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小编: XY字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篇一

1、在思考如何设计《乘法分配律练习课》之前,我收集了一些本校四年级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2、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算式的意义,仅仅停留在题目表面,先找相同因数,再套用公式,不能按照算理正确地思考简算过程。所以我认为,这节练习课应该从最朴素的算理——乘法的意义出发,抓住问题本质,才能对症下药。教学中我通过两个判断练习,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的设计教学效果比较合理科学的,学生在进行简算时已经有了检查的意识。而不再是盲目地套用格式。

3、通过将乘法分配律常见题型进行归类,不同题型采用了不同的小妙招来解决,题目形式变化,解决方法也不同,但只要符合“几个几加上几个几”的意义,紧扣每一步都相等,就能够借助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学生对这4个简算小妙招比较感兴趣,从练习反馈来看学习效果比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比较好。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计算大长方形的面积时,课件上呈现的数字要把单位带上,如果时间允许,最好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的时间。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男女生比赛等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初步了解感知规律,再次通过练习、描述、完善认识,达到对规律的理解,建立模型,最后又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化认识认识规律,丰富规律的内涵。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培养了学生从“猜想与验证”等探究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篇三

曾经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数学教学,甚至可以为了我的学生与数学教学,放弃我个人的休息时间,为的只是我爱的学生能爱上我教的数学,能把数学学得很出色。然而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成ox效“背叛”了设想,作业“背叛”了课堂?一切显得那么捉襟见肘,“徒劳无功”成了我这学期最大的感受,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当我回想起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琐事,老师们交流时的经验之谈,再重新翻阅起一些理论书刊时,我似乎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背叛”了数学教学。

可是……“怎么又错了!”我真是纳闷,上课如此“高效”的人,怎么作业就这么惨不忍睹?题目稍一拐弯,就转不过来了,曾经我把他定论为思维的灵活性不够,然而上完这堂《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经过反思与请教,我终于发现我错了。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篇四

记得曾经在教孩子们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总是遇到很多问题,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是很好,吐槽了很久,现在在教二年级的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这方面的知识,只是没有进行归纳而已。

9x5—9=(3)8x9=7x9+9=9x9—9=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我一看到这题,我就想到乘法分配律,但是在二年级刚接触乘法,不可能就跟他们讲乘法分配律。我在上练习课的时候我特意把这题拿出来讲了,我想如果这里学生题解好了,对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是有帮助的。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一题的第2,3个算式,他们是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的,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这个没有难度,而且他们根据第一题,后面的两题都不要做,直接写出了结果,每一题中的3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学生就答不上来。我就举了个示范,6x9是6个9相加,5x9+9是5个9相加再加1个9,5个9加1个9是6个9,6个9相加就是6x9,所以5x9+9=6x9=54。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于这个他们能理解,只是想不到而已,那么7x9—9=,可以交给孩子们完成,第(2)(3)题我也是让学生来说一说。另外我还补充了一题,6x7—14,我发现竟然有孩子会想到14就是2个7,6个7减去2个7就是4个7,就是4x7=28。特别棒!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篇五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吴正宪教学设计篇六

1、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买家具的场景,配上我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下子就把学生代入到了一个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紧接着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你想买什么家具呢?根据小红家的需要,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个个积极动脑,跃跃欲试。在学生充分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热情。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

2、多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叙述计算过程等一系列的笔算乘法的技能训练,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后通过比较124和2132这两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你认为该怎么乘呢?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反思,让学生能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而自然联想到四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探索出笔算方法后,我因为担心学生没有听懂,怕学生做错,说错,故而引导太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的不够。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想,去做,去说,相信学生的表现会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