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连队建设发展论文(大全5篇)

小编: 雅蕊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连队建设发展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既诠释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内涵.又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实施提供技术和方法。在薪酬管理过程中,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激励员工,是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 以人文本 企业文化

面对商海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企业界已对人力资源逐渐重视。正基于此事实,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好激励和塑造企业灵魂。持续发展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薪酬管理理论的综述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早期薪酬管理理论以威廉·配第为代表,他认为薪资与其它商品一样有一个自然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就是公认的基本消费需求,最低工资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也是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穆勒创立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额是一定的,这就是该社会的工资基金,工资基金取决于工资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的比例:亚当·斯密在他创立的工资级别理论中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职业性质构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工资的政策造成的.他指出职业性质与工资差别之间的联系,实际是现在企业中职务工资制的基础。早期的薪酬管理理论虽然不全面.但其基本思想对今天仍有很大影响.是当代工资理论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反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的注重和深入研究,现代薪酬工资理论产生了。如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绩效水平与激励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员工绩效=员工能力×激励程度.这个公式指出员工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所受激励水平越高,其绩效水平越高。随后亚当·斯密对此进一步探讨,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和其他人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如果比例相等就会感觉公平,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并会力图改变它,这种工资关心的是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工资差别、工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二茨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是潜在于人体中知识、技能等价值的总和。一个人的资本含量越高,其生产率也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薪酬也越高。这个理论对工资差别理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业化国家中的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区别。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

说起企业文化,人们就会把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不能不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的迅速崛起。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却能够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较好地兼顾到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另外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重视企业宝贵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与对人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联系,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对于人本管理思想最早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约.1927~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实验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摆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人际关系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要多方面的理解,梅约提组织应该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是要在正式组织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理论创立.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变化的基础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最宝贵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旋人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容质疑。

连队建设发展论文篇二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农业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的道路,采取政策上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发展;创新

农业问题一直是阻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有效加强农业信息化。所谓农业信息化就是指将智能化工具作为新的生产工具运用于农业播种等劳动过程中,渗透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过程,对生产、消费以及市场等各个环节起到促进作用,改造传统农业结构,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我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十分滞后,信息很容易延迟并且失真,这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处在瓶颈阶段,引导农民走向信息市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加强信息引导,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构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自1970年左右,农业生产便开始使用以科学计算、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后来又启动了“金农工程”等计划,提高了农业信息的价值性与实用性。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使网络光纤延伸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与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并开发了数字化农机装备和农村应用信息库,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坎坷与挫折。

1.1基础薄弱,导致总体水平不高。别看我国某些农业科研成果的水平很高,但是技术并不匹配,研究的内容也过于简单。信息资源分散、重置的现象随处可见,缺乏有效整合的网上信息都不具备实用性,原因就在于系统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来维持操作。很多地方农业信息服务还只是局限于传播新技术和新品种,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供求信息,这就导致信息数据库的时效性、共享性和开放性较差,数据资源的质量也差等问题。

1.2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目前的信息传播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并且农民总是处于被动地、单向地接受信息传播的状态,自身能力得不到展示,这样的信息传播效率必然很低。而且农村的计算机网络推广难以继续推进,家家户户不会都将计算机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差异,认识了解农业信息的途径也各有千秋,这就导致农业生产上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1.3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经验。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相关信息意识不足,缺乏信息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手动操作的'锻炼,不能自觉地利用信息,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匮乏。即使懂得相关农业科技技术和生产规律,但是不熟悉信息技术,缺乏市场经营、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导致能力上的不足,不懂分析市场形势,不能及时捕捉到正确的农业信息,使得信息大量流失。因此要加强培养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农业信息化。

连队建设发展论文篇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

1.1 我省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1.1.1 自然村聚居程度低

我省村庄在我省内的分布相对均衡,南部山区村庄分布稀少,北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较密,村庄小而散的居住状况,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到位难、水平低,而且使用效率低,有些甚至无法进行配套。

1.1.2 村庄经济我省发展不平衡

我省村庄经济发展呈现我省不平衡现象,南部山区和北部偏远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部平原地区依托城区优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村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滞后,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引导。

1.1.3 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山东省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南部山区及东南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临淄作为齐国故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迹遗址分布众多,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1.4 村庄内部环境 “脏、乱、差”现象突出

目前我省农村居民点分散,规模过小,布局凌乱,大部分村庄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村庄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极其脆弱。

1.1.5 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等问题,而且村内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相应的处理设施缺乏。

1.2 农民生产方式和传统意识问题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

(2)制定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省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安排地基,同意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我省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1)城市郊区村: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农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

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

2.4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市市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作为专门办事机构尽快设立起来并充分发挥作用。

2.5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队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地共同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2.6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6.1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

2.6.2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

2.6.3是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市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连队建设发展论文篇四

新时期,想要促进和保证城市排水工程事业取得长远进步,就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紧抓国家重视环保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融资方式,提快排水事业的建设速率,建设一支精品优良工程,保障城市排水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协调,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优化,增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实现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事业的有序、有效长远发展。

一、加强排水事业的科学规划,服务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确保能够有机链接。当代城市排水体系逐渐健全,更要求做好提前计划,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和财务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安排城市建设的类别和规划重心,用战略带动项目,用项目吸引资金,用资金带活政策。要对相关项目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科学性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析,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随着排水设施及污水厂的层层崛起,如何有效地带动当地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提高其利用率,从而产生沿线产业链,不断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规划统筹是保证各种计划互相协同发展的重点。由于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日已迅速,这就要求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更加做好与环保、水利、公路、铁路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假如对排水规划与其他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协调问题做的不好,每个部门的计划都是各成体系,没有相互衔接和形成合力,那么就是一纸空谈。所以说一定要做好城市排水建设规划,确保排水建设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接轨。

二、做好质量管控,打造精品工程

现代社会的竞争关键是要取得核心竞争力,工程建设也是一样,要保证工程建设的使用寿命才是王道。因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1.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全面加强勘察设计水平。排水工程建设的基础就是勘察设计。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其他各个节点不受影响。所以说,市政排水设计建设者和创造者在起初就必须把握好“设计为先、服务到位”的工作标准,以提升勘察设计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勘察设计水平为主线,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设计出富有成效、具备亮点的工程,努力打造市政排水勘察设计工作的新局面,以便为排水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做好工程的管控,不断优化工程施工水平。一是,把控工程进展,确保预订工期。一方面领导管理团队必须树立务实有效、科学发展的政绩观,实事求是做好长远发展和近期目标,全面将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进度这个矛盾体处理好。追求以确保质量为前提的速度,切忌不切实际的赶工。另一方面,因为排水工程是一个直线型体系,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未知因素发生。这就需要监理、施工方、建设方加强协调,严格把控,根据实际做好施工计划和安排,保证有足够的施工队伍,尽快完工,当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二是,落实奖惩机制,确保规范施工,建设诚信市场。努力建设排水建设项目诚信市场,是实现排水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确保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施工单位处于生产第一线,他们实现承诺的可信度、施工的规范性会制约工程发展的每一步,这就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体系规则,构建优质的建设市场信用体系。首先应强化建设市场各方主体的信任约束,提高诚实守信能力;其次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其内部管控和利益激励,奖罚分明;第三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第四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诚信评价发布体系,做到资源共享,一处失信、处处失信。三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做好质量管控,引入社会监督。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做好如下各项工作:第一,加强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确保从体制上进行保障;第二,要加强培训,保证入脑入心,提高从业素质和能力;第三,不断进行改革,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手段,体现管理特色;第四,要规范监理市场,提高工程监理和质量检测水平;第五,突出中心,找准制约工程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解决;第六,要增宽质量监督道路,引入社会监督。

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水平,打造生态型、节约型排水工程

1.全面统筹布局。在市政排水工程建设中,必须将容量和环境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充分做好排水管道的路线选择,结合当地实际,灵活调整,严格遵守排水工程技术等级标准,做活做好管线管理,确保自然和生活环境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

2.健全体制保障。虽然说排水设施的利用和保护工作相关的制度已经建立和运行,但是从实际看,这些还存在标准不规范、有些比较空洞,不切实际,甚至还缺少相关条文,这些不足以促进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有利发展,只有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完成。当然,我们还要做好文明施工,与环保等部门积极协调,自觉接受监督,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全和完整,保证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的规定相符合,污水排放的标准相一致。同时要保证资源综合开发和环保工程的投入,最大限度使工程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相协调,确保生态保护和恢复、噪声治理、粉尘处理、水环境保护等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并投入运营。

四、统筹排水建设与行业管理,实现两者有机结合

政府职能逐渐转变,市场经济更加富有活力,排水建设主办方也要及时调整重点,做好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督。行政监管将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将从侧重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转变,侧重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把工作重点投入到制定市场准则,提高市场运作规则标准规范,加强市场的公开管理。大力引入中介结构和行业协会的协同监管作用,形成嫁接政府和企业的有效要件。因此,加强行业监管,在行业管理中应妥善处理好建设与养护,与人才、科技支撑、与廉政建设等其他关系。

1.统筹排水管网建设与养护管理,形成两者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投资效益发挥的关键作用,提高排水设施的使用年限。要努力巩固建设成果,不断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做大限度地保证投资效益和发展效益。

2.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应用的力度,不断增厚行业管理的基底。随着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各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引入到现代排水建设中,一方面要求人才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和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全面促进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将人才培训作为关键来进行投资是保证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取得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当然要加强科研攻关,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打好市政工程建设基础保卫战的同时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程建设资质,围绕人才培养关键节点,打造精英队伍,打造精品工程,构建健全规范的工程建设体系,引入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督,从而保证市政排水事业的长远稳步发展,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协调奠定基础。

连队建设发展论文篇五

我国现行的《城市桥梁设计载荷标准》(cj77-98)将城市桥梁称谓为:“城市内新建、改建的永久性桥梁和城市高架道路结构以及承受机动车辆荷载的其他结构物。”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要致富、先修路”已成共识,公路桥梁建设以令世人惊叹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变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如今,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和高速公路上,不同类型、不同跨径的桥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展示着我国交通特别是公路桥梁建设的辉煌。桥梁建设的成就和技术进步,是广大桥梁科技工作者才华、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国城市桥梁建设在20世纪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可概括为:实现了跨径大超越;桥型结构和技术有创新;深水大跨桥梁建设技术成熟;桥梁美学理念有所增强。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城市桥梁建设中的不足:我国城市桥梁技术的总体水平同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理念和设计、材料、工艺技术创新上;桥梁的安全耐久性是桥梁界关注的突出问题,一些桥梁所暴露出的质量缺陷,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在设计、施工、材料、养护维修、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有的地区或有些高速公路上的桥梁,包括立交桥、天桥,桥型结构呆板、笨拙,与环境、地貌的协调不足,存在拓展空间;建设日新月异,设计、施工、科研单位的实力有所增强,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地区、单位之间并不平衡。

随着祖国各地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新一轮建设高潮必将来临。为此,作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城市桥梁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应充分重视城市桥梁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极其重要的工程结构其特殊作用,切实加强城市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尽快编写相关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规程,强化城市桥梁的耐久性设计。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综合治理,切实保证城市桥梁的综合品质和质量,以确保城市桥梁的使用寿命。为防止船舶撞击桥梁,应出台城市桥梁相关的设计规范和安全管理条例。

第二,应树立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观念,努力实现原始创新,不仅仅满足规模大、跨径大和建桥的高速度,更应关注城市桥梁工程建设中的创新技术、工程质量和桥梁美学上的突破,真正实现创造性设计,给人们留下传世的城市桥梁精品。在桥梁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运用高度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效的快速的优化和仿真分析,虚拟显示(virtualreality)技术的应用使业主可以十分逼真地事先看到桥梁建成后的外型、功能,在模拟地震和台风袭击下的表现,对环境的影响和昼夜的景度等以便于决策;在桥梁美学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摈异“在适用、经济、安全条件下照顾景观”的旧理念,桥梁的美学设计应成为日益重要的原则,桥梁工程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使一座桥梁成为美化环境、给人民带来欢愉的艺术品。

第三,应不断地搜集和了解国外城市大跨径桥梁的发展动态,正视我们的不足,看到我国在桥梁施工手段、检测手段,尤其是大型深海基础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远不及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要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吨位张拉设备、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第四,应加紧进行我国城市桥梁有关规范的编写、修改和完善工作,特别是弯、坡、斜和异型城市桥梁结构的相关规范,使城市桥梁设计有章可循;并尽快编写出城市大跨径桥梁的设计施工规范、修订钢桥规范等,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合理安排设计周期,科学规划设计阶段,既要注意经济指标,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

第五,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如水下不离析混凝土以及耐候钢钢板,将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材料从最初的加固补强材料向最终代替传统的钢材和混凝土的方向发展,积极推广铝合金钢材料在城市桥梁上的应用,以适应城市大跨径桥梁的建设需要。

第六,大力推进城市桥梁工厂化预制阶段和整体化安装工艺的进程,加强城市桥梁营建管理技术的研究,搞好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控制和工程经济等方面协调,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城市桥梁的工程质量。在桥梁的建造和架设阶段,人们将运用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在工厂完成部件的加工,然后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在离工地千里之外的总部管理和控制桥梁的施工;在桥梁建设的工程质量方面,提倡合理设计周期、合理工期和合理造价的科学态度,给施工承包单位提供更新装备、提高技术的发展空间,抵制伪劣材料和欺诈行为,实现严格的监理制度;在桥梁建成交付使用后,将通过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一旦有故障或损伤,健康诊断和专家系统将自动报告损伤部位和养护决策。

第七,加强国内、国际城市桥梁的学术交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的桥梁界同行能够以多种形式在一起交流和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推动我国城市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进步。

我国的城市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我国公路建设的前景,桥梁新建、改建、加固的任务依然很重。只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正视不足,认真解决桥梁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城市桥梁建设技术一定会展现更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万敏.我国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桥梁建设,,(6).

[2]周红玲,田宇.对我国桥式种类及其设计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7).

[3]陈明宪.对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创新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