垫。比如数学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前,布置内容1/2等于2/4,再写出五个这样的算式,分数基本性质存在于分子、分母同乘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那么加、减中会不会有规律呢?把举例中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差多少先标出来,再观察思考并写出学生的发现。

课中练习型作业

课中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在课前进行听算和听写;新课结束后,设计当堂检测练习,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可采用口答、抢答、笔答的形式,达成对当堂所学的检测。争取90%以上的学生过关,教师做到及时订正、批改。根据学生出错的问题,做出反思与整改,对问题较大的学生,采用面批的形式,达到人人清、关关清。

课后创新多元化作业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到数据,完成实践类作业。

1、分层同步作业

我们老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不管是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天赋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分量、同样内容、同等难度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少,得不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在薛一小在设计作业时会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归类。

如五年级的老师在学完第一课《古诗三首》后,有的老师布置了三个题目:(1)根据描写的画面,填写恰当的诗句。(2)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3)搜集一首描写童年的古诗,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第一个题目属于基础性作业,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学生的必做题目,第二个题目在考查诗意的同时加入想象与描写。第三个题目是学生的个人知识基础量力而为。布置三个作业,让学生自由选做,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既有对古诗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拓展实践的空间,把自己的学习快乐分享给别人。

2、跨学科作业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作业有共同之处,比如四年级组在充分教研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情感。语文课上,孩子们通过作文,把校园中的一件难忘、有趣、开心的事……记录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数学课上,老师教给孩子们实际测量的方法,布置给学生测量校园的任务,体育课上,孩子们和体育教师一起实地测量,通过一串串具体的数字来了解可爱的校园。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丰富了在校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探究性作业

实践作业形式活泼多样,体现灵活性和创新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接触到社会,走进生活。

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薛一小也有过许多的问题,比如,一开始的作业内容很多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师开始想办法,开始重新设计作业,校领导加入到教师的教研中,老师们从具体的作业案例中分析讨论,经过一次次的交流和修改,彻底转变了思想,找到了方法,朝着“一课一得”的目标,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率,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在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在先,教学理论在后;学生思考在先,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探究在前,教师归纳总结在后。以此来提高教的质量,从而由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经过努力,作业从之前单一的、重复的、枯燥的,变成了现在学生喜欢的、乐做的、感兴趣的。

总之,作业设计的优化,是以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因此,教师需投入相当精力,有效的通过作业这一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力之门,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篇二

20xx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按照“双减”政策要求,薛家湾第一小学开始全面检查自己的行为,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争做落实“双减”政策的执行者。充分考虑作业内容、形式、数量及测算学生完成时间,全力优化作业布置。

薛一小的作业设计秉承着“轻负担、多元化、活动化、成长性”的愿景,结合学校推广的作业改革措施,经过教师一次次的交流与实践,把作业分为课前准备型作业、课中练习型作业、课后创新多元化作业。

课前准备型作业

布置探究类、实践类作业,为更好地认识、理解新课作铺垫。比如数学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前,布置内容1/2等于2/4,再写出五个这样的算式,分数基本性质存在于分子、分母同乘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那么加、减中会不会有规律呢?把举例中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差多少先标出来,再观察思考并写出学生的发现。

课中练习型作业

课中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在课前进行听算和听写;新课结束后,设计当堂检测练习,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布置作业,可采用口答、抢答、笔答的形式,达成对当堂所学的检测。争取90%以上的学生过关,教师做到及时订正、批改。根据学生出错的问题,做出反思与整改,对问题较大的学生,采用面批的形式,达到人人清、关关清。

课后创新多元化作业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到数据,完成实践类作业。

1、分层同步作业

我们老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不管是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天赋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分量、同样内容、同等难度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少,得不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在薛一小在设计作业时会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归类。

如五年级的老师在学完第一课《古诗三首》后,有的老师布置了三个题目:

       (1)根据描写的画面,填写恰当的诗句。

       (2)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3)搜集一首描写童年的古诗,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第一个题目属于基础性作业,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是学生的必做题目,第二个题目在考查诗意的同时加入想象与描写。第三个题目是学生的个人知识基础量力而为。布置三个作业,让学生自由选做,给学生留出选择的余地,既有对古诗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拓展实践的空间,把自己的学习快乐分享给别人。

2、跨学科作业

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作业有共同之处,比如四年级组在充分教研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情感。语文课上,孩子们通过作文,把校园中的一件难忘、有趣、开心的事……记录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数学课上,老师教给孩子们实际测量的方法,布置给学生测量校园的任务,体育课上,孩子们和体育教师一起实地测量,通过一串串具体的数字来了解可爱的校园。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丰富了在校生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探究性作业

实践作业形式活泼多样,体现灵活性和创新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接触到社会,走进生活。

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薛一小也有过许多的问题,比如,一开始的作业内容很多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师开始想办法,开始重新设计作业,校领导加入到教师的教研中,老师们从具体的作业案例中分析讨论,经过一次次的交流和修改,彻底转变了思想,找到了方法,朝着“一课一得”的目标,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率,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在教学中坚持学生活动在先,教学理论在后;学生思考在先,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探究在前,教师归纳总结在后。以此来提高教的质量,从而由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经过努力,作业从之前单一的、重复的、枯燥的,变成了现在学生喜欢的、乐做的、感兴趣的。

总之,作业设计的优化,是以教师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因此,教师需投入相当精力,有效的通过作业这一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力之门,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篇三

乳山市出台《关于推进多元化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中小学设立课后服务“课程超市”,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多元发展机会。

定制优质课程

建立“教育+专业”课程研发机制,以教研部门、学校为主体,对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科技、运动、艺术、非遗、知识拓展5大课程领域,邀请科协、各类文化体育协会、非遗传承人及其他专业人士,对原有校本课程进行完善、补充,现已研发完成了97门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

搭建课程超市

采取“线下+线上”推送方式,将所有课程全部“上架”,并附之课程说明、选课指导等,按非遗类每课时3元、科技艺术类每课时2元、运动及知识拓展类每课时1元等标准对不同门类课程“明码标价”,由学生和家长依据自身意愿理性选择。建立选课调剂制度,对选择率高的课程实行“错日开班”和“学生、课程双向选择”,对选择率低的课程,实行“复式开班”和“整合教学”。

开展优质服务

构建“动+静”模式,当天未开课学生参加静态的“作业辅导”,开课学生进行动态的“走班学习”。其中“走班学习”定时、定人、定点,实行“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程”,并采取“1+1”项目式教学方式,由1名教师负责学生组织、1名专业教师负责教学指导,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落实评价机制

定期组织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建立“家长+学生+学校”机制,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课程“红黄牌”制度,对选课人数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及时亮出“黄牌”,限期整改;对无人选择的课程,则予以“退市”改进。课程超市运行以来,全市约1。8万名学生享受了课程超市服务,有力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发展。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篇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以高度的责任态度,积极推行“5+2”课后服务工作,建立了一套课后服务的工作思路与实施路径,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素养,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聚焦学生成长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确立准则:课后服务是一项育人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和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做到“安全第一”,做好学校放学时间和家长接送时间的有效衔接;“作业优先”,以学生能在校内完成作业作为课后服务的头等大事;“兴趣为本”,以学生兴趣出发设计课后服务课程;“活动育人”,应以活动实践来体现。

构建模式:在探索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课后服务的“两段式”。第一段式是学生放学后先进行的“自主作业”;第二段式是学生开展的“自主活动”,“自主活动”实施了学校设计的“3+1+1”模式,其中的“3”指周一至周三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提供侧重点不同的“拓展课程”;第一个“1”指的是周四开展的校内优质教师组织的“社团活动”;第二个“1”是周五开展的聘请校外专业资源开展的“社团课程”。

制定方案:学校制定了《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和《致家长一封信》,通过班级微信发给每一位家长,经过家长与孩子协商选课,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课表。这样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切实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有多元化的选择以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特长,学生回家不用再为作业花时间,也不用再参加课外培训班,拥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

二、聚焦提升学生素养,做优课程实施

1、上好“作业辅导”课

每天的课后服务第一时段,学校组织学生自主做作业,老师做到“三导一拓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基本完成书面作业;指导学生书写规范、做题正确;辅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在学校将知识消化透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完成作业,巩固了当天所学内容,又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书写、思考质疑、守时守纪的习惯,实现了作业不回家,快乐你我他的目标。

2、上好“学科拓展”课

聚焦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开设了学科类拓展课程,每周利用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学校设置了“学科拓展”课,通过校内教师对学科类知识延伸拓展及引领,开阔了学生学科视野,提升了认知水平。如开展了“拓展阅读”“课本剧表演”“数学园地”“书写人生”等多元拓展延伸课程,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幸福成长。

3、上好“多彩社团”课

学校充分整合学校、家长、社会的优质资源,家、校、社协同育人,每周利用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了30类课后服务社团课程,聚焦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开设足球、篮球、啦啦操、武术等社团;聚焦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开设二胡、小乐器、京剧、舞蹈、合唱、绘画、剪纸、科学实验等社团……让孩子动起来、跳起来、读起来、玩起来。如今,学生的课后生活不仅有所得、有所获,而且更安全、更快乐、更有质量,个性得到张扬。

4、上好“项目研究”课

学校毗邻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把博物馆的几大场馆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科学教育基地,多次组织师生开展古生物知识研讨探究。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以此为教材,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类课后服务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

多元化的素质拓展课程,让校园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实现了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练就一项技能,学会一门知识,享受一份快乐,体会一份成功的素养培养目标。

三、聚焦家校社合力,实现协同育人

课后服务既需要学校全身心投入,也需要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支持,家校社会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学校的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我们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加入课后服务团队。他们为孩子们带来了现代化科技资源、红色资源、美食资源等。他们在传播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在用其个人魅力与人格品质影响着学生。

四、课后服务成效显著

1、学科作业不回家,学校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的他们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2、随着课后服务的持续推进,学校在悄悄地改变着,不仅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更多方向;不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亲子关系也更加亲密。

3、为不断提升服务效果,学校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汇报,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经典诵读比赛、诗歌朗读赛、校园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跳绳比赛、科技节等进行汇报演出,为学生展示特长搭建了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挥、学校特色发展,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用心服务,让教育更有温度,让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不断调整与优化,与家庭、社会携手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方案篇五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薛家湾第一小学分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后服务的“双优”措施,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模式,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助力“双减”行稳致远。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的“减压线”。基于此,本学期薛一小分校采取了“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方式。

一、以教研促教学

学期初,学校特邀请了鄂尔多斯市教研室曹龙老师进校进课堂为全体语文老师做指导。一改往日语文课上剖析课文、讲解文意的教学方式,将语文的篇章阅读与写话(写作)训练相结合,用读写互促的方式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学生乐意去表达,也能准确地进行表达。

通过为期一周的“一课双案”“一课双评”的语文教研活动,曹龙老师为该校语文老师的常规课和写话(习作)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语文课堂活动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掌握表达的要领,在表达的过程中又能掌握习作的要领。一堂课,有听,有说,有读,有写,将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以检查促发展

本学期开始,薛一小分校的课堂上多了几位“旁听生”,他们中有校长,有副校长,有教学主任,也有教务主任以及学科主任。看到这些“旁听生”,学生们就知道校领导又来“推门听课”了。

一直以来,薛一小分校实行领导巡课,推门听课的制度,采用研讨课、展示课、考评课与推门课相结合的办法,及时了解真实课堂,为老师们“把脉问诊”。

“推门课”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双减”政策具体执行情况,以此方式督促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做到“减量不减质”。

分校不仅继续沿用学术委员会教案作业中后期大检查的制度,同时又推出了学科教研日组内教案作业互查的方式。这一方式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师的教案作业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为组内教师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双减”工作中老师们的作业设计增加了讨论交流机会和内容。

优化课后服务

学校建立了“特色课程+作业辅导”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以拓展促个性

目前,该校共开展了48个社团课程,包括:合唱、舞蹈、陶艺、球类、技巧、轮滑、笛子、儿童画、口才、衍纸等。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为孩子们提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成员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学习进步的目标。

此外,学校针对一年级学生专门开设了“1+n”的年级特色课程。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年级7个班均开设有围棋课程,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特意聘请有实力的围棋老师进校授课。同时每个班结合班级特色与家长特长,还设有一节特色课程,由班内学生家长进校上课,节省、优化资源的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双减”工作也更好地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二、以辅导促提高

“双减”的大形势下,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降低学习压力也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来源。薛一小分校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以分层作业的辅导为主,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批改或订正学生的错题,同时为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单独辅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不把难题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