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

小编: 薇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一

在20xx国培乡村教师工作坊活动中,我做为主备人,要准备一节课堂实录课。我们组选择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节。因这节课是本学期第八单元的内容,比较靠后。为了录课的需要,我选择了开学这两天提前讲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我讲了这节课,因这节课以前讲过多次,虽然有点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我认为还是应该能顺利进行,结果这节课不仅拖延了时间,整节课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点茫然不知所措,我自己觉得引导不动,只好自己讲。结果这节课效果不佳,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如下:

做为一名教师,认为这节课以前已经讲过,在备课时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只简单考虑了这节课的整体思路,而在如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并没有具体设计。在讲课时创设的情境是喜洋洋早餐店招收银员,条件是先计算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的和,谁能计算出来才能成为一名收银员,想通过这个情境复习一下整数的加法,然后再引出本节课的早餐店买早餐的例题。由于准备不足,导致由这个情境引入小数的加法有点牵强,联系不紧密。

一节好的优质课,精炼的语言是必备的。学生听后便明白意思,知道怎样做。教师要对每一个问题设计出怎么问,学生会怎么答。由于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准备不足,导致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在提问时总是说得啰嗦,学生还是不懂。启发性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比如在问:一杯豆浆和一个馒头一共要多少元?启发学生用整数加法来计算,然后再得出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我就引导得不好,啰嗦问了几遍0.5元等于什么?0.7元等于什么?看着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只好直接讲0.5元=5角,0.7元=7角,导致浪费了很长时间。

我们的数学课堂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衡量一节课是不是成功,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我们提倡小组合作。今天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了几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好些学生都是抄书上的算式,自已并不明白。在小组合作时,不知道怎样讨论、探究,组长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参与。

思考后,我决定要上好这节课,必须做到如下改变:

第一,进一步钻研教材,写好教学设计,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进去,包括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答,怎样引导学生。

第二,继续锤炼课堂语言针对写好的教学设计,我会自己在课下先试讲多次,把每一个环节都说一遍,同时考虑学生的回答,制定自己的引导语言,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切实落到实处一节优秀的高效课堂一定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要和同伴搞好互助,组长起到引领作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深知光靠经验是不行的,要认真钻研业务,钻研教材,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近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和以前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数的加减(小数的性质到五年级上学期再学,所以整数减小数、得数末尾是0的计算都不涉及)。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 0.5元、豆浆-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习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习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习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习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习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习,第3、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习,可以在下节练习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习: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习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习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三

此课内容是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它只有两个已知条件,两个量之间有倍数关系,即传统上的和倍、差倍问题,数量关系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遵循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要求,我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蓝带子和红带子长度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片搜索信息,得出结论。同时,在学生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彩带简化成线段,目的在于引出线段图及其画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一边看线段图一边复述问题的内容,这样,使学生渐渐熟悉线段图在数学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它的优越性。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在新课的开始部分,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与反馈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教授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我画的线段图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图,利用小学生敏锐的模仿力教学线段图的画法,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完线段图后,我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解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线段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给出的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既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在接下来的教学里,带领学生重点学习了如下两个问题,即“买一套衣服多少元?”以及“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在求解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时,先要让学生明白“一套衣服”的含义是什么,接着请同学在原先画好的线段图中标出这个问题的所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图所表达的含义。同时,请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交流看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沟通能力,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完整的将自己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听、说、读、写、画全面发展。而在复述的过程中,也使得同学对利用画线段图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步步深入,设计了“上街买衣服”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里我准备了5个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我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四)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这一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深入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任何难题都难不倒我们的!

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第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的很好,而对第二种方法用的同学就不是很多,有些同学接受的很慢,于是我又重点讲解了第二种方法,并选取了几个题目让他们练习。

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是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结合三年级研究课题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策略研究而设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局限在小数读写法和小数的比较大小)的基础,所以在复习设计上,我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出示具体购物情境,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用开“小火车”形式让学生读出图中出现的小数,并让学生说出小数表示的价钱,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但在这环节中,在课件设计上有所欠缺,如果把小数表示的价钱不直接覆盖原来的小数,而是写在小数的下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晰看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我再利用情境图请四个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选择用加法算的应用题作为例题,和书本例题是不同,是一道进位加法。让孩子用我们学过带单位计算的方法独立算出结果,然后,我说带单位书写笔算过程,太烦琐了,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就简便得多了!有了前面的复习铺垫,学生很快就用小数表示出算式:0.8+1.2=,但在写竖式时,如何才能对齐相同数位,如何使学生说出计算算理,学生还未学到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的数位无从讲起,(不能说出十分位对十分位,百分位对百分位)教这个内容,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还是半辅半放引导学生写出笔算过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最终我选择了后者。我先提出问题“小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要对齐两个小数的整数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要先对齐什么?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是小数点,然后我就通过课件演示只要对齐小数点,就能对齐同数位,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可先写,接着才让学生根据教师教的竖式格式在练习本上书写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在这环节中,如果改为在学生答出“对齐小数点,就能对齐同数位”这句话后,老师不出示竖式写法,而是放手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书写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效果可能会好些。在学生讲计算过程时,我强调了说出先算小数部分,再算整数部分,再出示三绝招,目的是为下面的练习整数加减小数埋下伏笔,很多学生在整数加小数竖式计算时都会把2写成2.0,10写成10.0原因是在小数比较大小时,我班练习过这方面的题型,如4米与4.0米比较,3元与3.00元比,12与12.0等,他们已经知道整数变成末尾有0的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大小都是不变的。对此,有的同事认为这部分应该给学生解释一下会更好,这个我都有同感,但我觉得不应在例题讲授时解释,而是放在复习引入时出现2与2.0,10与10.0比较,然后提问为什么相等,再次复习整数变成末尾有0的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大小都是不变的,使整数加减小数这个难点更容易突破,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先是用求密码的形式出现两道小数加减题,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加减符号再计算。然后通过速速现形出现四道改错题,目的是再次突破整数加减小数这个难点,由于我记错了时间,以为已经下课超时,没有继续以下内空:1、抢答练习题有6题,目的是让学生会心算小数加减小数,提高计算速度,使计算更熟练。2。二道应用题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五

本以为这是一堂十分容易讲解的课程,孩子们应该能按照我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利用整数的计算方法来推出小数加减的计算。

当我把0.8+0.6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时,有孩子就告诉我答案是0.14。我就十分好奇问她为什么这么想,她说整数和整数相加,小数和小数相加“0+0=0,8+6=14,所以是0.14。”听上去很有道理。我急于解释马上用竖式陈列出来,并讲解数位对齐。立即强调小数加减要注意:整数与整数部分对齐,小数点与小数点,小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对齐。所以0.8+0.6=1.4当我把这个答案公布并板书出来时,谭思恬的小手高高举起,我知道她有想表达的地方于是叫她站起来说说。她立即表达说0.8+0.6不应该等于1.4,应该等于0.14。原因小数部分加起来满十应该写在小数部分,我被孩子的这种推理折服了,由于没有预设这样的疑问,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半开玩笑地说:“平时都是我考你们,今天刘老师还被你们考住了,来我们一起来解答一下。”于是我用整数加法拿来讲解告诉他们数位对齐满十都是向前一位进一,我们不会写在后面吧。她好像似懂非懂地做下去了。

课后我回顾课堂上自己的回复,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说服孩子,也未让孩子理解小数部分相加为什么不能写在小数部分,而满十后要写在整数。可见自己在备课时还未将教材吃透,不要认为简单的内容只要讲解,学生们吸收就行。他们的好奇心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同时愿意去探索分析我很欣慰。我需好好保护他们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