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汇总6篇)

小编: 紫衣梦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从上周接到这周要讲公开课的通知开始,到今天正式开讲,心里一直都提着,今天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趁热打铁来消化一下各位听课老师提供的宝贵意见。

首先我自己觉得,本节课比较赶,导致有些讨论也不能很充分的进行。高老师指出,在讲《天朝田亩制度》一节时,情景模拟设置的不错,只是如果课下就安排学生准备的话,效果会更好;还是在评价这个制度的落后性时,高老师指出对私有的否定也是其落后性的体现。

跳过这节课本身,我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语言细节;黄老师特别之处,课堂应该有详有略,新老师都有一个通病,总怕自己讲不完,或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以这节课为例,太平天国的过程就可以略过,本身这些知识点也不需要讲解和扩展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杨主任指出,如果是上一节优质课,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起伏,过于平淡,没有吸引学生的特点,比如语言、个人风格,如果只是讲知识,没有吸引学生的点,学生怎么能被吸引到课堂呢?李校长也指出,要与高考相衔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回归教材。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三

让学生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和作用。本课分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成就,第二个子目着重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两个子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义务教育既为高等教育输送大批生力军,又是“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由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难点是:“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本课导入框、活动与探究等设计较好,能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分组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问题和展示各组所搜集的我国教育发展成就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3、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本节课教学要借助今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重大成就,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并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认识实施“科教兴国”重大决策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四

我在设计本课时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来感受改革政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切实变化。

我把本课内容分设为四个篇章,即忆昔篇、改革篇、开放篇及成就篇,分别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内容、影响,并用“春天的故事”贯穿始终,我认为本设计新颖,很好的把本课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本课的内容。本课的导入和各环节过渡自然,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城市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同时在设计和授课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的不足,需要在以后得教学工作中注意:

1、某些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够合理。如果把课堂总结放在成就篇之后,可能本课得整体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课中讲完农村改革和深化,我又展示了富裕之后农村的例子——“华西村”,华西村的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带动的,是农村富裕的成功典例,有人认为此处与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以后需要注意慎用有争议的例子。

3、由于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有些问题的设置考虑的不够周全,如小调查一环节,没有预置学生中没有农村家庭的情况。备课时备学生一环节不到位。

4、一些专用名词如“生产关系”,“生产力”等名词没有直接表达,导致难点突破不够明显。

5、授课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6、课件出自本人精心设计,虽然新颖,但有些细节仍有待推敲。可能是个人理解不同,但个人认为不存在知识性错误。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五

这堂课涉及到了国防知识,初二学生对军事知识有一定的爱好,又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很高。但学生掌握知识有限,理解问题往往从浅显,认识问题也不够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一旦课堂环节处理不好,问题要进行引导不好,很容易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探索教学模式,出现很多的问题与疑惑,但是这堂课用传统教学方法来处理的话,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如果大幅度“放手”,有些知识学生又不了解,课的深度提升不上去,所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推敲,我在导课时,播放了1949新中国成立时的大阅兵,和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两段视频,进行了对比,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学习提纲用填空的形式出示,要求学生10分钟之内解决,因为都是很简单的知识点,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下一环节不对答案直接分小组扮演角色海、空、导弹部队三支军队,介绍自己军队的建成与发展,解决了知识点的落实问题。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知识拓展,用图片、资料讲解武器、装备等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名词。合作题: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进行知识提升。用模拟战场,进行知识回顾。

但我在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还要多联系现实,关注学生兴趣。用视屏导课消耗时间,视频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不如直接导入课题。课堂组织中,各组展示点评要改进,要求要明确,避免重复。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达成状况: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资料、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3.透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潜力;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

4.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难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2.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才能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职责感。

教学中的体会:

1.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潜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建立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